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疫情期間動少吃多血糖飆升 控糖模範生竟酮酸中毒

疫情趨緩,糖友們該動起來了!82歲的李伯伯患有糖尿病,病情一直穩定控制,糖化血色素也都控制在7以下,沒想到有一天竟然因為糖尿病酮酸中毒送急診。家人說李伯伯都有定期施打胰島素,吃藥也很準時,不明白為什麼突然血糖飆高。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治元教授說明,李伯伯雖然積極配合治療,但唯一問題是防疫期間在家活動量減少,但吃東西的時間與量都增加,甚至還多吃了點心,因此血糖飆升導致糖尿病酮酸中毒,所幸經過緊急治療已恢復健康,腎功能沒有因此惡化。

防疫不出門血糖飆升 恐致急症、提升血管病變風險

今年五月進入疫情三級警戒,許多糖友為了防疫不敢出門,對醫院更產生恐懼而延後回診、領藥,缺少定期抽血檢驗,影響血糖管控的穩定度,或是像李伯伯一樣,活動量減少但飲食量不減反增,導致血糖飆升、酮酸中毒、高血糖昏迷的病例發生。王治元教授指出,因應疫情雖有線上衛教門診、遠距視訊門診等資源可供使用,但對於自我監測能力較差,需要醫護面對面提醒與叮嚀的病患來說,血糖監控仍是有難度的,導致疫情期間出現急性症狀的機率提升,也大幅提高日後大、小血管病變的風險。

糖尿病威脅不因疫情消失 

疫起治療不中斷、遠離併發症

在進入糖尿病的前期階段,也就是準糖尿病患,其實高血糖就已經開始影響心臟與腦血管病變,王治元教授提及,從糖尿病發生時就開始進入併發症追蹤的階段,在糖尿病被真正診斷前的三到五年,大型血管病變,包括心臟與腦血管病程已開始進展,小血管病變如視網膜、神經病變,反而是在糖尿病診斷之後才發生的。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的風險,就是妥善、穩定地控制血糖,有些人同時也有高血脂、高血壓的問題存在,但只要妥善管理血糖,定期追蹤回診,都是可以治療及管控的。

因疫情三級警戒期間並不長,王治元教授表示目前還看不出來疫情對於糖尿病併發症的影響,可能需要至少三到五年才能觀察出兩者間的關係,但急性的糖尿病併發症如同酮酸中毒,就可能是因為疫情期間缺少定期回診而發生。王治元教授也分享疫情期間病患對於血糖的自我管控呈兩極化,有半數人因居家生活而作息規律、穩定用藥;而也有半數人,大多是老年人,因回診頻率降低,居家沒有監測血糖的習慣,或是家人照護也不夠精確,則有病情加劇的趨勢,王治元教授提醒不要因為擔憂染疫而破壞原本規律的治療,糖尿病的威脅還是一直存在。如果剛好心、腎功能介於臨界點的族群,很可能會因此快速進展,造成心腎功能惡化,甚至進展到心臟衰竭、洗腎。

糖友有問題? 請找「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

SMBG,也就是自我血糖監測(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的概念在疫情期間特別重要,王治元教授表示,若糖友無法看診詢問醫師,或遇到用藥、飲食等問題,都可以與自己的衛教師聯繫,全台283個醫學中心跟診所都有衛教師可以諮詢,若不知道從何處尋找衛教師,也可以利用糖尿病衛教學會最新推出的「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隨時取得正確疾病資訊。不用另外下載APP,「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集結醫師、個案管理師、營養師等專業照護團隊,彙整糖尿病患常見的各種迷思及問題,提供即時回覆。

另外還有簡單易懂的衛教影片,「呵護您的糖心蛋」就是提醒糖尿病患需要時常控管自己的血糖,注重心血管等共病問題,並注意飲食習慣及體型,不要成為蛋形身材。

規律用藥不中斷 控糖、保護心腎功能一起來

恆定作息、自我管控、規律用藥是糖尿病患的基本功,盡量不要受到其他因素影響而中斷或忘記,現在治療糖尿病的新藥非常多元,除了單純控制血糖之外,有些藥物還有保護器官的功能,可以預防心腎功能衰竭等。有些糖尿病患會有逃避心態,以為不面對可以避免一點煩惱。王治元教授強調「這在慢性病的世界中不適合逃避,糖尿病不處理它依然存在,建議勇敢面對,才能與糖尿病穩定共處。」

