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天氣冷關節就開始痛! 專家教「緩解方式」

每到冬天,很多平常治療控制很好的患者,都在此時不約而同跟醫師反應,許久未見的疼痛又開始作怪,甚至多年以前的舊傷,也湊熱鬧似的一起出來搗亂。很多患者都會問:「為什麼疼痛會發作,最近也沒有受傷或過度操勞?」

低溫身體更敏感 關節痛變明顯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明憲說,根據研究顯示,溫度降低時,身體對於疼痛忍受承受程度會有所變化,尤其是對於關節的冷痛及壓痛感覺會變得更加敏感。

另外,低溫對於身體周邊循環會導致血管收縮、循環變差,進而降低局部組織的修復能力,而容易產生發炎疼痛,且低溫刺激也會讓肌肉緊繃,讓活動更加地受到限制,身體更加僵硬,在活動時也更加地容易造成疼痛發生。

舊傷疼痛發作 應讓肌肉放鬆

謝明憲醫師說明,在預防及治療上,可以採取各種讓肌肉放鬆、血液循環改善方式來改善及減少疼痛。臨床上最常建議患者可以做的就是注意保暖,除了穿著保暖衣物、多曬太陽,也可以在不舒服的位置使用暖暖包或熱水袋熱敷,每天1~3次,每次10~15分鐘,但感覺異常(如糖尿病或中風)及循環異常(如雷諾氏症候群)的患者必須小心燙傷。

規律適度運動 改善血液循環

謝明憲醫師表示,適度運動可以放鬆筋骨而改善疼痛。對於關節未過度退化,且活動正常的患者,可以適度的跑步或健走,每天持續30~60分鐘,而適度拉筋伸展及熱身運動也很重要,可以讓肌肉放鬆,減少運動時對於身體傷害;另外,比較少被提到的,如太極拳等導引動作,在改善及預防疼痛也有很大的作用。

別再嘲笑口吃的人 美研究:是大腦先天差異

全球約有7000萬人口吃,其中包括現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也曾公開表示因語言障礙,而被同學和一名修女嘲笑,他也坦言克服口吃,是他做過最困難的事情之一。自古以來,口吃的人常常遭到批評、取笑,也經常被誤解成養育不良,或情感創傷等因素而引起的「心理問題」,但根據美聯社(AP)報導,以生物學角度研究,口吃應是來自「遺傳和大腦的差異」。美國加州精神科醫師Gerald Maguire博士表示,「透過了解生物學,減少因口吃所萌生的恥辱感,並接納這樣的症狀。」

口吃不是因為緊張害怕 而是大腦這些結構異常

根據美國聽語協會(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ASHA)(2004)的定義,口吃是一種言語流暢障礙,說話時結巴、不斷重複某些字、拉長語音,或是話語不連貫等現象,嚴重者還會合併聳肩、眨眼、甩頭等動作。

根據美聯社(AP)報導,早在古代中國、希臘和羅馬就有「口吃」的相關記載,但一直無從找到引發口吃的原因,但直到現代基因以及腦科學的研究越來越深,提供了不少線索。約10多年前,研究人員發現了第一個和口吃密切相關的基因。而特拉華大學語言障礙研究員Ho Ming Chow也研究3到5歲的兒童,超過8成的口吃兒童都是從這個年齡開始發病,研究結果顯示,從來沒有口吃的孩子,和經常口吃的幼兒大腦存在「輕微差異」。

例如,研究發現與口吃有關的基因突變,是與大腦中的「胼胝體」結構異常有關,胼胝體是一束連接大腦兩個半球、讓左右腦能夠交流的纖維。以及「丘腦」,丘腦是將感覺訊息分類到大腦其他部分的轉運站。另外,研究也認為口吃與「基底神經節」(又稱基底核)有關,基底神經節是控制骨骼肌的潛意識運動、協調運動區所控制的隨意動作,因此一旦異常時會引起不正常的軀體運動。

找語言治療師接受正規治療 美國也正針對口吃測試新藥

Ho Ming Chow表示,「口吃涉及多個基因,但是確切的遺傳原因可能會因人而異,且雖然原因不同,但最終都已影響大腦。」儘管如此,許多人仍然經常誤會口吃只是因為太緊張、害羞或童年時遭到挫折才導致的,甚至認為,「如果口吃的人努力改變自己,就可以停止」。對此,馬里蘭大學研究員Nan Bernstein Ratner表示,「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來改變對口吃的錯誤觀念。」

