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加強支援 助長者居家安老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老有所養是政府政策目標之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措施改善安老服務,貫徹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方針,包括加強支援居家安老、加強照顧者支援、增加護理員和安老院資助宿位等。

李家超今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到政府會採取不同措施加強支援居家安老,明年第三季把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恆常化,受惠人數分階段增加50%,2025至26年度受惠人數會增至12,000人,服務券適用範圍也會擴展至租借輔助科技產品。

未來五年,長者鄰舍中心會增加16間,明年第四季中心服務範圍擴展至退休生活規劃、樂齡科技推廣等。

醫院管理局的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會擴大,明年第三季起每年受惠人數增加三分之一至45,000人,其中可獲轉介至家居照顧服務的人數由約9,000人增至11,000人,以支援更多出院長者居家康復。

照顧者支援方面,明年10月起,政府會把關愛基金下長者和殘疾人士的照顧者津貼恆常化,低收入家庭照顧者每月生活津貼金額增加四分之一至3,000 元,惠及約10,000名照顧者。

李家超指出,雖然大部分長者都在社區生活和安老,但仍有約 4% 長者居於安老院,政府正以最大力度增加安老宿位的資助服務名額,在2027年年底前增加6,200個宿位,增幅20%,其中2,600個明年投入服務。

政府會在合適用地上興建安老院、在公營房屋發展項目預留約5%總樓面面積作安老院等福利用途、向私營安老院買位等。

當局會結合市場力量增加供應,李家超已要求發展局、勞工及福利局明年初提交建議,提供寬免總樓面面積等更多誘因,鼓勵發展商在私人發展項目興建安老服務設施。

未來五年,政府會額外資助超過1,700名學生修讀護士訓練課程,要求他們畢業後在福利界服務最少三年。政府又會全面檢視院舍員工技能和資歷要求,為他們建構專業標準和晉升階梯。

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政府明年會推出特別計劃,適度容許輸入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護理員、放寬輸入護理員的比例和精簡申請審批程序,協助業界提升服務質素。

李家超又在施政報告提及近年發生的虐待兒童事件令人痛心,政府會全力推進訂立強制舉報虐兒個案機制,明年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並為從業員提供培訓,協助他們及早發現和舉報虐兒個案。

此外,婦女事務委員會用作促進婦女發展活動的年度撥款未來三年會由400萬元大幅增至1,000萬元,成立婦女自強基金,資助民間項目支援婦女兼顧就業和家庭,釋放她們的潛能。

少數族裔的支援也會進一步強化,當局會增聘少數族裔人士出任勞工處就業助理和一般助理,以及試行設立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情緒支援和輔導的服務中心。

李家超在選舉政綱提出成立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他說,明年第一季率先在荃灣和南區成立關愛隊,其後逐步在其餘16區成立。關愛隊會推展關愛活動,例如探訪有需要人士。

他指出,本屆政府的策略是精準扶貧,把資源投放到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共創明Teen計劃9月展開,聚焦幫助2,000多名初中學生,社會回應正面。當局會總結計劃成效,考慮增加名額和擴大目標群組。他並已要求政務司司長重組扶貧委員會,研究和識別其他精準扶貧的目標群組。

政府也會推出改善勞工權益的措施,邀請最低工資委員會研究優化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檢討機制,同時,進一步檢視政府外判服務合約中聘用非技術員工的薪酬待遇、相關監察機制等安排,檢討工作明年第一季完成。

李家超又提到,目前多個行業人手不足,為鼓勵市民接受培訓並投入職場,政府會邀請僱員再培訓局研究提高每日再培訓津貼額,並為半天課程提供津貼,明年第一季或之前落實。

改革醫療體制 預防為重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人口老化加上新冠疫情,令本港多年來過分倚重公營醫療系統的後遺症越見明顯,必須作出改革。政府會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的方向重整醫療體制,投放更多資源推動基層醫療。

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指出,在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下,公營醫院服務總開支比重超過八成,基層醫療卻不足兩成,資源和壓力嚴重傾向前者。隨着人口老化, 慢性病日益普遍,公營醫院將不勝負荷,導致專科服務輪候時間不斷延長。