現在已進入後疫情期間,王治元教授提醒糖友記得四字口訣「長保平安」:「長」期穩定追蹤,規律用藥;「保」持運動,維持穩定的胰島素敏感度;保持「平」靜心情,焦慮容易提升進食慾望或忘記打針吃藥;「安」心睡眠,只要睡得好,精神穩定身體就穩定,只要做到這四件事,糖尿病患便能長保平安,遠離併發症的威脅。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https://www.tade.org.tw/

糖心蛋影片連結:https://www.tade.org.tw/elearn/index.asp

「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https://reurl.cc/aNO35Q

肩膀疼痛、舉不高,是五十肩or肩夾擠症候群? 1動作速測

許多人出現肩膀疼痛或活動限制時,都以為是五十肩導致,但其實肩夾擠症候群的機率恐怕更高!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翁瑞陽醫師解釋,民眾可藉由投降姿勢做為檢測,若手忍痛也無法舉到耳朵的高度就是五十肩,但若為局部疼痛與手臂活動受限,就可能是肩夾擠症候群,主要因肩胛骨或肩膀周圍組織出現異常,造成肩峰下間隙相對變窄,促使腱、關節囊摩擦導致局部發炎腫脹。

骨折加上工作長期舉手 埋下肩夾擠症候群危險因子

一名27歲林先生,兩年前曾發生車禍,導致左側鎖骨骨折,雖經手術後復原良好,但工作後左上臂容易感到痠痛,尤其過度勞動後手臂上舉也會有受限感覺,近三個月來症狀加劇,甚至無法側睡,誤以為是五十肩所致,直到就醫檢查,確診為肩夾擠症候群,醫師研判可能是與鎖骨骨折造成肩鎖關節結構發生異常與其工作需長期舉手有關。

針灸治療肩夾擠症候群 有助改善症狀

翁瑞陽醫師說明,這名患者活動後症狀就會稍微緩解,接受抓癢測試時也發現雖能摸到對側肩胛上緣,但想摸到下緣時稍微困難,症狀與五十肩相似,不過因雙手上舉超過約60度就會感受到阻力,但超過90度後就逐漸正常,確診為肩夾擠症候群,經針灸肩井穴、肩俞穴與巨骨穴等穴位,且配合阿是穴處理局部筋結,患者已逐漸舒緩。

有相關症狀別拖延 嚴重恐影響日常

不過因患者礙於工作時上臂得需持續勞動,因此在醫師評估下建議一個月會回診治療一次,才能避免症狀加劇。翁瑞陽醫師強調,透過針灸治療能幫助舒緩週邊肌肉緊繃,並改善局部沾黏問題,再加強過弱的肌群後,能幫助肩關節回到正常的活動機制,因此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應積極治療,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護甲油沒效!皮膚科醫師傳授指甲光滑水嫩的秘訣

指甲美不美,有多重要?從事業務的小馬(化名),為了「防小人」不剪「小拇指指甲」,越留越長,有時還會藏污納垢,讓人很難不注意到,結果不僅沒有防到小人,業績也毫無起色。指甲保養,可說是一大學問,撇除指甲縫隙裡有髒污沒清理的小細節,有些人指甲泛黃、凹凸不平甚至是容易斷裂,想擁有「美甲」並非這麼容易,內湖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羅陽針對指甲不同的病況、呈現,教大家如何正確保養指甲。

羅陽表示,大多數人因工作關係,例如美髮業必須常碰水,或是愛美人士喜歡塗指甲油,為了換顏色也經常使用去光水,也有很多人因本身營養問題,接會導致指甲產生變化:

一、指甲容易斷裂:因工作需要碰水,或長期貧血、營養素缺乏的人,指甲面會粗糙、不光滑,嚴重出現一條條的縱向紋路,甚至會脆裂、裂開。

二、杵狀指:指甲腫起來圓圓的,代表心肺功能有問題。

三、指甲泛黃:通常是黴菌感染,例如:灰指甲,會使指甲變色。

四、指甲表面白白的,或紅紅的疑似出血:摩擦撞擊導致,這是因大拇指指甲板與指甲床之間,因摩擦產生變化。

五、慢性甲溝炎:有些人喜歡把指甲磨平,會影響「指甲皺褶」,也就是皮膚接指甲之處,過度修剪,容易使該處脫皮、紅腫,會癢,進而導致慢性甲溝炎。

保養指甲最大關鍵:乳液要塗對地方

羅陽表示,保養指甲的最大關鍵,就是避免接觸會刺激指甲的物質。羅陽表示,做家事前一定要戴上手套;指甲沒有光澤,代表缺乏水分,可以在指甲皺褶塗上乳液、凡士林;去光水、指甲油是有機溶劑,常常塗會導致指甲的蛋白質變性,容易刺激造成慢性甲溝炎。指甲天生容易脆裂者,也有可能是營養素缺乏,可補充含鋅、含鐵的食物。

