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天冷腹痛當心消化性潰瘍上身! 醫提「7大日常禁忌」

不少疾病的好發度跟季節變化有相關,消化性潰瘍就是其中一種。因天氣寒冷壓力刺激交感神經,易導致胃蠕動變慢,加上民眾喜歡在天氣冷暴飲暴食,享用不易消化與刺激性的食物增加胃的負擔;另外,醫師也提醒,服用「通血路」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等),甚至因肺病或風濕免疫問題使用的類固醇藥物或是非類固醇的消炎藥更是消化性潰瘍的高危險群,需特別注意。

消化性潰瘍上腹痛最常見 服用制酸劑可緩解

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建安指出,消化性潰瘍典型的表現是上腹痛,痛的方式跟潰瘍的位置不同有關。一般來說,胃潰瘍常見進食後出現「飽脹痛」,痛約一至兩個小時後緩解;十二指腸潰瘍的痛常表現空腹時的「飢餓痛」,常發生在夜晚、清晨之際。其他症狀還有噁心、嘔吐、上腹或胸口灼熱感、脹氣或打嗝等,通常消化性潰瘍在服用制酸劑可以緩解症狀。

除此之外,若情況嚴重者也有可能導致消化道出血,會有吐咖啡色液體或是鮮血、解黑便或血便、臉色蒼白、心跳加速、血壓低、甚至休克危及生命安全。

避免暴飲暴食 服用藥物應多加留意

氣變冷、溫度降低易造成消化性潰瘍外,壓力大情緒緊繃也易導致消化性潰瘍機率,甚至許多民眾食用完火鍋、麻辣鍋、薑母鴨、燒酒雞等引起消化性潰瘍發作,如何「護胃」成為冬天不可忽視的一環,陳建安主治醫師建議,日常飲食應避免暴飲暴食,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血藥物甚至類固醇藥物更要注意,如有症狀應立即就醫積極治療,以免危及生命。

預防消化性潰瘍 7大注意事項

1.飲食習慣:宜定時適量,細嚼慢嚥,切勿暴飲暴食、狼吞虎嚥。

2.飲食選擇:以好消化為原則,不要吃太甜、太油、纖維素太高的食物。

3.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香辛料、辣椒等,含咖啡因多的飲品(咖啡、濃茶)要少喝。

4.烹飪方式:以蒸、煮、燉為主,盡量避免煎、炸、烤的料理方式。

5.生活習慣:不抽菸、不喝酒,維持作息正常,避免過高的壓力。天冷要保暖。

6.遵從醫囑: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定期追蹤檢查及治療。

7.警示症狀:吐咖啡色液體或是鮮血,解黑便,臉色蒼白,心跳加速,血壓低,腹痛加劇應儘速就醫。

保健食品不等於健康食品! 食藥署授選購要訣

你是否常常於電視廣告、網路廣告或是藥妝店見到宣稱「健康食品」的產品?但又有些產品宣稱「保健食品」,不知道的民眾可能會誤以為兩者是一樣。

「健康食品」之稱 受現有法規保護

自88年「健康食品管理法」上路以來,「健康食品」已成為法律名詞,需向衛生福利部申請查驗登記,提供科學證據佐證產品之安全性及保健功效,經審核通過取得許可證後,才可以稱為「健康食品」。而坊間常稱「保健食品」因未取得健康食品許可證,屬一般食品管理,雖然上市前並不用向衛生福利部申請許可,但業者還是應自主管理並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及其相關規定。

無健康食品許可證 選稱健康食品恐觸法

若產品沒有取得健康食品許可證,宣稱為「健康食品」,會有觸法的疑慮。依「健康食品管理法」第6條規定,食品非依該法之規定,不得標示或廣告為健康食品;也就是說一般食品若不是健康食品但標示為「健康食品」,會違法並有刑責。

三要訣做得到 健康食品才有效 

既然是「健康食品」,是不是吃越多就越健康?食藥署提醒消費者,對於食用「健康食品」,最重要是應考量自身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食品。做為一個聰明的消費者,應掌握健康食品選購「停」、「看」、「聽」三要訣:

1.「停」下-「冷靜思考是否確實有需要及對健康是否有幫助」

2.仔細「看」-閱讀包裝上之「標章及核准字號」、「警語」、「注意事項」、「建議攝取量」及該產品「保健功效」之實質意涵

3.「聽」-請教「醫師或營養師等專業人員」之建議,正確選購食用真正對自身狀況有助益的健康食品。

40歲女試民俗療法 泌尿道感染沒好反惡化

相信「泌尿道感染」對許多女性來說並不陌生,只要水喝得少,相關症狀就立刻找上門,不僅尿意頻頻、解尿困難,有時也會伴隨下腹疼痛,最麻煩的是,以為治好了但一不注意又反覆復發!這種時候不少人會上網「求解」 ,但小心畫虎不成反類犬,過度清潔或是不正確的處理方式都可能反使情形惡化

處理方式不當 不僅惡化還影響治療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楊旻鑫分享,曾有一位40歲女性受泌尿道反覆感染所擾,尋求民間療法協助,將茶樹精油塗抹於會陰部,而因精油帶有刺激性,反造成此患者感染發生次數更加頻繁,甚至沒感染時也出現頻尿及解尿疼痛現象。

