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新工作也帶來「新壓力」 轉換心態讓經驗成為自己的養分

年後一波轉職潮,每個人換工作、轉跑道的原因各有不同,可能與生涯規劃不符、薪水太低、升遷、被挖角、人際關係、健康、家庭因素、裁員等有關,不論何種原因選擇進入新的職場,都需要一些適應時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臨床心理師洪梅禎提出三點,幫助民眾建立面對新職場的正向心態。

一、 以放鬆的態度迎接新經驗

不同職場的管理制度與風氣迥異,通常需要時間去適應新工作、同事。洪梅禎表示,若是本就容易對人際互動焦慮的人,在新環境中太在意給他人的印象,或是因前工作導致自己想做出大改變,卻反而表現得不自在,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又或者新公司的制度相較過去不見得更好,因此民眾如給自己更多彈性,提醒自己以放鬆、客觀、不評價的態度來看待自己與新環境,而不是急著下結論告訴自己新工作可能有問題,能對融入新環境更有幫助。

二、 釐清自己轉職的原因

並不是每個人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都有明確的規劃,除了可以歸因於就業環境、景氣等問題,洪梅禎分享,臨床上常聽到想離職的原因,不外乎壓力大、薪水低、公司爛、同事相處不好等等,不停換工作,卻還不是很了解自己想要什麼、適合什麼工作。若當中夾雜未竟的個人議題,例如:自我實現、人際焦慮、主管相處,帶著情緒不僅讓轉職的過程不愉快,可能在一段時間後又重複相同的問題,而再次走向離職之路。

因此,嘗試分析想要轉職的真正原因,以及需要調整與改變之處。當我們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包括自我期待、能力專長、人格特質、因應壓力的能力等,對未來的職涯規劃會更有幫助。

三、 以現在的位置思考過去與未來

新的工作也許更能發揮專長,也可能有諸多挑戰,或者新工作也可能沒有比之前好,薪水甚至不增反減,但一定有某些原因使我們選擇現在這份工作。洪梅禎建議,在給評價前,或許可以先試著想想,可以從現在的工作中獲得什麼能力、學習到哪些不同的知識。而過去的經驗、能力對於新工作能有什麼加分之處。著眼點放在更遠的未來,如同玩遊戲練等級,才能為職涯做出長遠規劃。

雖然民眾常因壓力大而轉職,但也容易忽略,其實轉換工作也是壓力源之一,每個人面對壓力的因應模式不同,但別忘了身旁的親朋好友及專業資源可以給予的陪伴與支持,讓那些好的、壞的經驗,全都成為使自己成長茁壯的養分,繼續前行。

圖片來源/Business photo created by tirachardz - www.freepik.com

放不下過去、擔心未來 是時候該學會「把握現在」

「放不下過去、心想著未來,卻錯過了當下的自己。」

在這個海量且快速的資訊世界,每天接受訊息占了生活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工作上須應付突發事件,上班總是繃緊著神經,下班會想著上班所做的事,內心放鬆的空間,離我們漸行漸遠,睡眠也是眾人所面臨的問題,難入眠、多夢、睡眠時間不足等,多重的因素而忘了當下的自己。

眾人皆「手機」我獨醒 學會斷捨離給自己清淨

生活中充斥著超乎自己能力所及的事,現在該好好檢視什麼事該放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一天只有「24小時」。要能善待自己,多久沒有好好地看看自己、看看你生活空間的變化,學習慢活很難,但若進入慢活,相信在生活上你會更耀眼。斷捨離、少即是多,使我們生活更有餘韻,我很常搭大眾交通工具,我喜歡觀察人,不論是在公車、捷運上或行走時,眼前的景象令我感到害怕,大家幾乎都沉迷在手機中,唯獨自己沒有看著手機。每個人都身懷絕技、一指神功,衣食住行育樂,手機無法離手,這就是現代人的生活,但我選擇學習遠離手機、拒絕它控制我的生活。

要學習拒絕,很常遇到朋友邀約或工作上的應酬,明明一天行程已經排滿了、卻因不好意思拒絕而硬塞了活動,重要而該做的事沒有完成 ,如此累積了壓力,反而無法好好的喘息。壓力太大會使人說話急躁、易怒、思維狹隘、故當學會拒絕,減少對人的承諾,相信你會有很多所屬空間。靜靜閱讀喜歡的書籍,好好逛街實地看看物品,選擇有質感的物品,看一場電影,淨化內心,感恩生活上所帶來的能量,不論是負能量或正能量,轉換成促使自己成長的力量。

