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呼吸短促、喘恐疾病上身 別當正常老化現象

當無緣無故呼吸短促,要注意這可能是心臟衰竭、肺阻病(COPD)等潛在疾病警訊。瑞典一項研究發現,當患者一出現呼吸短促症狀,及早處理,就能避免後續受苦受難,也可以減少往後住院機率。

呼吸急促、喘 並非正常老化現象 瑞典卡皮歐醫學中心心臟科專家納瑟‧阿瑪迪表示,一般人出現呼吸短促、喘等症狀時,多半以為這是正常老化,因此並不會積極就醫;然而做些費力的事時,如果感覺越來越喘,喘的頻率增加,便應該尋求診斷、治療。

阿瑪迪分析一些研究,其中一項研究含括約1000人,還有另一項含100人的研究,這100人都是因呼吸短促、喘而求診基層診所。這項研究並沒有納入急性呼吸短促患者,急性呼吸短促患者可能在幾天內就出現明顯症狀,多半也會盡快接受治療。研究主要針對慢性呼吸短促、長時間感覺喘的患者,且症狀持續6星期以上。

慢性呼吸短促、喘 常代表心、肺出問題 阿瑪迪分析,這些慢性呼吸短促、長時間感覺喘的患者,生活品質常比一般人來得差,連進行日常生活任務,也有困難,這些人多半有心臟衰竭、肺阻塞等疾病。

阿瑪迪認為,慢性呼吸短促、長時間感覺喘等,應該被視為重要健康警訊,其重要性與高血壓不相上下。為了及早發現問題、及早用藥治療,醫界應該發展有效率的篩檢工具,這樣才能知道哪些人是疾病高風險族群。越早抓出這些高風險族群,就能盡早治療,也能減輕往後醫療負擔。呼吸短促、喘常是心臟、肺臟疾病警訊,這兩種器官都靠近呼吸系統,一出現病變,自然就容易引發呼吸短促、喘等症狀。

健康惡化 要有所警覺 阿瑪迪提醒,民眾可以比較自己的健康狀況變化,一年前情況如何,現在有沒有退步,如果發現有些事以前可以做,現在卻越來越吃力,常感覺喘、呼吸短促,就要趕快就醫,就算年齡超過65歲、70歲,也是一樣。

骨鬆致脊椎壓迫性骨折 醫療級千斤頂來幫忙

45歲的梁小姐停經10年以上,去年滑倒後突然後背劇痛,痛到幾乎無法行走,經檢查發現第二腰椎發生因骨質疏鬆症導致的脊椎壓迫性骨折。花蓮慈濟醫院骨科彭成桓醫師與梁小姐討論過後,決定利用「醫療級千斤頂」椎體支撐系統進行手術,術後疼痛狀況大為改善。

停經後女性易有骨質疏鬆

彭成桓醫師表示,脊椎壓迫性的骨折個案,通常以老年人居多,近年來發現許多停經後女性,因失去荷爾蒙的保護導致骨質疏鬆,而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患者通常會有劇烈疼痛、行動不便症狀,若無法緩解疼痛或骨折狀況持續惡化,可能造成駝背或側彎,除了椎心劇痛,更影響到日常生活。

注意骨水泥滲漏問題

目前針對壓迫性骨折的治療,包括臥床休息、給予止痛藥及背架保護使用,目的主要都是為了止痛,但無法達到快速效果且矯形。彭成桓醫師說,在保守治療無效後,以往大多使用經皮脊椎成形術(俗稱灌注骨水泥),對於嚴重變形甚至壓迫脊椎神經者,可能採取脊椎固定、減壓及融合術(俗稱打骨釘)處理患者症狀。灌注骨水泥是對於此類患者迅速且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但要注意骨水泥滲漏問題,雖然傷口小,但對於駝背明顯患者,可能無法達到有效的矯正目的。

「千斤頂」傷口小、恢復快

彭成桓醫師表示,「千斤頂」椎體支撐系統的微創脊椎復位手術做法是在塌陷的椎體左右邊,各打2個約0.5公分的小傷口,植入醫療級「千斤頂」,利用影像系統輔助,將塌陷的椎體盡量矯正至原本椎體高度,再灌入適當量的骨水泥,使塌陷的椎體結構更穩固。不僅傷口小,恢復快、住院天數少,也相較傳統單純灌骨水泥患者骨水泥滲漏情況少,矯正效果佳。

