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疾病與醫療

膝關節退化非老年人專利! 切勿「忍痛」而錯失治療良機

退化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其中,膝關節因需長期承受人體重量,與其他關節相較之下更容易產生問題,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達15%,而根據衛福部統計,58歲以上長者,每5人中就有1人有關節退化問題。但你知道嗎?其實不只年紀增長會讓關節退化,體重過重、姿勢不當等因素都會加速其損耗。再加上現代人運動風氣漸盛,運動、路跑、登山樣樣來,運動傷害發生率居高不下,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郁智提醒,日常生活中的大小扭傷、撞傷,若沒給予足夠時間讓身體修復或接受妥善治療,都有可能累積成退化性關節炎。

軟骨修復能力差 膝關節疼痛需及時治療

多數痛症輕微之膝關節退化患者,透過適當休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及搭配輕度消炎藥物、加強訓練大腿股四頭肌等方式,約1-2週即可感受到症狀改善。但林郁智醫師分享,臨床上也有不少人有習慣性隱忍疼痛的現象,導致來就診時已是中度、重度退化,伴隨膝蓋腫脹、鈍痛難耐甚至已不良於行,此時更須及時釐清病因並介入治療,避免走向「置換人工關節」一途。

非手術治療方式怎麼挑? 醫:各有優缺點 

目前非手術之常見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包含關節內注射玻尿酸、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增生療法(Platelet-rich plasma,PRP)、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林郁智醫師指出,三種治療方式各有優缺點:

1. 關節內注射玻尿酸

若使用口服藥物超過6個月仍無效,也非膝關節退化中重度以上的患者,可與主治醫師討論申請健保給付。林郁智醫師形容,玻尿酸的角色就像「潤滑劑」,膝關節輕度退化如同機器生鏽,適度施加潤滑劑可讓其正常運作,但若機器本身已壞掉失去功能,即已是重度膝關節退化患者,使用玻尿酸恐成效不彰。

2.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增生療法(Platelet-rich plasma,PRP)

因人體血小板中富含生長因子,因此PRP療法原理即抽取患者自身血液,離心出高濃度血小板後再注入回退化關節面,坊間有許多診所都有提供PRP治療,優點在於可及性高。然而,林郁智醫師提醒,PRP運用在退化性關節炎的真實效用仍有待商榷,且血液分離儀器與場所都會影響治療結果,如環境控管任何環節未注意也都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3. 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

脂肪幹細胞具再生及分化功能,也能分泌生長因子,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即利用此特性。幹細胞注入關節面後,可舒緩發炎反應並協助軟骨增生與組織重建。林郁智醫師強調,自體脂肪幹細胞需在國家認證符合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ood Tissue Practice, GTP)要求之實驗室才能進行萃取,安全性更受保障,能將患者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同樣與「生長因子」有關,PRP與自體脂肪幹細胞有何不同?林郁智醫師說:「PRP像是散彈槍,非經特殊儀器萃取生長因子,因此注入患者傷部後效用較看個人,而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是在實驗室中純化、萃取幹細胞再打到傷部,以目前研究數據看來,減緩軟骨損傷惡化的效果較PRP更明確。」

手術不一定為最終選擇! 「釐清病因」才是關鍵

手術常常被認為是膝關節退化的最終選擇,林郁智醫師表示其實不然,手術的主要目的在於解決患者痛症並讓其恢復生活功能,而膝關節退化也有可能是因O型腿、X型腿等腿型問題,長期行走姿勢不正確進而磨損軟骨而造成。此時手術可協助關節矯正,讓軟骨使用年限更持久。

因此,手術並非總是「最終選擇」,醫師會全面了解患者情形,並在各種利害權衡之下評估患者是否有需求,若一昧拒絕手術反而可能因疼痛導致沒辦法正常活動,進而影響身體其他功能,或使慢性病更加難以控制。

▲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郁智

莫德納研發新加強劑專門針對Omicron  舊的還有效嗎?

