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
More In 健康飲食
- 1. 高血壓
- (分類)
- 創建時間 2014年2月03日
- 2. 妊娠高血壓疾病與認知障礙症風險增加相關
- (健康機構)
- 聖地亞哥2022年8月5日 /美通社/ -- 根據今天在 2022 年阿爾茨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 (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AIC®) 上報告的幾項研究,懷孕期間患上高血壓疾病與患上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增加和大腦老化加速相關。 Vascular Dementia Graphic 妊娠高血壓疾病 (HDP),包括慢性/妊娠高血壓和先兆子癇等高血壓疾病,與晚年患上心臟病密切相關,但在今天之前,很少研究將這些疾病與認知聯繫起來。在 ...
- 創建時間 2022年8月05日
- 3. 孕期高血壓危機重重 7大徵兆快就醫
- (健康資訊)
- 現年31歲的尤小姐,懷第一胎時就罹患妊娠高血壓,自12~13週開始平均收縮壓都在160毫米汞柱以上,16~20週時更出現明顯的下肢水腫,稍微行動就會喘不過氣,而且隨著懷孕週數增長,症狀也越嚴重。經醫師仔細評估後,建議在37週時剖腹生產。只是尤小姐妊娠高血壓依舊無法有效控制,在37週時打了催生藥後血壓一度飆到190毫米汞柱,導致剖腹產時發生大出血500c.c以上,所幸最後嬰兒順利生產,尤小姐在病房接受8天的觀察後也平安出院。 ...
- 創建時間 2022年2月16日
- 4. 高血壓恐引全身性併發症 導管治療助降血壓、減藥量
- (健康醫療)
- 高血壓雖然是現代相當常見的病症之一,但民眾千萬不能忽視,因為高血壓可能會導致多種併發症,例如心臟衰竭、心房顫動、腦中風、腎衰竭、眼中風、腸中風等,一般建議患者需透過減重、運動、飲食及服用藥物來控制血壓,若連藥物都無法改善,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心臟科主任劉尊睿醫師表示,可藉由高血壓導管手術(Renal Denervation system, RDN, 經導管腎神經燒灼術),有效降低患者血壓,多數患者還可減少1到3種藥量。 ...
- 創建時間 2022年1月27日
- 5. 20歲以上近3成不知罹高血壓! 低溫恐瞬間要命
- (健康資訊)
- ... 測量血壓 18歲以上每年至少量一次 老化雖然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之一,但是年輕族群如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慢性病,也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族群,如沉默的殺手高血壓,依據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逾26%,40歲以上更達38%,高血壓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另20歲以上民眾近3成不知道高血壓已悄悄上身。 吳昭軍署長提醒,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有高血壓家族史更應該從年輕起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維持722(測量7天、每天2次、每次量2遍)原則,並記錄自我血壓的變化。 ...
- 創建時間 2022年1月14日
- 6. 簡單生活七件事(五)中風才知高血壓 患者越來越年輕
- (健康資訊)
- 中風才知高血壓!高血壓是中風的高危險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部腦中風中心趙雅琴教授表示,血壓每多10mmHg,中風風險就增30%,且3、40歲中風的患者越來越多。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中風防治中心主任陳晉誼強調,高血壓通常沒有症狀,有人中風才發現自己有高血壓,呼籲應按時服藥,養成健康習慣,同時也要控制血脂、糖尿病與心臟病,降低中風發生。 中風患者八成有高血壓 血壓越高中風機率越高 ...
- 創建時間 2021年12月13日
- 7. 「得舒飲食」降低高血壓 6道食譜跟著做
- (健康飲食)
- 「高血壓」是健康的隱形殺手,更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時序進入秋冬,早晚溫差大,導致血管收縮,易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疾病急性發作機會。藥食同源,吃對食物有助血壓穩定,臺北市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拍攝6道「得舒飲食(DASH)」料理影片,DIY料理品嘗美味,吃出健康! 高血壓是國病 多食降壓飲食 臺北市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紀玉秋表示,「得舒飲食(DASH)」是一種降低高血壓的飲食。其是一種全方位的飲食方式,原理是使用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及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搭配多種營養素促進身體健康,達到降血壓目的。 ...
- 創建時間 2021年11月15日
- 8. 高血壓吃藥無效? 新式治療減藥量、控壓效果好
- (健康醫療)
- 36歲的黃先生,有高血壓家族史,本身也有七年的原發性高血壓病史,每日皆須服用多種降血壓藥物控制病情,因考量自己年齡尚輕,且服用藥物仍無法控制血壓,就醫經建議接受新式治療──「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術後兩天即可出院,現在只需要比以前少的藥物,即能順利將血壓維持於理想值,配合良好的飲食及規律作息,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高血壓分2種 初期症狀難察覺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劉冠良醫師表示,高血壓可依其病因大致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兩種,前者與生活作息、飲食、遺傳、年紀、肥胖等因素有關;後者則因是由其他內科疾病所致,若將疾病治好,血壓值即可獲得改善。 ...
- 創建時間 2021年10月11日
- 9. 服用高血壓藥不能吃香蕉、葡萄柚? 藥師解析飲食禁忌
- (健康飲食)
- 最常聽聞「吃降血壓藥不能吃香蕉、葡萄柚」,這是真的嗎?高血壓病人在飲食及用藥上有哪些注意事項?食藥署邀請社區藥局吳厚澤藥師為民眾進一步說明。 控制血壓 高鈉食品要小心 吳厚澤藥師指出,高血壓病人攝取過多鈉時,體內水分滯留會使血液量增加,可能會造成血壓升高,使降血壓藥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建議像是煙燻食物、加工罐頭、泡菜、調味料、火鍋湯等高鈉食品,高血壓病人都應少吃。 服用這三類降血壓藥 注意高鉀食品 ...