術前與醫師充分討論 日常避免搬重物、防跌倒

醫療沒有萬靈藥,只有最適當的治療!彭成桓醫師表示,脊椎骨折的治療方式有很多種,目前「千斤頂椎體支撐系統」仍為自費項目,所以,手術前必須與醫師充分討論外,防止脊椎壓迫性骨折發生,也應從日常飲食和運動來預防骨質疏鬆,有明顯骨質疏鬆的患者要特別注意避免彎腰搬重物、防止跌倒,萬一有脊椎壓迫性骨折症狀發生,應找專業專科醫師看診,以免病情持續惡化。

骨鬆越老越流行 注意身高是否有變矮

高齡化社會來臨,可得要小心骨質疏鬆,因為骨鬆是越老越流行。尤其是發現有「老倒縮」的現象,就應該要趕緊做骨密度檢查;由於骨質疏鬆嚴重時,一不小心跌倒,就有可能造成骨折,不但容易造成生活品質下降,更有可能導致長期臥床及導致死亡風險增加,不得不慎!

骨本存入大於支出 在35歲是最高峰

亞東醫院藥學部藥師簡美如表示,許多老人家當發現身高變矮時,總自嘲是「吃老倒縮」而不以為意;然而,身高縮水絕非老化的自然現象,當心是骨質疏鬆症已悄悄上身。因為幼年至青少年是一直在存入骨本,骨本的存入是大於支出,到了35歲是最高峰;女性停經後,荷爾蒙會下降,骨質就會流失大於存入,老人更是會流失大於存入。

每半年追蹤身高 差異3公分要懷疑有骨鬆

一旦骨質流失大於存入,出現骨質疏鬆時,身高也會受到影響。簡美如藥師指出,民眾應該要注意自己的身高是否有變矮,最好每半年追蹤是否有變矮,如果差異達3公分以上,就要懷疑是有骨鬆;也可身體靠著牆壁,如果頭枕部與牆壁的距離達3公分以上,就有可能已出現骨質疏鬆,或是有一個拳頭大小約6公分以上,就幾乎確定是已出現骨質疏鬆。

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測 小於等於負2.5就有骨鬆

而若是己經有身高變矮或是頭枕部和牆壁間距越來越大時,就應該要進一步就醫檢查骨密度;簡美如藥師進一步指出,骨密度檢測的黃金準則是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來做診斷,且是要檢測腰椎與髖骨部位來換算,可信賴度較高,如果骨密度測出T值大於負1是正常,如果是小於等於負2.5,則是屬於骨量缺乏。

50歲前不須做骨密度檢測 但需做好預防

簡美如藥師強調,骨質疏鬆是慢慢發生,美國骨質疏鬆學會與亞太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65歲以上女性以及70歲以上男性,才須定期做骨密度追蹤;另外,停經婦女50歲以上有骨折,或是有用骨鬆用藥者,也要定期做骨密度追蹤。一般民眾不必特別提早在50歲以前做骨密度檢測,但需要做好預防骨鬆。