至於現在很流行做「美容指甲」,羅陽表示,美容指甲通常會去除指甲上皮,且使用化學藥劑,容易導致皮膚發炎,甚至有的因過程中使用的水份不衛生、不乾淨,因而感染綠膿桿菌。至於民眾常常使用的「護甲油」有用嗎?羅陽表示,護甲油、硬甲油,作用都不大,因為指甲本身的保水能力不強,塗在上面並沒有實質效果,真正的保養應是要從指甲皺褶處,也就是指甲生長的地方,塗上乳液、凡士林或護手霜,對指甲才能產生良好的保護效果。

「膀胱過動症」惹禍 上班頻跑廁所險丟工作

48歲的黃先生是位上班族,近來總覺得小便尿不乾淨,常常過不到十分鐘就會想跑廁所,就連半夜至少也要起床四次,嚴重影響到睡眠品質,還因此影響白天上班表現,年度考績還差點不及格,險些害他丟了工作,驚覺大事不妙的黃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至醫院檢查,才知道自己是「膀胱過動症」導致頻尿跟夜尿,經醫師治療後,目前不僅能夠一覺到天亮,工作效率也深得主管喜愛!

越老越容易發生 千萬別輕忽膀胱過動症

馬偕醫院泌尿科李致樵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全台灣約有400萬名成人深受「膀胱過動症」的困擾,且隨著年齡漸長,發病的機率就越高,這個疾病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甚至導致憂鬱症等狀況發生,但目前國人願意就醫的比例仍不高,提醒民眾千萬別輕忽!

李致樵醫師補充,膀胱過動症典型的症狀,患者除了會有頻尿和夜尿的問題之外,還會有急尿跟急迫性尿失禁的問題,讓患者無法控制尿急感,常常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因此醫師建議,若民眾出現以上症狀時,應先至醫院檢查,才能儘早恢復正常的生活。

多模式治療 助患者控制過動的膀胱

李致樵醫師說明,目前膀胱過動症的治療方式包括行為治療、物理治療、口服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四種方式。其中行為治療又稱為膀胱訓練,訓練病患能夠定時解尿或者是漸進式憋尿,讓解尿間隔時間延長,如此可減少急尿的發生及增加膀胱容量;而物理治療則包含凱格爾運動,以及後腿神經的電刺激治療;至於口服藥物則是能抑制膀胱迫尿肌的不自主收縮,降低膀胱的不穩定性。

李致樵醫師進一步說明,若上述方法都無法解決患者問題的話,才會考慮使用手術治療,目前除了透過注射肉毒桿菌,以抑制膀胱的感覺神經傳入進而減緩逼尿肌過動,還可以透過膀胱擴張手術或薦神經刺激術,以此增加膀胱儲存尿液的功能,以改善頻尿、急尿等症狀。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李致樵醫師提醒,不論是頻尿、夜尿或急尿,首先影響的就是生活品質,因此一但出現症狀,建議尋求專業泌尿科醫師求診,經過醫師分析與檢查評估後,就可以一步一步的指導病患改善症狀,進而顯著的改善生活品質。

對症下藥!冬季皮膚乾癢靠保養 皮膚乾癬疾病靠醫師介入治療

冬季的來臨對許多人來說,代表著又要開始被皮膚問題糾纏,皮膚乾燥一旦癢起來,可真的是受不了!柳營奇美醫院皮膚科林旻憲主任分享,天冷時節診間最常遇到的就是「缺脂性皮膚炎」,又稱「冬季濕疹」,症狀輕微時會皮膚乾癢、形成少量皮屑,嚴重時則會伴隨紅腫、刺痛現象。針對冬季濕疹造成的不適,民眾可藉由調整日常生活習慣來改善,但若是自體免疫疾病失調造成的皮膚疾病,如乾癬,皮膚表面的乾燥皮屑與冬季溼疹有相似不容易區分之處,此時除了要做好皮膚日常照護,也需及時尋求醫師協助。

冬季溼疹是什麼? 與乾癬大不相同

林旻憲主任表示,門診中常遇到冬季濕疹患者詢問:「林醫師你說我的皮膚太乾燥所以出現冬季溼疹,那為什麼不是出現乾癬呢?」他對此解釋,冬季濕疹起因為皮膚表層無法產生足量的保護性油膜來鎖住水分,因此患者每到冬季天氣乾冷時,皮膚水分容易流失,於四肢、小腿前側、關節周遭、腰側會出現皮膚乾癢、紅腫甚至刺痛的現象,尤其好發於年長者、長期皮膚狀況不佳例如異位性皮膚炎、肝功能不佳或是長期洗腎的患者。

