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常忘東西放哪?想講某物品卻忘記名稱? 當心「輕度認知障礙」上身

林太太時常記不清事情、忘記愛用的化妝品放在哪裡、忘記跟朋友約定的聚會時間或是約會地點,而最近一個月,她更注意到自己想要講某樣物品,卻怎麼樣也想不起來那樣物品的名稱,只能一直迂迴的描述物品長什麼樣子、物品是做什麼用的;也發生過和朋友相約到一間新餐廳吃飯,卻在半途迷了路。林太太擔心自己上述的情形有失智的傾向,決定在家人的陪同下到醫院就診。

輕度認知障礙 生活仍可獨立

隨著社會發展逐漸高齡化,認識老化及失智症,了解並學習如何調適與應對,逐漸成為大眾重視的議題。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林妤嬛表示,許多人會像林太太一樣發現自己認知表現上的變化,但日常生活仍可以獨立,這些僅稱為「輕度認知障礙」的表現,需要開始注意是否有其他失智症的症狀出現。

防失智症惡化 生活及環境調整助改善

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進行性退化疾病,每個個案可能呈現的病程不同,有人在確診幾年後即開始退化,有人則是在幾十年後才逐漸退化。除了藥物治療外,藉由非藥物治療的行為療法或是生活環境調整,也能有助於維持長者在認知功能及生活中的表現。

針對正常老化、自覺有輕度認知障礙表現或是失智症的個案,林妤嬛職能治療師以下列舉幾點生活及環境調整的策略:

一、培養習慣

1.書寫備忘錄:準備一本專門記事的小冊子,放在隨身背包內,不時拿起來翻閱,提醒自己要買哪些東西、家人電話號碼、常搭的公車號碼等。

2.每天起床注意日期及天氣:看日期可以提醒自己注意每天的活動安排;看天氣可以幫助自己選擇合適的衣物,出門是否該準備雨具或是保暖的衣物等。

3.記事及寫日記:紀錄每日的行程或是未來的預定行程,遺忘時可再看冊子回想;睡前可書寫回顧當天經歷的日記,或是翻閱排程、計畫隔天交通路線等。

二、生活安排

1.規律作息、運動及飲食

2.表列每日作息:將一週行程製作成大字的排程表,非固定進行的活動可用黏貼的方式修改。

3.定期安排戶外或社交活動:如參加同學會、公益社團、社區活動、打牌或其他團體休閒活動等。

三、物理環境友善

1.安全:室內環境:明亮、避免高低差及走道障礙物、衛浴環境使用防滑磚或防滑地貼、桌腳及櫃子貼設防撞條;家電設置:使用瓦斯安全裝置(定時跳起)、冷熱水溫度調節裝置。

2.分區分類擺放物品:使用分類籃收納物品,並標示所收納的物件;亦可使用鮮明的顏色分區,將物品明確陳列於分區中;避免頻繁改變居家環境擺設或搬家,可以給予長者內心穩定感及安適感。

3.使用提示或警示語:在日常活動區域可使用大字報提示活動步驟,例如:茶水區可標示泡麥片的步驟、電鍋旁可標示常用的水量及操作步驟;在危險區域可標示警示語,例如:瓦斯爐、有臺階或門檻處。

半夜起床看不清恐是「視網膜病變」! 新型篩檢儀器精準揪病灶

36歲許小姐日前覺得開車時看不到對側和隔壁車道的來車,半夜起床上廁所也會有看不清楚的情形,於是至眼科看診。醫師檢查眼底發現許小姐的視網膜有很多色素斑點沈積,利用最新的視網膜電位圖確認她罹患了「視網膜色素病變」,也就是俗稱的夜盲症的一種。