愛面子不動刀 電音波雙機齊上讓拉提面面俱到

肌膚反映你的生活型態!除了日曬、汙染及遺傳因素外,現代人手機平板不離身、作息飲食不正常,肌膚皺紋、粗糙、鬆垮問題逐漸年輕化,除了直接採行埋線拉皮或其他外科手術改善外,目前醫美市場上最為消費者所接受的仍以「電波拉皮」及「音波拉提」兩種非侵入式療程為主。究竟電波跟音波有何差異?治療效果為何?消費者該如何選擇及把關最適合自己的拉提方法呢? 不動刀時代 拉皮不必害怕恢復期 黃承翔醫師表示,傳統拉皮手術疼痛感較高、恢復時間長,需要較謹慎的照顧傷口,使無創拉提療程成為眾多消費者治療鬆弛的首選。但千萬不要有「新型的音波可取代電波,或是電波較音波維持效果長」的迷思,兩種儀器各有優缺,治療原理相似卻仍有深度及治療範圍上的差異。 簡單來說,電波拉皮運用高頻電波以容積式加熱至真皮層及皮下組織,可大範圍促使膠原纖維立即收縮重組、改善細紋,亦能施打於額頭、眼周等音波無法治療的區域;音波拉提則是以點狀式加熱精準作用於SMAS筋膜層,將超聲波聚焦於單一個熱凝結點,臨床研究指出,就其改善膚質緊實度有高達七成以上的消費者感到滿意,是現今最受歡迎、也是眾多女星喜愛的醫美療程。 合併治療 複合式拉提讓效果更加精準 由於每個人的老化鬆弛狀況、皮膚代謝程度及生活習慣不同,黃承翔醫師建議,結合電波對於改善皮膚鬆弛及音波針對輪廓拉提的兩項優勢,由內而外、由深至淺層層把關,深淺兼顧、點面結合,客製化的搭配治療更能達到預期效果。「電音波雙重拉提」已是醫美新趨勢,選擇經驗豐富、專業合格的醫師,讓信任的醫師針對自身需求評估適合的複合式治療,則是改善鬆弛、緊實肌膚的重要關鍵。 把關自身醫療品質 勿入商人削價圈套 無論是電波拉皮還是音波拉提,黃承翔醫師表示,機種的能量及品質往往取決於醫療成本,在選擇臉部拉提治療時,除慎選醫師外,千萬別被行銷手法及便宜的價格給迷惑,睜大眼睛、仔細了解所施打的儀器來源、認明原廠合法醫材,術前做足功課、術後做好日常保養,才能花錢花在刀口上,達到醫病雙贏的理想醫療成果!

女童長短腳 竟是髖關節半脫臼

一名初學滑直排輪的8歲女童,屢屢摔倒,一直感覺右邊腹股溝疼痛,後來走路出現一跛一跛情況,就醫後經X光檢查發現,該女童的右側髖關節半脫臼,醫師提醒,髖關節半脫臼如未妥善治療,有可能會導致脊椎側彎或走路外八字的嚴重後果。

髖關節半脫臼 造成假性長短腳現象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董莉貞表示,經髖關節外展理學檢查發現女學童的右側腹股溝部位有疼痛現象,而兩腳已出現假性長短腳,右腳有些微較短,強烈懷疑是髖關節的問題。

做X光檢查,證實是右側髖關節半脫臼,從影像可以看出她的股骨頭有部分跑出髖臼之外,才造成腹股溝疼痛及假性長短腳現象,由於病情並不嚴重,建議立即進行復健治療。

未妥善治療恐致脊椎側彎、跛行 應細心觀察、及早就醫

復健治療部主任蔡永裕指出,由於該女童的髖關節半脫臼導致關節活動角度受限,是一跛一跛走進復健治療部,經短波治療儀增加關節的延展性,再徒手進行髖關節展延運動並加強臀肌力量,讓半脫臼的髖關節即早恢復到原來的活動度,經持續2週復健治療,該女童已恢復正常走路姿態。

孩童罹患髖關節半脫臼並不容易,除了先天性外,有可能因經常性的撞擊所造成,如果未接受妥善的復健治療,可能會導致脊椎側彎、跛行,董莉貞醫師強調,至於先天性的髖關節半脫臼,家長要細心觀察,如發現小孩兩側臀部橫向皺痕不對稱、長短腳、走起路來外八字像鴨子走路一樣,就要及早求醫,接受最適當的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子宮內膜2公分瘜肉 術後喜獲雙胞胎

31歲潘姓女患者,本身是雙胞胎中的妹妹,大兒子已經3歲,兩年多前一直就想要再生個孩子,卻一直無法如願,到童綜合醫院婦產科求助,經張永玲醫師進行腹部超音波與子宮鏡檢查後,確診患者子宮內膜有約2公分的瘜肉,充斥在子宮腔內導致無法順利懷孕,安排進行子宮內膜瘜肉切除手術,手術順利完成,且患者復原良好。

