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飲食

  healthfood-icon.gif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患病看 健康醫療

避免尿路結石復發怎麼做? 專家建議飲食「這樣吃」

在台灣尿路結石的盛行率約為9.6%,男性又高於女性,主要與季節、遺傳、慢性泌尿道感染及飲食等因素有關。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營養室蘇嘉華主任指出,尤其患者最容易發生於夏季,主要因氣溫高導致流汗多、尿量少所導致,雖尿路結石不致命,但誘發症狀時,恐疼痛難耐,不僅容易造成反覆性泌尿道感染,也可能引發腎臟衰竭,及敗血性休克。

補充足夠鈣質 降低草酸鈣結石機率

根據文獻指出,預防尿路結石的保護因子在於飲用適量牛乳、服用綜合維生素、多喝水及規律運動,若身體質量指數(BMI)越高則越容易得到尿路結石的趨勢。蘇嘉華主任解釋,每日攝取像低脂乳品、帶骨的小魚乾、吻仔魚等足夠1000mg鈣質的新鮮食物來源,都能幫助降低草酸鈣結石的機率。

攝取過量維生素C 恐讓尿路結石找上門

蘇嘉華主任說明,另外也得適量攝取維生素C約60毫克(mg),根據最新「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指出,成年人維生素C之攝取量建議為100毫克(mg)且訂有上限2000毫克(mg),因此按照每日飲食指南成年人攝取1至2個拳頭大的水果份量滿足維生素C需求,若額外補充市售維生素C錠劑,因多以1000毫克(mg)為單位,容易因攝取過量導致尿路結石。

養成運動習慣且不憋尿 遠離尿路結石

此外,平時應養成減鹽、避免高草酸、碳酸飲料且多喝水,並補充適量的蛋白質,都有助於遠離尿路結石。蘇嘉華主任強調,平時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且不憋尿,透過飲食及生活習慣等雙管齊下,就能避免結石患者再度復發。

知否知否?女人也會腎虛! 中醫補腎助她好孕到

知否知否?腎虛不是男人的專利,女人也會腎虛!女人腎虛往往造成許多婦科疾病,不孕症首當其衝。中醫診所院長林襄穎醫師分享兩個女性不孕症真實案例分別是33歲劉小姐與32歲楊小姐,兩人經過診斷皆屬於中醫所謂「腎虛」體質,所幸中藥調理後都順利自然懷孕,一圓當媽媽的心願。

中醫補腎助她一舉得男 擺脫流產夢魘

33歲劉小姐被西醫診斷有多囊卵巢症候群,平常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舒服症狀,但是之前不幸反覆流產多次,原因都是胎兒沒有心跳,讓她心情大受打擊。後來在先生鼓勵之下,不辭路途遙遠從台北來到台中看診,林襄穎醫師診斷她是「腎虛體質」,給予補腎中藥包括: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肉蓯蓉、巴戟天等等,先生也搭配服用中藥,雙管齊下,果然順利懷孕且一舉得男,日前傳來可愛小寶寶照片,與診所醫護人員共同分享喜悅。

她不孕6年 中醫補腎助她一圓求子夢!

32歲楊小姐不孕6年,期間好不容易有過一次懷孕但卻胚胎萎縮,婦產科告知是「空包彈」。後來在醫學中心做了詳細檢查,包括超音波、抽血、輸卵管檢查等全部顯示正常。於是她奮力一搏,做了兩次試管嬰兒,沒想到又失敗,後來在親友介紹之下求助中醫師林襄穎,開始服用補腎中藥例如:菟絲子、淫羊霍、蛇床子、女貞子、旱蓮草之類,在沒有使用任何西藥或人工試管情況下,她順利懷孕且平安生產,為表感謝之意還送了花籃來診所。