而「語言治療」是目前口吃治療的關鍵,主要以「口吃修正治療法」、「說話速度控制療法」及「說話流暢性塑成治療法」為主,不過美聯社報導中指出,美國目前正在測試治療口吃的藥物,可能在未來幾年內,被批准用於治療口吃,首先是開放成人,後來才是兒童。另一項研究表明,口吃可能與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水平過高有關,因此透過降低多巴胺的活性,以減緩口吃的發生。

文章來源:Unraveling the biology of a mysterious condition: stuttering

孩子有自閉症人生就完了嗎? 學齡前早療有效翻轉疾患

5歲的小明被診斷為自閉症,媽媽緊張地在門診不斷詢問:「這有可能會好嗎?」、「還來得及補救嗎?」、「會需要進特殊班嗎?」醫師表示,自閉症的兒童若適時接受早期療育,腦部發育後的認知、語言、社交等能力皆可能有令人驚喜的成長。呼籲家長無需過度恐慌、甚至為孩子貼上「不治之症」的標籤。讓孩子及早接受適當治療,擁有一個選擇不同人生的機會。

自閉症成因複雜 青春期前腦部都還在成長

衛福部臺中醫院精神科醫師章秉純表示,自閉症的正式名稱為「自閉症光譜疾患」,其成因非常複雜,通常與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及掌管腦部高級功能的楔前葉(Precuneus)相關;也與掌管情緒功能、記憶的杏仁核、海馬迴相關,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腦部狀況。加上人類的腦部不同於其他生物,出生後直到青春期都屬於成長階段。由於兒童腦部尚未發展成熟,個體差異更大,使得自閉症的診斷、治療均必須高度「個人化」,也因而最新的診斷準則中,將傳統的「自閉症」、「廣泛性發展障礙」、「亞斯伯格症」等診斷整合稱為「自閉症光譜疾患」。

接受個人化早期療育 學齡前灌溉發展

章秉純醫師指出,現代醫療科學對於自閉症光譜疾患已累積相當可觀的實證研究成果,建議及早接受個人化的早期療育(Early Intervention),只要把握腦部發展的初期,於學齡前進行早期療育,就如同為發展中的腦部「灌溉」,讓孩子原本落後的部分得以發展,甚至迎頭趕上。

為了協助自閉症光譜疾患的兒童,臺中醫院成立「小小蒲公英學園」,由專業兒童早療心理師團隊,以系統化、個人化兼具的方式,與家長共同教育每一個特殊的孩子。讓孩子腦部中,負責社會互動、人際溝通、認知功能的神經元,在成長中得到外界的合適刺激,進而讓孩子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掌握孩子五個成長關鍵 有異狀一同就醫

章秉純醫師提醒,若孩子有「察言觀色」、「眼神接觸」、「重複行為」、「暴躁易怒」、「人際關係」等狀況時,建議家長不妨帶孩子一同來諮詢醫師,了解問題。孩子的人生充滿著無限多彩的可能性,只要適當接受早期療育,自閉症光譜疾患的孩子也可以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

頭皮屑、頭皮油、落髮 三大頭皮問題讓人出門好尷尬

生活中常聽到人說:「頭髮是女生的第二張臉。」其實對於男生來說又何嘗不是,以網路上票選三大頭皮問題:頭皮屑、頭髮油、掉髮嚴重為例,若出席重要約會時,頂著一顆「油頭」或頭髮上出現「雪花」般的頭皮屑,不論男生、女生,可能都會對給人的第一印象有些影響。針對三大頭皮問題,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李曉育指出幾種對應方式。

頭皮屑:不痛不癢但外觀影響極大

頭皮屑目前尚未被明確定義為疾病,因其介於生理性脫屑(每次洗澡約掉落48萬7千個細胞/每平方公分)與疾病中間,脫屑的性質偏向乾性且細小,通常沒有症狀、不痛不癢,但它對外觀影響造成的心理負擔卻相當大。

