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乳癌友內視鏡手術重建乳房 傷口小不用擔心疤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去年一年全球約新增230萬起新乳癌病例,成為世界最常見的癌症;台灣每年也有逾萬名婦女罹患乳癌,等於是每天有約31人被診斷出乳癌。

國泰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暨內湖國泰診所醫師蒲啟明表示,對於乳癌的治療,無論在手術或藥物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因此早期的乳癌只要接受治療5年的存活率極高。現今乳癌的開刀方式,除了乳房全切除以外,有許多醫師對於較早期之乳癌,採取切除較少的組織或是保留更多皮膚的手術,術後再加上放射線治療。

微創手術是現今手術潮流

這樣的治療方式,比起以往的手術對於外觀的衝擊當然會降低許多,但接受部分切除的乳房仍然會有顯著的變形,和對側正常的乳房比較起來還是會有明顯的落差,這情形對於原本乳房尺寸就不小的患者更是明顯。許多患者因此在穿著上會有嚴重的困擾,需要加上很厚的墊子,以彌補極不平衡的雙側乳房,但這樣常會造成皮膚的摩擦、過敏甚至破皮。

蒲啟明指出,微創手術是現今外科手術之潮流,好處除了傷口小之外,更因為破壞的組織範圍縮小,患者恢復的時間也縮短許多,當然手術的疤痕也減少許多。在許多外科範疇中,內視鏡手術已是行之多年的標準手術方法,現代的手術皆朝著微創、精緻化的方向發展,將內視鏡運用在乳房重建手術上以減少疤痕並縮短患者恢復時間。

新式手術僅兩個小傷口,減少疤痕困擾

蒲啟明說明,以闊背肌皮瓣進行乳房重建是標準乳房重建手術之一,一般是會在背部留下一處很長的疤痕,此疤痕經常造成患者的困擾。現今使用內視鏡微創手術拿取闊背肌皮瓣,只需兩個在腋下的小傷口即可,術後恢復時間亦縮短許多,並且減少疤痕之困擾。接受闊背肌乳房重建的患者,待傷口癒合後,其日常生活不會受到影響,即使要從事激烈運動亦不會有限制。

接受乳房全切除或部分切除的乳癌患者,有各種不同的乳房重建的方式,以闊背肌皮瓣重建手術來說,此手術適用於對側乳房較小或乳房較大,但可接受除了肌肉皮瓣移植外同時置入義乳之患者。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年節熬夜小心惹眼睛缺氧 5秘訣舒緩不適

農曆新年即將來臨,很多人會趁著連假期間毋須上班上課盡情玩樂,通宵打牌、熬夜追劇、徹夜打電玩,狂歡之餘常常過度使用眼睛,造成眼睛乾澀、充血脹痛,或引發更嚴重的眼疾問題;尤其是隱形眼鏡族,往往因超時配戴導致角膜缺氧、水腫,甚至演變為角膜潰瘍。

眼睛脹痛、視線模糊 恐是角膜缺氧

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吳淑雅醫師指出,角膜本身沒有血管,僅靠淚水溶氧維持新陳代謝,而覆蓋在角膜之上的隱形眼鏡會隔絕淚水影響透氧,當角膜缺氧會發生水腫,產生眼睛脹痛、紅腫畏光、視線模糊等症狀。

此外,夜晚基礎性淚水分泌相對減少,缺乏淚水的滋潤隱形眼鏡容易與角膜沾黏,若逕自強行摘除,恐造成角膜損傷,若又加上清潔不當,引發細菌感染、角膜潰瘍更時有所聞。

護眼5祕訣 守護靈魂之窗

不論有沒有配戴隱形眼鏡,不正確的用眼方式都會造成眼睛傷害。吳淑雅醫師說明,眼睛聚焦時睫狀肌會持續用力,時間一久便會導致肌肉緊繃痠澀疲勞,若感覺眼睛脹痛不適,可以透過熱毛巾輕敷於眼部,舒緩眼周肌肉,更分享護眼5祕訣:

1.適度休息保持距離:掌握用眼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的原則,且維持40公分距離、充足的光線及良好坐姿。