有見及此,政府會重整醫療體制,扭轉以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的格局,未來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達致重預防、早治療。

李家超公布,政府今年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地區康健中心為樞紐,統籌為市民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與私營醫療界別共同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理念,並協調不同醫療專業在社區提供全面、持續兼以人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

在此之下,當局會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專責統籌和管理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服務,並制訂服務標準和質素保證機制。

另外,政府將推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明年起,經地區康健中心識別為高血壓或糖尿病高風險的市民可獲轉介至私營界別作進一步檢查,確診者將獲安排家庭醫生和專職醫護團隊跟進治療,其中約一半檢查和治療費用由政府資助。

長者醫療券方面,政府將優化計劃內容,准許夫妻共用醫療券,並擴大適用範圍至認可的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以及經專業評定的醫療設備。當局也會推行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把現時每年2,000元的醫療券增至2,500元;長者使用至少1,000元醫療券於預防疾病和管理健康等特定基層醫療用途後,額外500元會自動發放至其戶口作該等用途,鼓勵他們更有效使用基層醫療服務。

為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發展,政府會強化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的職能,開設中醫藥發展專員一職,以促進相關發展和政策統籌工作,例如制訂中醫藥發展藍圖。此外,中醫藥門診服務資助名額將由每年60萬個增至80萬個,地區康健中心也會加強中醫藥服務。

李家超表示,公營醫院服務是醫療體制的骨幹,當局會從多方面提升有關服務,包括多管齊下縮短專科門診輪候時間,以期在2023至24年度把醫院管理局內科專科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縮短兩成;並廣泛採用視像會診,以及推出新的藥物送遞服務模式,方便病人。

至於醫院基建設施,政府會全力推動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未來五年增加約4,600張病床和約80間手術室,第二個十年計劃則包括北部都會區的醫院網絡建設。政府也會探討不同方案,確保公營醫療系統人手充足,包括要求合資格醫護專業人員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一定年期,以及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牙醫和護士。

李家超又提到,為促進香港與內地醫療合作,特區政府會參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其他合適藥物監管機構發出的註冊證明,批准已於內地和相關地區註冊的藥物在符合安全、效能、質素標準等嚴謹要求後在香港註冊和銷售,從而令本港藥品供應更多元。

此外,當局會與內地就「港澳藥械通」保持聯繫,讓更多香港註冊藥物和醫療儀器在粵港澳大灣區使用,並積極研究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的港人使用長者醫療券繳付內地醫療保險費。

成立文化委員會 促進文藝創意發展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本屆政府銳意推動文化發展,使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會領導由業界翹楚組成的文化委員會,制訂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完善產業生態圈建設。

李家超今日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時說,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的措施包括培育多元人才,當局已要求演藝學院重點研究為本地以至粵港澳大灣區培育所需文化藝術人才,以及在北部都會區設立新校舍和增加非本地生比例。

政府會展開不同文藝範疇的見習計劃,資助演藝學院或大學文藝課程的學生到藝團和西九文化區實習,同時增加資源扶植和培育有潛質的年輕藝團和藝術家。

為了持續提升文化基建,當局會制訂新的十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博物館會增至19間,表演場地座位增加約50%。政府也會推出措施鼓勵私人發展項目加入劇院等文化藝術設施,發揮市場力量,推動文化藝術發展。

施政報告又提出成立文化藝術盛事基金,支持國際大型文藝活動落戶香港,以豐富文藝創意內容。政府會推動與內地的文藝交流合作,包括在2024年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

政府也會從電影、電視和串流平台三方面為市場擴容,推動港產流行文化走出香港。創意香港會支持香港與內地或亞洲團隊合拍電影、聯合製作綜藝電視節目,以及跨影視創作團隊開發串流平台內容。政府並計劃每年與業界合辦流行文化節,以及研究長遠設立流行文化館的可行性。

推動文化藝術產業平台方面,政府會邀請貿易發展局優化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促進文藝創意商品化和產業化。當局也會研究措施,支持業界進行更廣泛的版權交易活動。

體育發展方面,政府會推廣城市運動項目。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會制訂體育及康樂設施十年發展藍圖,分階段增建體育館、游泳池、運動場、公園等約30項康體設施,包括在馬鞍山白石興建香港第二個體育園,以及在北部都會區建造大型體育康樂設施。