慢慢生活 給自己寧靜的片刻

從現在起開始放慢腳步,因應不同的工作性質、減少一天中的部分行程,以愉快的心情迎接一天的開始。可以提早起床,在上班前留個1小時的寧靜時間,這個時間是放鬆的,可計劃著你今天要完成的 目標,不要太多,一天不要超過3個,早晨時間你可以選擇運動、準備早餐、靜坐 ,或看書,在這段時間中都是沒有使用手機的狀態,專注地享受當下的自己。到了晚上我們感恩一天所遇到的人事物,結束一天下來的行程,安撫自己、給自己寧靜的片刻,可選擇安定心神的飲品,選擇喜歡的音樂、書籍或者什麼都不做、靜靜地專注自己的呼吸準備進入睡眠,這期間都沒有使用手機,不再回覆訊息、郵件或瀏覽喜好的網站及部落格之類的,因為需早起,所以也要早點入睡。

羨慕別人在網上的PO文 不如從自己改變開始

工作上因需輪班,無法選擇固定時間做例行的事,例如晨跑。我會在不同班別中安排時間運動,以前沒有運動習慣,常常滑手機看別人的美好生活,內心覺得好棒好羨慕,忘了自己也可以改變。直到前5年我開始運動,因運動而減少玩手機的時間,也讓我身體變輕盈。跑步是最不花錢的活動、可以選擇安全的地方進行,邊跑邊看風景 ,無論你看到了什麼,都比在手機看到的更美好且真實,過程中感受跑步帶來的身體變化,如呼吸速率、步伐等。

「停下來,傾聽」喜歡敲打鍵盤將文字拼湊出屬於自己的故事,現代人緊湊的腳步 ,常將自己認為該做該說的快速交代完成,僅留少許時間在傾聽及觀察、應多留給自己 及彼此時間。輕微的壓力是好的,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增加自信心,但累積了大於自己 能力範圍的壓力會讓自己陷入不健康的狀態,壓力過大會使人退縮,沒有動力做自己喜 歡的事,更會疏忽生活上的一些事,例如:在家中與家人互動、應主動關心家人、多一 些寒暄讓彼此增加溫暖。

現在科技發達交通便利,使得人們錯過了在「慢」中生活,錯過欣賞生活中人事物 帶來的美好,人生中每段過程都可以選擇慢活、「慢活」將使你的人生更美好。

文 / 白佳瑜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產房護理師

文章來源: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41.pdf 

退休之後老是丟三落四 忘東忘西怎麼辦?

日本銀髮川柳徵文有一則短句「人生已經不迷茫了,但總是會迷路」,詼諧而殘酷的點出年紀變大之後的現實,許多人也許還不到迷路的地步,但可能有容易忘東忘西、記憶力變差的困擾。瑞琪(化名)向來以精明能幹自豪,退休後覺得記憶力大不如前,現在出門買東西,常常缺了一兩樣;聊天時,提到那個某某某,什麼都想起來了,就是名字想不到;有時突然要填寫手機號碼,還會愣了一下才想起。瑞琪覺得自己健忘有點丟臉,也擔心這會是失智嗎?

健忘不等於失智 先別慌

林靜君諮商心理師表示,許多人和瑞琪一樣,出現健忘時,開始害怕是失智症。但醫學研究,記憶力減退是正常老化現象,而失智是腦部的認知障礙疾病,兩者並沒有直接相關。簡單來說,健忘就像機器用久了比較容易卡卡的,速度會慢些,但功能是存在的,而失智症就是腦部的零件壞了,本來應該有的功能毀損。一時想不起自己的電話號碼,經提示或後來想起來,這是健忘老化現象。如果忘記電話號碼是用來撥打電話用,可能認知功能已經出現障礙。

如果想要自我評估有沒有失智徵兆,可上網搜尋「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進行評估,或到鄰近健康服務中心及醫院篩檢。特別提醒,自我評估時如量表分數總得分大於或等於2分,需要透過更詳細的檢查,由專業醫師進行診斷,以免錯失早期治療機會。

輕鬆調適健忘 四招保持好腦力

健忘雖然是老化的正常現象之一,但不同人之間仍有相當的差異,要降低健忘帶來的困擾,要如何保持好腦力,林靜君諮商心理師提供有效方法: 1.樂觀面對,創造好心情 不妨幽默面對「加齡」所帶來的現象,忘記能力很強也可以當成優點,至少不快樂的事情留存的時間短一些。實際上,焦慮與憂鬱等情緒會影響到人的記憶力,維持好心情,可以讓人生活愉悅,提升專注力。

2.善用工具,維持生活有序

事情太多時可以善用工具提醒,待辦事項逐一設定手機鬧鐘,猶如秘書陪在身邊叮嚀自己。物品盡量放置在固定位置,例如票卡、鑰匙放在外出皮包,減少更換皮包而遺漏的機率。

3.增加生活刺激,學習新事務

大腦愈用愈靈光,學習新的事務、增加生活中刺激,有助於大腦神經連結,活絡腦健康。對你愈是有吸引力的愈有效果,如果愛看韓劇,不妨進階去學習韓語,多接觸新鮮事會讓腦袋保鮮。