- 創建時間 2021年10月01日
- 10. 長輩高血壓應規律回診 避免嚴重併發症「作伙來」
- (健康醫療)
- 「阿伯,三、四個月沒見,您血壓怎麼那麼高?會不會頭暈?」在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洪啟盛醫師的門診中,一位年約八十歲的高血壓年長病患因疫情關係已三、四個月沒回診,近來這位病患才開始回醫院看醫師,當洪啟盛醫師看到他的血壓比之前高出許多,不禁擔心他的健康狀況是否持續惡化。 最近,洪啟盛醫師發現,在疫情嚴峻的時刻,不少年長病患因情緒焦慮、運動量大減而血壓高升,由於沒有回診,缺少醫師的督促,病患也不再勤勞地量血壓,這導致病患血壓飆升卻毫無警覺,高血壓也就逐漸蠶食病患健康。 ...
- 創建時間 2021年9月29日
- 11. 疫情焦慮血壓飆高 高血壓導管治療助降壓
- (健康醫療)
- 新冠疫情期間,把高血壓控制良好,不當新冠肺炎高風險族群!馬偕醫院資深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應湘表示,許多患者以前的治療充滿挫折感,降低用藥吃藥意願,長期下來血壓過高等併發症,現在除了透過調整生活形態、搭配降血壓藥物來控制之外,還有高血壓導管治療也可以有效幫助血壓控制不佳的患者達標。 高血壓控制好 避免併發症風險 新冠肺炎死亡案例中多數具有慢性病史,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如果沒有妥善照護與控制血壓會產生很多併發症,李應湘醫師指出,高血壓患者急性期可能會有出血性腦中風、急性心腦衰竭、主動脈剝離、急性腎衰竭較常見重大的併發症,輕微可能會有頭痛症狀,慢性則有血管阻塞、中風、心肌梗塞、其他的小血管阻塞等。 ...
- 創建時間 2021年8月12日
- 12. 防疫期服藥不中斷! 高血壓患者救命關鍵
- (健康資訊)
- 一名50歲男性高血壓患者,原先在追蹤治療之下血壓控制還算得當,但近來因疫情影響不敢至醫院回診,也擔心正在服用的高血壓藥物增加新冠肺炎染病風險,而擅自停藥,導致出現疑似中風症狀,緊急就醫後發現心臟收縮壓飆至160 mmHg,同時併發心律不整、心房顫動現象! 小心「隱形殺手」! 血壓控制不當嚴重併發症找上門 高血壓又稱為「隱形殺手」,原因就是其症狀不明顯,常常要到重度高血壓(收縮壓mmHg:≧180 ...
- 創建時間 2021年7月19日
- 13. 疫情警戒升級 高血壓自我照護也要升級
- (台灣健康)
- 隨著新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持續蔓延,本土確診個案、死亡個案也持續增加,疫情警戒升至第三級,全民自發性的減少外出,避免群聚的感染風險,導致慢性病患者在服藥規律性、飲食及運動習慣,甚至情緒壓力方面都受到極大挑戰,其中血壓的穩定控制也容易產生較大波動。 高血壓長居國人十大死因 高血壓長期居於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根據衛福部2019年統計指出,高血壓為十大死因之第八位。長期高血壓控制不良,會造成許多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衰竭、及慢性腎疾病等。而規律服用降血壓藥物,則可以大幅降低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根據目前醫療統計資料顯示,使用降血壓藥物,並不會增加冠狀病毒感染風險。若因受疫情影響,擅自停藥或調整藥量,導致血壓控制不良,將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幅提高。 ...
- 創建時間 2021年6月29日
- 14. 高血壓與睡不好有關 中醫耳穴貼壓能助眠
- (健康資訊)
- 患有高血壓的70歲陳女士,近半年多來為失眠所苦,每天都須躺1小時以上才能睡著,且半夜也會醒來1至2次,伴隨有頭暈、頭痛及耳鳴的症狀,原本穩定的血壓亦隨之超標。1個月前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求診,確診為「肝陽上亢」證型,經「耳穴貼壓」治療後,失眠狀況大幅改善而血壓偏高的狀況也得以控制。 高血壓伴隨失眠 改善睡眠品質關鍵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指出,高血壓是內科常見疾病,高血壓伴隨失眠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甚至有些高血壓病人第一次就診就是因爲失眠。高血壓與睡眠有著密切的關係,據臨床統計說明,高血壓病人中有高達46.6%的人為失眠所苦。另有研究結果指出年齡小於60歲且每晚睡不到5個小時的人,高血壓發病率會顯著增加。失眠可能使高血壓病人交感神經的活性增加,導致血壓處於持續升高狀態。因此改善睡眠質量對維持高血壓病人血壓的平穩至關重要,可顯著降低其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 ...