2.正確使用隱形眼鏡:配戴隱形眼鏡須以8-10小時為限,隨身攜帶傳統眼鏡以利更換,並確實做好隱形眼鏡清潔及保養。

3.維持正常作息飲食:熬夜、過度油膩的飲食,不只影響身體健康,還會增加霰粒腫、眼中風的發生機率,開心過節的同時也不應過度放縱。

4. 多補充護眼營養素:深綠色蔬菜、南瓜、玉米、胡蘿蔔、奇異果等蔬果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與維生素,對眼睛保健有益處。

5. 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每日從事2-3小時的戶外活動,減少使用3C產品的時間,可以太陽眼鏡、遮陽帽進行眼睛防曬,避免陽光直射眼睛。

女性吸菸皺紋增5倍! WHO公布「吸菸對外貌影響有多大」

農曆新年是民眾返鄉、家人齊聚的好日子。國民健康署呼籲,春節期間除了嚴格遵守防疫規定外,更別讓菸害破壞了美好的佳節氣氛。根據國民健康署109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發現,戒菸者之戒菸原因中,最主要為健康因素(53.8%),其次為家人及同儕因素(14.7%);由此可見,除了健康問題之外,親友也是戒菸者在乎的因素之一,更能促成戒菸者願意戒菸的重要關鍵。

健康與美麗 戒菸就可兼顧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戒菸的百個理由」中指出,吸菸會影響一個人的外觀,包括口臭、牙齒變黃及導致皮膚粗糙、乾燥而產生皺紋,甚至會使皮膚產生乾癬及發癢的情形。

對於吸菸的女性來說,皺紋量比不吸菸的女性多5倍以上;此外,吸菸也會導致不孕、胎兒早產及精子質量降低。

戒菸有三招 一起跟著做

要成功戒菸不容易,對戒菸者來說,最困難的就是如何面對戒菸過程中產生的戒斷症狀以及抑制想吸菸的衝動。趁春節團聚,國民健康署提供3招戒菸方法:在親人的鼓勵與支持下,多和親朋好友聊天,進而強化戒菸的動力;可以轉移注意力,別讓自己的手和嘴閒著,過年期間桌上總是擺滿許多食物,當您想吸菸的時候,可以嗑嗑瓜子、剝剝橘子等方式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開始正向思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吸菸的壞處及戒菸的好處,並想像成功戒菸後的景象,提高戒菸的決心。

戒菸不孤單 多元管道幫助你

戒菸除了換回自己及家人的健康,還可以省錢顧荷包,創造多贏的局面,迎接嶄新且健康的新年。想戒菸的您,撥打國民健康署提供之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由專業人員提供具便利性及隱密性之諮詢服務,量身打造專屬的戒菸計畫並協助您克服生理戒斷症狀,亦可使用Line通訊軟體的戒菸諮詢服務,多元戒菸管道解決戒菸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對抗菸癮。

乳癌未追蹤多重轉移 5旬婦身體宛如癌細胞培養皿

53歲黃女士八年前罹患乳癌,療程結束後,因諸多內外部因素未持續追蹤,直到近期出現下肢水腫、下背痛症狀,改赴亞大醫院檢查,赫然發現癌細胞竟復發並轉移至腦、肝、腎、骨頭等器官,人體宛如癌細胞培養皿,所幸癌症中心個管師團隊協助安排治療,並給予情緒支持,讓患者重拾抗癌信心。

右側乳房腫塊 治療後未追蹤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王博民表示,黃女士八年前因發現右側乳房有硬塊,赴他院檢查確診為乳癌第三期,當時接受手術、化療及放療後,一度順利控制病情,但之後因故與原本的醫療團隊接觸次數減少,加上黃女士自認癌症已對生活不具威脅,因此並未繼續追蹤。

下肢水腫、下背痛就醫 驚見乳癌復發且轉移

沒想到最近她頻受下肢水腫、下背痛所擾,改赴亞大醫院安排影像學檢查,赫然發現竟是乳癌復發,且已轉移至腦部、肝臟、腎臟、骨盆腔、淋巴等部位,得知當下有如晴天霹靂,所幸癌症資源中心團隊不僅醫病也醫心,安排接受治療後,並由個管師陪伴,降低黃女士對疾病的恐慌,一同對抗病魔。

