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年輕糖尿病患血糖控制反較年長者差? 當心併發症也提前報到

第二型糖尿病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就近年糖尿病調查數據發現,40歲以下的糖尿病患者比例逐年攀升,且多屬於第二型糖尿病,也就是所謂的年輕型糖尿病,簡稱YOD(Young Onset Diabetes)。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簡銘男主任表示,年輕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除了遺傳家族病史之外,也與現代社會高油高糖的飲食文化、缺乏規律運動的習慣、學業或工作壓力等等有關。此外,這類年輕糖尿病患常因為忙碌於課業或事業,因而疏忽血糖控制,較難配合醫囑進行自我血糖監測或按時服藥,甚至定期回診就醫追蹤病情都有困難。

舉25歲王小姐為例,她於兩年前確診糖尿病,雖然有接受營養師的飲食指導,但仍習慣在三餐外多吃水果、甜點、消夜,加上本身不愛運動,導致體重日益增加,BMI指數32.8,屬中度肥胖,綜合以上種種原因,王小姐的血糖數值遲遲無法達到治療目標,去年檢查糖化血色素達8.3%,經醫師評估,恐提早有併發症的風險。因此,對於年輕糖尿病患,反而更需要加強衛教,鼓勵培養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的良好生活習慣,並建立正確的治療概念。

年輕糖友胰島細胞衰退早 及早使用胰島素保護胰臟功能

年輕糖尿病患由於發病年齡比一般成年型糖尿病患早,體內負責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也比成年型還要更快衰退,也容易因為胰島素不足或阻抗現象,使得內臟器官長時間曝露在高血糖的環境,進而增加視網膜、黃斑病變、腎病變和神經病變等併發症的風險與嚴重程度。簡銘男主任提醒,年輕糖尿病患應該比成年型糖尿病患要再積極地加強血糖管理,特別是服用口服藥物後仍無法控制血糖達標的患者,須儘早與醫師討論,積極以胰島素介入治療,以保護胰、心、腎臟功能,避免相關併發症提早上身。

簡銘男主任進一步說明,胰島素注射治療是人類史上最早透過科學驗證的糖尿病治療用藥,能提供幾乎所有類型糖尿病患者有效的血糖控制。隨著醫藥技術的發展,現在也有複方劑型胰島素作為提供多重效益的治療選擇,舉複方控糖注射筆為例,能一筆同時控制飯前與飯後血糖,提升治療的方便性。惟仍需小心少數如同傳統胰島素可能具有的低血糖或體重增加等副作用,以及老年人、腎功能不全者、或對胰島素過敏者仍需謹慎使用。前述個案王小姐由於控糖成效不佳,經醫師評估改用複方控糖注射筆治療,配合運動與飲食管理,糖化血色素在治療3個月後成功降到6.9%,體重也減輕3.3公斤,良好的治療效果也讓她對血糖控制更加有信心。

圖片

▲胰島素發明至今(2021)正好滿100周年,簡銘男主任指出,及早使用胰島素注射介入,以保護胰臟功能,並呼籲年輕糖友「制糖機先」,維持正常的血糖恆定,以避免併發症提早威脅生命。

MAT-TW-2101076-1.0-09/2021

乾癬患者6年足不出戶 二代生物製劑助他踏出家門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針對全台患者進行治療認知調查,結果發現有八成乾癬性關節炎患者未達治療標準卻選擇隱忍;有半數以上的患者對於現有藥物選擇、療效停留在傳統認知。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蔡長祐理事長表示,醫生與病人之間,對於藥物、治療目標的認知有所落差,影響治療成效。近年來藥物療效越來越好,可以100%清除皮膚病灶,兼顧關節問題,呼籲患者積極和醫師討論,才能讓治療達標!

55歲乾癬患者併發關節炎 嚴重影響社交生活

一名55歲的男性患者Steven,已罹患乾癬20多年,透過光照療法、外用藥膏勉強控制症狀後,他重歸職場。不料幾年前卻併發乾癬性關節炎。關節的發麻、僵硬、腫痛讓他輾轉難眠,更讓他長達六年沒有外出。在推拿診所、復健科、骨科,均求助無門,Steven最後向風溼免疫專科醫師求助,才逐漸好轉。

乾癬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認知調查指出,八成患者還達到治療的目標,就放棄治療,讓皮膚病灶擴大、關節持續疼痛,只求不影響日常起居。蔡長祐指出:「不只是身體脫屑、痛癢,嚴重甚至會併發關節疼痛、變形。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複雜漫長,患者容易失去耐心,或認為藥物無法幫助痊癒。」

6成患者使用二代生物製劑 100%清除皮膚病灶

乾癬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是體內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導致慢性皮膚發炎和侵蝕關節。近年出現了新藥物「生物製劑」可與特定抗原結合,從源頭抑制免疫發炎反應,對於治療有較佳成效。

過去對於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有些療法在皮膚狀況的改善上成果較佳,而有部分療法則是針對關節炎有較明顯的療效。第二代生物製劑,可同時改善皮膚和關節症狀,進而改善生活品質。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曹彥博副秘書長指出:「使用第二代生物製劑抗介白素17,經研究指出,半年治療後,高達六成的患者100%清除乾癬病灶,近四成同時減少50%關節腫痛」。

除了使用適合藥物外,設定治療目標也是療程的重點。蔡長祐說明,美國風濕病學會、歐洲抗風濕病聯盟在治療指引中提出「達標治療」,透過制定治療目標,每四週定期回診追蹤,如果未達標,即考慮更換藥物。乾癬性關節炎的嚴重度,要透過醫師臨床判讀及病患的回饋,因此充分的醫病溝通,並設定共同治療目標,才能讓每次的回診都離治癒更進一步。

