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搬重物閃到腰? 中醫電針灸助快速緩解

56歲的陳先生前一天在搬家時,一不注意閃到腰,頓時疼痛難忍,站都站不直,連正常行走都困難,經朋友介紹到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就醫診斷為急性扭傷,接受電針治療,陳先生離開診間時已能直起身走路,就連疼痛感都已降低一半,這次的針炙經驗讓陳先生大呼驚奇。

不常使用、施力不動 當心急性扭傷拉傷

袁昌瑋中醫師表示,下背痛常被描述為腰痠背痛,平常無運動習慣,不常使用的肌肉群突然頻繁使用或用力過猛時,就容易因為腰部的施力不當而造成肌肉、韌帶、筋膜等急性扭傷拉傷。

不過,一般民眾遇到急性扭傷時,常以冰敷至無痛感或低痛感時,再改以熱敷,但若能透過中醫治療,恢復效果會更好更快速。

電針灸腰部穴位 治療效果良好快速

急性扭傷、拉傷、慢性勞損、椎間盤突出都是下背痛常見問題,袁昌瑋中醫師說明,中醫針灸對腰部穴位如「腎俞、志室、腰眼、阿是」等施以一般針灸或電針治療,搭配中醫傷科手法和拔罐、艾灸等治療手段,對多數下背痛具有良好快速的治療效果。

維持運動習慣 避免急性扭傷

至於如何能預防急性扭傷、拉傷?袁昌瑋中醫師強調,最重要的還是要多運動,保持一定的肌力與身體機能,才能支撐保護腰部,降低扭傷、拉傷的機率。

失智者走失非單純「迷路」 了解危險性才能迎戰失智海嘯

台灣失智症人口逾30萬人,110年底臺北市推估有40,259名失智長輩。而不僅失智者人口逐年增加,同時走失案件也有上升的趨勢。許多人無法想像走失會帶來的風險,「不就是找不到路而已嗎?沿途問路就可以了吧」,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失智者的走失並非單純認不得、找不到路,而是整體方向感的迷失、茫然,且仍帶有對路上事物的好奇。一般人認為是「應當如此」的認知,在中、重度失智者身上並不見得存在,高低差距大的排水溝、車流量大的馬路、人煙罕至的山林,失智者並不一定能判定「危險」,因此,有時家屬好不容易找到走失已久的患者,卻已是天人永隔的遺憾狀況…。

解決失智者走失問題 才能降低意外發生機率

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在人口快速老化的臺灣,失智症將對社會家庭與照顧壓力造成重大衝擊。然而,超過7成的極輕度及輕度失智者在社區自由活動,且有跨縣市移動的能力,卻未被妥善照護,甚至未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對此,臺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也指出,看起來健康的失智長者,其實比失能的長者更難照顧,臺北市政府現也在積極推動早期篩檢,希望可以早點發現個案,介入失智症的照顧服務。

而如何降低失智者發生意外的機率?解決失智者走失問題相當關鍵。隨著走失案件的增加,湯麗玉秘書長說,協會常常收到請求協尋失智長者,有一次印象深刻是在過年時接獲通知,出動一大票人找尋走失長者,找到時卻已無力回天,在本應是家人團聚的時節,發生憾事更是讓人感傷。

根據統計,109年由民眾報案尋獲的失智者數量約為105年的兩倍,顯示民眾協尋失智者意識提昇。因此,湯麗玉秘書長認為,結合失智者本人、家屬、社政、衛政、民政與警政單位,以及既有社區志工網絡及民眾力量,來形成大規模的守護失智網絡,能縮短長者走失的時間,提高失智者尋獲生還率。

協尋走失失智者亦需經驗 呼籲各里民加入演練

台北市中山區復華里里長黃展輝分享,自己服務里民32年,過去並沒有感受到政府對失智老人有太多重視,直到近1、2年,湯麗玉秘書長主動前來詢問是否能夠作為協尋演練指揮官,帶領實施失智者協尋演練,才開始提升對失智症這個疾病的認知,並且意識到如何藉由正確方式,有效率地找回走失者。黃展輝里長說,大家都知道要做防災演練,其實協尋走失長者也一樣重要,一樣需要訓練。