- 創建時間 2021年5月10日
- 15. 22歲就高血壓 父母憂年紀輕輕就吃藥 靠導管電燒達標
- (健康醫療)
- 一名年僅22歲青年,確診原發性高血壓,雖然先執行生活型態與飲食控制,但24小時血壓監測顯示仍血壓降不下來,長期恐對器官造成傷害。考量父母希望給孩子不用藥物治療的機會,醫師建議施行經導管腎動脈交感神經燒灼治療,術後在不用任何降血壓藥物的情況下,青年血壓已可控制在 120/70 mmHg(收縮壓/舒張壓)。 高血壓年輕化 全台18-40歲高血壓患者推估35萬人 上述少年案例其實不在少數,國健署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全台18-40歲的高血壓盛行率約4.5%,估計有35-36萬人。 ...
- 創建時間 2021年3月17日
- 16. 高血壓釀慢性頭痛!她靠一項手術改善 降壓藥5種下調至2種
- (健康資訊)
- 72歲梁女士,長期治療高血壓,每天需服用5種以上降血壓藥,血壓有時仍高達160 mmHg,甚至引起慢性頭痛,加上服藥種類多,自述擔憂腎功能狀況。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主任暨心臟內科主任黃群耀表示,上述患者評估進行高血壓導管治療,術後頭痛問題有所緩解,血壓藥物也調降只剩1至2種,提醒患者若藥物治療、生活調整都無法改善血壓,可諮詢醫師評估新的導管治療。 高血壓成因多 交感神經有影響 一般民眾熟知,高血壓需要透過調整飲食與生活形態,搭配降血壓藥物來控制,然而黃群耀醫師指出,研究發現,交感神經亢奮對高血壓也有影響,過去採用手術切除交感神經,不過對患者身體負擔大,目前已發展出導管介入治療,阻斷交感神經達到降血壓效果。 ...
- 創建時間 2021年2月04日
- 17. 他高血壓頻發心律不整 導管治療平均血壓降30mmHg
- (健康醫療)
- 高血壓服逾6種藥物仍難控 釀心律不整影響生活 70歲的曾先生高血壓多年,每次要吃6種以上降血壓藥物,一天吃藥數十顆,血壓依然超過170mmHg,後來更頻頻引發心律不整,活動易喘、耳鳴等問題。曾先生表示,服用降血壓藥物會讓他感覺鬆懈、容易疲倦,曾經參加一個健行活動,中間一共休息了6次,還突發心律不整,帶了一瓶氧氣整罐都吸光。高血壓的藥物劑量顆粒也已經達到上限,儘管中間曾經調整過,仍無法有效改善問題。 ...
- 創建時間 2021年1月15日
- 18. 主動脈剝離的幕後黑手 注意高血壓
- (健康資訊)
- ... 主動脈剝離 8成有高血壓 黃彥彰表示,主動脈剝離主要成因分為退化性因子(如高血壓)、先天性基因因子(如馬凡氏症候群、Loeys-Dietz syndrome),或外傷性因子。主動脈剝離的病患中,將近8成都有高血壓病史。高血壓是這些風險因子中的比例最高,同時也是其中唯一可控制與矯正的風險因子。 而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增加甚至只占高血壓對人體造成傷害中的一小部分,其他高血壓對人體的傷害包括了增加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衰竭,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我們常以預防車禍的例子來解釋高血壓的控制:與其擔心各個方向撞過來的來車(各種併發症)要如何閃避,倒不如好好的遵守交通規則(控制血壓)。 ...
- 創建時間 2020年11月08日
- 19. 喝雞精補身? 服用4類高血壓藥養生不成反傷身
- (健康飲食)
- 60歲的王爸爸患有高血壓,平時除了依醫囑服用降血壓藥外,飲食上特別使用低鈉的薄鹽醬油,認為既可以提味且健康無負擔。疫情緊張期間,為了提升免疫力,王爸爸更是一天三餐加宵夜喝了很多瓶雞精,連喝了好幾個月後,逐漸出現血壓高高低低、肌肉無力與心跳不規律等症狀。 鈉與鉀含量多寡 會影響血壓、藥品不良反應 食品中的鈉與鉀含量多寡,其實是會影響血壓的控制及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當高血壓病人攝取的鈉過多時,身體會留住水分來維持體液濃度的平衡,過多的水分滯留會透過體內多種機制造成血壓升高,使得血壓無法以藥品有效控制;少數高血壓病人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頭重、耳鳴、心悸、兩肩酸痛,嚴重者甚至噁心、嘔吐、抽搐、昏迷等症狀。 ...
- 創建時間 2020年8月24日
- 20. 【517高血壓日】血壓量不準,原來是這些原因 藥師解析正確量測關鍵
- (健康資訊)
- 量測血壓看似簡單,其中藏著許多小細節,都會影響測量結果!「為什麼我經常量血壓,測出來的數值差別那麼大?」、「到底該怎麼量血壓才會正確?」、「什麼時間點量會比較好?」,不少人心中總是浮現這些疑惑,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張文靜表示,正確量血壓的關鍵在於,降低生理上及心理上的波動因素,掌握大方向才能測出準確數值。 生理及情緒波動 皆會影響血壓量測準確度 張文靜秘書長說明,不管在吃飯時、洗澡或是運動後,都先不要量血壓,甚至也不要邊看電視邊量測,因為電視劇裡的情節也會引起情緒波動,通常會引起血壓不穩定的狀況如下: ...
