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頭髮大把大把掉? 醫:找出原因大多都能改善

每次洗頭、梳頭,頭髮都大把大把的掉,或是掃地時看到滿地頭髮都膽顫心驚?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羅陽表示,落髮成因好幾種,及時至醫院找出落髮原因並對症下藥,大部分的落髮問題都能獲得改善,民眾切勿驚慌,若因擔心就四處尋求不正確的方式處理,可能導致反效果。

第一步:先回想落髮多久了

羅陽醫師提醒,首先民眾要回想落髮情形大約維持多久,臨床常聽許多人抱怨掉髮掉很久了,但是幾天,幾個月或幾年,其實意義上都大不相同。例如圓形禿、休止期落髮等急性落髮,通常幾個月就結束;但雄性禿等慢性落髮問題,往往會維持數年,初步判斷為急性慢性後,會施以不同處理方式。

第二步:找落髮原因

一般慢性落髮問題,應該會持續性發生,但若是急性落髮,只要將原因去除,症狀自然會逐漸改善。羅陽醫師指出,要找出落髮原因可從以下幾點協助判斷:

(1) 過去治療方式是否正確?

有些人一出現落髮情形就會自行購買含minoxidil成份的生髮水,但究竟落髮原因是否適用生髮水治療,或是使用方式與頻率正確與否,都需要專科醫師評估及判斷。

(2) 是否有家族史?

家族有雄性禿基因,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落髮問題。

(3) 是否長期吃素?月經是否規則?

吃素的人因肉類攝取不足,容易導致缺乏一些金屬元素,如鋅、鐵,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落髮情形加劇。同理而言,長期月經量大又不規則,也會影響到鐵質,進而造成落髮。

(4) 頭皮是否會癢或有頭皮屑?

頭皮癢、頭皮屑常為脂漏性皮膚炎造成,若頭皮發炎嚴重,也會導致落髮。除此之外,也需醫師進一步診斷是否為乾癬等免疫疾病導致。

頭髮生長三時期 休止期頭髮脫落約佔總量10%

羅陽醫師說明,頭髮生長週期有分為生長期,靜止期及休止期。生長期長達2至6年,靜止期是大約2至6周,至於休止期是3至4個月,休止期後頭髮會被推出毛囊後脫落。休止期頭髮占總數大約10%,任何因素導致休止期頭髮增加,稱為休止期落髮,而一般急性落髮,大多是休止期落髮。

問診回答越詳盡 越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一般人一天的落髮量約為50至100根,所謂臨床上定義的大量落髮,其實是指落髮量大於整體髮量的25%,但一般在這之前,病人就能自覺掉髮量增加而就醫。羅陽醫師補充,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女性落髮問題占多數,可能跟荷爾蒙有關,例如說月經來臨及排卵可能會影響。除此之外,民眾近期有心理壓力、重大家庭變故、接受手術、懷孕、體重大幅減輕、營養不良或有甲狀腺相關疾病等,都可能造成休止期落髮。

羅陽醫師提醒,有許多藥物都可能與休止期落髮相關,民眾於診間務必告知醫師現在正在服用的藥物以供參考,以利後續擬定治療計畫。

下一份工作是否會更好?轉換跑道的3個心理建設

許多人在領完年終獎金後會考慮轉職,但這是契機,還是危機?臨床心理師呂怡安分享,我們可以釐清3個問題,幫助自我了解,並做好轉換跑道的心理建設。

一、我為什麼想要離職?

離職常見原因包括:薪資福利不夠好、工時過長、壓力太大、沒有挑戰性、缺乏成長空間、管理或分工或職場人際互動問題等。 可以把想離職的原因列出來,用1-5分加以評分。

1分:非常輕微/幾乎沒有這個問題

2分:有輕微問題/但並不困擾我

3分:確實有這個問題/可以嘗試解決

4分:有點困擾/且不容易解決

5分:非常嚴重/完全無法接受或解決這個問題

評分過後,可以得到離職原因較完整的圖像,有助於下一步的思考與規劃。例如:

(一)哪些問題是有機會反應與解決的?

(二)哪些問題是階段性的?

(三)新人與工作的第二年,是撐得過去、會變好的嗎?

(四)在一個熟悉的工作環境中、真的不會再進步了嗎?

(五)有什麼是我可以行動與改善的?

先處理可以解決的問題,有機會改善工作與生活品質、且有助於自我了解(自身喜好、能耐及缺點),能避免把個人未解決的疑惑與擔憂,帶到下一份工作。帶著情緒離開也許可以中斷痛苦,卻未藉此機會覺察或修正,轉職後可能仍然延續一樣的問題。

二、我想要什麼樣的工作?