林襄穎醫師表示,像劉小姐這樣的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常見「不排卵」或「卵子品質不佳」。不排卵當然不會懷孕;有時有排卵但也會因為卵子品質太差而自然淘汰,沒有心跳導致流產,中醫認為都是腎虛造成。補腎中藥不但可促進排卵,更可讓卵子品質提昇,直接為懷孕加分。

至於楊小姐可從她的基礎體溫表看出端倪,高溫期常有未達攝氏36.7℃或在一段高溫期當中卻常常降至36.7℃以下,乃是黃體功能不足的表現,再加上中醫診斷發現楊小姐白帶偏多、腰痠、怕冷、脈濡弱、舌質淡胖、臉色白都是腎虛表現,因此中醫主張補腎。

圖片

▲若體溫表高溫期常常未達攝氏36.7℃,乃是黃體功能不足,即中醫所謂腎虛不孕。

中醫具備獨到診斷模式 著重望、聞、問、切!

林襄穎醫師提醒,很多病患做了西醫檢查結果正常,就堅信自己沒問題,其實這個觀念要修正,就像楊小姐抽血檢查黃體激素雖是正常,但不代表黃體功能就一定正常。所以,不孕患者有時候可以換個診斷模式,例如楊小姐改由中醫診斷進行望、聞、問、切,其症狀白帶偏多、腰痠、怕冷、脈濡弱、舌質淡胖、臉色白等等,都可立刻看出是腎虛體質,只要對症用藥補腎,懷孕指日可待。

疫情吃泡麵 這樣吃調理包較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在國際間仍不斷蔓延,台灣也難逃這波疫情,近日國內爆增本土案例,許多學生、民眾開始因應政策暫時停課、居家辦公,為了避免人群接觸,降低感染風險,選擇在家自行烹煮。也因考量到取得便利及保存期限,口味眾多的調理包便成為餐桌上的一項選擇。

但畢竟調理包是屬於一種加工食品,難免還是會擔心是否將過度的加工吃下肚,對健康是否有不好的影響?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教您三招聰明選、健康吃!

第1招:「營養成分標示」看仔細!

購買時看清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標示並多多比較選擇,大多加工食品因為了保存或保留食品的風味,會在製作過程中加入較多的調味料或添加物。在選擇上應避免選擇太多添加物在內,並選擇油(脂肪)、鹽(鈉)、糖等成分含量低的食品。調理包內成分常見的是鈉含量偏高,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即食鹽6克),長期吃下過多鈉,恐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第2招:可優先選擇冷凍鮮食調理包

常見的調理包大致可分為冷凍、耐高溫軟袋包裝、罐頭等方式當作保存方法。冷凍包裝的食物有水餃、咖哩雞、燉煮牛肉、排骨湯等,通常為了以防食物變質通常冷凍包裝的保存期限會較短,食材上也會較新鮮。

常溫料理包通常可以在常溫環境下放置1~2年,製造方式不需添加防腐劑,而是經過高溫殺菌後真空密封包裝才得以保存這麼久的時間,但也因經過高溫殺菌處理,過程中也使部分營養素流失的較多。潘富子提醒不管何種包裝主要還是依照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標示」做為優先篩選條件。

第3招:別忘了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

市面販售的調理包口為大多以精製澱粉、肉類居多,若長期食用容易缺少蔬菜、水果、乳品類等營養素,所以食用時要記得搭配新鮮蔬菜補充膳食纖維的攝取及足夠的鈣。若是用肉類食品料理包,除了蔬果、乳品類,也別忘了可搭配適量的澱粉,如飯、麵、地瓜等全穀雜糧類來當作主食。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新鮮雞蛋怎麼挑選? 營養師點出選購關鍵

雞蛋是富含豐富的營養物質,許多家長希望家人吃得營養又健康,該怎麼挑選到比較新鮮的雞蛋呢?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涂蒂雅表示,無論選購的雞蛋為散裝或盒裝洗選雞蛋,建議應優先挑選大小適中、外殼較厚、蛋殼光滑較新鮮的雞蛋,在保藏方面建議可以用一個專門的盒子放雞蛋,或是以塑膠盒或塑膠袋一起存放,保存效果更好。