10月中旬順利生下雙胞胎

術後半年,患者就如願懷孕,而且還是雙胞胎,10月中旬也順利生下了2名健康的男寶寶,不僅潘姓患者高興,而且丈夫與其家人也都非常歡喜地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子宮內膜病變影響懷孕

不孕症病人中有10~15%是因為子宮內膜的病變,常見的疾病包含子宮肌瘤、子宮沾黏、子宮瘜肉、子宮畸形等,張永玲醫師解釋,子宮內膜為胚胎著床的地方,所以子宮內膜出現病變時就會影響懷孕。

子宮鏡術後懷孕率達65%

不孕的病人除了做精液分析、卵巢功能及輸卵管檢查外,也不可忽略了子宮內膜檢查;檢查後若發現有子宮內膜病變,則可進行子宮鏡(經由陰道進入子宮內膜,不會讓腹部出現傷口)手術來治療,有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病變經由子宮鏡手術後的懷孕率為65%。

不正常情形儘速就醫檢查

張永玲醫師呼籲,子宮內膜病變會出現非經期出血、經期時間延長、月經量過多及難以受孕等症狀;而內膜病變有3.5%的癌變可能性,所以當身體出現不正常或不規律的情形時,要儘快到婦產科接受專業且完整的檢查。

猝死的救命關鍵! 及時CPR+AED

某日下午一名34歲無病史男性於開車時突然呼吸急促,隨即昏迷猝死,同車乘客趕緊撥打119求救,並開始施行心肺復甦(CPR),救護車到達後由緊急救護技術員EMT接手CPR,並置放傻瓜電擊器(AED),AED顯示建議電擊,在給予電擊後持續CPR一直至醫院急診,急診的心電圖顯示病人有心室顫動,急診醫師給予氣管內插管,持續CPR及再次心臟電擊去顫,病人總算恢復呼吸心跳,轉住院治療後逐漸恢復意識,並在裝上永久心臟去顫器後順利出院,出院時意識清楚且行動自如。

腦部只能缺氧5~6分鐘

成大醫院急診部高嘉隆醫師表示,人類的腦部只能忍受缺氧5~6分鐘,因此當發生猝死時,即時的CPR和確認是否為心室顫動或過速相當重要。即時的CPR可增加腦部血流避免腦部缺氧,AED可以協助判定是否為心室顫動或頻脈,並協助電擊整流讓心臟恢復原本狀況,增加救活的機會。

AED判別是否建議電擊

高嘉隆醫師表示,最重要的是AED可以自動判別是否為心室顫動或過速,只有在這2種情形時會建議電擊,若判斷為其他心臟電氣活動或是完全無心律時,AED也會告知不建議電擊,不用擔心會電擊到不須電擊的患者。

猝死多因心律不整引起

猝死為心跳突然停止血流供應,最常見的原因是因心律不整所引起,特別是心室顫動或是心室頻脈,其中又以心室顫動最為嚴重。正常狀況下的心臟收縮,是由心房發出的電氣指令經由心臟中的電器通路傳達到心室,進而讓心肌細胞收縮將血液送達全身。

心室顫動或頻脈猝死風險高

高嘉隆醫師表示,當此一精密的調控機制受到破壞,就容易產生心律不整,但大多數不會造成猝死。不過,一旦發生心室顫動或是心室頻脈,就會有很高的猝死風險;其中又以心室顫動最為嚴重,此時心臟收縮速度會達到每分鐘4、5百下,由於收縮速度太快,心臟根本來不及反應,血液無法回流心臟,當然也沒有血液被送出,因而造成猝死。

「精準醫療」時代降臨!

過去把所有治療疾病的重責大任都交付在醫師手上,憑著醫師個人的「經驗值」來擬定治療方針的時代,將要過去。您知道「精準醫療」是什麼嗎?現在的「健康檢查」,就足以「檢查健康」了嗎?精準醫療能幫忙「算命」,但如果「知命卻不能改運」,有什麼用呢?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15年國情咨文演說中,提到要推動「精準醫療計畫」,在全球起了號召作用。「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是全球生醫界積極投入的方向,被視為提升醫療成效的一大關鍵。希望透過這個計畫,收集疾病患者的基因進行分析,結合新藥開發,為不同病患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法。其實不只美國,中國與英國等也都相繼以國家政策大規模投入精準醫療的短中長期計畫。今年初,歐巴馬再度表示應該攜手各國,讓美國成為一個徹底攻克癌症的國家。從各國大力推動來看,不難看出精準醫療已成為生醫業界的重心,這將改變傳統醫療的模式與效果。

什麼是精準醫療?