- 創建時間 2020年5月17日
- 21. 血壓難控!美最新研究:高血壓導管治療可助達標 適用5類患者
- (健康醫療)
- 高血壓導管治療 美醫學會:平均可降門診血壓9.2 mmHg 血壓居高不下,無法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mmHg)以下,是高血壓患者的一大煩惱,有些患者甚至吃4、5顆藥也難控制,其實現在已經有「高血壓導管治療」(或稱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Renal Denervation,簡稱RDN)能有效降血壓。今年3月,美國心臟學會大會發表針對331位高血壓患者所做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王宗道主治醫師表示,研究結果表明,患者在經過高血壓導管治療後,24小時的收縮壓平均下降了6毫米汞柱,跟沒進行治療的對照組相比,多降了4毫米汞柱;門診血壓更是降了9.2毫米汞柱,比對照組多降6.6毫米汞柱。 ...
- 創建時間 2020年4月22日
- 22. 不讓「高血壓」成防疫缺口 做好這3點自主管理
- (健康資訊)
- 近期刊登於《中國流行病學雜誌》有關新冠肺炎(COVID-19)研究指出,慢性病增加致命風險,以心血管疾病位居第一,其次是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高血壓。因此,國民健康署提醒高血壓患者及長者,疫情期間儘量待在家,室內保持通風,落實勤洗手,出門戴口罩,儘量不去人口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以減少病毒感染風險。 抗疫保持驚覺勿恐慌 做好血壓3C管理 此外,目前正值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高血壓患者及長者對於新冠肺炎自我防護固然重要,血壓的自我管理更不容忽視。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面對疫情,可保持警覺,但不必過度緊張,掌握下列注意事項,就能輕鬆做好血壓3C自我管理: ...
- 創建時間 2020年4月09日
- 23. 高血壓問題不掛心 熬夜、劇烈胸痛「主動脈剝離」險致命
- (健康資訊)
- 五十歲葉先生從事教育服務業,常熬夜工作,有高血壓病史,過去也沒生過什麼病,對高血壓問題從不掛心,也沒服藥。偶然發生心悸、胸悶,也不當一回事。某日因熬夜工作,突然劇烈胸痛,心跳越來越快、視線變暗,右半身逐漸麻木無力,家人緊急將他送醫,經過心電圖、X光片及胸部電腦斷層攝影等檢查,診斷為主動脈剝離,緊急手術治療。幸好術後恢復良好,定期回院追蹤服藥控制血壓,過著早睡早起的規律生活。 喘、頭暈、半身麻痺 主動脈剝離症狀 ...
- 創建時間 2020年3月25日
- 24. 高血壓起伏不定好危險! 「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助24小時穩定控壓
- (健康醫療)
- 一名年約60歲高血壓患者林先生(化名),除腎功能差之外,即使同時服用6種降血壓藥物,在家測量之收縮壓仍常飆高至170~180毫米汞柱,家人十分擔憂。高醫附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蔡維中為林先生進行「高血壓導管治療-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手術隔天即可出院。術後林先生固定回診檢查,血壓改善相當多,在門診測量之收縮壓甚至可以降到110毫米汞柱,可減少高血壓藥物的使用,進一步減輕了病患之用藥困擾。 血壓怎麼量都不準? 「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來幫忙 ...
- 創建時間 2020年3月25日
- 25. 高血壓減壓控制 一根導管就可搞定
- (健康資訊)
- 天氣忽冷忽熱,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多為高血壓所引起!一般來說,治療高血壓,除藥物治療外,還需搭配生活型態調整;然而對部分用藥效果不佳、經常忘記吃藥、或是合併有器官損傷等患者,近幾年來的「高血壓導管」治療,可協助患者積極控制好血壓,是高血壓非藥物治療的另項新選擇。 為何心血管疾病好發於秋冬? 和高血壓有很大的關係! 高雄長庚的心臟內科醫師葉漢根教授表示,動脈血管的平滑肌在收縮時會受到神經的調控,由於交感神經受冷時會興奮,所以遇冷時心跳會加快,血壓就會上升,當天氣變化大,寒流來時,血壓就會升高。 ...
- 創建時間 2020年2月27日
- 26. 高血壓幕後黑手竟是「它」! 泌尿科醫師這樣治
- (健康醫療)
- 服用藥物控制高血壓,卻遲遲不見好轉,當心可能是腎上腺異常!60歲的吳先生患有嚴重高血壓,身為外科醫師的他長期服藥,卻始終控制不佳,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就診後,安排核磁共振發現腎上腺腫瘤,照會泌尿科醫師執行手術。微創中心蔡曜州主任運用高難度「單孔後腹腔鏡腎上腺切除手術」,微創取出單側腎上腺後,吳先生復原良好,血壓在服藥控制下正常、穩定,定期於門診追蹤。 腎上腺腫瘤引起高血壓 腹腔鏡手術摘除 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跟「續發性高血壓」兩種,前者通常為壓力、酒精、肥胖、遺傳、年紀、血管硬化等原因導致,往往須終身服藥,難以根治;而後者多是由於特定疾病,如腎上腺腫瘤、腎動脈狹窄、先天性動脈血管疾病、服用影響血壓升高的藥物所造成,發生率約一成,大部分可透過外科手術治療。 ...