目前守護失智網絡工作小組由台灣失智症協會、臺北市復華里辦公處、臺北市復華長青多元服務中心、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臺北市警察局中山分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組成,歷經一年時間討論及演練,於去年(110年)3月、4月及12月分別操演失智走失協尋演練。

演練時,由輕度失智者或資深家屬扮演走失者,偕同復華長青多元服務中心、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復華里辦公室發動志工,以地毯式搜索社區。除此之外,台灣失智症協會也會製作協尋圖卡,於LINE及臉書請志工或民眾協尋,期許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演練,未來能更加有經驗、有效率的處理失智者走失案件,也希望這個計劃可以發揚光大,推動到全台灣,讓整個台灣成為對失智症友善的國家。

湯麗玉秘書長呼籲大眾重視失智者走失問題,各鄉鎮里長們也可透過QR-code (圖一)參與協尋行列,台灣失智症協會將提供協尋演練SOP及相關資料供里長們使用。

圖一、加入守護失智網絡申請QR Code

(https://forms.gle/RXPU7c4Tn2k8VLdm6)

失智症家屬看過來! 4點重要訊息傳遞

台灣失智症協會也提供一些小撇步,讓照護家屬培養正確認知,進而幫助失智者快點找回回家的路:

(1) 每天幫失智者拍一張全身照,在協尋過程中,全身照可以提供更多資訊讓民眾或相關單位辨認。

(2) 家屬要知道「口頭叮嚀效力不高」,最重要還是要避免有走失之虞的長者落單。

(3) 發現失智者走失時,「報警為第一要務」,再來需將失智者照片及資料傳給協尋單位,讓協尋單位製作協尋圖卡,擴大協尋網絡。

(4) 儘量讓失智者穿上色彩鮮豔、顯眼的衣服,也建議在失智者身上或口袋內置放有幫助身分辨識(如姓名、連絡電話)的小卡及些許零錢。

民眾有失智症相關問題可撥打

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

服務時間:上班日上午9點至晚上9點

年前忙忙忙!痔瘡又來亂 醫:「這招」讓你順順過好年

年節將近,相較於平日的粗茶淡飯,許多人開始迫不及待大魚大肉樣樣來,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進而誘發或加重痔瘡出血。日前即有一名30餘歲的彪形大漢,平日飲食來者不拒也毫不節制,再加上工作忙碌,導致每天回家如廁、與洗澡後肛門反覆出血,拖至一個多月才就醫治療,當時因血紅素低下造成貧血而在診間昏厥過去,所幸經醫護人員緊急輸血,在確認安全無虞的狀況下,進行新一代雷射痔瘡手術,術後二天恢復原有的壯闊氣色,得以回歸正常生活。

「痔」療新趨勢 降低疼痛、快速回復日常生活為首要

收治上述患者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張伸吉主任表示,痔瘡因為發生位置在私密的肛門與直腸間,造成許多患者即使有痔瘡問題,也不願意求診,往往拖到難耐或嚴重影響生活才就醫治療,但其實痔瘡就像臉皮一樣,需要好好保養與照護,若痔瘡嚴重程度只達二至三級,建議可採新一代雷射痔瘡手術進行治療,透過二極體雷射光能量達到消融,進而讓組織吸收與代謝,可改善腫脹、脫垂及出血情況,而術後僅有約0.2公分的傷口,大幅降低疼痛感,患者大多隔天就能返家回歸正常生活。

標靶藥物副作用引痔瘡 新一代雷射痔瘡手術來助攻

而痔瘡治療的方式已相當多元且越來越精進,建議所有備受痔瘡困擾的民眾都應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張伸吉醫師即分享一肺癌病友案例,一名70歲老翁,因服用標靶藥物而產生嚴重的腹瀉副作用,長此以往,不但引發痔瘡更加重其症狀,讓他在肺癌的治療路上更多了有「痔」難伸的苦。所幸,經內外科醫療團隊評估後,選擇以新一代雷射痔瘡手術治療,不僅快速緩解不適,因為傷口微小,老翁恢復速度快,也讓醫療團隊相當驚豔其效果。