另外,不正確的處理方式除了影響當下,讓症狀惡化,也可能造成後續治療不易。楊旻鑫醫師說,此患者就醫後雖立即停用茶樹精油,但因之前反覆感染,導致菌叢具有多重抗藥性,因此需較一般患者花費更長時間治療。

泌尿道感染不分季節 出現相關症狀儘速就醫檢查

人體水分不足亦會導致泌尿道感染,夏天氣溫高、汗多,體內水分易散失,再加上流汗又悶住,外陰部長時間潮濕,種種因素皆可能讓細菌乘虛而入,因此許多人以為只有夏天較容易出現泌尿道感染。

但楊旻鑫醫師提醒,冬天時人體自然會產生冷利尿現象,造成尿量增加,而民眾水分攝取量又常不如夏天來的多,人體多處於脫水狀態。另外,天冷時部分民眾會減少衣物更換,甚至貼身衣物一穿就是好幾天,造成細菌滋生,所以冬天因泌尿道感染前來就醫的患者其實也不在少數。

那要怎麼知道自己是否有泌尿道感染?楊旻鑫醫師表示,除了頻尿、解尿疼痛之外,若出現血尿、尿液混濁或出現異味等情形,也需儘速至醫院安排進一步檢查。若未及時治療,細菌也可能往上延伸到上泌尿道,例如腎臟感染,進而產生後腰疼痛、發燒,也有機率引發敗血症或造成永久性腎功能損傷,甚至有致命危險,由此可知,培養正確預防泌尿道感染的方式相當重要。

做好「這四點」 泌尿道感染離你遠遠

楊旻鑫醫師分享,想要降低泌尿道感染機率或減少復發,日常可多注意以下幾點:

(1) 多喝水、不憋尿

保持體內水分充足,及維持正常排尿次數,排尿可將泌尿道細菌帶離體內,降低感染機率。

(2) 避免過度清潔

正常陰部為弱酸性且具有正常菌叢,可避免致病菌滋生。過度清潔會影響陰部酸鹼度,使正常菌叢生長環境被破壞,反而容易感染,因此清潔陰部時以清水或弱酸性清潔用品取代,較能避免過度刺激。

(3) 如廁後避免由後(肛門)往前(尿道口)擦拭

由於糞便及肛門口都可能帶有細菌,由後往前擦容易造成感染,尤其吃壞肚子,有腹瀉狀況的民眾更要加倍注意;小便後使用衛生紙也應避免大力擦拭,以免外陰部破皮,如需使用濕紙巾,也要記得挑選不含添加物的。

(4) 性行為後先排尿

性行為可能將陰道、肛門周邊細菌帶至尿道周圍,因此性行為後先排尿、多補充水分,可減少感染發生。

一張圖片

楊旻鑫 醫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結石委員

台灣尿失禁醫學會教育委員

身體常疼痛卻找不到原因? 《無痛思維》幫你解惑

你也常因身體疼痛卻找不到成因嗎?其實疼痛比起想得更為複雜,在《無痛思維》一書中就提及所謂傷害覺與疼痛的差別,其中傷害覺是指身體某部位受到傷害時,受傷的感知所啟動皮膚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和通道所導致;作者迪帕克‧拉文德蘭在書中解釋,當身體部位接收到有害的信號時,我們就會感受到傷害覺,這與疼痛完全不一樣。

疼痛與傷害覺不同 傷害覺只是疼痛一部分

事實上,當傷害信號觸發大腦區域,大腦就會產生最終輸出訊息,但若這些訊息是要求身體尋找並移動至安全處,那麼意識就會將這個訊息解讀為「疼痛」,因此若大腦不認為有危險,身體就不會感到疼痛。作者迪帕克‧拉文德蘭提及,大腦處理所有體驗與感覺,其輸出的總和就是疼痛,而傷害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整個醫療實踐及醫療照護體系卻都以為疼痛就是傷害覺,並將兩者視為同一回事。

身體各部位有通道和受器 可接受有害信號

換句話說,傷害覺只是疼痛體驗的一小部分,甚至有時完全與傷害覺無關,因此這時以藥物和注射治療徒勞無功,但究竟何謂疼痛,根據國際疼痛研究協會定義指出,與實際或潛在組織損傷相關或類似的不愉快感覺和情緒體驗則為疼痛。作者迪帕克‧拉文德蘭表示,常有人說到疼痛途徑,但其實這是過份簡化,肯定的是身體各部位有所謂的通道和受器,可以接受有害的信號,而「傷害覺」的信號會透過相同的神經傳遞到脊椎和大腦。

疼痛來自某個身體結構 但身體卻不一定受傷害

此外,疼痛途徑是非固定的,因大腦多個部位都會共同參與傷害覺的解讀與處理,也可能視情況強化或減弱某個信號。作者迪帕克‧拉文德蘭強調,疼痛必定來自某個身體結構,但不管來自何處,身體不一定會受到傷害,即使沒有割傷、手術、跌倒,也可能感到疼動,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患者明明承受巨大疼痛,卻檢查不出來。

(本文摘選自方舟文化出版的《無痛思維》)

圖片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