莫德納製藥公司於1/26宣布,首名臨床試驗志願者已接種正在進行二期臨床試驗的新型新冠疫苗追加劑,該追加劑為針對Omicron變種病毒株所研發。莫德納指出,此新型加強劑二期試驗預計收案600人,分別在美國境內24處進行,有些試驗志願者僅完成兩劑莫德納基礎劑,另外也有部分已接種莫德納追加劑。莫德納也承諾,會公開此試驗數據給國際公衛領導者,協助他們做出有證據可依據、最佳的追加劑決策。

莫德納執行長斯特凡‧班塞爾(Stéphane Bancel)說:「面對Omicron的免疫逃脫特性帶來之長期威脅,我們正增強針對Omicron變種病毒株研發之新型新冠疫苗,現在很開心地宣布已正式開始二期試驗,也正在評估是否要將此新型疫苗候選納入莫德納的多價追加劑計畫中。」

Omicron變異多 追加劑中和抗體效價水平下降較快速

隨著新加強劑相關訊息露出,不少人也好奇,現於國際間廣泛使用中的莫德納追加劑,其產生之中和抗體對於Omicron病毒株是否具有保護效力?對此,莫德納製藥表示,相關研究數據已刊登在國際四大醫學期刊之一的《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從此項研究結果看來,施打50毫克的莫德納追加劑,不到四週即可對Omicron病毒株提升20倍的中和抗體效價水平,但在6個月後卻觀察到下降6.3倍,相較對原始病毒株6個月後,中和抗體效價水平下降2.3倍來得更加快速。而CNN報導中提到,輝瑞BNT加強劑之相關研究數據亦跟莫德納相差不遠。

人體產生免疫記憶 專家:抗體下降不表示沒有保護力

莫德納研究團隊(包含杜克大學、埃默里大學、福瑞德哈金森腫瘤研究中心、貝勒醫學院、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及美國國家衛生院)現也持續在分析莫德納疫苗接種者的血液數據。發現有85%的人施打第二劑,隔月即誘發出可偵測的中和抗體,但在7個月後,其中僅55%的人,體內仍有中和抗體與病毒結合的現象,幾乎下降1/3。

杜克大學外科部教授Dave Montefiori對此現象回應:「不論是對mRNA疫苗或一般疫苗,人體皆會產生免疫記憶,抗體水平下降並非不常見,常是因人體發現他沒有必要繼續維持高水平量,並不一定代表沒有保護力。」近來,人們多關注病毒是否因變化太大,導致現有疫苗需要被調整,Dave Montefiori認為,以現況來說,資料並不明確,且即使是面對Omicron,現有疫苗仍有效,追加劑的施打更可協助增加其效力。

Omicron出現至今不到三個月,卻已成為全球主導病毒株。目前研究數據多半受限於時間短暫、樣本數有限,僅針對血液中產生之抗體進行分析,並非真實世界數據,無法完全反映針對各種族人口可能產生的結果,因此,各方各界對其看法不盡相同,但皆有一共通點,即為「施打追加劑有其必要性」。

參考來源:

《CNN》Moderna begins next phase of Omicron-specific booster trial as study finds that antibodies remain durable despite 6-fold drop over 6 months

破百體重愛葷炸物 就醫驚見5千顆膽結石

體重破百的43歲男子,近幾個月飯後老是腸胃不適就醫檢查,竟然「膽汁都沒有了」。就醫驚見其膽囊塞滿近5000顆膽結石,經細問得知原來男子長年偏愛葷食與炸物,醫師提醒,務必清淡飲食,才能找回健康!

破千顆膽結石 提高發炎風險

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指出,一般膽結石10顆、20顆就很多了,這位病人膽結石多達近5千顆且粒粒分明,十分罕見,以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取出結石放在手術專用彎盆,讓見多識廣的醫護人員都驚奇。

「膽結石有機會掉入膽管」,余政展主任說,只要1顆掉入膽管或塞住膽囊開口,都可能造成膽囊炎、膽管炎、胰臟炎,甚至膽囊破掉變成腹膜炎,病人膽結石那麼多,讓膽囊膨脹近一倍大,風險更高。

從小嗜吃炸物 膽囊塞滿石頭

從事業務工作的病人自訴,從小媽媽就擔心孩子胃口不好,晚上都買炸物讓他們配飯,長年飲食習慣就是偏愛葷食,三餐無肉不歡。大學時期最愛跟同學大啖炸物,上班後三餐不定食,同仁慶祝業績達成,最受歡迎就是幾桶炸物分食,大夥吃不完的,通常就由他一人惜福包辦。

去年前半年,他偶爾胃脹、胃悶,背部不經意疼痛,一直以為是睡姿不好,還換了好幾個枕頭。後半年發覺胃很悶、不舒服,看診吃2周胃藥沒效,近3個月也腹瀉不停,照超音波才發現:膽囊塞滿石頭已無法儲存膽汁,也腫了一倍。