視網膜電位圖 診斷各種視網膜疾病

新竹臺大分院眼科部張逖文醫師說明,雖然常見的視網膜疾病(如視網膜剝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等)在診斷上不太需要用到視網膜電位圖,但是對於一些比較複雜或少見的視網膜疾病,如遺傳性視網膜變性(如視網膜色素病變等)、夜盲症、色盲、中毒性視網膜病變等疾病的診斷則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另外,有些癌症、營養不良、不明炎症、或長期接受化療等藥物治療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畏光、模糊、夜間視力不佳、不明眩光等視力問題,或是某些病人出現不明原因的視力障礙等狀況,就會利用視網膜電位圖來找出可能的病因。

比現行篩檢工具快速 及早發現糖友視網膜病變

除此之外,在一些視網膜剝離術後、視網膜血管阻塞、晚期的青光眼等病人,醫生也會利用視網膜電位圖來客觀地評估病人視網膜功能;甚至一些最新的醫學研究顯示,對於糖尿病病人,視網膜電位圖可以比現行的篩檢工具更早發現視網膜的病變,可見視網膜電位圖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新型視網膜電位圖檢查儀 預測病變機率

張逖文醫師表示,為了提供病人最完整且方便的視網膜疾病的診斷與照護,特別引進符合國際臨床視覺電生理學會,全新手持式免散瞳非侵入性視網膜電位圖檢查儀;依據美國、日本等國的使用經驗,其檢查結果的精準度和傳統機器沒有差別,以利早期篩檢出高危險性的病人,檢查結果甚至可以預測以後發生病變的機率。

服藥減緩疼痛效果不佳? 「關鍵原因」曝光

你知道疼痛中有傷害覺的存在嗎?作者迪帕克‧拉文德蘭在《無痛思維》一書中提及,當受傷或身體某部位受到傷害時,受傷感知會啟動皮膚中某些化學物質與通道,這就是所謂的傷害覺,與疼痛完全不同,也因此想要服藥緩解疼痛,就得先了解你的疼痛是否含有傷害覺成分,再來決定如何服用藥物。

漸進式增藥物種類 降低副作用風險

首先,可考慮服用幾種作用於信號途徑的低劑量藥物,在以漸進的方式增加藥物種類,但為何要這樣服藥?作者迪帕克‧拉文德蘭在書中解釋,若一次只服用一次且單一藥物,那麼可能之後就會出現耐藥性,增加副作用風險,但若選擇兩、三種作用於信號途徑不同部位的藥物且皆服用低劑量,相較就能獲得藥物的綜合效果,也能降低任一種藥物的副作用風險。

益一需治數數值低 才能有效發揮藥效

作者迪帕克‧拉文德蘭說明,證據顯示,多數疼痛藥物發揮藥效的機率只有三成,也因此可藉由「益一需治數」(NNT)來評估某種疼痛藥物治療特定病症的效果,這是一個極為簡單而直覺的方式,舉例來說,通常NNT為1的藥物,代表每1個服用藥物的患者都能獲得至少30-50%的症狀緩解,若NNT介於2至4之間的藥物則值得嘗試。

參考NNT與NNH數值 選擇合適的用藥

此外,任何藥物都可能出現副作用,雖然多數副作用通常可以容忍,有些卻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也就是所謂的「害一需治數」(NNH)。作者迪帕克‧拉文德蘭強調,像佳巴本汀的NNH為3.7,那代表每4個人服用藥物,就可能有1個人承受副作用,因此通常我們會希望藥物的NNT數值低、NNH數值高,才能真正發揮藥效,避免患者飽受副作用所苦。

(本文摘選自方舟文化出版的《無痛思維》)

圖片

身體痠痛用熱敷墊、電熱毯緩解? 當心用錯會受傷

每當寒風颼颼吹,你的身體是不是就開始痠痛?適當使用熱敷墊,可緩解身體疼痛不適,但若使用錯誤,很可能導致燙傷或加重不適!

