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飲食

  healthfood-icon.gif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患病看 健康醫療

汗皰疹癢個不停 少食誘發的「禁忌食物」

45歲黃小姐左手手掌搔癢起水泡已三年,經皮膚科診斷為汗皰疹,尤其在天氣變熱時發作,使用類固醇狀況反覆,癢到嚴重時還需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

汗皰疹手部搔癢 不具傳染性

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汗皰疹是春季轉夏季時容易發生的疾病,屬於「急性濕疹」的一種,症狀以手掌劇烈搔癢為主,不具有傳染性,汗皰疹的成因不明,可能與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體質、接觸過敏原、壓力、多汗症、遺傳有關,使用類固醇藥膏治療固然有效,但如果症狀反覆,中醫再介入治療能夠加強療效。

調整生活作息 避免症狀嚴重

謝旭東建議,汗皰疹患者在生活上,應保持「睡眠」、「壓力」、「飲食」三者的平衡,汗皰疹因壓力大而變嚴重,所以此時睡眠和飲食很重要,無法減少壓力,至少顧好睡眠和飲食以免汗皰疹搔癢加重。

保持手腳乾爽 鎳、鈷及鉻食物少碰

而手腳避免接觸肥皂、洗碗精、刺激性的化學物品,保持手腳的乾爽;在飲食上則要注意避免煙酒,謝旭東說,若是過敏體質,也要小心烤炸辣類、甜食,芒果、荔枝、龍眼等熱性水果也要少碰到,研究也指出鎳、鈷及鉻較高的食物也必須減少食用。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謝旭東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

 

防疫宅家黏3C 這些「護眼營養素」每餐多吃一些

防疫宅在家,不論上線上課程,或是上網、追劇,幾乎每天高度使用3C產品,造成眼睛乾澀、疲勞、眼壓升高,眼睛提早老化,甚至造成白內障和青光眼提早來報到。

保護靈魂之窗 多吃花青素

台南市立醫院營養課鄭婉苓營養師表示,除了讓眼睛適度的休息外,也可多吃深色、橘紅色、橘黃色蔬果與富含維生素C的護眼食物,延緩眼睛退化。

鄭婉苓營養師舉例,多吃深綠色蔬菜,如菠菜、地瓜葉、芥藍菜等富含葉黃素,可以過濾藍光及紫外線,能保護水晶體和視網膜,有助延緩黃斑部退化,建議一天至少吃3份,每份約為一般飯碗半碗的量;另外,也要多攝取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如藍莓、葡萄,可增強眼睛感光物質「視紫質」的生成,有助於促進夜間的視力,增加視覺敏銳度。

攝取抗氧化營養 減緩眼睛乾澀、疲勞

眼睛常疲勞、酸澀或是乾眼症,鄭婉苓營養師表示,缺乏維生素A、β胡蘿蔔素,易導致黏膜乾燥,可多補充橘黃色、橘紅色蔬果,如蛋黃、南瓜、地瓜、紅蘿蔔,有助預防眼睛乾澀、乾眼症或夜盲症。

鄭婉苓營養師表示,抗氧化食物能有效降低自由基生成,減緩自由基對水晶體氧化的傷害,而維生素C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可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芭樂、草莓、奇異果等,每天吃2碗飯碗大小之水果量;另外,含維生素E的堅果,也可幫助抗氧化,無調味堅果也是一種不錯的零食點心好選擇。

控制3C使用時間 避免視力退化

鄭婉苓營養師提醒,除了控制3C產品使用時間,多攝取護眼食物之外,也要避免抽菸、喝酒的習慣,香菸含有尼古丁不利眼睛微血管循環,而大量飲酒則會消耗體內維生素A,加重眼睛疲勞、乾澀的問題。雖然,目前白內障可手術替換人工水晶體,但視網膜黃斑部病變則是不可逆的,因此,遠離有害物質,多攝取護眼營養素,才能減緩退化。

現調飲料資訊得標示清楚! 4大資訊一目了然

手搖飲料店、便利商店及速食店林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業者除標示現場調製飲料之「總糖量及總熱量」外,如有供應茶及咖啡飲料,也要記得標示茶葉原料原產地、咖啡原料原產地及咖啡因含量,並注意含果蔬汁飲料品名標示,使消費者可透過上述資訊,能留意究竟喝進多少糖、熱量及咖啡因,藉此加強每日飲食攝取之控管。

現場調製飲料 4大標示要做到

臺北市衛生局說明,依「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具稅籍登記之連鎖飲料業、便利商店業及速食業,應就販售之現場調製飲料於營業場所標示事項如下:

一、 總糖量及總熱量:含所有原料及配料(如:粉圓、芋圓、粉條等),標示值之誤差允許範圍應符合「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規定(≤ 標示值之120%);以最高值表示者,應加註「最高值」。

二、 茶及咖啡原料原產地:混茶及混咖啡應依含量多寡由高至低標示。

三、 咖啡飲料之總咖啡因含量:應以最高值或以紅黃綠標示區分。

四、 果蔬汁飲料:果蔬汁含量達10%以上始得以「○○汁」為品名;未達10%,品名應標示為「○○飲料」。

完整標示+證明文件 未符合規定將罰鍰

臺北市衛生局強調,除現場應完整標示外,亦應備妥茶葉及咖啡豆等原料原產地及標示的證明文件(如:供應商提供之產地證明、使用原料原包裝等)供查核比對。

如未依規定標示者,可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5條規定,處新臺幣3萬元至300萬元罰鍰;若標示不實者,可依違反同法第28條第1項規定,處新臺幣4萬元至400萬元罰鍰;現場未保存來源文件,經命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可依違反同法第9條規定,處新臺幣3萬元至300萬元罰鍰。

端午吃粽不消化? 營養師傳5密技

端午節即將到來,雖然疫情嚴峻,也抵擋不了吃粽子的心,開始網路採購粽子、請家人寄家鄉味粽子。美食當前,尤其防疫期間只能靠粽子一解鄉愁,一顆接一顆也是在所難免,營養師叮噹就提醒,粽子熱量高,一顆大約400-600大卡,一不小心熱量爆表外,還會造成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增加腸道負擔。

糯米為支鏈澱粉 黏性大不好消化

為什麼吃粽子會消化不良?營養師叮噹解釋,主要是因為粽子是糯米做的,而糯米是由支鏈澱粉所構成,特性就是黏性非常大且不好消化,再加上粽子內餡豐富,所有食材都被擠壓在粽葉中,變成很紮實,熱量高、澱粉量多、油脂高、纖維少的組合。因此在腸道消化的時間就會拉長,就容易產生腹脹、便秘、消化不良等問題

怎麼吃避免消化不良? 5招密技看過來

1. 肉粽趁熱吃好吃又好消化:

糯米支鏈澱粉的特性,就是黏性大且不好消化,加熱後就容易被腸胃道的消化酶分解,但如果放冷,黏性就會變更大,因此對咀嚼不好或本來就消化不良者,涼的肉粽就更難消化。

2. 附餐搭配一碗清熱湯助下嚥,避免搭配冷飲:

吃粽子想配點喝的,建議適量搭配熱清湯來幫助下嚥,避免有勾芡的濃湯,因為會多增加熱量負擔。避免搭配冷飲,易讓剛下肚的糯米結團,而造成腸胃不適。

3. 一餐一顆淺嚐即可,記得細嚼慢嚥:

粽子本身熱量高、澱粉量高、油量高、低纖維量,加上糯米黏性高,不易吞嚥,對腸胃道負擔就大,一餐一顆即可,也不建議連續三餐都吃,另外記得要細嚼慢嚥,才可幫助消化。

4. 餐中搭配蔬菜,餐後搭配富含酵素的水果幫助消化:

粽子幾乎沒甚麼纖維量,主要都是澱粉跟一點點蛋白質,所以建議吃肉粽的時候可以搭配燙青菜,補充膳食纖維,幫助腸道蠕動,吃完肉粽後可以吃富含酵素的水果助消化,例如鳳梨奇異果等

5. 多運動,增加活動量,助腸道蠕動:

久坐、低活動量的人,會讓腸胃道幾乎不蠕動,讓消化不良、腹脹、便祕的問題越來越大,因此多起來活動,走路每天一萬步,甚至動起來,每天30分鐘,都可以增加腸胃道的蠕動性助消化排便。

圖片

營養師叮噹-戴岑樺

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 營養系 學士

台北慈濟醫院 腎臟科營養師

健身房合作營養師

新北市營養師公會 專案助理

媚登峰健康股份有限公司 營養副理

證照:

高考營養師

台灣營養學會腎臟專科營養師

CTSSN 運動營養專業認證

AFAA WT美國運動體適能重量訓練教練

中華健身協會C級指導員

保健食品初級工程師

專長:

運動營養、選手備賽飲食調控、

營養諮詢、外食、特殊族群營養

端午吃粽身體負擔大? 營養師教「5準則」健康吃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講到端午節,不免俗的會想到一些傳統習俗,像是為了趨吉避凶的喝雄黃酒、掛艾草與菖蒲,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吃粽子、賽龍舟等,但如何健康吃呢?