定期追蹤很重要 安心抗癌放寬心

王博民主任指出,癌症患者最需要心理支持,尤其像黃女士的患者,歷經癌症復發又轉移,往往會不斷指責自己,此時需要保持堅定信念勇於接受治療,再透過癌症資源中心個管師一站式服務,提供藥物、飲食、會診等個人化服務,溝通轉移負面情緒,堪稱用「緊迫盯人」的方式,讓患者及家屬安心抗癌,返回正常生活。

此外,王博民主任也提醒,乳癌患者務必定期追蹤,除了降低復發風險,也能讓醫師針對定期的影像學檢查,不斷更新與調整治療計畫;若因乳癌復發且發生遠端轉移,也不必灰心,只要與醫療團隊高度配合,仍能讓病情獲得控制、症狀緩解,與疾病和平共處。

妙齡女長年腹痛就醫 竟罹患罕見遺傳疾病「紫質症」

一名20多歲妙齡女子14年來出現持續性頭暈和頭痛,尤其到了晚上和清晨更為嚴重。曾因上腹痛,噁心、嘔吐和便秘到診所及醫院就診,檢查發現有小腸阻塞、胃炎和十二指腸發炎外,並沒有檢查出明顯的腹部或骨盆腔異常,再進行更深入的詳細檢查後,才發現是罹患罕見到盛行率只有1/300,000的遺傳性疾病「紫質症」。

年輕女性最易好發 也可能一生都不會發病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任郭弘周表示,紫質症是因人體合成血紅素的血基質(Haem)的酵素「基因異常」,造成酵素活性降低,使患者身體內的紫質(Porphyria)或前驅物過量累積所導致的疾病。

紫質對身體具有神經毒性和腎、肝毒性,因此,除了腸胃症狀以外,也會造成精神和神經症狀。通常好發於年輕女性(10~40歲),大多在青春期後發病, 因急性紫質症會有誘發因子,如女性月經週期的黃體激素增高時、感染、節食減肥,某些須經肝臟代謝的藥物或食物如酒精,和身體精神壓力皆易導致急性紫質症發病。郭弘周表示,透過治療,可以緩解嚴重症狀和避免嚴重併發症,不過有此基因異常的病患,也有可能這一生中都不會發病,

郭弘周表示,依臨床症狀分類,可將紫質症劃分為急性與慢性兩大類型:

一、急性紫質症共有四型:

(1)ALAD紫質症(ADP)

(2)急性間歇性紫質症(AIP)

(3)遺傳性糞紫質症(HCP)

(4)異位型紫質症(VP)。

急性型主要為神經內臟症狀,如:腹痛、嘔吐、焦躁、困惑、混亂、妄想或其他精神症狀,有些類型還會合併皮膚病變。

二、慢性紫質症共有三型: (1)先天性紅血球合成性紫質症(CEP)

(2)緩發性皮膚病變紫質症(PCT)

(3)血球合成性原紫質症(EPP)。

慢性型主要為皮膚病變,如皮膚對陽光敏感,經光照後產生水泡、紅斑,或輕微碰撞就會使皮膚產生傷口,且不易癒合等。

判斷紫質症:陽光下尿液變紅棕色

慢性紫質症患者的皮膚對光敏感、經陽光照射後會有灼熱感、紅腫、起水泡、結痂、色素沈著等症狀。急性紫質症患者則會有腹痛、噁心、尿滯留、肌肉無力、混亂、幻覺、手腳麻痺等症狀。郭弘周表示,任何不明原因的腹痛,都需將紫質症列入可能的診斷,尤其是青春期的女性。除了臨床症狀外,尿液與血液是常用於診斷紫質症的檢體之一,另外尿液中因含有高濃度的PBG,在光照下會漸漸轉為「紅棕色」。

若未及時治療 恐四肢癱瘓

郭弘周表示,急性紫質症如果未能適當的診斷,特別是再加上使用不當的藥物,除了嚴重的腹痛外也常產生嚴重的中樞或周邊神經系統的病變,如四肢癱瘓麻痺或四肢神經痛、腦病變或抽搐,或急性認知功能障礙或瞻妄。此外當急性發作時除腸胃症狀如便祕、食慾不振、嘔吐外,也會有心跳血壓過快等交感神經症狀。