熱敷墊與電熱毯 功能不一樣

能發熱的熱敷墊、電熱毯,都能拿來熱敷嗎?桃園敏盛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許庭豪表示,熱敷墊與電熱毯兩者功能完全不同,電熱毯溫度較低,僅供保暖功能;動力式熱敷墊則屬於醫療器材,溫度較高,專供人體熱敷使用,使用時須謹慎注意溫度與時間的控制,否則容易燙傷。

非疼痛都能熱敷 當心症狀惡化

但並非所有的疼痛都適合靠熱敷緩解!許庭豪物理治療師指出,急性拉傷、扭傷急性期、懷疑有內出血、皮膚狀況不佳像是有傷口或濕疹的患者,都不適合使用熱敷墊,這些情況若加以熱敷,反而會使症狀惡化。

此外,糖尿病患等皮膚知覺異常者、意識不清者,都可能因熱敷不當造成燙傷,應避免使用;嬰兒通常無熱敷必要,故不建議使用。

熱敷溫度、次數須注意 睡覺勿使用

臨床上常有老人使用熱敷墊燙傷的案例,許庭豪物理治療師再三叮嚀,務必正確使用熱敷墊,建議溫度設定在40℃-50℃之間,不超過50℃,可多墊一條毛巾或隔著衣服熱敷,不要直接接觸皮膚,以免燙傷。每次建議熱敷15-20分鐘,一天可熱敷4次以內,熱敷過久反而沒有好處,切記睡覺時不要使用。

挑選動力式熱敷墊 應具衛生福利部核准

食藥署也提醒,動力式熱敷墊屬於第一等級醫療器材,購買時務必挑選具有衛生福利部核准之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廠商名稱地址、製造日期等資訊皆標示完整者,避免購買品質不良的來路不明產品,而且應挑選溫度與時間都可設定的熱敷墊產品。此外,購買後必須詳細閱讀使用說明書後再使用,才能確保熱敷墊使用正確,安心又安全。

突胸痛、呼吸困難別輕忽 當心是「自發性氣胸」

曾有氣胸病史的15歲鄭同學,日前因左胸劇烈疼痛,嚴重影響呼吸而至急診就醫,診斷為自發性氣胸復發,考量鄭同學發作次數頻繁,右側也曾發作過氣胸,收治醫師以「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雙側肺泡切除術併肋膜沾黏術」治療,術後第5天,鄭同學平安出院,免於氣胸復發之苦。

出現「自發性氣胸」 高風險族群有徵兆

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洪嘉聰醫師表示,「氣胸」是指因外傷或無任何外在因素的情況下,肺泡破裂,導致空氣不正常進入肋膜腔,引發肺臟部分或完全塌陷,使患者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等症狀;而自發性氣胸好發於16至24歲間,高瘦身材、有家族病史的年輕男性,且在未手術的情況下,復發率可高達30%至50%。

此外,若是未適當治療且頻繁復發,大量氣體反覆進入肋膜腔,不斷壓迫肺臟及心臟,致使肺部完全塌陷、血液回流受阻,就可能演變為「張力性氣胸」,發生缺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

傳統開胸疼痛、恢復期長 內視鏡手術更精準

洪嘉聰醫師說明,若氣胸範圍較小,可採取保守治療,臥床休息吸純氧,待空氣自行吸收,或以胸管引流胸腔多餘空氣,加速病患恢復;若以手術方式治療氣胸,

傳統治療採用「開胸手術」,在肋間劃出約十公分的切口,術後傷口的疼痛時間與恢復期都較長,所以病人接受意願低。

為降低復發率與縮小手術傷口,近年採胸腔內視鏡手術治療,切口大小不超過三公分,能將復發率降低至5%以下,如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是在胸骨下方劃開一小切口,進入胸腔以進行手術,不僅可以同時處理雙側氣胸,更能避開肋間神經之壓迫,減少病人術後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呼吸困難、胸痛應警覺 這些活動應避免

