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藥物副作用大 深腦刺激術能改善

鍾先生長年受巴金森氏症所苦,規律服用藥物已有六、七年之久,一天服藥高達五、六次,藥物種類亦達數種。

近一年開始會出現所謂「斷電」的藥效中斷現象,藥效持續時間僅二到三小時,之後就必須忍受四肢僵硬,右側肢體抖動,以及步態困難的症狀,這樣的情形會持續到下一次服用藥物的時間。他接受「雙側視丘下核深腦刺激手術」後,病情明顯改善,藥物用量已經減為術前的1/4,而且不再有藥效中斷以及顫抖的情形發生。

深腦刺激術 定期換電池延續效果

深腦刺激術藉由電刺激於雙側的視丘下核或者是蒼白球內核,以持續的電刺激取代藥物刺激,達到減低藥量,縮短藥效中斷的情形。而刺激的核心就是置於胸前的電池刺激器,透過磁感調控器調整適當的刺激電量與頻率。手術會置入刺激電極,雖然術前的定位準備非常精準,但仍可能出現出血的風險,此外,由於是植入外來物,感染的風險也需評估。而刺激器電池的平均使用壽命大概5-6年就需要再更換,才能延續治療效果。

深腦刺激手術非人人適用 事先篩檢才能施行

陳凱翔醫師, 台大醫院神經內科表示,台灣的原發性巴金森氏症患者好發年齡平均約62歲,整體病程約10至15年。症狀有肢體僵硬、動作遲緩、以及不自主的抖動。大部分原發性巴金森氏症的患者在初期使用左多巴胺類藥物或是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時效果相當不錯,都有一段達數年的「蜜月期」,過了這段期間,隨著疾病進展,開始出現藥物的副作用,必須使用多次且多量的藥物才能維持日常活動,或者出現無法控制的異動症。因此,即便深腦刺激手術無法停止巴金森氏症患者其黑質細胞退化的情形,但在中後期病人承受許多藥物副作用之苦,深腦刺激術能減少使用藥量與斷電現象。

陳凱翔醫師提及,不是所有原發性巴金森氏症患者都適合接受深腦刺激術,必須事先經過門診或住院仔細的篩選之後才能接受手術。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