當局也會優化香港「M」品牌計劃,每年支持至少十項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在港舉行,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體育盛事之都。

李家超又表示,政府會推行為期五年的殘疾運動員就業及教育先導計劃,裝備他們退役後的發展。

政府也會增設休閒設施和項目,為市民的活動加添不同元素,包括在港島建造全長約60 公里的活力環島長廊,連接港島北岸海濱長廊和南區多條現有海濱和郊野步行徑。明年起進行研究、設計並展開工程,五年內完成駁通九成長廊。

民政事務總署第四季會在全港五區與團體合辦周末市集,催化多元本土經濟。食物環境衞生署會參考經驗,明年舉辦周末市集。

當局正積極研究發展大嶼山南部約1,000公頃綠化地帶土地作生態旅遊或康樂用途,以發展大嶼山南部生態旅遊。

其他本地特色旅遊推廣方面,政府計劃動用六億元推出為期三年的文化古蹟本地遊鼓勵計劃,鼓勵旅遊業界開發具文化和古蹟旅遊元素的旅遊產品。旅遊發展局也會推出新一輪「賞你遊香港」及「賞你住」,並增加名額,以帶動本地氣氛和消費。

逾四千七人染疫

本港新增4,734宗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檢測本地個案,核酸檢測陽性個案佔1,252宗,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3,482宗;另有390宗輸入個案。

六間安老院錄得陽性個案,共七名院友和兩名員工染疫,18名院友列為密切接觸者。

學校方面,479間學校呈報688宗陽性個案,患者包括587名學生和101名教職員。12間學校個班別暫停面授課堂七天。

醫院管理局公布,12名新冠患者在公立醫院離世;新增四名患者危殆,現時共22人危殆。

另外,衞生署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在本港的輸入個案中累計發現99宗XBB、兩宗XBD、四宗BA.2.75.2、一宗BA.4.6、五宗BF.7和九宗BQ.1.1亞系個案。

因應多宗陽性個案,以及沙田、九龍城、東涌和天水圍的污水樣本檢測呈陽性,72個地方納入強制檢測公告。政府明日會在赤柱馬坑邨重開臨時流動採樣站,位於柴灣興民邨的採樣站會延長服務至星期五。

鑑於屯門、大埔、油尖旺區部分住宅的污水樣本病毒量較高,房屋署和當區民政事務處會向相關居民、清潔工和物業管理員工派發快速抗原測試包。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七體育館下月重開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宣布,下月1日起陸續重新開放早前暫用作防疫用途的七個體育館,部分收費設施下周三起接受預訂。

七個場館為中山紀念公園體育館、港灣道體育館、界限街二號體育館、曉光街體育館、渣華道體育館、西灣河體育館、荔枝角公園體育館。

市民可按各館接受預訂日期,使用康體通網上預訂服務、已重開場地的訂場櫃枱及自助服務站,或到各分區康樂事務辦事處的訂場櫃枱預訂收費設施。

新冠本地個案增逾四千五宗

本港新增4,566宗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檢測本地個案,核酸檢測陽性個案佔1,128宗,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3,438宗;另有388宗輸入個案。

五間安老院和兩間殘疾人士院舍共八名院友染疫,28名院友列為密切接觸者。

學校方面,463間學校呈報765宗陽性個案,患者包括667名學生和98名教職員。30間學校共32個班別暫停面授課堂七天。

另外,衞生署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在本港的輸入個案中累計發現90宗XBB、一宗XBD、四宗BA.2.75.2、一宗BA.4.6、三宗BF.7和七宗BQ.1.1亞系個案。

因應多宗陽性個案,以及東涌的污水樣本檢測呈陽性,50個地方納入強制檢測公告。樂富橫頭磡邨、深井海韻花園和麗都花園的臨時流動採樣站明日恢復運作,柴灣興民邨、薄扶林華富(一)邨和青衣長宏邨的採樣站則延長服務至周四。

鑑於灣仔、西貢、元朗區部分住宅的污水樣本病毒量較高,房屋署和當區民政事務處會向相關居民、清潔工和物業管理員工派發快速抗原測試包。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