在這裡我們要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精準醫療?從個人化醫療到標靶治療等發展,都屬於精準醫療的概念,其中的內涵在於,持續準確了解疾病的發生與進展機轉,藉由有效探究疾病的因果,並結合醫學科學研究及跨領域科技,讓疾病預防與診療更為精準。然而,在精準治療前,要先有精準診斷。精準診斷乃是藉著「伴同式診斷」(Companion Diagnostics),並搭配更合適有效的藥物,讓每位病患都能得到最好治療的處理方式。

科技使醫療更加精準 給予最人性化服務

在世界各國投注大量資金與心力在精準醫療身上的同時,好像各大生技巨擘都一窩蜂的進入了基因檢測的領域。然而,在進入基因的時代,還是不要忘記了我們人類對於基因調控的機制仍然所知有限。因此在解讀與應用相關知識的同時,需要非常留心與注意。所幸藉由電腦演算法的不斷進步與疾病機制研究越來越透徹,我們得以使用有限的知識來預測疾病模式之外,還能建議臨床醫師如何選擇已知種類的藥物來針對患者的問題來「對症下藥」。

舉例來說,過去只知道家族裡有遺傳性疾病的家族病史,是患病的高危險群,但不知道其他潛在罹病風險;現在藉著精準醫療服務,能夠預測個人在未來罹患各大疾病的風險與給予相關醫療保健建議。過去得了糖尿病後,醫師依照患者個人的年齡、病況、肝腎功能、個人特殊性等等來評估要使用什麼藥物才能幫忙控制血糖,可能為期數月到一年才能找出較好的組合配方;現在能藉精準醫療預測,找出哪些類別的糖尿病藥物對個別患者的適應性最好,除了患者能早期得到有效的血糖控制外,醫師也能減少「嘗試性治療」的機會,進而降低治療產生的副作用。再者,過去都是聽著親朋好友的建議,東吃西吃對身體有幫助的保健食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現在藉著精準醫療服務,能訂製個人化的保健產品,真正落實預防醫學,並且能給予最符合人性的飲食建議,不必「光吃藥就吃飽了」。

幹細胞延伸了精準醫療的世界!

然而,只是藉著預測報告書來治療疾病,又有點讓人不放心,來自於生物體的整體反應,跟我們人類目前所知的基因醫學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因此,若能在體外訂製一個跟自體極為類似的環境與同樣的基因運作機轉,將可以更精準的預測未來接受不同藥物或是療程後的效果,除了增加治療成功率外,也減少了併發症與風險。這種具有多重分化能力又能代表個體基因的細胞,就非自體間質幹細胞莫屬了!所以掌握了幹細胞的核心技術,將可以對個人化醫療產生莫大的幫助,幹細胞的應用範圍,其實持續在進步中,及早儲存自己的年輕幹細胞,幾乎是精準化個人醫療的入場門票。進一步來說,精準發現了基因層面的問題後,還能夠使用DNA修編的技術來修正先天上的問題,未來不再只能感嘆造物弄人。這些過去以為只能在電影或是小說中見到的情景,現在已經不是天方夜譚,人類正大步的向它邁進。

───── 醫師小語 ─────

精準醫療,不只是找到治療重症或是絕症的方針,也是為預防疾病這個議題上打了強心劑。有了準確的評估方式,將能訂製一個健康,快樂的生活。知命,又能改運,何樂而不為?

醫師小檔案

陳德福醫師

經歷:台北醫學大學|台大公共衛生碩士|臨床醫學博士候選人|台大醫院外科醫師|台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連江縣立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肥胖醫學專門|美容外科專科|美容醫學專科醫師|超音波醫學會專科醫師

專長:神經外科|抗衰老醫學|肥胖醫學|美容醫學|幹細胞及生長因子應用研究|微整雷射|超音波影像醫學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