世上沒有滿分的工作,我們可以列出工作的理想條件,包括:待遇、工時、專業發揮、成長空間、有興趣、認同的價值、團隊氣氛等逐項評分。

1分:這個因素對現階段的我完全不重要

2分:對現階段的我不是那麼重要/但長期下來有可能還是需要

3分:有的話很好/沒有的話會覺得有點可惜

4分:希望最好要有這個條件/沒有的話會很不滿足

5分:對現階段的我非常重要/非常想要/不能沒有

或許你已注意到有興趣的職缺,可以列出上述條件按照該職缺的特性進行評估。如果有機會,可以詢問在該公司或該領域的親友經驗,避免憑空畫出美好想像或不必要地擔憂。

三、我做好轉換跑道的準備了嗎?

轉換跑道前,也有三件事情要做。

第一,是前一份工作要好好收尾,避免不歡而散或丟下爛攤子。好好道別是一種成熟的表現,且曾並肩作戰的夥伴、長官,未來仍有合作的機會。

第二,是了解新工作所需能力進而提早培養,可以在前一份工作的業餘時間對新領域試水溫,或是在轉職空檔的期間進修學習。如果到了新工作,一上戰場就能成為即戰力,對於求職順利程度、個人的自信、避免新手的壓力、得心應手的速度,都很有幫助。

第三,是規劃轉職間的空檔。轉換跑道可能進入暫時的失業狀態,待業多久,有時可以規劃,有時無法預測。此時需盡量備用足夠的資金,量入為出,避免存款不足的焦慮。

臨床心理師呂怡安提醒,請記得,長時間的待業且虛度光陰是最容易感到不安,這段期間,問問自己想做什麼、需要做什麼,不管是放鬆、健身、與親友聯繫、進修,甚至圓夢等,都可以事先安排及規劃,充實生命。

文章來源: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AAC728154AF14339&sms=D7C906BCBC57377D&s=B218B2CB83851CC6

為什麼減肥總是失敗? 關鍵原因看這裡

減肥並不難,難的是不復胖。現在到處都是減肥的資訊,所謂正統醫學減肥的方法一大堆,有效歸有效,但是效果與代價也通常很慘烈;其次是各種來路不明的營養食品,諸如:甲殼素等等,部分醫師會接受甚至推廣,部分醫師則持保守的態度。這類所謂「食品」,其實都被誇大了療效。讀者要有一種觀念:這觀念可以說是鐵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要越溫和、越不傷身體,體重就不會有太令人「激賞」的變化;最後是林林總總的一大堆偏方,通常是說者言之鑿鑿,但是聽者藐藐,回家認真試一試,會瘦的還是會瘦,不會瘦的還是不會瘦。

這種類型的胖子 適合找精神科治療

事實上,也許多數人都沒有注意過:「瘦身」這個領域,究竟應該屬於哪一科的範圍?這個問題聽起來很無聊,但是誰都知道:你跑到婦產科要求看心臟病,你的病有可能會好嗎?如果你從來沒有搞清楚過:「瘦身」究竟是哪一科的領域,那你到底看對了沒有?倘若沒有,你好的了嗎?

答案很簡單。瘦身可以分成幾個部份:如何控制營養均衡,增加體能──這是營養科的專門;如何改變人體內分泌,加速新陳代謝──這是內科的專長。如何用暴力把病態性肥胖給幹掉,直接把脂肪給抽出來──這是整形外科的專長。

這三種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如何瘦下來?」大家通常是「文」的不行,就來「武」的。這部份,我們精神科都是門外漢,什麼都不懂,也不能說什麼?但是,有一種人,那就是我們的專長了──那就就是:要瘦不難,可是就是會復胖;人生把體重畫成一條線,幾乎就像在走大多頭的股市──易升難降,見回不回。

這類的人怎麼會跟精神科發生關係呢?其實,在我說什麼以前,你仔細觀察一下你身旁的好友:胖子通常不會心廣體胖,相反的,胖子情緒很容易不穩定;其次,變瘦的時候,人的心情會變好,有時候,連憂鬱症都不藥而癒了;而且,有心事的人,也比較容易發胖。最後,多次減肥失敗的人,內心通常充滿挫敗感,自殺意念也會比較高。

減肥與「神經傳導物質」息息相關

為什麼會這樣?這要從生理與心理兩方面探討。在生理層面,真正的原因還沒找到,但是從心理方面,都已經不斷透漏肥胖與人類傳導物質有關。例如:多巴胺跟人類心智混亂有密切關係,而要對抗多巴胺的藥物,幾乎清一色會讓人發胖。那是不是暗示著我們:倘若人類沒生病,大腦能夠妥善控制多巴胺,一方面自己不會陷於瘋狂,另一方面,也無須吃藥,體重也不會增加了。體重與理性,似乎有所關連性。這點沒有實驗證實,也不能亂說,但是不少肥胖者確實是很敏感,每天都在想東想西的。