挑選新鮮雞蛋 把握五大原則

1. 大小適中:大顆雞蛋為年紀長的母雞所生,較小顆很可能是發育不良或年紀小的雞所生。

2. 蛋殼光滑:蛋殼光滑代表毛細孔比較細緻,較不容易受到汙染,挑選上應避免粗糙顆粒。

3. 蛋殼厚實:蛋殼厚度難以觀察,若是體積相同的雞蛋,挑選體積較沉重者。不妨可以用1公升水配6公克鹽巴的比例調製,再將雞蛋放入鹽水中,沉在水中代表品質較新鮮。

4. 裂痕破損、搖晃感不選:雞蛋氣室較大表示存放時間久,拿起來有晃動感代表雞蛋較不新鮮。

5. 認清標章:購買雞蛋多認明CAS或產銷履歷的標章。

雞蛋不需清洗 塑膠袋包覆好

現在仍有少部分看到外殼上有些汙漬想要清洗,涂蒂雅表示,雞蛋購買回來後不需清洗,因為蛋殼外面有肉眼看不見的保護膜,清洗後等於失去一層保護,容易使雞蛋受到汙染,甚至是吸附冰箱的味道。若是洗選雞蛋,蛋殼外面的保護膜已經不見,保存上則會建議與塑膠盒一起存放,不需特別拆開置於冰箱門旁的蛋架上,因拉門的溫度變化大,容易影響雞蛋品質;若是購買散裝雞蛋,也建議用塑膠袋包裝,或者是一個專門的盒子放雞蛋,以免冰箱內食物沒有包覆完好,最後汙染冰箱的食物。

低G飲物熱量也不少 專家解密變瘦關鍵

天氣愈來愈熱,可以遮住肥肉的多層次衣服再也穿不住,要怎樣才能更快甩掉讓人揮之不去的肥肉呢?很多人可能會趕快搬出存了很久的減肥飲食指南,尤其是據說可以吃肉又可吃油的低胰島素減肥,也就是「低GI飲食」,可能會很受歡迎,不過,只知道「低GI」,卻不知道要「低GL」,小心愈吃愈胖!

低升醣食物 熱量也不少

營養師劉純君說明,一般GI值超過70就是高升醣指數食物,56~69是中升醣指數,55以下則是低升醣指數。

低GI飲食的理論,是指吃了低升醣指數的食物以後,血糖不會快速升高,胰島素就不會急著把太高的血糖存成脂肪,也就不會變胖,但卻忽略除了醣類食物會形成熱量以外,蛋白質食物和脂肪等食物,雖然升醣指數低,但卻也會被人體轉化成熱量使用或貯存。

以馬鈴薯來說,主要組成是澱粉,光吃馬鈴薯的升醣指數很高,但若加了大量的奶油或起司去烤馬鈴薯,它的升醣指數會相對變得很低,成了低GI食物。但是奶油一克就有9大卡,起司一公克也有6大卡,熱量可能是相當驚人的500~600大卡,吃奶油馬鈴薯雖然血醣不會急速升高,但一定都會轉成熱量貯存成脂肪。

所以,如果以為只要選擇低GI的食物就可以減肥,往往會失敗,因為大家以為的低GI飲食,實際上並不是「低」胰島素飲食,而是「慢」胰島素飲食,升醣指數低的食物較高升醣指數的食物是消化比較慢,但最後還是會變成熱量。

低GI之外 也要低GL

現在最流行的減肥飲食指南,是低GI加上低GL,所謂低GL,指的就是低的「升醣負荷(Glycemic Load )」,也就是還包括了食物中含醣食物的熱量,計算方法是用GI值乘以含醣量再除以100,GL超過20就算高GL,11~19屬中GL,10以下算低GL。低GI的食物不一定低熱量,含醣量也不見得比較低,例如10公克的魚丸,因為含有高油脂及高蛋白質,GI值只有52,屬於低GI食物,但是醣類含量是20.3公克,計算後是10.56,就是中GL食物,熱量是277大卡,熱量也不低。

