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善用餘暇 讓老有所「醫」

一群熱心的註冊西醫和醫護人員,於2016年創辦社企「老友所醫」,利用工餘時間,為院舍和居家長者提供到診和視像診症服務。

目前,已有超過30名醫生加入該社企,陳懿意是其中之一。她每月到護老院提供十多小時到診服務,主要為患上傷風感冒的長者診症。流感高峰期間,一個月診治30多名長者。

她認為,通過這個社企平台服務長者很有意義。

「院舍職員陪同長者到診所求診,較為勞師動眾,我上門應診則方便得多。同時,也可一併為他們檢查有否嚴重疾病徵兆,及早診治。」

適時診治開支

住在院舍的方婆婆,年屆86歲,行動不便。她說現在有社企的醫生為她診症,可免舟車勞頓,較以往方便得多。

診金和五日藥費約380元,可使用醫療券支付。藥物於診後半小時速遞到院舍,長者也可免費覆診。

目前有70多間護老院舍使用「老友所醫」的服務;方婆婆入住的院舍已使用近一年。

院長蔡曉君表示,以往曾派員工一日外出三次,分別陪伴三名長者到診所求醫;醫生到診服務不但節省人手和時間,也能避免長者耽誤病情。

「我們收取陪診費300元,有些家屬不太願意支付,以致長者未能及時獲得治療。」

基層醫療創多贏

「老友所醫」創辦人馮治本曾在公立醫院工作七年,對公私營醫療服務失衡問題深有體會。

他希望成立「老友所醫」締造三贏局面,既為長者提供適切治療,減輕院舍人手壓力,同時紓緩公立醫院的服務需求。

現屆政府大力推動基層醫療健康。2018至19年度財政預算案建議,提高長者醫療券的累積上限至5,000元,並一次性提供額外1,000元醫療券金額。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也提出,政府有決心加強推動個人和社區參與,統籌和協調不同醫社界別,加強地區基層醫療服務,鼓勵市民預防疾病,加強自我和家居照顧,減少住院需要。

因應事態發展衡量日本食品解禁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當局一直監測日本進口食物,會因應事態發展衡量是否解除對五個縣實施的食品進口管制。

陳肇始今日出席公開活動後向傳媒說,食物安全中心會測試進口日本食品是否含有輻射,至今未發現有問題,當局會與業界和日本農林水產省保持溝通。

談及有機食品認證,陳肇始說,食安中心每年檢測二萬多個有機或一般蔬菜樣本,當中99.9%安全。當局會加強宣傳教育,教導市民選購時留意產品的認證標準和種植程序等。

被問及醫護人手流失情況,陳肇始表示,政府去年6月公布《香港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顯示不同範疇的醫護人手均短缺,醫院管理局已着手解決,短期會聘請兼職人員、重新聘用退休人士等,長遠會改善工作環境、提供更多培訓以減少人手流失。

提供優質設施讓兒童愉快成長

陳晴主席(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主席)、區璟智主席(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推廣及公共關係主席)、孔美琪博士(世界幼兒教育聯會香港分會會長)、鍾秀蓮女士(新鴻基地產代理租務部總經理)、劉德華先生(藝人)、劉玉燕總幹事(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總幹事)、各位嘉賓、友好:

大家好!我很榮幸今天可以出席由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UNICEF)籌辦的「細路愛玩營」社區參與活動啟動禮,與大家一起分享有關兒童早期發展的議題。

兒童是社會的未來。兒童健康成長,對於整體社會發展非常重要。因此,我非常欣賞UNICEF這次活動的口號---Eat(營養)、Play(遊戲)、Love(關愛),把握兒童早期發展階段,確保他們獲得足夠營養、保護和啟發,為他們未來的健康和幸福打下堅實基礎。

政府與UNICEF一樣,一向重視兒童的早期發展,並致力推行不同政策措施以支援他們需要。在營養(Eat)方面,UNICEF透過這項活動推廣母乳餵哺。我們完全認同母乳給予嬰兒最天然、優質的營養,有助嬰兒的健康成長與發展,造就媽媽和嬰兒的親密關係。因此,政府一直致力推動和鼓勵母乳餵哺。促進母乳餵哺委員會已訂下一連串工作計劃,加強社區及醫療機構對母乳餵哺的支援。同時政府亦推行母乳餵哺友善工作間和母乳餵哺友善社區等政策,並已落實一些新措施,包括規定在新落成的政府處所及新商業處所須設置育嬰哺乳設施,方便媽媽在不同場所都能隨時餵哺母乳。

而遊戲(Play)則是一扇引領我們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窗戶。優質的康樂設施為不同背景的兒童提供參與和發展的良機,帶給兒童歡樂,這是最重要的,讓他們全面發揮潛能。現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即康文署轄下逾630個戶外兒童遊樂場以及35個設於室內體育場館的兒童遊樂室,為兒童提供各種各樣遊樂裝置和設備,為了增添他們的興趣,我們特別推出「玩轉公園」計劃,在公園舉辦飛盤、定向挑戰等充滿活力動感的遊戲。有一個好消息,是全港首個共融遊樂場即將於屯門公園啟用,設計包含了水和沙的元素,結合共融遊樂與無障礙體驗,讓不同年齡和能力的兒童一同玩耍。