除了自發性氣胸,呼吸系統疾病、抽菸或創傷也可能造成「續發性氣胸」、「創傷性氣胸」。洪嘉聰醫師提醒,曾氣胸發作的患者,當出現呼吸困難或胸痛時,應盡早就醫、接受治療;另外,應避免氣壓變化大的活動,如潛水、高空跳傘等,若需搭乘飛機也應先向醫師諮詢,以減少發作機率。

身高變矮、駝背恐已骨鬆! 日常「4招」存骨本

年過半百,骨質密度剩多少?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20-30歲前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若骨量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會形成許多孔隙,呈現疏鬆的現象,導致骨頭脆弱易斷,因而增加骨折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應從年輕就要存「骨本」,以預防骨質疏鬆找上身。

日常存骨本 老來防「疏鬆」

骨質疏鬆症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不易察覺,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外觀變化,民眾多不以為意,把它當成正常的老化現象。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65歲以上長者約每6人就有1人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因此,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有骨質疏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提高警覺,預防跌倒,並養成健康生活型態,規律運動,適度曬太陽,避免抽菸,均衡飲食,同時注意居家環境安全,以避免跌倒,造成骨折。

密不可鬆4步驟  才能做「不倒翁」

為協助民眾預防骨質疏鬆,減少跌倒與骨折的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以下保「密」防「跌」四小撇步:

1.均衡飲食:多攝取骨骼健康所需的鈣質、維生素D3及蛋白質等,如乳品類、豆製品、黑芝麻及深綠色蔬菜等,並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及節制飲酒等健康生活形態。

2.適度曬太陽、負重運動:建議可於清晨或黃昏時曬太陽,促進鈣質吸收,並從事荷重運動如慢跑、健走等,增強骨質密度,強健肌肉和身體平衡,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

3.居家環境安全與改善:注意居家環境安全,除了增加照明設備外,地板應保持乾燥,避免堆積雜物以免跌倒。

4.檢視用藥安全:請醫生協助評估用藥安全,以降低不當使用藥物而造成跌倒的風險。

糖尿病如何遠離低血糖? 醫師籲把握「幾個關鍵」

糖尿病不僅處於高血糖狀態時,會造成身體傷害,突然血糖驟降也可能引發身體不適,包括冒冷汗、手抖及心悸等症狀。樂生療養院高年科主任吳秉豪提及,臨床上僅半數血糖過低者會出現相關症狀,未有症狀者也可能隨時暈倒導致骨折,甚至誘發心肌梗塞。

糖尿病患挑錯時間運動 小心誘發低血糖

根據統計指出,低血糖會增加3至4倍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換句話說,當血糖濃度小於70mg/dl時,就會引發低血糖,不僅增加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死亡機率也增加2至2.5倍。吳秉豪醫師指出,包括運動時機不對、運動過度未適時補充食物、禁食或進食量少等因素都可能埋下低血糖的危險因子,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宜量測血糖,尤其要注意嚴重低血糖的狀況一周絕不能超過2次,以免危害健康。

長時間運動應準備點心 避免血糖過低導致不適

此外,想要預防低血糖,平時飲食就應養成定時定量的習慣,且千萬不要空腹運動,若長時間或既進行大量運動的前、中、後都應進食點心,避免血糖過低。吳秉豪醫師說明,別以為所有甜食都適合,像巧克力、風味牛奶、花生醬等,因含糖量高加上高脂肪,分解吸收速度慢,較不適合作為低血糖的急救處理。

隨身準備預防低血糖點心 若仍處低血糖則應立即就醫 

但究竟哪些食物適合作為預防低血糖的點心呢?其實像是方糖3至4顆、糖果3至4顆、1瓶養樂多、葡萄糖錠3至4顆、蜂蜜1湯匙、吐司1/2至1片或蘇打餅乾等都可以適量攝取,且建議過了10至20分鐘後再測一次血糖,若仍處於低血糖狀態,則應立即送醫治療。吳秉豪醫師呼籲,嚴重處於低血糖時,不僅會意識不清,還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不得輕忽嚴重性。

冬天上班勤跑廁所好尷尬 頻尿到底怎麼回事?

