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飛滋 可能維他命不足

專家建議 - 口腔健康不容忽視
補充維他命C及E 有助口腔及牙肉健康

四成七港人每半年 會「生飛滋」一次或以上

港大牙醫學系學生一項調查發現,在859名的受訪者中,超過九成人曾出現「生飛滋」問題。調查還發現,港人「飛滋」會經常復發,有多達47%人,每半年就會「生飛滋」一次或以上,更有百分之七的人表示在少於一個月的時間內「生飛滋」多於一次。
患者年齡愈年青,「生飛滋」的情況就愈頻繁:

  • 在十一至二十歲的受訪者之中,有百分之九的人一個月內曾「生飛滋」多於一次,
  • 但在六十歲以上長者的組別,則只有百分之五的人出現同類情況。

「生飛滋」在醫學上稱為復發性口腔潰瘍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s),為最常見的口腔潰瘍,主要在口腔的軟組織上出現,如牙肉、口唇內側及舌面上。「飛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屬小型,多長於唇或口部黏膜上,通常少於一公分;而另一種則為大型,受影響的面積通常較大,而且潰瘍的情況會更深入,有機會留有疤痕。

港人工作繁忙,平日較少注意口腔健康,其實口腔不健康,不單會影響生活,甚至說話。如口內突然出現一個小白圈的「飛滋」,雖然小小一粒,但卻令人頭痛不已,不但說話時不小心碰到會痛,吃較硬或較刺激性的食物時也會非常痛。

「飛滋」隔週復發影響工作

grey100625a現年二十多歲的戴小姐,自兩歲開始「生飛滋」,更經常復發。她開玩笑說:「『飛滋』已經成為我的老朋友,呢次生完,可能相隔一個星期就會返來搵我,會生在嘴唇內、牙肉上,有時更會連舌頭的兩邊都生埋。」戴小姐的母親及弟弟亦無一倖免。

戴小姐稱,每次「生飛滋」通常首先生一粒,但因「生飛滋」的位置腫脹,可能會不小心咬破嘴唇,或有時會「無端端」長出多粒「飛滋」,最嚴重時曾在口腔內同時長出五至六粒「飛滋」。她曾因「生飛滋」請教醫生,醫生認為她「生飛滋」是壓力太大、睡眠不足及缺乏維他命所致,所以叫她服用維他命補充劑。

戴小姐坦言,每次「生飛滋」至少一周才痊癒,而經常「生飛滋」嚴重影響她的日常生活:「不但『生飛滋』個位好痛,講嘢都會痛,有時更會痛到連頭到痛埋。」。戴小姐說,「生飛滋」期間,因為受損的位置疼痛而難以開口說話。兩年多前她任職銷售員時更影響工作表現,如遇到內地客人詢問時,她的普通話已不算太靈光,加上要忍痛不敢大動作說話,令說話內容更為模糊,內地客人聽不懂她的意思,唯有一句話重複多遍,加上身體語言解釋,才令對方明白。

牙肉及口腔健康人士 
血清和唾液中的維他命C及維他命E水平較高

港人普遍認為,「生飛滋」與熱氣有關,而醫學界則認為「生飛滋」是一個普遍的口腔衞生問題。

雖然暫未能找到「飛滋」的明確成因,但推斷可能與口部創傷、感染、遺傳、生活壓力和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如精神壓力及內分泌失調導致荷爾蒙分泌不平衡、身體免疫系統失調、維他命C和E不足等等。

近年港人生活及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註冊營養師陳國賓認為,港人工時長,加上長期睡眠不足,容易導致內分泌失調及免疫力下降,而且港人多外出用膳,飲食不均衡,未必能攝取足夠的維他命C和E,均增加港人生「飛滋」的機會。

他引述一項共2,129人參與的日本研究,比較沒有「生飛滋」的健康人士及過去一年「生飛滋」達4次或以上人士的營養攝取。研究發現,沒有「生飛滋」的健康人士吸收維他命C明顯較「生飛滋」的人高 。另一研究亦顯示,沒有「生飛滋」的健康人士血清和唾液中的維他命C及維他命E水平,均明顯較「生飛滋」的人高。

grey100625b一項日本研究發現,若攝取足夠的維他命C,可降低「生飛滋」的機會達五成,而且更能減少痛楚。陳國賓,營養師,表示:「維他命C能協助抗氧化,加速傷口癒合,對製造骨膠原扮演重要角色,更能促進牙肉健康。維他命E同為一種抗氧化劑,除能增強體內的免疫系統外,還能保持細胞黏膜完整。」

維他命C及維他命E可滋養牙肉

維他命C和維他命E有相輔相承的作用。前者可促進纖維組織母細胞的生長,後者則維持細胞的生長能力。不過,兩種維他命分屬兩大類別,維他命C屬於水溶性,多數存在於水果中;而維他命E則屬於油溶性,多數存在於花生、果仁等食物中,兩者並不會在一般的食物中並存,所以較難在單一的食物同時攝取足夠的維他命C及E。

要預防「生飛滋」,保持口腔衞生也是重要一環。從日常飲食或補充劑攝取足夠維他命C及維他命E,可降低「生飛滋」的機會。

 

含維他命C及E無糖香口珠 有助防止蛀牙及滋養牙肉

不少人在餐後會主進食香口珠,臨床實驗證實香口珠的機械性動作和味覺上的刺激,能增加口水的分泌量達四倍多,而口水具有清洗口腔和抗菌效用,有助保持口腔清潔及健康。陳國賓說:「現代人生活繁忙,若能在餐後進食含維他命C及維他命E的無糖香口珠,能有助防止蛀牙及滋養牙肉,十分適合生活節奏急速的香港人。」

 

資料提供: 精信醫療保健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