而乾癬由於是自體免疫失調造成之慢性發炎疾病,在本質上與冬季濕疹不同,若民眾皮膚出現明顯紅色斑塊以及白色皮屑,且發疹位置出現在耳後、頭皮、額頭等容易出油部位,那麼冬季濕疹的機率較低,需儘速至醫院進一步檢查是否為免疫疾病引起的乾癬,由醫師協助診斷及治療。

乾癬共病多 藥物治療外也需患者做好日常照護

乾癬不只會影響到皮膚,約有3成患者同時會引發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患者也比一般人更容易有代謝症候群、三高疾病、心血管、腦血管問題、眼睛發炎或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林旻憲主任說明,乾癬治療多以皮膚嚴重程度、有無併發症來進行規劃,皮膚病灶多以外用藥膏、紫外線光療、或口服免疫抑制劑來協助改善,但若為中、重度的乾癬患者,目前醫界公認生物製劑的療效較為突出。

另外,林旻憲主任也強調,乾癬患者除了規律以藥物治療之外,維持健康的體重、避免菸酒以及建立規律的作息對乾癬的治療也有幫助。

改善冬季皮膚問題 請注意日常五大項

要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改善皮膚狀況?林旻憲主任提醒:

(1)洗澡時控制水溫:熱水會破壞皮膚的油性保護膜,使皮膚無法鎖住足夠的水分,除了水溫不要過熱之外,縮短洗澡時間也有幫助。

(2)減少沐浴乳或肥皂的使用頻率:針對身上特別乾癢的部位,可用清水取代清潔用品。

(3)多使用乳液:乳液可以協助在皮膚上形成保護膜,進而鎖住水分達到保濕效果,且沒有使用次數上的限制及顧慮,洗完澡立刻使用的保濕效果最好。

(4)皮膚癢勿用指甲抓,以輕拍方式或冰敷紓解癢感:若用力搔抓可能產生傷口,導致組織液滲出,增加感染風險。

(5)避免使用涼感藥膏或藥水:擦在皮膚上會覺得涼涼的擦劑雖可暫時止癢,但使用後會讓皮膚更加乾燥,過度使用反而會有反效果。

冬天窩在家不出門對皮膚好? 醫:小心皮膚更乾燥

對於喜歡進行戶外活動,或打籃球、高爾夫球等球類運動,卻皮膚敏感的族群,有必要因爲天氣乾冷,擔心會惡化原本的皮膚問題就取消活動嗎?

對此,林旻憲主任回應,當外界環境溫度較皮膚高或是濕度較皮膚低時,會讓水分更容易發散至空氣中,因此民眾長期待在暖氣房、被窩內或頻繁使用暖暖包,也可能使皮膚問題惡化,若因擔心皮膚問題惡化就整天待在家不出門,賠了心情也沒了健康。林旻憲主任說,只要出門前勤擦乳液,運動後盥洗時注意水溫與保濕,冬季多接觸大自然、多進行戶外運動也沒問題。

咳嗽有痰、反覆咳血 當心「支氣管擴張」併發肺炎

60歲黃小姐多年來時常咳嗽並伴有黏液性濃痰,曾至診所求診,但是症狀不見改善,這次反覆咳血,由家人陪同至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胸腔科門診求診,經醫師詳細問診及安排檢查後,診斷為「支氣管擴張症」(bronchiectasis)。

支氣管擴張惡化 影響呼吸道恐發炎

新竹臺大分院胸腔內科張嘉凌醫師說明,支氣管擴張症是一種支氣管病態永久擴張的疾病。當支氣管壁因為某種原因受傷或被破壞後,黏膜纖毛功能變差,使分泌物無法被有效的清除,導致慢性且反覆呼吸道感染及發炎,進而加重支氣管壁的破壞,形成惡性循環。

支氣管擴張症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臨床表現常是非特異性的呼吸道症狀,包含慢性反覆咳嗽併有濃痰、咳血、呼吸困難等;針對氣喘或肺阻塞控制不佳、類風濕性關節炎、炎性腸炎或免疫功能不佳等病人,若久咳併濃痰時,都需要高度懷疑。