李曉育醫師指出,根據統計,成人受頭皮屑問題所擾的比例大約有五成 (17%-50%),很多人常被誤解是因為不注重衛生、不洗頭。然而學者發現,頭皮屑多的族群頭皮上馬拉色氏菌(Malassezia spp.)的數量,是一般正常值的1.5-2倍,此種酵母菌屬於人體體表正常的共生菌種,以皮脂為食,當出油量多或是自身免疫下降等種種原因造成此菌過度孳生,目前被廣泛認為其過量滋生與頭皮屑、頭皮發炎有關,也常被作為抗屑成分的目標。

若為單純頭皮屑問題,李曉育醫師建議,平時可挑選一些含特定成份的髮品,比如水楊酸、煤焦油、二硫化硒(Selenium Sulfide)、活膚鋅(Zinc Pyrithione)、酮康唑(Ketoconazole)等,協助改善頭皮角質代謝、去角質及抑菌。然而,李曉育醫師提醒,長期使用單一成分或過度頻繁使用會造成過度抑菌、皮膚炎、毛囊炎,因此建議皮屑現象嚴重時才用,一周最多兩次,且連續使用不超過2-3個月,以不同成分交替使用較能維持效果。

另外,李曉育醫師強調,頭皮屑應該要像雪花一樣為白色,但若頭皮、臉上或身上也出現發紅的紅疹,或合併有又厚又大的銀屑狀、黃屑及油痂痂現象或合併超過三個月的落髮問題,比較偏向「病態性頭皮屑」,可能合併脂漏性皮膚炎或其他免疫疾病,包含乾癬、紅斑性狼瘡等疾病。因此,若除了頭皮屑之外還出現上述合併徵兆,都需進一步尋求醫師協助,確認是否有其他因素或疾病的可能性。

頭皮油:剪了空氣瀏海卻反變油膩感

25歲許小姐只要一天沒洗頭,頭髮就油到發亮,之前剪了一個很紅的韓式「空氣瀏海」,沒想到過不到半天,別說要有空氣感,瀏海明顯一束一束的只剩下「油膩感」。頭皮也算是皮膚的一部分,而頭皮的油脂來自於皮脂腺分泌,受雄性賀爾蒙刺激,也與季節、環境、作息及身體免疫力等因素有關。

若本身肌膚即為油性膚質,頭皮也常常容易出油,此時,使用市面上所售,針對「油性髮質」販賣的髮品有用嗎?

李曉育醫師說,市面上所售,所謂改善「油性髮質」的髮品,多含有薄荷、綠茶、水楊酸等成份,在抗發炎同時能吸附油脂,連帶將頭髮上的油脂帶走,或是含有較強洗淨功能的陰離子介面活性劑,如月桂基硫酸鈉 (sodium lauryl sulfate, SLS)、月桂基硫酸銨 (ammonium lauryl sulfate)等等,因此民眾會覺得一洗完頭的當下,頭髮與頭皮會變得乾爽,但因為並非真的解決頭皮出油問題,一段時間過去,頭髮很快又會沾染上頭皮分泌的油脂。也就是說,面上或是外用產品,大多僅能達到「去油」,而非真正的「控油」效果。若要改善或抑制皮脂腺過度分泌,通常仍需使用口服藥物,如A酸或抗雄性賀爾蒙激素,才有辦法解決根本問題。另外,平時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刺激性物質如抽菸、喝酒,適時緩解心理壓力都能有所幫助。

落髮:洗一次頭,掉髮就堵住排水孔

頭皮屑、頭皮油一般來說並不會直接造成落髮,常見為季節性掉髮或因過度使用髮品才會造成落髮問題。每人平均一日落髮量約為50-100根,李曉育醫師教民眾簡單判別,若光洗一次頭,落髮即多到可以堵住排水孔,或落髮現象持續三個月以上,或伴隨局部性落髮如圓形禿,建議就醫讓醫師評估確切原因。

李曉育醫師提醒,頭皮問題有時跟其他疾病也有所關聯,因此若民眾深受頭皮問題所擾,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建議還是及時就醫,以專業治療方式來改善。

▲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李曉育

參考資料來源:

