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纏身 險害烘焙師夢碎!

今年32歲的娟娟(化名)從小的夢想就是長大後要當一名烘焙師,每天為客人做出美味的麵包,如今夢想成真,成為一名傳遞幸福的烘焙師。不過,兩年前右手指關節處出現莫名腫痛,原以為只是使用過度不以為意,沒想到漸漸連左手也開始腫痛,甚至無法使力揉擀麵糰,導致烘焙事業全面停擺。經就醫檢查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在醫師建議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後,病情獲得大幅改善,生活也漸漸恢復常軌,現在娟娟終於可以繼續烘焙美味的點心給大家了。

關節腫痛僵硬超過六週 需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臺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賴建志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炎,好發於中年女性,女性罹患率是男性的三到四倍,多半是以手腳的小關節為主,若未及時治療,長期反覆的發炎會導致關節遭到破壞,造成患者日常生活不便,如開瓶蓋、擰毛巾或打開喇叭鎖等手部精細工作都無法完成,嚴重者會造成殘障,需要置換人工關節。提醒民眾若感覺關節有腫痛、僵硬現象,且持續六週以上,就須警覺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傳統藥物半年未達療效 建議使用生物製劑

賴建志醫師說,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上會參考歐美風濕病醫學會的建議,評估患者腫痛的關節位置、數量及發病時間,除了臨床診斷觀察外,還可透過抽血檢驗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CCP抗體以及發炎數值來做綜合判斷。確診後每年會安排患者照X光,作為治療策略效果比較基準,確保患者關節沒有遭受到持續性破壞。

目前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會先使用消炎止痛藥、類固醇,再搭配傳統的口服免疫調節藥物,若治療半年未達療效,如患者符合健保給付標準時,就會協助申請生物製劑來介入治療。生物製劑分為口服、點滴及皮下注射等劑型,相較傳統藥物可更快達到緩解效果,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患者的症狀緩解程度可從兩成提升到五至六成,且患者本身也會感受到明顯的改善效果。

積極施打新冠疫苗 減少重症及死亡風險

賴建志醫師呼籲,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旦感染新冠肺炎,變成重症及死亡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且預後狀況也比較差,因此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身體狀況穩定,應與醫師溝通討論調整用藥,並規劃適合接種疫苗時間,及早施打增加保護力;但若病情仍不穩定或嚴重者,則建議等到病情穩定後,再去施打新冠疫苗。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