每到冬天氣溫下降,不少人會出現頻繁跑廁所的現象,在家裡還好,如果剛好在工作或會議中卻尿意頻頻,難免會造成一些困擾。實際詢問上班族「冬季頻尿」帶來的負面影響,除了「工作思緒容易被中斷」之外,最尷尬的是,每當主管、同事主動關切,一句「你還好嗎?吃壞肚子了嗎?」都不知該如何回答…究竟冬季頻尿是天氣影響還是泌尿道真的出問題,泌尿科醫師教你這幾招簡單判斷。

氣溫驟降易頻尿 靠排尿日記紀錄身體狀況

第一點必須要知道,就是「天冷真的會利尿」,又稱冷利尿(Cold diuresis)現象,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楊旻鑫表示其因可分為二:(一)氣溫低會使肢端血管收縮,導致血多回流至軀幹,也代表流經腎臟血液量增加,使腎臟過濾尿的過程加快。同時,靜脈回流量提升也會促進心臟分泌心房排鈉鈦,又稱「利尿素」,減少腎臟對於鈉離子與水分的再吸收作用,進而加速人體排尿;(二)人體自律神經遇冷活化,使膀胱逼尿肌收縮,導致膀胱較無法儲存尿液。

楊旻鑫醫師指出,臨床上一日排尿次數逾八次即可說有頻尿現象,但仍需綜觀個人每日飲水量及排尿量而定,因此對於有頻尿現象的民眾而言,簡單紀錄包含飲水量與排尿量之排尿日記,當出現問題需就醫時,能更有助於醫師掌握病人身體狀況。

出現「這三種」情形 儘速就醫檢查

究竟冬季頻尿正不正常?除了注意排尿次數之外,楊旻鑫醫師提醒,若出現「急尿」,即一有尿意就憋不住;或排尿時有疼痛感,甚至「血尿」情形,就需儘速至醫療院所安排進一步檢查。

可能引發頻尿的疾病很多,以女性而言,最常見即為泌尿道感染、膀胱過動症;男性則多為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發炎,除尿意頻繁之外也常合併解尿困難,如尿不出來、尿不乾淨等;而孩童、青少年出現頻尿現象,家長就得多留意,有可能是心理壓力造成。

憋久了會生病 陷入尿意更頻繁的惡性循環 

頻尿還好解決,但不少人一旦開始專注於工作,尤其是辦公室族群,常因想等工作告一段落再起身,或擔心他人眼光而刻意憋尿,其實都會對泌尿道造成累積性損傷。

楊旻鑫醫師說明,長期憋尿可能使膀胱肌肉無法放鬆,進而導致解尿困難,也有機率演變成慢性膀胱疼痛症候群 ,又稱「間質性膀胱炎」,患者膀胱過度敏感,只要一產生尿就容易感到不適甚至下腹疼痛,且尿意時常來的又急又快,嚴重影響生活。

養成正確習慣 「喝對時間」也能減少頻尿

排尿要順暢,養成正確飲水習慣也很重要,楊旻鑫醫師表示,正常人每日建議飲水量為自身體重(kg)乘以30 c.c.-50c.c.,但心腎功能不佳的患者即不適用此試算方式,應諮詢主治醫師。

針對冬季頻尿族群,楊旻鑫醫師也提供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1)盡量避免咖啡、茶飲、酒精等利尿飲品。

(2)晚餐不喝湯、晚餐後少喝水,減少夜尿情形發生,以免影響睡眠而造成其他健康問題。

(3)注意保暖,減緩冷利尿現象發生。

(4)隨時注意相關症狀,及早治療,若頻尿嚴重影響生活,可至醫院就診尋求醫師協助,適時使用藥物改善。

一張圖片

楊旻鑫 醫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結石委員

台灣尿失禁醫學會教育委員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