上腹痛不輕忽 結石好發之處

余政展主任表示,很多人上腹疼痛都直覺以為是胃痛,其實上腹的疼痛可能來自:肝、膽、胃、胰等器官病變。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膽結石,卻常被誤以為是胃痛而久治不癒。

此外,有些人知道膽結石作怪卻害怕手術,余政展主任說,其實膽囊功能是儲存濃縮肝臟製造多餘的膽汁,膽囊切除後,膽管可取代儲存功能而不影響生活,僅少數人吃到油膩食物可能會腹瀉,注意飲食即可。

花生粒大的「腎結石」險要命 醫:恐有年輕化趨勢

45歲王先生(化名)是一位工程師,由於上班需要高度專注力,因此一天都會喝兩、三杯的咖啡來提振精神,某日午餐過後,突然左腰及左下腹劇烈疼痛且全身冒冷汗,伴隨噁心嘔吐、頻尿及肉眼可見性血尿,一直跑廁所卻尿不出來,最後在同事的攙扶下,緊急到急診求治。經醫師評估並轉診至泌尿科檢查後才發現,在左側輸尿管上端卡了一顆由腎臟掉下來大約0.8cm大的結石,且已經造成左側腎臟水腫,經軟式輸尿管鏡手術處理後順利清除輸尿管及腎臟裡的結石,現今生活品質獲得巨大的改善。

腎結石年輕化趨勢 醫:反覆卡石機率更高

馬偕醫院泌尿科李致樵醫師表示,據統計,在台灣平均每10個人就有1個人有腎結石問題,好發年紀通常在40歲以上,且男性發生率又高於女性。另外,由於現今社會因為基因、體質,還有缺乏運動及喝水過少的關係,臨床上年輕人因腎結石而至醫院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這些年輕族群未來也有更高的機率會發生反覆感染的問題。

李致樵醫師進一步補充,由於腎結石初期大部分沒有症狀,因此就算健康檢查發現,民眾多半會自行選擇以大量喝水而非求助專業泌尿科醫師的協助,但醫師提醒若結石過大,若掉下來會卡在輸尿管,讓人非常痛苦,甚至痛到冒冷汗跑急診,因此建議當發現腎結石後,應與醫師先討論治療方式,才能避免卡石之痛。

腎結石治療新趨勢 無痛零死角軟式輸尿管鏡

李致樵醫師說明,臨床上,腎結石的治療方式非常多種,但若行為及藥物治療無效的話,就會採用手術來進行治療,不過由於腎臟是個構造錯綜複雜的器官,裡面分佈很多儲存尿液的小房間,都可能藏匿各種大小的結石,因此傳統的治療方法包含體外震波或經皮腎臟造廔碎石術,在活動角度及粉碎力道都有其極限,常無法處理硬度較硬或是角度位置比較分散刁鑽的腎結石。

李致樵醫師指出,因此有別於一般傳統的治療,目前新式零死角軟式輸尿管鏡將成為治療泌尿道結石的趨勢及第一線選擇之一,不只可以處理各種傳統手術無法觸及的腎結石,大大提高腎結石的清除率,另外也因為無傷口,不用動刀,所以出血量少,術後復原很快且幾乎無疼痛感,住院2天即可出院,幾乎不會造成腎功能受損,但目前台灣健保尚未給付,病患需自費治療。

平時多喝水 定期追蹤免受『卡石』之痛

李致樵醫師提醒,雖然結石不會致命,但突發的劇烈疼痛仍讓人措手不及,因此民眾平時就應多補充水分,且少喝含咖啡因的飲品,同時要多運動、增加代謝,才不會容易堆積結石,另外若曾經做過手術治療的民眾,術後也應定期追蹤,才能於結石復發時及早治療。

肺癌術後接標靶 輔助治療降復發風險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 顯示,台灣每年約有1萬3千例新增肺癌,其中85%以上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而隨著政府與醫界,近年來積極推行「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揪出早期肺癌,也讓許多患者能及早治療,透過手術及化療、標靶等輔助治療方式,積極降低疾病復發及惡化風險。

「低劑量電腦斷層」建功! 四成肺癌確診可手術切除

嘉義基督教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張家銘表示,肺癌常被稱作「無聲的癌症」,因為早期發現並不容易,過去傳統當患者X光片發現異常時再採取進階電腦斷層(CT),確診時七成大多已是三期以上肺癌,增添治療困難度;而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出現後,因民眾接受度及普及率提升,也提高了早期肺癌診斷率,讓患者能掌握黃金治療期。