支氣管擴張因素多 台灣三成病人為特發性

張嘉凌醫師表示,造成支氣管擴張症的原因很多,包含肺炎感染後,如細菌性肺炎、肺結核、吸入性肺炎等;或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修格蘭氏症候群(乾燥症)等;或先天遺傳性疾病,如囊性纖維化、纖毛運動失能症等及免疫球蛋白缺乏等疾病導致。在台灣約有三成病人的病因為特發性。

先抗生素治療 惡化才需手術

支氣管擴張症的治療及急性惡化的預防包含病因治療、教導呼吸道清潔技巧、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和肺復原等;常見的共病症包含心腦血管疾病、胃食道逆流、缺鐵性貧血及癌症,如肺癌、食道癌等,適當處置共病症亦能減少急性發作及死亡。張嘉凌醫師解釋,當急性發作時須適當地施以抗生素治療。外科治療(手術切除)適用於內科治療效果不彰,而且為侷限性支氣管擴張症且有危及生命的大量咳血等,雖然支氣管擴張症無法治癒,但是透過適當的治療,可以減少急性惡化,防止更多肺部損傷,大部分病人仍可以正常生活。

長期飲酒當心罹食道癌 醫揭「罹病前兆」

50歲陳先生每天晚上都必須乾掉一瓶高粱,他覺得不喝睡不著,今年漸漸發現吃飯時總覺得食物卡在上腹部的感覺,擔心是胃疾而就醫,經過內視鏡檢查發現到食道中段有一顆4公分左右的腫瘤,切片確認為食道癌第三期。

十大癌症死亡 食道癌有列位

依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指出,癌症蟬連十大死因第一位多年,而食道癌位居109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第9名。南投醫院胸腔外科謝志明主任表示,食道癌初期無明顯症狀,等察覺到吞嚥困難等症狀時,多已是晚期,患者還可能出現咳嗽、上腹痛、胸痛、食道異物感、體重減輕等症狀。

中段食道扁平細胞癌 手術為主

謝志明主任指出,患者為中段食道扁平細胞癌,手術仍是治療食道癌的首選方法,食道重建手術首先將患者的食道全切除,再利用部分的胃來做食道重建,替代被切除的食道功能。

患者手術相當順利,恢復良好,不過由於陳先生為食道癌第三期,癌細胞已擴散至食道鄰近組織並且有出現淋巴結轉移之狀況,因此術前與術後皆要搭配放射線治療及化學藥物治療,並且定期返診追蹤。

遠離食道癌危險因子 生活飲食習慣是關鍵

謝志明主任提醒,抽菸、飲酒、嚼檳榔、飲食習慣不佳(例如經常吃過熱的食物等)、胃食道逆流患者及食道曾受腐蝕傷害者,都可能是導致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如果要預防食道癌,便要戒除菸、酒及檳榔,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

視力模糊、兩眼視覺不同 當心「視神經病變」前兆

75歲患有慢性鼻竇炎的張奶奶,左眼先天性弱視,長年來皆倚靠右眼生活,而右眼曾接受白內障手術,視力僅有0.5。日前張奶奶午覺醒來,發現右眼視力模糊,嚴重到無法看清家中擺設,檢查發現張奶奶右眼視力僅存0.05,辨色力異常、視野缺損,且瞳孔放大無法正常收縮,緊急為她安排腦部視神經的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側副鼻竇有一顆三公分的黏液囊腫,壓迫到視神經,導致視神經病變。

典型視神經病變 須及時專業治療

當視神經從眼球最末端進入腦部前,因外傷或疾病出現視力下降、辨色力異常、對光反射遲緩等症狀時,即稱為「視神經病變」。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詹立瑋醫師指出,典型的視神經病變好發於平均年齡32歲的女性,多與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硬化症有關連性;至於55歲以上的患者,則屬非典型的視神經病變,可能發生原因包括缺血性、發炎性、壓迫性、外傷性、營養素缺乏,或是暴露到毒性物質等,其中最常見的原因為血管阻塞所引起缺血性視神經病變。

視神經出現病變 不處理恐失明

腫瘤壓迫的視神經病變,若未及時治療將引起視神經纖維受損,造成不可逆的視力缺損。詹立瑋醫師說明,視神經病變可能是漸進式變化,且病變時間可長達數月之久,導致患者不易察覺視力缺損,更可能錯過有效治療期;而當視神經病變時間越久,可能造成神經纖維損傷及不可逆的視力損害,嚴重恐演變成失明。

兩眼視力有差異 應盡早就醫治療

詹立瑋醫師提醒,若發現視力異常,可以用手遮著單眼來對比用兩眼觀看物品,檢測兩者視力有無差別,當察覺單眼視線模糊不清時,應盡早至眼科門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診斷,以免延誤治療。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