- 創建時間 2020年1月30日
- 27. 寒流急凍!血壓易飆高 科技新貴高血壓導管治療擺脫高壓人生
- (健康醫療)
- 低溫寒流皮皮剉,小心高血壓飆高!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俞旻表示,天冷血管收縮阻力大,血壓跟著升高,且患者往往沒有症狀,提醒早晚一定要量血壓。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柏霖則建議,冬天少吃火鍋等重口味食物,尾牙少飲酒,適度運動,尤其高血壓共病患者應注意保暖,若血壓升高,一定要跟醫師討論藥量,以免併發症找上門。 血壓太高要吃藥 這些原因患者不想吃 劉俞旻醫師提到,根據台灣心臟學會治療指引建議,舒張壓超過140毫米汞柱可先調整飲食和生活作息,若一個月後血壓仍偏高,建議藥物控制;若超標160毫米汞柱以上,應積極治療。 ...
- 創建時間 2019年12月24日
- 28. 高血壓、頸動脈流速低 研究:認知衰退增5~7成
- (台灣健康)
- 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其中,認知功能衰退常是高齡社會中,產生健康照護需求的主因之一。由於認知功能衰退目前仍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因此,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莊紹源副研究員,結合其他團隊共同合作研究發現,血壓愈高及內頸動脈流速較低者,認知功能表現愈差。如何讓民眾及早預防並降低罹病風險,一直是研究人員及臨床醫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針對50歲以上民眾分析 成果登上期刊 研究團隊針對1684名5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社區民眾進行收案,分析血壓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也分析內頸動脈流速當中的尖峰收縮流速與末期舒張流速,並採用簡易認知功能量表評估受試者的認知功能。 ...
- 創建時間 2019年11月03日
- 29. 隱形殺手高血壓 醫師教你血壓這樣量
- (健康醫療)
- 根據衛福部106年統計,高血壓位居台灣十大死因第8名,全台超過20歲以上成年人當中,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但將近5百萬高血壓病患中,卻有3分之1患者不自覺有高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呼籲,民眾應遵守「722」的量血壓原則,每周測量7天,早上起床與晚間睡前共量2回,每回量2次取平均值。 量血壓有3種管道 24小時血壓漸受重視 王宗道解釋,量測血壓主要有3種方式,其一是門診血壓,但許多人有「白袍恐懼症」,看到醫師血壓就飆高;因此,也鼓勵民眾在家量血壓,通常會比門診準確。 ...
- 創建時間 2019年6月17日
- 30. 3成年輕人高血壓前期 醫:減重降血壓
- (台灣健康)
- 台灣18歲以上有400萬高血壓患者,但高血壓已非老年人專利,18-29歲恐有2-3成是高血壓前期,演變高血壓機率高。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指出,台灣高血壓人數居高不下,兒童和青少年每4人就有1人,肥胖恐是原因之一,他呼籲全民控制BMI至各年齡標準,減重10公斤相當有一顆降血壓藥的效果,而18歲以上每年都要量一次血壓,40歲以上更要天天量。 高血壓易併發心血管疾病 年輕前期者多 王宗道表示,高血壓病人5年內罹患心臟病、腦中風、腎臟病的風險,分別是一般人的1.9倍、2.8倍和1.7倍。而台灣18歲以上的成人,約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以男性較多,且40歲後盛行率飆高超過4倍。然而年輕族群卻潛藏許多高血壓前期患者(血壓值落在120/80至140/90毫米汞柱之間),比例可能有20-30%,若不趁早控制血壓,壯年後變成高血壓風險很高。 ...
- 創建時間 2019年5月23日
- 31. 高血壓降不下來怎辦? 醫界共識:導管治療
- (台灣健康)
- 63歲黃先生罹患高血壓十餘年,雖然持續用藥控制,但血壓始終起伏不定,有時收縮壓甚至飆破180毫米汞柱。由於害怕步上父親心肌梗塞的後塵,因而決定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終於讓血壓達標。台灣高血壓醫學會理事長王宗道呼籲,民眾不僅要「知道自己的血壓(Know your number)」,更應配合醫囑將血壓控制達標,降低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疾病風險。 高血壓死亡率上升最鉅 穩壓刻不容緩 王宗道醫師指出,台灣十大死因當中,高血壓位居第八,但死亡率上升最鉅。台灣超過二十歲以上成年人當中,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但將近五百萬高血壓病患中,卻有三分之一患者不自覺有高血壓;已知高血壓患者當中,能夠良好控制血壓者也僅在三到五成之間。 ...
- 創建時間 2019年5月20日
- 32. 實踐健康生活 應對高血壓
- (香港健康)
- 5月17日為世界高血壓日,衞生署呼籲市民了解自己的血壓水平,並進行定期量度,實踐健康生活,應對高血壓等非傳染病。 衞生署表示,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資料,全球每五名成人便有一人患上高血壓。 衞生署2014至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本港15至84歲人士的高血壓患病率為27.7%,其中約一半並不察覺自身情況,通過該次調查才發現血壓偏高。 該署指,保持健康生活模式有助降低患高血壓的風險,市民應選擇低鹽低糖低油的食物,每日進食最少兩份水果和三份蔬菜;成年人每周宜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 ...
- 創建時間 2019年5月12日
- 33. 不讓血管硬梆梆 降高血壓可靠「它」
- (健康飲食)
- 每日三餐,您都怎麼吃呢?根據近年調查,40歲以上男性有腹部肥胖者(即腰圍大於或等於90公分之男性),有代謝症候群的比率高達62%,比一般人更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若以低油、高鈣、高纖、多蔬果的飲食選用方法,也可以達到降血壓藥物效果;因此,透過飲食來預防代謝症候群是最簡單的方式,國內外研究指出「得舒飲食」可以有效預防代謝症候群。 什麼是得舒飲食? 補充健康油脂食物 醫院湯悅琦營養師表示,外食族每天鈉含量攝取過多,高鈉飲食會使心臟工作負擔加重,高血壓狀態下會讓身體動脈血管硬化,使身體器官容易受損,容易引發各種慢性疾病。 ...