張家銘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能及早揪出肺癌,降低惡化風險,檢查可發現較小的「肺部實心結節」或是「毛玻璃樣」病灶。根據107年的癌登資料顯示,由於低劑量電腦斷層的介入,使得早期肺癌診斷增加,提高到40%的非小細胞肺癌時,可透過手術切除腫瘤來達到根除的目的;同時視患者的體力、年齡與身體綜合評估,不適合手術的患者也可利用消融方式 (包含射頻及冷凍、微波)或放射線來治療。

攔截早期肺癌再進攻! 術後輔助化療、「標靶」新選擇

患者在切除病灶的手術治療後,醫師會依照肺癌期別給予後續建議,張家銘解釋,傳統治療通常第一期較不易復發,以追蹤為主,在IB期給予輔助口服藥物;而第二期則具淋巴轉移,五年存活率下降至50%左右,因此臨床上會以輔助化療,來避免疾病惡化;第三期以上則因同側或對側縱膈腔淋巴節轉移,除化療外也會加上局部放射線治療及考慮免疫治療。

張家銘進一步說明,根據資料顯示,雖然早期肺癌可手術患者增加,但復發率仍然很高,其中癌細胞「基因突變」是復發危險因素之一。以台灣肺癌患者來說,六成的基因突變以「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為主, EGFR突變陽性的術後患者中,仍有很高的復發機率,甚至出現癌細胞遠處轉移,顯示輔助化療療效仍有限制。張家銘特別提到,所幸近年累積研究顯示,術後若有基因檢測發現EGFR突變的患者,輔助使用「標靶藥物」可顯著降低發生局部復發與轉移機會,是肺癌病患的一大福音。

肺癌高危險族群 定期檢查、把握治療契機

張家銘最後提醒大家,若是有肺癌危險因子,包含一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抽菸習慣、或是長期暴露在pm2.5等粉塵或油煙環境下,建議接受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定期審視自我健康,可提早掌握治療契機。

嬰幼兒副食品怎麼開始? 兒科醫提醒建議與禁忌

自嬰幼兒滿四個月大,家長可以開始給予副食品,最慢六個月也要開始。事實上,除了營養需求之外,大部分的嬰幼兒在四個月大時,神經發展也準備好進食固體食物,此時頭頸部肌肉已經發育成熟,在協助下可以坐起,這個階段可以餵食泥狀食物,尤其是全母乳哺餵者,副食品可以提供額外的鐵質來源,並搭配含維他命C的食物提高鐵質吸收,建議提供多樣的食物給寶寶嘗試,反覆多次的接觸可以提高嬰幼兒對食物的接受度,有研究發現,一種新的食物要被寶寶接受,可能要嘗試接近十五次。

副食品可以用奶瓶餵嗎? 湯匙進食才能訓練口腔

常會有家長詢問,是否可以將米精或是麥精加在奶粉裡,用奶瓶餵孩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吳佳玲表示,除非有特殊的醫療需求,一般而言副食品不建議以奶瓶餵給嬰幼兒,用湯匙進食才能達到練習吃副食品的目的,可以訓練口腔運動功能,對語言的發展也有幫助。

八個月大可準備手指食物 訓練手眼協調、抓握能力

大約八個月大左右,嬰幼兒就有能力抓食物往嘴巴送,透過練習自主進食,可以訓練手眼協調和抓握能力,這時候家長可以準備「手指食物」,尺寸大約是寶寶的手指大小,或是任何適合手抓進食的食物,建議烹煮至軟質易吞,例如:蔬菜棒、馬鈴薯條、肉片,不建議提供硬質(如:堅果)或是球型食物,因為此類食物易有嗆到窒息的風險,進食過程也要有成人在旁看顧觀察,確保用餐過程安全。

家長餵跟BLW哪派好? 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我們可以知道副食品給予的方式可以概略分成「餵食法」和「寶寶自主進食法(Baby-led weaning)」。剛開始練習吃副食品時,透過家長餵食嬰幼兒是比較容易進行的,而且初期食物多是泥糊狀,餵食法也比較能掌握吃下去的食物份量,然而,餵食法可能會讓孩子吃進過多的食物,也少了練習吃飯的機會。寶寶自主進食法鼓勵嬰幼兒和家人同桌共食,保留較多彈性給寶寶決定要吃什麼,用餐的氣氛通常比較輕鬆,但寶寶要能自己坐好、手抓食物放嘴巴,開始吃副食品的時間會比較慢,且無可避免的用餐過程會顯得髒亂,需要一段時間練習才能越吃越好。