皮膚專科李曉育醫師部落格/ https://dermdryu.com/

皮膚專科李曉育醫師粉絲專頁

塞車憋尿不敢喝水、害下腹骨盆疼痛!中醫五穴位改善泌尿道感染

每逢連續假期,各大景點都會湧現出遊的人潮,交通更是塞,被困在車陣中為了不打瞌睡,一路上吃吃喝喝,當有尿意時卻無法如廁,只好被迫憋尿。中醫師吳宛容提醒,長期喝水太少,且有憋尿習慣的人,包括上班族,小心引發泌尿道感染。

幾乎所有動物都需要排尿,不只是將喝進去的水有管道排放出去,更重要的是排出體內廢物。人體經過新陳代謝後會產生廢物,在體液的作用下,透過腎臟過濾,最後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如果無法正常排泄,便可能會引發疾病。

長期憋尿恐使下腹部及骨盆底肌肉疼痛 甚至有抽痛感

長期憋尿要擔心產生哪些問題?吳宛容中醫師表示,因憋尿而持續緊繃,下腹部及骨盆底肌肉都可能會感到疼痛,甚至有抽痛感,到可以排尿時,也可能會造成疼痛不易解出,引發尿道炎。短時間憋尿可能影響不大,一旦憋尿成了習慣,就很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一般人時常不以為意,直到出現排尿疼痛、灼熱感、尿意頻頻、想上廁所但卻發現尿量不多,才驚覺不對勁。

憋尿容易大量繁殖細菌 引起泌尿道感染

一旦膀胱長時間囤積尿液不排出,很容易大量繁殖細菌,引起泌尿道感染,也會影響膀胱收縮力,以及膀胱、腎臟發炎。

因為生理結構不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泌尿道感染,引發問題也更複雜。女性如果反覆泌尿道感染合併陰道炎,很容易導致骨盆腔發炎、沾黏,提高不孕的機率。因此如果有解尿疼痛、灼熱刺澀、小便深黃混濁、血尿、下腹腰背疼痛,出現其中幾項症狀,就可能有泌尿道感染,必須趕緊就醫,及早治療。

中醫如何看待泌尿道感染?吳宛容中醫師表示,中醫古籍中的「淋證」就是現今的泌尿道感染,「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臍中」。小便灼熱刺痛,則為熱淋;迫血妄行,則為血淋;這些都因濕熱邪氣蘊結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而成。

中醫治療泌尿道感染 以清熱利濕為主、調理體質為輔

中醫治療泌尿道感染以清熱利濕為主,調理體質為輔,常用八正散、豬苓湯、知柏地黃丸、萆薢分清飲、龍膽瀉肝湯等藥方調治。

泌尿道感染的急性發作期,建議以西醫抗生素治療,盡快壓抑細菌所引起的發炎不適,以避免症狀惡化。症狀緩解或反覆性泌尿道感染,則可以中醫來調理,增強體質,避免一再復發。吳宛容中醫師提醒,在泌尿道感染急性期,一定要按照西醫醫囑服完抗生素完成治療,才能避免細菌出現抗藥性,而引發後續的反覆慢性感染。

舒緩膀胱與尿道穴道

◎靈骨穴: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間,手掌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

主治:頻尿、小便痛、補腎要穴。

◎液門穴:

取穴:手背上,無名指和小指的指縫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小便頻數、水道通調要穴

◎中渚穴:

取穴:手背上,第四、五掌骨間,掌指關節後方凹陷處。

主治: 小便刺痛、小便不利、脘腹脹滿。

◎太谿穴 :

取穴:內踝後緣與跟腱內側中間,與內踝尖齊平之點。

主治:膀胱炎、腎炎、尿道發炎、腎氣不足、月經不調。

◎築賓穴 :

取穴:內踝後陷凹中點(太谿穴),直上五寸,脛骨內緣後約一寸兩分。

主治:最有效的排毒穴道,治尿道發炎、膀胱炎、腎炎、骨盆腔炎。

注意事項:以上穴道,每次左右腳各按揉3分鐘,每天至少按摩9次。

固定運動鍛鍊 美研究:男女性能力、滿意度都提升

「運動可以強健體魄,還可促進健康。」這樣的觀念已是老生常談。但很多人可能還沒意識到,運動和「性」也息息相關。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43%女性和31%男性有某種形式上的性功能障礙,肥胖和缺乏運動通常是其中一個成因。發表在《性醫學雜誌》上的研究發現,腰圍過粗或BMI升高的男性,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可能性高出50%,而大約一半的肥胖女性,在性生活、性慾表現方面出現問題。因此,缺乏運動是導致性功能障礙的重要因素之一。