其實低GI飲食指南本來就不是用來減肥的,而是用來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用的。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到GI值,例如相同重量的飯和稀飯,由於澱粉糊化後的GI值愈高,所以稀飯和米飯相比是高GI食物,但是稀飯含水多,體積較米飯大,熱量反而較低;另外,像炒飯炒過以後澱粉老化,腸道排空慢,和米飯相較是低GI食物,但是加了油去炒的炒飯,熱量可能比米飯高了1倍之多。

控制總熱量 才是減重王道

要維持血糖穩定又不會吃進太多熱量,就要GI值及GL值兼顧,低GL的食物,總熱量也較低。根據能量不滅定律,不管是低GI或是低GL,要快速瘦身,計算總熱量才是王道。

劉純君表示,纖維會響GI值,也會把腸道撐大,加速食物排空,減少食物在腸道吸收熱量的時間,因此,選擇食物時可以留意它的醣纖比,低醣纖比的食物就是纖維較高,醣類較低的食物,例如與其吃醣纖比較高的白米飯,不如吃醣纖比較低的五穀飯,或是與其吃醣纖比較高的地瓜,還不如吃醣纖比較低的芋頭。

另外,若真的很愛吃飯,那就只好多吃一碗飯時,就多吃一碗同體積的青菜,增加纖維量,有助腸道排空。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土雞蛋比白雞蛋營養更多 這是真的嗎?  

許多人以為土雞蛋比白雞蛋的營養更豐富,這是真的嗎?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涂蒂雅表示,土雞蛋或白雞蛋的營養價值差別不大,雞蛋顏色與雞隻品種及遺傳有關係,因此顏色不影響其營養價值。雞蛋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對於蛋黃沒有限制,除非血膽固醇過高、腎臟病合併電解質異常才需要嚴格限制,一般正常健康人吃蛋黃,對身體不會有太大的壞處,建議吃雞蛋,蛋白跟蛋黃都可以放心吃下肚。

土雞蛋比白雞蛋 營養成分差不多

涂蒂雅表示,土雞蛋與白雞蛋的營養成分差別不大,無論白殼、紅殼、土雞蛋、無骨雞蛋,其蛋白質及熱量差別不大。實際上,雞蛋顏色的差異與品種有關,白殼雞蛋來自於白色羽毛的來亨雞,因為生蛋的速度快,所以市面上較常見;紅殼雞蛋來自於紅色羽毛的雞,也因為品種數目較少,生蛋速度較白雞緩慢,因此價格較高。結論是雞蛋顏色與雞隻品種及遺傳有關係,與營養價值並無太大差異。

雞蛋大小光滑度 與營養無直接相關

涂蒂雅說明,雞蛋大小與雞的年紀有關,大顆的雞蛋是年紀長的母雞所生,也因為母雞經常下蛋產道較寬鬆,雞蛋較大顆,蛋殼也會比較薄。反之,如果雞蛋太小顆,很可能是發育不良或年紀小的雞所生,正常情況大約是18周開始生蛋,過於年輕未必是最好的。挑選上建議可以優先選購大小適中、蛋殼稍厚或較光滑的雞蛋會比較新鮮。

蛋黃充滿營養 老年人吃蛋黃很健康

雞蛋是一個好蛋白質的來源,仍有不少老人家誤以為只能吃蛋白不能吃蛋黃以免增加血液膽固醇,涂蒂雅指出,這是很可惜的,蛋黃富含很多鐵質、葉黃素、β胡蘿蔔素等營養素,且近期研究顯示,吃蛋並不會增加血中的膽固醇,反而是過多的油炸物、飽和脂肪會對膽固醇有所影響。因此老年人蛋白跟蛋黃都可以攝取,除非已患有腎臟疾病、血磷、血膽固醇過高現象,蛋黃的攝取量才需要做斟酌。