郭弘周表示,治療急性紫質症,最優先是確認並立刻停止誘發因子,其次是症狀治療,如止痛藥適當的抗抽搐或神經痛用藥或腸胃症狀用藥,患者通常需要住院,施打葡萄糖水和血基質製劑,可大幅改善症狀。對於頻繁急性發作病患,除每周施打一劑血基質製劑,且去年歐美國家也核准經由作用在肝細胞核糖核酸干擾的新藥,可降低急性發作頻率和嚴重度。

追加劑需求大增 1月15日開放平台預約「注意事項」看這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根據近來境外移入個案數據統計與症狀追蹤,雖Omicron確診者多以輕症、無症狀為主,但確診者絕大部分都有接種過新冠肺炎疫苗,因此無法確認此結果是受疫苗保護而成,還是Omicron傳播力相較其他病毒株為弱導致。唯一可知的就是,未接種疫苗者染疫,轉重症機率還是較接種疫苗者為高,因此,提高基礎劑與追加劑施打率,仍為提升疫情保護力的不二法門。

提升疫苗覆蓋率 多重管道供民眾選擇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目前新冠肺炎疫苗第一劑涵蓋率為80.55%;第二劑達到71.77%;追加劑4.56%,現追加劑已超過100萬人施打。而因應國內本土疫情升溫,目前也提供多種管道施打,民眾可於各地方政府指定/安排合約醫療院所、衛生所或所設置之隨到隨打接種站接種COVID-19疫苗。

追加劑預約分流時間一覽表 根據年齡開放時間不同

另自2022年1月15日上午10時起,開放1922平台供民眾預約施打疫苗追加劑。因可接種人數高達733萬人,故先依照年齡設定不同開放時間來分流預約人潮,平台預約注意事項如下:

一、 施打時程:1月17日至1月23日。

二、 符合資格對象:2021年10月31日前已完整接種兩劑疫苗且間隔滿12週之18歲以上民眾。

三、 預約分流時程:

(一)65歲以上:1月15日上午10時至1月16日中午12時。

(二)50歲-64歲:1月15日中午12時至1月16日中午12時。

(三)18歲-49歲:1月15日下午2時至1月16日中午12時。

目前已開放民眾事先至平台查詢預約接種資格,莊人祥笑說,自己一開放就上去查詢,結果竟是「您不符合預約資格」,原來發言人已接種過第三劑,看來是騙不過AI人工智慧的嚴格審核。莊人祥提醒,預約成功後,平台不會另外寄發預約成功簡訊,民眾需妥善保留預約資訊,及備妥「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前往預約施打場所,報到時再出示。

陳時中補充,此次追加劑預約為一段式直接預約,不像之前事先登記意願,簡訊通知後再進行第二段預約,民眾要特別注意。

▲圖片提供/指揮中心

久咳誤認得新冠 竟是手球大的惡性腫瘤在作祟

16歲欣怡(化名),連續幾天久咳不止,家人以為欣怡罹患新冠肺炎,急忙將她帶往醫院進行快篩,儘管血液及鼻腔篩檢結果為陰性,但卻在胸部X光中發現右側肺部已經白成一片,在經過詳細檢查後,竟是一顆由肋膜長出,大如手球的惡性肉瘤。而欣怡接受手術切除及化學治療後,卻無法完全消滅腫瘤,所幸在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查腫瘤惡性突變基因後,確認該腫瘤為NTRK基因融合變異所致,而國內已經有適合的新型癌症標靶藥物可供使用,經過治療後,殘存腫瘤已經消失,持續追蹤一年後仍非常穩定。