呼籲勿因疫情停藥不回診 免疫失調增添染疫風險

病友Steven在使用第二代生物製劑三年後,已接近完全康復。原先蔓延整個身體的皮膚病灶縮小至背部區塊,而關節腫痛的頻率也大幅下降。患者表示,罹病20年以來,終於有勇敢踏出家門的一天,醫病雙方都獲得成就感。

曹彥博提醒:「第二代生物製劑已納入健保給付。目前健保給付規定對於生物製劑較嚴格,必須經由專科醫師評估,且先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治療後,才可提出申請。」另外,為使生物製劑達到最佳的療效,患者應遵從醫囑,勿擅自停藥。

在風濕病學期刊上的美國調查研究指出,近六成患者,因擔心感染新冠肺炎而避免回診、近兩成患者則擅自停藥,停藥恐導致全身發炎反應或免疫失調,反而提高染疫風險,患者應穩定的接受治療。

孩子有心雜音 不見得是心臟病

現年4歲的小米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女孩,一天下午,小米的媽媽憂心忡忡地帶著小米前往診間,原來是因為小米在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篩檢中,被醫師聽見了心雜音。小米的媽媽表示,過去從來沒有聽其他醫師提過這樣的狀況,小米也一直都是吃得好又睡得好的孩子,和同學玩耍時,也從來沒有聽她提起任何不舒服。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呂馨詠說,心雜音是心臟血管內的血流速度較快,產生亂流時所發出的聲音。一般來說,醫師可藉由聽到心雜音的位置、聲音大小、以及聲音的特性,來初步推斷可能的診斷。

兒童心雜音 可分為生理性及心理性

呂馨詠解釋,兒童心雜音可能是病理性或生理性。病理性的心雜音一般較大聲且和心臟結構異常有關(例如: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肺動脈瓣狹窄…等)。病理性的心雜音有很多種不同特性,聲音大小也未必和疾病嚴重程度成正比。醫師會根據小朋友是否有症狀,透過身體檢查,以及胸部X光、心電圖、超音波等檢查,評估是否需要給予藥物或其他治療。

生理性心雜音佔多數 不影響正常生活

比起病理性心雜音,在沒有症狀且正常成長的孩子身上,生理性心雜音還是佔了多數。生理性心雜音也被稱為正常的心雜音、功能性心雜音或良性的心雜音,是一種血液在心臟腔室或心臟旁血管快速流動所造成的聲音,因此多在平均心跳較成人快的嬰幼兒身上發現。

七成孩童可能發現心雜音 成人之後大部分消失

呂馨詠表示,生理性心雜音很常見,超過72%的孩童都可能在成長過程的某些時候發現有生理性心雜音。尤其當孩子在運動、興奮、害怕、緊張等會讓心跳加速的情況下,此心雜音可能變得更明顯,而成人之後則大部分會消失。醫師幫小米做了詳細身體檢查後,發現在左上胸處的確有非常小聲的心雜音,且類似生理性心雜音的特性。也利用心臟超音波證實了這個診斷。由於心臟構造和功能皆為正常,小米可以正常生活,不需飲食運動的限制,也不需要吃藥或是定期追蹤。

長期做這些事 小心「深部靜脈栓塞」找上門

你也有下肢腫脹且疼痛的現象嗎?小心可能是深部靜脈栓塞所導致。新竹臺大分院急診室陳憲青醫師指出,當血凝塊在深層靜脈形成,阻礙血液回流,這時就會造成血管發炎或患肢的肢體腫脹疼痛,也就是深部靜脈栓塞,患部多發生於下肢的脛骨靜脈、膕靜脈、股靜脈與髂靜脈,包括長期久坐或臥床、鬱血性心臟疾病患者、肝硬化、服用避孕藥、生產、靜脈注射等都可能埋下危險因子。

33歲女小腿腫脹壓痛 原來是深部靜脈栓塞惹禍

一名33歲劉小姐因左小腿腫脹壓痛長達5天,因此急診就醫,經詢問病史發現,患者因有多囊卵巢,因此服用荷爾蒙治療3個月,加上工作緣故得久坐電腦桌,確診為深部靜脈栓塞所致。陳憲青醫師表示,患者左小腿微溫腫脹疼痛,凹陷性水腫並有輕微壓痛,足背動脈左側脈搏較右側微弱,且安排左小腿血管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側膕靜脈栓塞,經血栓溶解劑及抗凝血治療後,已逐漸紓緩症狀。

血栓溶解劑治療深部靜脈栓塞 有助改善症狀

陳憲青醫師解釋,深部靜脈栓塞起初未有直接症狀,直到出現下肢水腫、腫脹、疼痛及溫度上升等現象才發現病症,治療上多採以血栓溶解劑治療,但因有出血風險,治療前仍須醫師評估;另外,也可藉由抗凝血劑控制血凝塊繼續形成或變大,待病人症狀改善後,再改以口服抗凝血劑持續服用約六個月以上控制病情。

不久坐多喝水 遠離深部靜脈栓塞 

此外,治療上也可採外科治療取出血栓及危險因素,以預防血栓脫落、進入心臟而引起致命肺栓塞。陳憲青醫師強調,若為常久坐不動者、搭乘長程交通工具或因工作需要長時間坐著的人都屬於高危險族群,應養成適時起來走動或伸展等習慣,且多攝取水分,並穿著寬鬆、舒適的服裝,都能幫助遠離深部靜脈栓塞找上門。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