教育從來都是「用心」、「用愛」(Love)的事業。我們關心孩子,並致力為他們提供優質教育,行政長官上任後短短一個星期已經推出首階段涉及36億元的措施,包括按公務員每年的薪酬調整幅度,每年調整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政策下教師薪酬部分的資助;以及把為期兩年的過渡期津貼延長三年至2021/2022學年為止,協助幼稚園保留資深教師。隨着新的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政策在本學年開展,我們逐步落實一系列提升幼稚園教育質素的措施,以期更有效地培育兒童全面均衡的發展,幫助他們建立正面積極的人生觀、信心和能力,為日後的發展做好準備。

我知道大會於稍後會邀請陳晴女士及劉德華先生就將於今年年中成立的「兒童事務委員」會表達意見,對此我十分感謝,同時我們亦歡迎UNICEF的意見。作為將來「兒童事務委員會」和「青年發展委員會」的主席,我期望可以為我們的兒童及青少年朋友提供一條龍服務,讓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並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最後,我祝願在座各位家庭幸福、小朋友能夠健康愉快地成長。多謝。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3月25日在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細路愛玩營」社區參與活動啟動禮致辭全文)

料今年五至八個熱帶氣旋襲港

天文台台長岑智明預計,今年會有五至八個熱帶氣旋影響香港,雨量將會正常至偏少,全年平均溫度偏高。

岑智明今日在記者會回顧去年本港天氣狀況,並闡述今年天氣展望,以及天文台未來動向。

他指,經考慮拉尼娜狀況、氣候模式預報和其他客觀指標等多項因素後,預計全年有五至八個熱帶氣旋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屬正常至偏多,颱風季節有機會在6月或之前開始。

在全球暖化影響下,預計全年平均溫度偏高,達到最高氣溫紀錄首十位的機會為中等。

回顧去年天氣情況,岑智明指2017年較正常溫暖,全年平均氣溫23.9度,與2002年並列為1884年有紀錄以來第三個最暖的年份;其中8月22日錄得36.6度,是天文台總部有紀錄以來最高溫度,新界更錄得39度破紀錄高溫。

岑智明強調,氣候變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值得關注。

此外,天文台今日起推出「香港天文台HKO」Facebook專頁和「hk.observatory」Instagram,通過社交網絡平台加強與公眾溝通,希望市民更關注天氣資訊,並增進對天文地理的認識。

一成港人有吸煙習慣

政府統計處今日出版《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4號報告書》,指去年6至9月進行的調查顯示,本港15歲及以上人士中,一成有每日吸煙習慣,共約615, 000人。

2015年類似調查的相應百分比為10.5%。

習慣吸煙人士每日平均吸食約12支香煙,略少於2015年的13支。

另一項由食物及衞生局委託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於2016年11月至去年6月進行的調查則發現,小四至小六學生的吸煙比率為0.1%,中一至中六學生為2.5%,較2014/15年的調查結果分別下跌0.1和0.2個百分點。

衞生署控煙辦公室主管李培文在記者會表示,香港整體吸煙人士比率過去30多年呈下降趨勢,顯示政府的控煙策略已見成效。不過,使用電子煙的人數卻上升,為當局帶來挑戰。

李培文說,政府計劃加強監測和規管電子煙吸煙裝置,並加強公眾教育公眾。

他指,當局會多管齊下落實控煙政策,期望進一步減低整體吸煙比例至單位數字。其中,衞生署正加強社區戒煙服務,包括提供流動戒煙服務,主動接觸吸煙人士,為他們提供便利服務,鼓勵他們戒煙。

此外,政府統計處的調查又訪問十歲及以上人士,以了解個人電腦和互聯網普及程度。結果顯示,懂得使用個人電腦人士由前年83.3%,微升至去年84%。

在55至64歲和65歲及以上兩個年齡組別中,懂得使用個人電腦人士明顯增加,分別由77%升至81.5%,以及由34.5%升至37.4%。

調查結果亦顯示越來越多人使用智能手機,滲透率由前年85.8%升至去年88.6%,增幅在長者中特別明顯。

外展疫苗接種計劃擬下學年推行

衞生防護中心正積極籌備在2018/19學年推行「學校外展疫苗接種先導計劃」,提升小學學童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的比率。

中心轄下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今日舉行會議,檢視冬季流感最新情況,以及改善2018/19年季度疫苗接種安排。

先導計劃建議,政府或公私營合作的外展隊為小學提供免費流感疫苗接種服務。中心已為小學舉辦簡介會,講解先導計劃的建議安排,並邀請他們表達參與意向。

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本地整體流感活躍程度過去數周呈下降趨勢,並逐漸回落至接近基線水平。乙型流感為冬季流感季節主要流行病毒。

院舍和學校流感樣疾病爆發個案數目由2月3日一周115宗高峰,下降至3月17日一周30宗。

急症科流感病類症狀組(每千個有診斷碼的求診個案)每周平均比率,由2月17日一周275.1宗回落至3月17日一周172.8宗。

同期,因流感入住公立醫院的比率也由每一萬人口1.51的高峰下降至0.46。

另外,科學委員會通過2018/19年季度建議採用的疫苗組合,應與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相符。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