健康的「性」 對身體、心理健康影響深遠

根據2021 年《性醫學雜誌》研究中發現,和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女性相比,每週運動多達6小時的女性,所表現出的性困擾和抗拒感較低,且更有慾望、濕潤度更佳以及更能達到性高潮。位於洛杉磯Cedars-Sinai醫療中心泌尿科醫生和性健康專家Karyn Eilber博士說,「這是一個醫療問題,性的健康應作為人們整體健康福祉的其中一要項來處理,但現今性方面的話題仍存在恥辱感。」

Karyn Eilber和其他性健康的專家都一致認為,不應該有這樣的觀念。因為「性」是人類的重要組成之一,其意義不僅在於生育,良好、優質的性生活對心理和情緒健康、生活質量和親密關係的強度有重大影響。現今全世界有一系列研究支持這一點,性和深情的愛撫,對於關係中的幸福感至關重要,例如,在性愛中彼此會感覺到被理解、關心和接納。

定期運動 對身心狀況與性方面的影響

一、血液循環更加提升:

有氧運動會增加體內血液循環,有助於確保健康的循環系統。順暢的血流是喚醒性能力的關鍵。對於男性而言,有助於勃起;對女性而言,則是有助於陰道潤滑和陰蒂的敏感度。

二、耐力增加:

耐力對性健康相當重要,且做愛本身就是一種鍛煉。美國梅奧診所將性交比喻成爬兩、三段樓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一項研究表明,半小時的性活動可以為男性燃燒125的卡路里,為女性燃燒近100卡路里,類似於以每小時3英里(4.8公里)的速度步行。

變得更加自信:

Karyn Eilber博士表示,「一旦開始執行例行的運動鍛鍊方案,就會感覺更健康、更苗條,反而又提高了自尊。『沒有什麼比自信更性感了。』」2019年發表在《人格雜誌》上的研究發現,無論這種自信是天生的,還是受過訓練的,女性對「社交自信較高的男性」會提起更多的興趣。

四、壓力降低:

壓力、焦慮或憂鬱會抑制性慾。根據2018 年發表在《印度精神病學雜誌》的研究,憂鬱症與性功能問題有關,憂鬱症越嚴重,性功能問題就越嚴重,尤其在性慾和滿足感等方面更鉅。Karyn Eilber表示,但幸運的是,運動可以讓人好好地對抗壓力、焦慮和憂鬱,還可以轉化為「恢復性慾」。而抗憂鬱的藥物,也會對性慾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鼓勵患者透過鍛煉,或許可幫助降低抗憂鬱藥物劑量甚至達到停藥的目標。

五、改善整體健康狀況:

採取定期鍛煉計劃,對整體健康狀況也會有所改善。運動還可避免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這兩種疾病其實會造成陰莖血管病變,產生勃起功能障礙。而勃起功能障礙,通常是高血壓和糖尿病最明顯的症狀之一。

需要多少運動才能改善性健康?這一切都取決於個人,建議民眾可先諮詢醫生。專家認為,即便是短時間的運動,比如經常快走,也可以改善你的性健康。Karyn Eilber博士表示,生物觀點中有一理論是「用進廢退」(Use it ,or lose it)指的就是,若器官經常使用就會變得發達,而不常使用就會逐漸失去功能,因此好好固定鍛鍊是提升身體、性能力的關鍵之一。

文章來源:Why exercise is also good for your sexual health

一年未自然懷孕為不孕 六類型人靠中醫扭轉

何謂不孕症?安南醫院中醫部賴建銘醫師言簡意賅表示,所謂不孕症就是指男女結婚後雖有正常規律的性生活,但超過一年仍未自然成功懷孕的情況便是。 賴建銘醫師指出,現代人工生殖醫學技術如人工授精和試管嬰兒等日趨發達越益進步,但為不孕症所苦的患者依然不在少數。不孕症大致可分為器質性和功能性兩方面問題。器質性問題如子宮構造異常、輸卵管阻塞、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因素而造成不孕,而功能性問題則是指「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子宮」性腺軸之內分泌出現問題。