健康吃粽子 5招必學

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營養師江奕欣來教您運用五個撇步來健康吃粽子:

撇步一:挑選種類,健康食材

粽子種類琳瑯滿目,食材也不一樣,建議可以3至4人一起分食或是選擇較小顆的粽子。

此外,食材方面也可利用五穀米與糙米取代糯米,並且增加蔬菜的份量,以增添膳食纖維與微量營養素,同時,用雞肉或瘦肉取代三層肉、用植物油取代豬油,避免攝取過多飽和脂肪,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撇步二:確認熱量,避免過量

大多鹹粽的熱量約落在500大卡上下,而北部粽的熱量高於南部粽,因為北部粽是將糯米與餡料用油先炒過後再包入粽葉中蒸熟,而南部粽則是生糯米與餡料包入粽葉後放入水中煮熟,故北部粽的油脂含量會比南部粽多。

若是市售的粽子,先仔細看看包裝上的營養標示,建議一顆粽子不要超過600大卡,以取代正餐為主,不要當成點心,一天一顆即可,避免攝取過量,造成熱量超標。

撇步三:增加高纖,時令蔬果

若只吃一顆粽子是不夠均衡的,一定要再增加蔬果配菜!蔬菜類與水果類不僅可以增加膳食纖維與微量營養素,還能解油膩,增加腸胃蠕動,預防便秘。

撇步四:減少醬料,減輕負擔

吃粽子時常會搭配醬料,像是甜辣醬、醬油膏等,建議一天不超過2400毫克鈉攝取量,若吃粽子時加1湯匙的醬油膏等於佔據一整天四分之一的建議鈉攝取量了,沾醬類都屬於高鈉食物,若攝取過多可能會造成高血壓或心血管風險增加。

而吃甜粽或鹼粽時會加的蜂蜜或果糖等,也容易因攝取過多精製糖而增加肥胖、糖尿病等風險,故建議在吃粽子時,以不沾醬或減量方式調整,避免增加身體負擔。

撇步五:完整包裝,安全衛生

現代人大多都是買現成的粽子再復熱食用,不管是在市場或是網路購買,一定要注意包裝是否完整?外觀粽葉是否有腐敗?味道是否有異常?建議購買後若發現粽子內部有黏稠液並且有腐敗的味道,就應該要丟棄,避免食用,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十分重要。

粽子冷藏3天要吃完 充分復熱避免變質

江奕欣營養師提醒,端午節洽於立夏之後,天氣轉熱,粽子在室溫時建議2小時內要食用完畢,若沒有要馬上吃要放置冰箱保存,建議冷藏3天內吃完,冷凍14天內吃完,且記得食用時要充分復熱,且盡快食用完畢,避免細菌滋生而變質。

一顆粽子熱量高達500卡! 專家教你聰明吃粽比免體重飆

吃粽子為端午節傳統習俗之一,不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市售粽子多以糯米製成,且使用高油脂五花肉或高糖份食材,不僅纖維質含量少,一顆粽子熱量更可能高達500至600卡,以體重50公斤者為例,需要在家拖地達3小時(約慢跑12公里)才能消耗熱量。

粽子熱量高 一天一顆為限

粽子種類繁多,各個口味誘人。一顆鹹粽熱量高達500至600大卡、甜粽約130至150大卡。臺北市衛生局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研發「彩藜蔬食粽(熱量260大卡/顆)」及「繽果粽(熱量46大卡/顆)」,不管吃鹹或吃甜,每顆都只有市售鹹、甜粽子的一半熱量,需消耗的熱量及時間也減半,但仍建議一天就以一顆為限,適量取代部分主食。

減鈉減糖吃原味 不忘配蔬果顧健康

臺北市衛生局說明,製作鹹粽子時宜利用食材香氣與辛香料,如香菇、薑、胡椒粉增添粽子風味,減少調味料使用量,避免攝取過多的鈉,「繽果粽」以果汁兌水、寒天粉塑型,在食用時不沾糖,即可品嘗天然蔬果的味。

此外,一般粽子就是纖維太少,糯米消化時需要較長時間,如包粽時餡料多一些蔬菜(如筍子、菇類等),吃鹹粽的時候也搭配一碟時令蔬菜,甜粽則以適量的水果取代內容物,提供膳食纖維更有助於消化。

飯後起身動一動 消耗熱量、促進腸胃蠕動

端午佳節居家吃粽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建議,可先檢視粽子在型錄或外包裝上的成分及營養標示,挑選添加物少、熱量較低或體積較小的粽子,且適量攝取,並餐後起來動一動,運動除了可以消耗多餘熱量,也可以幫助腸胃蠕動,有助消化不容易脹氣。