- 創建時間 2019年3月27日
- 34. 吃麵配酸菜含高鈉 小心高血壓
- (健康飲食)
- 提到國民美食,牛肉麵總是榜上有名,牛肉麵攤遍布大街小巷,近日天氣漸冷,喝著熱騰騰的濃郁湯頭、軟Q的麵條,大口咬下肉塊令人相當滿足。酸菜更是吃牛肉麵時不可或缺的配角,加入酸菜會讓牛肉麵的層次大幅提升,但是酸菜吃太多,恐怕有營養的疑慮,營養師對此提出幾點提醒。 酸菜含高鈉 高血壓、代謝病恐上身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陳佳祺表示,酸菜屬於醃製蔬菜,大多使用芥菜曬太陽軟化加鹽脫水再使用重物壓出多餘水分,醃製過程會發酵產酸而具有特殊風味,頗受喜愛。但因製作過程中使用大量食鹽或粗鹽,利用高滲透壓使芥菜脫水,降低水活性,使微生物生長受抑制達到延長保存的效果。 ...
- 創建時間 2019年1月08日
- 35. 輕熟女腎功能剩一半? 雙腳水腫竟因高血壓!
- (健康資訊)
- 一名30歲女性在5年前得知自己有高血壓,自恃年輕而未積極控制,頭痛便自行至藥房買止痛藥服用,直到雙腳明顯水腫前往就醫,才發現血壓已高達180mmHg,且有蛋白尿症狀,進一步確診罹患慢性腎臟病,腎功能僅剩正常人的一半! 五成腎病起因高血壓 共病率高恐危及生命 收治該名患者的新光醫院腎臟科方昱偉主任表示,慢性腎臟病患者最常見的共病就是高血壓。由於腎臟有大量細小血管,對血壓變化十分敏感,臨床觀察有5成慢性腎臟病患者是高血壓所導致,因為長期血壓控制不良將造成腎臟血管硬化,血液過濾功能受影響,進而出現蛋白尿症狀;若未加以治療,不僅可能加劇腎功能惡化,提高腎衰竭風險,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 ...
- 創建時間 2018年12月12日
- 36. 袁惟仁腦溢血昏迷 醫:7成是高血壓所致
- (台灣健康)
- 50歲的知名音樂人袁惟仁日前因腦溢血緊急送醫急救,目前仍昏迷不醒於加護病房觀察中。平時看起來很健康,怎麼會因腦溢血突然就倒下?親友、歌迷皆感到十分震驚。台灣腦中風治療及研究學會理事劉崇祥醫師表示,腦溢血即俗稱的出血性腦中風,是腦部血管破裂引起的中風,最主要的發病原因就是高血壓。尤其近年來,腦溢血有年輕化的趨勢,提醒民眾只要有高血壓病史,平時就應積極做好血壓控制,以免突發腦中風造成無法挽救的遺憾。 ...
- 創建時間 2018年11月27日
- 37. 高血壓原料藥事件引恐慌 貿然停藥更傷身
- (健康資訊)
- 近期高血壓原料藥含NDMA動物致癌成分事件連環爆,讓民眾不禁開始質疑,自己吃的藥是否安全?甚至有部分患者因恐慌而貿然停藥;醫師提醒,患者自行停藥會對身體造成更加嚴重的傷害。根據2018年5月台灣高血壓學會發布的「高血壓認知大調查」發現,逾半數高血壓患者曾自行增減或停用降血壓藥物,顯示多數患者仍過於輕忽控制血壓的重要性。 血壓升高將導致血管內壁受損 未及時控制恐危及性命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柯欣榮表示,人體每個器官都仰賴動脈血管供應血流,放任血壓升高將導致血管內壁受損,引起血管栓塞、硬化或破裂,可能連帶造成全身重要器官損傷,進而引發多重併發症,如腦中風、心臟衰竭、腎病變、視力下降、突發性耳聾及四肢缺血性疼痛等,若未及時控制甚至可能危及性命。呼籲民眾應了解積極控制高血壓的重要,遵從醫囑按時服藥,並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定期量血壓的良好生活習慣。 ...
- 創建時間 2018年8月22日
- 38. 高血壓藥又出包! 藥師公會籲:勿擅自停藥
- (台灣健康)
- 日前中國浙江華海製藥公司所生產的高血壓藥原料藥纈沙坦(valsartan),含有「N-亞硝基二甲胺」(NDMA)致癌雜質,而遭下架。食藥署隨即全面調查國內同樣製成的藥品,結果發現,中國大陸珠海潤都製藥公司生產的valsartan原料藥同樣檢出NDMA不純物,而台灣藥廠使用其原料藥受到波及的 4項藥品,目前約2421萬顆,衛福部已要求立即下架,並於八月底完成回收。 4款高血壓藥含致癌成分 已下架回收2421萬顆 ...