兒童癌症不可輕忽 醫:基因突變是兒童癌症發生的主因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翁德甫醫師表示,臨床報告顯示,臺灣18歲以下的兒童或青少年,每年罹患癌症的新發病個案中,有超過一半為實體腫瘤,然而兒童癌症發生的主因與成人癌症不同,成人癌症常常與飲食、環境、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例如:抽菸、喝酒、不良飲食所致,但兒童癌症則多為病童基因突變所導致,與家族遺傳、飲食或生活習慣無關。人體細胞可以控制細胞的正常分裂與成長,然而兒童癌症發生的原因往往就是促進細胞增生的「油門」基因與抑制細胞增生的「煞車」基因先後發生突變所導致。因此尋找合適的標靶藥物,直接抑制突變的腫瘤基因,就會產生很好的療效。

精準治療基因突變點 新型標靶藥物治療新趨勢

翁德甫醫師說明,兒童癌症的治療成功率高出成人許多,過去透過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或是開刀手術切除腫瘤,治癒率大概都有近八成以上,然而對於一些罕見惡性肉瘤或是具有神經組織分化出的惡性腫瘤,由於容易對化療或放射治療產生抗藥性,倘若無法完全切除,則醫師將無計可施。而腫瘤組織切片在病理染色下,雖然有機會可以檢驗出腫瘤標靶基因,但非常耗時、昂貴且敏感度不佳,因此常常無法提供足夠的資訊給醫師進行標靶藥物的選擇與治療。

所幸隨著精準醫療時代的來臨,讓上述少見而難治的兒童癌症患者多了一線希望,翁德甫醫師指出,運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找到兒童少見癌症的致病基因(Driver gene)突變後,若確定為NTRK基因融合所導致之惡性腫瘤,可以透過標靶藥物精準抑制TRK致病基因的過度活化,即可讓腫瘤縮小,進而接受後續切除手術,倘若仍無法切除,也可以持續服用標靶藥物,抑制腫瘤生長。

曾經有父母說:世界上比自己罹患癌症更可怕的事,就是自己的小孩罹患癌症

兒童癌症是每一位父母親的痛,然而面對困難或罕見兒童癌症,只有不斷尋找更進步更準確的診斷與治療方式,才能讓病童恢復健康,也能讓家庭恢復完整。兒癌醫師的重任就是守護住每一位兒癌病童,也守護著每一個兒癌病童的家庭,期待攜手克服病魔,邁向健康的未來。

中年婦如廁馬桶「滿江紅」 就醫驚見「6公分大腎結石」

57歲林女士近來飽受泌尿道感染所苦,尤其如廁時馬桶「滿江紅」,嚇得趕緊赴醫檢查,發現右側腎臟竟出現長達6公分的鹿角狀結石,肌酸酐數值也偏高,若不及時處理,恐影響腎功能,經醫師同時使用軟式輸尿管鏡和經皮穿腎內視鏡雙管齊下,成功打碎結石,術後腎功能恢復正常,終讓林女士大鬆一口氣。

尿路結石原因多 腰腹痛要提高警覺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表示,尿路結石形成原因包括季節、遺傳、慢性泌尿道感染及飲食,若是結石卡在腎臟與輸尿管結合處,或是卡在輸尿管,容易引起腰腹部無預警輻射狀劇烈絞痛,此外,當結石移動刮傷泌尿道時,也會伴隨血尿現象,若無妥善治療,可能引發腎積水及急性腎盂腎炎,一旦腎功能嚴重衰退,更會造成尿毒症,甚至敗血性休克。

結石體積龐大 微創雙鏡聯合手術碎石

考量林女士的結石體積龐大,透過「微創雙鏡聯合手術」治療,結合經皮穿腎取石術與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於患者背部做0.5公分切口,放入微創腎臟鞘,以內視鏡進行雷射碎石手術,同時放置輸尿管鞘,以進行軟式輸尿管鏡雷射碎石手術。

邱鴻傑主任指出,此術式可碎石的範圍較廣,且較不易產生結石殘留的現象,加上手術時間短、術後傷口小,大幅降低腎臟出血機會。

鹿角狀結石難處理 對腎功能影響大

邱鴻傑醫師也強調,鹿角狀結石大多是長期尿路感染造成,佔尿路結石的5~10%,屬於較困難處理的結石類型,對腎功能的影響也較大;而腎結石初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是因反覆泌尿道感染,或是出現無痛性血尿才發現,建議平時應多喝水,術後定期追蹤,才能於結石復發石及早治療。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