打完疫苗這樣補! 專家解密建議營養素

本週因應疫情變化,公布許多新防疫政策,不僅疫情警戒降二級,也開放38歲以上民眾施打新冠疫苗。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彭邦中醫師說,為了在關鍵時刻增肌增免疫與確保注射疫苗後免疫力的飲食關鍵,就是「好吸收蛋白質」及「提升保護力營養素」。

員榮醫院醫療體系家庭醫學科黎雨青醫師說明,現代人與中老年族群因難以維持多元且適量飲食,疫情期間民眾若想要快速提高自身保護力,建議選擇具醫學實證可幫助體力增強且選擇全球性品牌的均衡營養補充品。

研究:肌肉流失10%免疫力就開始下降/流失40%肺炎死亡風險增!

「肌肉量與免疫力有直接關聯性!」彭邦中醫師表示,當肌肉流失時,免疫力就會下降。有研究顯示,只要肌肉流失10%,免疫力就會降低,染疫風險隨之增加;流失30%,疾病恢復能力陡降,重症風險提升;肌肉流失超過40%,肺炎死亡風險大幅上升。

彭邦中醫師也提醒,40歲後肌肉將以每十年平均流失8%的速度迅速減少,40至80歲間可能流失將近三分之一的肌肉。因此,中壯年族群及長輩除了疫苗以外,也別輕忽肌肉與免疫力之間的關係。而有效提升肌肉量的關鍵,就在於補充「好吸收蛋白質」、「提升保護力營養素」。

提升免疫力及確保疫苗保護力 專家詳細分析營養素

彭邦中醫師提醒,攝取蛋白質前要先確認「蛋白質含量」,還要考量「利用率」的問題,才能確保蛋白質能有效轉化成製作肌肉、免疫細胞所需的原料,而選擇「好吸收蛋白質」才能事半功倍!

黎雨青醫師說,提升免疫功能及確保疫苗施打成效不能只看單一營養素!需同時補齊多元營養素以提升保護力。除了蛋白質,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對於提升保護力、確保疫苗施打效果都有重要幫助:維生素B6可將蛋白質分解成可用原料;維生素B12、葉酸、鐵可促進免疫細胞生成與活化;維生素C、維生素E、硒可抗氧化、保護細胞;維生素A、維生素D、鋅可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且有多篇研究顯示,缺乏維生素D、鋅會增加新冠感染以及重症死亡風險;銅則可抑制病毒活性。

藉由醫學實證均衡營養補充品填補營養空缺 面對疫情更安心

黎雨青醫師說明,透過多元食物獲取所需營養素是最理想的狀況,不過國人普遍陷入「所需營養多元,但實際補充不足」的窘境。建議一般民眾除了正常飲食以外,亦可簡單使用均衡營養品,填補生活中的營養漏洞,補足提升保護力的關鍵營養素。

然而,市售營養品琳瑯滿目,民眾常不知如何挑選,黎雨青醫師提醒,除了要把握成分包含上述二關鍵:「好吸收蛋白質」與「提升保護力營養素」外,是否具有充分醫學實證也很重要。

黎雨青醫師提醒,近期台灣民眾都透過疫苗新聞學習到臨床試驗的重要性,其實營養補充品也是,故建議民眾可以挑選有進行過多項臨床試驗、甚至登上國際醫學期刊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會較有保障,也較可預期能快速增加體力與保護力。

一杯大杯半糖手搖飲熱量、糖分大爆表! 6作法喝進健康、降負擔

時序進入盛夏,陽光熾熱,走在路上不消幾分鐘,就汗流浹背。台灣的手搖飲巿場龐大,各品牌手搖飲店到處林立,幾乎每走幾百公尺就會有一家。再者,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有些人下了班就想喝杯飲料求舒壓;也有的人工作忙碌,沒時間好好吃頓飯,常選擇喝一杯手搖飲料以果腹止飢。