4.增多運動

運動不只有益身體健康也能讓大腦保持活力,研究指出銀髮族可透過3個月以上的有氧運動、或6個月以上的漸進式中高強度阻力運動來提升認知能力,有氧運動包含快走、游泳及爬山等,而阻力運動常見的有以自己的體重為負荷的蹲馬步,也可使用彈力帶或水瓶當成輔助工具。

退休後如果沒有嗜好或維持社交活動,可能使得用腦的機會變少,退化得越快,需要不時的鍛鍊及刺激維持好腦力,可以試著規律運動強身又健腦,豐富生活不憂鬱。

文章來源:退休之後老是丟三落四,忘東忘西怎麼辦?

孩子對父母「敷衍」別推給叛逆期 可能是踩了地雷

過年後就要迎接新的學期,父母期待孩子們會變得成熟、懂事,然而有時事情不會如你所預期。最近幾個父母不約而同地反應孩子升上高年級後,在家變得越來越不說話,父母有問才會回答,而且應答內容都很簡短,多以「還好、沒事、嗯嗯」等二字敷衍帶過。

想坐下來聊聊學校的事情,孩子不一定理會你,總有藉口婉拒,或者隨便講講,想再多了解一下,孩子立刻變身成為省話一哥、一姐。父母們不禁懷念起當年孩子主動嘰嘰喳喳報告學校發生的事情之光景,可惜好景不再。也有家長挫折地表示「他(她)都不說學校的事情,等到老師打電話來我才知道。」正是所謂一問三不知,二問敷衍了事,三問家長氣(急)得快升天。

孩子省話 可能是踩到這些地雷

為什麼孩子不太想跟父母聊天?父母困惑的同時,不妨思考從什麼時候開始親子間的互動變得疏離?什麼原因可能造成此現象?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變質的親子聊天時光也非突然造成。若上述問題您心中有答案,恭喜您,重新開啟互動的鑰匙就在眼前,請行動吧。若您實在思不透孩子為什麼不想聊天,但想要改變互動關係,不妨參考以下可能會扼殺孩子聊天動機的行為。

孩子可能反感的聊天地雷如下:

一、父母經常問課業與成績

孩子容易覺得挫折與困惑,容易出現下面的疑問,例如:難道成績就等於我這個人嗎?為什麼每次都只會問功課寫完沒?父母怎麼不想知道我的其他事情呢?

二、父母不清楚孩子的興趣、時下流行的話題與活動,欠缺共同語言

父母又不知道IG、動漫、電玩、當紅偶像等,沒有共同話題。

三、容易被反駁、否定或被訓話

聊我喜歡的手機遊戲、偶像,他們只會說這些 是在浪費時間,不如去讀書,一點都不想知道這些對我的意義。每當我提出想法,十之八九會被質疑與反駁,他們總是不仔細聽我的想法 ,總以為我年紀小不成熟,應該聽他們的。

四、父母太早下指導棋或干預

我只是說我的座位在教室後門附近,我媽就說大家都會在門口來來去去,這樣容易影響學習 ,她要跟老師反應讓我換座位。拜託,有需要這樣嗎?這樣同學會怎麼看我?顯得我很沒用 ,早知道就不要跟她說。孩子的自主性與解決問題能力會隨年齡漸增,太早或過度干預可能會讓孩子覺得不被信任與尊重。

避開或拆除地雷的方法有:

一、與時俱進

主動了解孩子感興趣的流行事物,營造共同話題。

二、耐性聆聽,不急著給評價

暫時放下手邊活動與手機,認真聽孩子說話,而且謹記不急著給建議或提醒,即使你可能會對孩子使用的流行用語或訊息感到陌生、可能因觀念不同,無法很快認同孩子的某些觀點,或者可能需要忍耐孩子的出口成「髒」或態度 隨便。請以想要認識孩子的角度耐心聆聽,然後適時給予回應,例如:不錯、嗯嗯、然後、所以?營造讓孩子願意多說點話的氛圍。

三、從多元角度認識、欣賞您的孩子

觀察並欣賞孩子的興趣、喜惡、專長、社交等 ,進而與孩子有共鳴或聊天話題,減少只聚焦孩子的課業、成績,或者某些令您困擾的行為,減少開啟碎碎念模式。

四、學習接受孩子長大,不再依賴父母

有時,孩子只是需要抱怨,需要你關心,不代表需要你為他們做什麼。引導孩子學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成長,更能協助孩子。而且,自己思考出來的解決方法,執行時的動機較高、心情較甘願,遇到挫折也較不會輕易放棄。

文 / 李思儀 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心理治療組臨床心理師

文章來源: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39.pdf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