不孕症治療不僅限於女性 男性恐精蟲太少、活動力不佳

賴建銘醫師說,如不孕症原因為器質性問題,通常會建議患者先尋求婦產科醫師做後續檢查治療,再由中醫師來做調理。懷孕為夫妻間大事,因此不孕症治療不單只是女性方面問題,男性方面的問題其實也不少,比如精子數目太少和精子活動力不佳,因此建議夫妻雙方需一同接受治療,增加其後受孕機率。

六類型人經絡不通 中醫辯證個人化治療

賴建銘醫師也說,中醫認為不孕症跟肝、心、脾、腎跟衝、任、督、帶脈等經絡有關,可大致分為以下六種證型,但臨床上還是需要由專業中醫師來做個人化診療為宜。

一、腎虛型,宜補腎,可用右歸丸、左歸丸等加減。

二、氣血虛弱型,宜補養氣血,可用歸脾湯、人參養榮湯等加減。

三、肝氣不疏型,宜疏肝理氣,可用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等加減。

四、陰虛有熱型,宜滋陰清熱,可用一貫煎、知柏地黃丸等加減。

五、痰阻胞宮型,宜祛痰化濕,可用二陳湯、溫膽湯、桂枝茯苓丸等加減。

六、下焦濕熱型,宜清利濕熱,可用龍膽瀉肝湯等加減。

進入人生生殖 中西合併調理成功率更高

最後,賴建銘醫師有感而發現代社會人人忙碌,工作壓力更大且情緒更緊張,加上男女結婚年齡逐漸往後遞延及近幾年來少子化現象日趨明顯嚴重,導致不孕症患者尋求中西醫治療的對數逐漸攀升。中醫目前在不孕症患者治療上已具相當不錯成效,除了想自然懷孕的夫妻外,對於想接受人工生殖醫學技術的夫妻,也能一起搭配中醫調理來增加受孕機率,還能緩解西醫治療過程中的不適感。

莫名肩頸痠痛、上肢麻 小心是「高位頸椎脫位」

今年48歲的洪先生在一次穿脫上衣時,突然聽到頸部發出「啵」的一聲,隨後感覺到肩頸痠痛,雙上肢感覺異常。剛開始以為是肌肉拉傷,接受復健治療卻遲遲未見療效,且症狀加劇,且曾出現下肢無力的症狀,於是至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神經外科求診,經詳細神經學及影像檢查,診斷是第一節、第二節高位頸椎脫位,造成脊髓被壓迫,導致一系列症狀。

風濕關節炎 恐引起頸椎脫位

陳蔚蔚醫師表示,第一節、第二節高位頸椎脫位屬於不穩定的脊椎狀態,除了脊髓被壓迫,會對神經造成短暫傷害,也有可能造成長期的神經損傷。症狀輕則只有肩頸痠痛、上肢發麻,嚴重則會導致四肢癱瘓,大小便困難,甚至造成呼吸衰竭,需要長期依賴呼吸器等,因此建議病人盡早手術處理。

陳蔚蔚醫師指出,造成第一節、第二節高位頸椎脫位的原因多樣,除了創傷,還有先天性疾病因素,以及自體免疫疾病等,其中風濕關節炎病患更是高位頸椎脫位的高風險族群。

高位頸椎手術 脫位頸椎復位

醫學統計上有接近三成的機率會侵襲頸椎第一、二節的關節及韌帶,逐漸造成不穩定性的脫位及神經壓迫。部份病患在受傷初期,症狀輕微,容易被忽略。洪先生就是典型的例子,剛開始只有肩頸酸痛,上肢發麻,復健無效,症狀加劇,出現下肢無力,才驚覺不對勁。萬一被忽略,未正確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接受手術治療,後果可能不堪想像。

洪先生在高階複合式手術室內接受這次高位頸椎手術(第一頸椎後減壓併第一/第二頸椎後固定及骨融合手術),換句話說,就是將原來脫位頸椎復位,再利用釘子及自體骨作內固定,達到穏定頸椎的療效。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