- 創建時間 2018年8月06日
- 39. 高血壓增失智風險 高血壓導管治療新福音
- (失智症)
- 高血壓增失智風險 穩定接受治療者僅4成 血壓計上數字起伏跳動,婦人與家屬靜靜地等待血壓量測結果。根據定義,只要血壓高於140/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台大醫院心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能長期穩定治療的患者只有四成,換句話說,有六成的民眾會忘記吃藥,或對藥物有不耐受的問題。據報告指出,這類病人失智症風險會因血壓控制不好增加兩成左右,成因是失智症八成與小血管堵塞有關,而造成小血管堵塞的最直接關係就是血壓控制不佳。 ...
- 創建時間 2018年7月18日
- 40. 擺脫日吞十多顆藥 高血壓導管助她重獲新生
- (台灣健康)
- 有位六旬婦人曾兩次小中風、有心律不整病史,高血壓不曾低於200毫米汞柱,每天得吃十多顆藥,服藥多年也不見起色,還引起嚴重副作用,某次在廁所餐廳昏倒嚇壞家人。後來就醫檢查,發現腎動脈周圍神經過度活躍,醫師以高血壓導管治療後,200毫米汞柱的血壓降了至少50毫米汞柱,降血壓藥減至每天一顆,也沒了暈眩副作用,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高血壓分2種 次發性高血壓年輕人也會得!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及次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多見於中老年人,因家族病史、年齡漸長及不健康飲食等因素所致,病情進展緩慢;次發性高血壓則是由於特定疾病、器官功能不佳等因素所誘發,也可能出現在年輕人身上。 ...
- 創建時間 2018年7月16日
- 41. 高血壓「藥」安風波! 原料藥也是重要關鍵
- (健康醫療)
- 國內藥廠有6款高血壓用藥,使用了中國大陸浙江華海製藥公司所生產的原料藥「纈沙坦」(Valsartan),由於其中發現含有「N-亞硝基二甲胺」(NDMA)成分,恐有致癌之虞,因而遭到食藥署下架!此事件凸顯出原料藥品質的重要性,原廠藥的原料藥皆通過嚴格的品質把關,以嚴格的品管及品保流程,確保藥品製程安全無虞。對於民眾用藥安全亮起紅燈,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特別提出呼籲,政府應該要有檢驗機制,保障民眾用藥安全;而民眾也需增進用藥知識,以避免危險發生。 ...
- 創建時間 2018年7月13日
- 42. 不只藥物治療? 這種罕見高血壓可手術!
- (藥物資訊)
- 一般高血壓的治療,除了保持健康生活形態,或是配合適當運動和調節飲食之外,也會使用藥物幫助控制;但有一種高血壓是可以用手術治療的! 「嗜鉻細胞瘤」會引起高血壓 可藉手術切除 腎上腺可分泌多種不同激素來維持人體水分、代謝及血壓的恆定,而嗜鉻細胞腫瘤則可能破壞其恆定。成大醫院病理部副主任謝淑珠教授表示,源自腎上腺及腎上腺外之嗜鉻細胞產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會過度分泌兒茶酚胺等激素,使患者時常出現高血壓、心悸、盜汗、頭痛等症狀。在未接受治療的情況下,其引發心血管疾病而導致死亡的機率很高,但此腫瘤可藉手術移除,具有相當好的預後。 ...
- 創建時間 2018年4月22日
- 43. 年輕人有高血壓 恐因這些病引起
- (健康資訊)
- 一名31歲的女性,透過公司的健康檢查,得知自己有高血壓的問題,因為有家族遺傳的可能性,所以她選擇以高血壓藥控制,然而服用幾個月後,卻開始出現雙腳無力的症狀,經診斷後,發現右側腎上腺2.5公分的腫瘤,是導致她血中鉀離子濃度及血中腎素活性偏低,醛固酮濃度偏高的原因。在醫生的建議下,她透過腹腔鏡手術,切除右側腎上腺,出院後不僅不需要再服用高血壓藥物,也不曾再發生低血鉀的問題。 腎上腺腫瘤引發高血壓 切除腫瘤能治癒 ...
- 創建時間 2018年3月13日
- 44. 小心二次高血壓 恐因隱藏疾病會要命
- (健康資訊)
- 寒流來襲,最近天氣變化極大,有高血壓的病人可得要小心防範!心臟內科醫師並提醒,有些人血壓會突然飆高,甚至會高到二百多,很可能是本身隱藏有其他疾病,進而導致所謂的二次高血壓,才出現血壓飆高,必須要針對該疾病做治療,才能解決血壓高的問題,否則很可能會危及性命。 天氣變化大 二次高血壓多上升四、五十毫米汞柱 一般高血壓病人會在天氣變化時,血壓會波動,大約上升五至十毫米汞柱;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要小心二次高血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黃群耀指出,就是可能有內分泌的問題隱藏在體內,容易使血壓變動很高,可能使收縮壓高出四、五十毫米汞柱,甚至血壓會高到二百多。 ...
- 創建時間 2018年1月10日
- 45. 吃降血壓藥無效? 當 心「頑固型高血壓」!
- (健康醫療)
- 冷氣團報到,天氣冷颼颼,高血壓患者應注意保暖、每天定時測量血壓。如果最近持續頭痛、頭暈,吃了降血壓藥,血壓一直降不下來,那麼要小心,很可能是「頑固型高血壓」已經悄悄上身! 吃了高血壓藥無效 確診為頑固型高血壓 一名六十幾歲患有高血壓的吳姓男子,近來一個多月即使吃了降血壓藥,血壓仍然居高不下,且過去血壓偏高時身體也少有不適感,但這次異常出現了頭痛、頭暈等症狀,覺得不對勁趕緊就醫,才驚覺血壓已經失控,演變成「頑固型高血壓」。 ...