其次是提振精神,對抗憂鬱最有效果的藥物,無論是抗憂鬱劑,還是興奮劑,幾乎都會讓體重下降。尤其是興奮劑的效果最為明顯。但是因為興奮劑對身體傷害較大,我們通常只考慮抗憂鬱劑。最後,就是會讓人放鬆,不再緊張,容易入睡的藥物,不管是安眠藥、助眠劑、抗焦慮劑、或鎮定劑等等,幾乎都會讓人的體重不知不覺上升。倘若病情控制不穩定,當事人還是很緊張,那麼,體重不會上升,反而會下降。但是倘若病情好轉,甚至完全痊癒,體重通常是會上升的。

還有相當多的例子,驗證著神經傳導物質與體重有關係,說不定體重就像體溫一樣,在大腦裡面有一個調節中樞,要調高調低,就要靠調整大腦組織來設定「標準值」。

暴飲暴食是想找回嬰兒時代期的「甜蜜感」

其次是,體重較重的人,常常容易遭到其他人的嘲笑,但是這些嘲笑累積在心中,沒有地方發洩。而能夠抵銷「被傷害」的情緒,剛好存在於人類成長中的第一個時期,也就是口慾期。所以,很早以前,就有人發現大吃大喝,可以改善心情。事實上,大吃大喝就是要把嬰兒時代的那種甜蜜感覺給喚回來的意思。而口慾期的後面是肛門期,主要管理的是一個人的罪惡感。

所以,一旦身體較胖的人碰到這狀況,那就完蛋了,因為被別人嘲笑,所以身體需要口慾期的幫助,才能度過沮喪的時間,但是口慾期的特色就是大吃大喝,剛好越吃越胖。而緊接在後的肛門期,就會在自己吃完最後一口食物之後,開始大聲斥責自己,讓自己充滿罪惡感。而人們要如何面對罪惡感呢?當然是再度回到口慾期。你想,這有可能瘦得下來嗎?所以,每一個人只要發動意志力的時候,通常能瘦下來,但是等意志力用光了,體重就再度回復了。這就是為什麼減肥是那麼困難的緣故。

(文/精神科專科醫師 陳俊欽)

文章來源:為什麼減肥總是不成功?

除舊佈新農曆年 你深藏的壓力也跟著大掃除了嗎?

農曆年之際,又是揮別過去一年來的陳舊,藉此展開新年新氣象的好時機。尤其近兩年來歷經新冠肺炎疫情,面對多樣變異病毒入侵的未知與不確定性,為每個人都帶來多多少少的壓力與情緒衝擊。藉此時機,不妨利用年假期間將過去一年來堆積的壓力垃圾徹底清掃,從心整頓、從新出發。

每個人對壓力反應不同 先察覺再找根源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王如建議,壓力對每個人所帶來的衝擊反應可能不太一樣,常見的壓力反應可能會有:身體緊繃僵硬、感覺心悸、胃痛、頭痛、失眠或食慾不振等身心症狀,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及判斷力變差等認知效能減退,感到憂鬱、焦慮或易怒等情緒反應,或者出現像是退縮、逃避、抽菸喝酒、暴飲暴食等行為問題。所以,應先從覺察壓力對自己所帶來的身心衝擊反應開始,進而找到壓力的來源加以掃除。

找出壓力來源 積極解決問題

在釐清自己的壓力來源之後,就可以開始採取行動準備掃除。此時可以先思考的是,有什麼是可以改變的部分,針對能改變的狀況尋求積極作為。王如臨床心理師分享,像是面臨疫情的不安壓力,可以做的是配合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政策,適度關心疫情訊息、了解相關防疫措施、並做好自我防護等作為,就能有效減少染疫風險,因此也能減緩來自疫情的壓力。

調整面對心態 健康生活管理

人生總有許多是無法憑藉積極努力就一定能夠解決的問題。當壓力是來自無法改變的現實、或暫時難以改變的情況時,可以做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王如臨床心理師強調,唯有放下對要求極致掌控的執著心態,接受生命中無法避免的不安與失落現實,保持面對改變、重新適應的彈性,並且懷抱希望、樂觀思考,才能將壓力感受徹底釋放。

而過好每一天,從飲食、運動、休閒、睡眠等生活的各層面,做好基本的健康管理,並拓展周遭社會資源,都有助於提升自己在因應壓力時的承受能力。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