吳佳玲說,爸爸媽媽不需要執著於要選擇哪一種方式,可以依照孩子的個性和發展變換使用不同的方式,當家中孩子出現用手抓食物的行為時,就是可以準備圍兜和一些簡單易清理的手指食物,餐點食物顆粒記得隨著月齡逐漸增大,從泥狀轉換至碎粒、碎塊,並逐漸增加孩子用餐的自主性,當有吃飽的表現時,家長盡可能不要再強迫餵食。

一歲以下切勿食用蜂蜜 鮮奶不建議取代配方奶

哪些食物不可以提供給一歲以下的幼兒?吳佳玲強調,除了前面提到的硬質、球型等食物外,絕對不可以餵食蜂蜜,因為有肉毒桿菌中毒的風險;可以少量食用鮮奶,但是不建議用鮮奶取代嬰兒配方,因為會增加腎臟負擔和有缺鐵的風險;如果要給嬰幼兒水果,果泥會比果汁更適合。此外,家長常會詢問常見過敏食物建議餵食的時機是何時,關於延後給予高致敏食物是否可以預防過敏疾病,目前還沒有一致的共識,大部分的情況下,四到六個月後可以少量而多樣化的嘗試各種食物。

最後,吳佳玲提醒,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後,從起初以奶獲得全部的營養到漸漸轉換至成人飲食,中間的過度階段就是透過副食品來銜接,一方面補足生長所需營養,另一方面也可以訓練口腔肌肉和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孩子透過每一次的用餐,也在累積屬於自己的經驗,希望爸爸媽媽能以輕鬆的心情,全家人一起愉快的用餐。

企業高管長年胃痛竟罹膽囊炎 緊急住院「摘膽囊」

蕭女士是叱吒商場的高階主管,每天有開不完的會議,長期三餐時間不正常。儘管有運動的習慣,但多年下來不正常飲食和長期超時工作仍舊讓體重逐漸增加。偶爾胃部不適,總買些現成胃藥服用,也未曾特別在意。但這次的胃痛很不尋常,甚至隱隱痛到背後,右側肋骨下緣也有點不舒服。胃口越來越差,甚至發燒,到了急診竟然發現原來是急性膽囊炎,白血球和發炎指數都飆高。住院治療接受微創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後順利康復。原來,蕭女士多年以來的胃痛極可能是慢性膽囊炎造成的。

淺談膽囊炎及膽結石的危險因子

膽囊位於肝臟下方,主要功能是儲存肝臟製造的膽汁,並在進食後排出膽汁到小腸幫助消化。膽汁主要幫忙消化油脂,所以一旦吃較油膩的食物,膽囊就會努力收縮排出膽汁。

膽囊炎的案例中有九成伴隨膽結石。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造成膽結石的危險因子以及可能的預防保護方式。膽結石是由膽固醇、膽紅素或含棕櫚酸酯的鈣鹽、蛋白質和粘蛋白等混合物組成。根據主要成分,膽結石大致分為膽固醇、棕色色素和黑色色素結石,各自有不同的成因。統計上,不到一成的人有膽結石,其中更少比例的人會產生症狀甚至合併膽囊炎。

膽結石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增長、女性、懷孕、糖尿病、肥胖、 肝硬化、高膽色素血症、近期體重迅速減輕(減重),或是服用特定藥物 。特定藥物包括:纖維酸衍生物(Fibrate)的降血脂藥物、抗生素頭孢曲松(Ceftriaxone)、生長素抑制因子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ues)、停經後使用激素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服用避孕藥物。另外,長時間的空腹、飲食時間不規律、忽然吃到平常少吃的油膩食物常常是臨床上遇到引發急性腹痛的危險因子。

一般初期、慢性膽囊炎的症狀可說是千變萬化,常常被誤以為 是胃部不舒服。通常是到較嚴重時,才會開始注意到右上腹部不舒服 ,甚至痛到背後,肋骨邊緣疼痛等。若患者更能忍耐到更嚴重時,常常已經發燒,全身虛弱才來到急診就醫。所以,腹部不適千萬不可輕忽,必須配合醫師長期追蹤,提早介入治療可能的原因。