日常5種植化素 吃出自身抵抗力

全國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民眾積極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措施之餘,國民健康署提醒,這段時間除了注意個人衛生習慣,也可透過飲食提升自身抵抗力。

不同植化素 不同好功效

蔬菜與水果除了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外,還有各種不同的植化素,是植物天然色素和氣味的主要來源,但因人體無法自己製造,必須從各種食物中攝取。植化素可以清除自由基,降低發炎反應,提升抵抗力,而不同顏色的蔬果含有不同種類的植化素:

一、綠色:代表蔬果:綠花椰菜、地瓜葉、奇異果等

常見植化素:多酚類、吲哚類;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二、黃/橘色:代表蔬果:胡蘿蔔、鳳梨、木瓜等

常見植化素:類胡蘿蔔素、玉米黃素;功效:抗氧化、強化免疫功能。

二、紅色:表蔬果:紅甜椒、西瓜、番茄等

常見植化素:茄紅素、花青素;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四、藍/紫色:代表蔬果:葡萄、茄子、紫甘藍等

常見植化素:類黃酮素、花青素;功效:抗氧化、抗發炎。

五、白色:代表蔬果:白蘿蔔、洋蔥、香蕉等

常見植化素:蒜素、含硫化合物;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我的餐盤」概念 養成好身體

每天若能依照「我的餐盤」均衡飲食中準備5色蔬果,每餐攝取1個拳頭大水果,可盡量洗乾淨連果皮一起吃;每餐的蔬菜攝取量則比水果再多一些,也可以依個人喜好適量增加,除了攝取到植化素,也同時兼顧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這些在強化免疫細胞,增強抵抗力,進而提升個人的營養狀態上都扮演重要角色。

網購蔬果箱 輕鬆獲取優質營養素

疫情期間,如果不想出門買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舉辦的「臺灣農產嘉年華」活動,結合60家農業電商業者,超過3萬多項農產品,更推出不同份量大小的「蔬菜(果)箱」,民眾透過網路即可輕鬆購得優質且具溯源的國產農產品,不僅買得安心,也吃得健康。

你每日營養攝取足夠嗎? 營養師揭「飲食指南」快記住

許多人到營養諮詢門診開口就詢問:「營養師我的營養攝取足夠嗎?」,或者年長的婆婆媽媽也常常問「什麼是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以預防癌症嗎?」,至於有家長則會像營養師請教:「家中小朋友不喜歡吃蔬菜可以改成只吃水果嗎?」等疑問,營養師逐一解答。

近全數國人乳品攝取不足 女性營養攝取量嚴重不足 

樂生療養院營養室主任蘇嘉華指出,依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我國19~64歲成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足1.5杯高達99.8%,堅果種子不足1份的為91%,蔬菜攝取量不足3份為86%,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亦達86%。

其中,女性攝取量亦嚴重不足,19-64歲女性蔬菜攝取量不足3份達88.1%,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達85.1%,乳品攝取不足1.5份達99.9%,堅果種子攝取量不足1份達89.7%。

膳食纖維 促進排便、預防癌症

蘇嘉華營養師表示,纖維主要來源為蔬菜、水果、全榖類和豆類,其中「膳食纖維」為植物細胞壁、細胞間質的一些無法被人體消化及吸收利用的多醣類 (如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質、樹膠質)及木質素,在許多研究顯示,膳食纖維可以預防癌症發生,也可以增加糞便量和加速身體中廢物的排除,減少腸道與致癌因子的接觸,並會改變腸中的細菌種類,提供短鍵脂肪酸,維持腸內黏膜的正常分化,避免癌細胞的形成。

另外,攝取高纖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等,可以預防大腸直腸癌、食道癌、胃癌、攝護腺癌、子宮內膜癌以及卵巢癌的發生,而飲食中的纖維會中斷雌激素(estrogen)由肝門循環再吸收回身體,進而預防乳癌的發生。

水果無法取代蔬菜 兩者營養成分不同

很多家長帶著小朋友前來諮詢,小朋友不愛吃蔬菜,比較喜歡吃水果,可以用水果代替嗎?蘇嘉華營養師強調,答案是不行的!兩者營養的成分是不同的,也無法相互取代。

此外,蘇嘉華營養師提供一個撇步給家長,如製作咖哩飯食,將濃稠添加物減少,可將洋蔥或紅蘿蔔打成泥和入,提升濃稠又有蔬菜的營養,健康又美味。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