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後肌肌腱失能 恐造成後天性扁平足

一名50多歲婦人,平常除了肥胖問題,自認身體狀況不錯,也未有三高等問題,但一年前不慎扭到腳踝後,發現只要長時間站立及走路,內踝及足部內側足弓處就會感到劇烈疼痛,雖接受復健及足弓墊治療長達半年時間,卻未改善,直到赴醫院檢查,影像檢查發現附舟狀骨,確診為脛後肌肌腱失能,經脛後肌肌腱腱鞘清創、附舟狀骨切除,及肌腱和舟狀骨附著點再縫合,三個月復健後,終於減緩內足不適問題。

脛後肌肌腱失能 會影響足弓型態

成大醫院骨科部足踝關節科柯伯彥醫師指出,脛後肌肌腱失能不僅會影響足弓的型態,也可能造成後天性的扁平足,包括肥胖、附舟狀骨及老化等都可能埋下脛後肌肌腱失能的危險因子;其中像是附舟狀骨,主要因軟骨在發育過程骨化時,沒有與相鄰骨骼結構融合為一塊骨頭導致,雖足踝功能與一般人無異,但一旦外傷就可能造成舟狀骨不穩定,引起內足疼痛。

治療脛後肌發炎 可採藥物或足弓墊減壓

柯伯彥醫師解釋,脛後肌肌腱失能造成的後天性扁平,治療上會依照病程不同而有差異,又分為第一級脛後肌發炎、第二級足部著地時扁平、第三級足部即使懸空以及第四級不可動性扁平足合併退化性關節炎,像是脛後肌發炎,則可藉由藥物、復健、足弓墊減壓等方式舒緩症狀,若治療效果不佳且有附舟狀骨,則建議採以脛後肌肌腱腱鞘清創、附舟狀骨切除及肌腱和舟狀骨附著點再縫合治療。

足弓出現塌陷變化 必要時應就醫檢查

但若為不可動性扁平足合併退化性關節炎,這時就只能採以破壞已變形的關節,執行距下關節、距骨舟狀骨關節、跟骨立方骨關節的3關節融合術,幫助病患重新輕鬆行走,但術後關節融合度通常較低,仍得長時間使用輔具保護;柯伯彥醫師呼籲,一旦發現足弓出現塌陷變化、雙足足弓不對稱等現象,或兩腳都出現後天性扁平足且合併內足疼痛時,就應提高警覺,必要時應盡快就醫檢查。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