一杯大杯半糖手搖飲 超過每日精緻糖建議攝取量

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張依如舉例,一杯正常冰塊、正常甜度的珍珠奶茶熱量就約等於一大份便當(相當700大卡)、含糖量約等同一碗白飯。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精緻糖攝取量應在總熱量10% 以下,以2000大卡換算約為50公克精緻糖,一杯大杯的半糖手搖飲,精緻糖量就約有50公克,一杯就已經達到一天精緻糖分的建議攝取量了。

配料含有高糖 天然食材更要謹慎

雖然許多人已經意識到含糖飲料不好,會選擇無糖手搖飲料,但是卻忽略了配料仍然含有高糖份,無論是常見的珍珠粉圓、波霸粉圓、椰果、芋圓、粉條等熱量、糖分都大爆表;另外,還有一些強調天然食材的配料,如芋頭、芋泥、紫薯、地瓜等,這些配料在熬煮過程中,所添加的糖分皆非常可觀。

避免手搖飲影響健康 6作法減輕負擔

要求愛喝含糖飲料的人突然戒掉是非常痛苦的,張依如營養師提及,若無法完全戒掉手搖飲,可以這樣做來減少對身體的負擔。

一、選茶不選奶:

選擇紅茶、綠茶或烏龍茶等為基底的飲品,若不加奶、不加糖、不加料,幾乎零熱量,絕對是維持身材、保持健康的首選。

二、鮮奶茶比奶茶好:

若是愛喝奶茶類者,可以選擇鮮奶茶,差別就在於鮮奶茶加的是純鮮奶,而奶茶加的卻是奶精粉,「奶精粉」其實並不是奶製品,而是油脂氫化乾燥後的氫化「油脂粉」,喝進肚子裡的都是油。

三、若選擇加料飲品,則將正餐主食澱粉類的攝取量減少:

如果覺得喝手搖飲不加料沒有口感,特別空虛的話,可在飲食中的其他澱粉類減半;此外,除了珍珠粉圓、波霸粉圓外,也可以考慮熱量相對較低的愛玉、仙草、寒天、蒟蒻或小紫蘇等配料,口感也很好。

四、大杯改中杯,減少攝取量:

將平常習慣的大杯改成中杯,或者點一杯與他人共飲,分擔熱量也不錯。

五、漸進式減少頻率:

以往天天喝,慢慢改為兩天一杯、三天一杯,漸漸到一週一杯,以此類推減少頻率,讓身體慢慢戒掉依賴含糖飲料的習慣。

六、想想荷包:

以大台北地區來說,加料的手搖飲料動輒一杯五、六十元起跳,特殊季節限定飲品更高達一杯八、九十元以上,幾乎可抵一餐正餐的費用,將省下的飲料購買費用記下來,會發現長時間下來省下的費用相當可觀,如此一來也可以增強自己少買飲料的動力。

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Thursday, 12 June 2008 11:55

香 港 大 學 醫 學 院 24 日 公 布 的 研 究 中 ,黎 青 龍 教 授 表 示 , 乙 型 肝 炎 帶 菌 者 如 透 過 血 清 胎 兒 球 蛋 白 及 肝 臟 超 聲 波 檢 查 , 能 及 早 發 現 患 肝 癌 的 機 會 , 延 長 生 存 時 間 。 肝癌生存率低肝 癌...

健康資訊

氣溫忽冷忽熱,加上幾次冷氣團來襲,流感疫情不停升溫,全台皆有流感重症或是死亡個案發生。據統計,今年高雄市流感併發重症個案累計有 142 例,佔全台一成比例。經衛生局調查,其中有近 7 成一年內未接種流感疫苗,因此提醒民眾針對流感疫情不可掉以輕心。 洗手、口罩、勤消毒 切記日常防疫 3...

Tuesday, 18 December 2018 12:01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