膽結石的預防以及保護因子

飲食方面,目前的研究指出補充維生素C、多元不飽和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堅果、咖啡有預防膽結石相關疾病的效果。而規律的運 動在女性為主的患者也有不錯的保護效果。在體重過重的族群上,積極的減重及配合醫師加上特定的藥物可以預防膽結石的發生。

近年來由於健檢的盛行,有越來越多的無症狀膽結石在檢查中被發現。這類患者就得更注意平日的保養,並在有症狀發生時及時就醫追蹤治療。必要時,安排膽囊切除手術以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

文 / 李柏慶 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住院醫師

文 / 戴鋒泉 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任

文章來源: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39.pdf 

詳解胃食道逆流 僅三成患者服成藥有效

40歲林先生,正值孩子升學與事業上忙碌階段,最近感到胸悶、胸口灼熱與吞嚥困難,擔憂身體出狀況,至胸腔科、心臟科與耳鼻喉科門診檢查皆無異狀,最後到胃腸科才發現胃食道逆流疾病,經藥物治療與生活習慣改變後,症狀改善才逐漸放下心中憂慮。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簡乃宣表示,在台灣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問題,儼然成為門診中最常見的問題。尤其春節期間免不了團圓聚會大吃大喝,也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病人激增。

胃食道逆流是怎麼引發的?

胃食道逆流是指胃的胃酸、空氣、食物、膽汁或腸液等,逆流至食道導致症狀或併發症的疾病。

一、賁門太鬆

二、腹部或胃部壓力過大。

三、食道過於敏感

簡乃宣醫師提到,部分患者經過檢查發現沒有食道逆流現象或其他疾病,但還是覺得身體有類似問題,稱為功能性火燒心,目前原因不明,可能跟食道敏感相關,常見於憂鬱、容易焦慮、停經症候群 、A型人格特質或睡眠品質不佳的人身上。

胃食道逆流症狀有哪些?

症狀上可以區分成典型及非典型症狀,典型症狀有心口灼熱與胃酸逆流感,此類症狀常跟胃酸逆流有關;非典型症狀則有吞嚥困難、喉嚨異物感、食慾不振、貧血、體重下降、胸痛、睡眠障礙、喉炎、聲音沙啞、呼吸道症狀等,這類症狀和胃酸逆流相關性不高,反而是與胃中的食物、液體與空氣逆流相關,統計上,台灣民眾大約只有3成為典型症狀,大部分患者都受到非典型症狀的困擾。另外,目前市面上的藥物多設計於減少或是中和胃酸,因此一部分非典型症狀患者,藥物治療效果不彰,需搭配改善生活習慣,才會有較好的效果。

檢查胃食道逆流疾病一定要做胃鏡嗎?

簡乃宣醫師表示,胃食道逆流主要以症狀來診斷,如果症狀明確或經過兩週質子幫浦抑制劑治療測試後症狀明顯改善,則可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疾病,臨床上對於用藥改善不佳的病人,才會安排胃鏡檢查,來評估胃食道逆流的嚴重度,確認是否有食道灼傷、異常增生、腫瘤或其他消化性疾病。如有藥物反應不佳、吞嚥困難、持續性嘔吐、體重減輕、貧血、腸胃道出血或年齡超過50歲等現象,建議要接受胃鏡檢查。

由於有些消化疾病症狀不明顯,所以目前國內外學會的共識建議,所有胃食道逆流患者,應有機會接受至少一次胃鏡檢查,來排除消化性相關疾病。

胃食道逆流疾病也是幽門桿菌引起的嗎?

部分學者認為感染幽門曲狀桿菌會引發胃發炎,破壞壁細胞,導致胃酸分泌量減少,滅菌成功後,壁細胞分泌胃酸能力恢復,反而更易產生胃食道逆流疾病。但也有學者抱持不同意見,因此兩這關係目前還未有定論。

治療上除了藥物還要注意什麼?

由於大部分症狀多半不是胃酸引起的,服藥常效果不彰,簡乃宣醫師提醒須改變下列生活習慣:

◎睡前二到三小時避免進食,睡眠時也可些微抬高床頭,減少夜間症狀。

◎避免酸、辣、咖啡、茶、或香料味過重的食物。

◎細嚼慢嚥、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減少胃部壓力。

◎吃飯時飯湯要分開,避免邊吃飯邊喝湯。

◎避免太緊的衣物以減少腹部的壓力。

◎菸酒會降低賁門緊閉的力量應避免使用。

◎保持心理放鬆、學習面對紓解生活壓力,減少焦慮感。

下級分類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