- 創建時間 2017年12月19日
- 46. 妊娠高血壓導致胎死腹中 中醫調理掃陰霾
- (中醫療法)
- 一名29歲女性在懷孕30週時,因妊娠高血壓引發胎盤供血不足,導致胎死腹中而引產。她因仍有再懷孕的計畫,因而求助於中醫;經由中醫調理四個月,順利懷孕,目前則是持續進行安胎,以及搭配西醫產檢,身體狀況都很穩定。 陰虛、濕熱血瘀體質 以溫經化瘀、清熱利濕為主 收治這名婦人的台北市開業醫中醫師吳詩儀院長指出,該病患引產後三個月,體重直線上升,甚至比懷孕前增加了近20公斤,下巴及兩頰佈滿痘疹且泛紅,舌診舌色瘀紫、瘀斑;被診斷為陰虛兼有濕熱血瘀體質,故治療初期以溫經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地、黃柏、薏苡仁或龍膽瀉肝湯,以溫經化瘀、清熱利濕為主。 ...
- 創建時間 2017年12月06日
- 47. 暖冬別大意! 高血壓當心溫差衝擊
- (健康資訊)
- 近年常見暖冬現象,民眾冬日裡時有「朝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的感覺。醫師提醒,高血壓患者遇到寒冬都懂得留意保暖,也會主動詢問是否需加藥及調整用藥,但往往會忽略暖冬溫差過大或突如其來的氣溫下降,尤其中老年患者對溫差的適應力及對血壓的調控能力差,血壓容易波動,很可能因此而猝死,要非常小心。 不論春夏秋冬 都應注意氣溫變化 高血壓患者要非常注意溫差的變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血管內科李修豪醫師指出,不論春夏秋冬,高血壓患者都應注意氣溫,多添衣物或調整空調,讓自己處於適切溫度的環境裡,避免交感神經因溫差而趨於活絡,引發心血管併發症。除了交感神經的影響,脫水也會造成血液凝結,因此建議患者除了長時間活動時要少量多次的補充水分,睡前半小時、半夜醒來及清晨起床後,也應適量飲用溫開水,避免血液濃稠引發血栓,形成中風或心肌梗塞。 ...
- 創建時間 2017年11月30日
- 48. 高血壓年輕化 中醫調理成功擺脫「藥罐子」
- (中醫療法)
- 一名49歲徐姓業務員健檢發現有高血壓,因為擔心日後要長期服用西藥,因而轉至中醫諮詢;經中藥調理配合飲食、運動,並在三個月後逐漸停用西藥,仍能將血壓成功控制在正常範圍。 18至39歲年輕人 全台21人就有1人高血壓 根據國民健康署102至104年統計顯示,全台灣約有462萬成人罹患高血壓,18至39歲的年輕高血壓患者約有36萬人,大約每21人就有1人,高血壓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應酬多飲食不正常 49歲男罹患高血壓 ...
- 創建時間 2017年10月13日
- 49. 酷暑來襲! 高血壓患者當心冷氣房溫差衝擊
- (台灣健康)
- 戶外高溫室內酷涼 溫差衝擊心血管 全台連日高溫衝擊,室外溫度頻頻超過攝氏35度,逼近攝氏38度。為了追求舒適,許多人空調溫度越降越低,卻忽略了進出室內外時溫差可能引發的致命危機!根據全球變遷通訊雜誌刊登論文指出,高血壓導致死亡的風險,將隨溫差幅度增加而提高,不得不慎。 東元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部部長張聖典醫師提醒,從高溫突然進入低溫環境時,體內血管易受刺激而瞬間收縮,導致血壓急遽上升,此時部分高血壓患者會產生頭暈、頭痛、耳鳴或心悸等症狀;因此,高血壓患者面對室內外溫差,務必規律服藥、定期監測血壓,才能遠離心血管併發症的威脅。 ...
- 創建時間 2017年8月18日
- 50. 你有白袍高血壓嗎? 別自己嚇自己!
- (健康醫療)
- 高血壓會引起心血管疾病,而且高血壓有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很多人會因為遺傳而有原發性高血壓,以致對於高血壓的防治要特別注意。不過,也有不少人會出現白袍高血壓,就是在家裡量血壓都正常,只要到醫院去量血壓,就會血壓飆高;醫師提醒,為避免出現白袍高血壓,最好是到醫院後,先休息5至10分鐘再量血壓。 大多是因為情緒過於緊張引起 聖馬爾定醫院家醫科主任陳志誠表示,白袍高血壓的病人很常見,很多人只要一到醫院量血壓,就出現血壓高,但是在家卻都正常;而這些人往往都是因為情緒過於緊張,以致到醫院後就會引發白袍症候群。 ...
- 創建時間 2017年6月16日
- 51. 沉默的殺手! 年逾3萬5千人死於高血壓
- (健康資訊)
- 快量你的血壓!國內最新統計,國人每年有3萬5907人因高血壓而死亡,平均每4人就有1人死於高血壓。醫師強調,標準血壓為120/80mmHg,高血壓是造成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的主因;另外,還容易併發糖尿病、腎臟病等,提醒國人千萬不可輕忽。 高血壓相關死因 占國人十大死因3個名額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指出,根據103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分別位居十大死因第2位、第3位及第8位,共造成3萬5907人死亡。 ...
- 創建時間 2017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