圖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張伸吉主任

除了標靶藥物副作用而引起的痔瘡問題外,張伸吉醫師也提到,許多孕期女性因為胎兒體重關係而導致腹內壓增加,肛門靜脈回流受阻,時常會有排便困難,甚至造成日後用力生產導致痔瘡惡化、脫垂、嚴重出血等問題。若是在懷孕初期反覆發作,且已造成極大的不適感,建議可在第二孕期後(14-20週)期間進行評估治療,此段時間為胎兒較穩定時期,孕媽咪無須過度擔憂,恢復後也可輕鬆待產。

過年生活飲食千萬要節制 甩開痔瘡順順過好年

最後,張伸吉醫師呼籲民眾,過年期間,生活作息仍應保持規律,飲食方面也要均衡,倘若有痔瘡問題,應積極就醫治療,另外,也可藉由溫水坐浴降低疼痛感,促進肛門血液循環;而進行過痔瘡治療的患者,應改變原有的不良習慣,在飲食上,少吃辛辣或刺激性食物,多吃蔬果、多喝水,避免痔瘡再次復發。

哺乳疼痛好想放棄親餵? 醫:「放鬆」就是改善的第一步

「哺乳疼痛」是許多親餵媽媽們常見的問題,而且範圍並不限於乳頭,有時候甚至會蔓延到整個乳房全部,造成媽媽在「想繼續餵母乳」與「放棄」兩者之間進退兩難,不知如何是好。小兒專科醫師蔡雨茵跟各位辛苦的媽媽分享一些小重點,相信一定可以幫助願意親餵、想要親餵的媽媽們,更加有信心地繼續餵食母乳。

按表操課容易緊張 親餵媽咪首重「放鬆」

首先,親餵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就是寶寶「含乳姿勢不當」。蔡雨茵醫師表示,網站上教導正確親餵姿勢的文章講解都很詳細,但也就是因為太詳細了,沒有經驗的媽媽們如果按照文章一個步驟一個動作來喬,就很可能會搞得又緊繃又累。其實,只要掌握幾個簡單原則,「放鬆」與「信賴寶寶」,就能大幅減少含乳姿勢不當的情形。

養成母嬰親膚接觸 是寶寶正確含乳大助力

母嬰親膚接觸從生產順利的一瞬間,婦產科醫師在產台上第一時間將寶寶抱到媽媽懷裡就開始了。這個動作除了希望盡快建立母嬰之間的聯繫,同時也是一個對媽媽的最大肯定。相信很多媽媽看到自己千辛萬苦、腹部用力、子宮強力宮縮後順利生產的寶寶時,都會喜極而泣,感動落淚,這個親子接觸的動作可以在之後一直一直反覆進行。

怎麼做?蔡雨茵醫師分享,找一個溫暖安全的環境,把寶寶的衣服脫到只剩尿布,媽媽上衣解開,裸露胸口,讓寶寶直接貼到媽媽身上。媽媽可以坐著,斜躺著背後有枕頭支撐更好,讓寶寶的皮膚大面積和媽媽接觸,這就是最棒的「親膚接觸」。剛離開子宮不久的寶寶聽到熟悉的心跳,自然而然就會感到放鬆而愉悅,接著就會本能地尋乳,只有在安心與熟悉的環境下,才能放鬆的進食。蔡雨茵醫師強調,在媽媽和寶寶都放鬆的情況下,是最容易達成正確含乳的,由此可知,良好親膚接觸是母嬰親密關係的基石,也是正確含乳的大助力。

但如果小朋友真的怎麼樣都找不到乳頭來進食怎麼辦?如果真的有需要,最多是推一下寶寶的背讓他接近媽媽的乳房即可,蔡雨茵醫師提醒:「寶寶的頸部此階段還很柔軟無力,切記不可以推頭!」

寶寶嘴巴張大 含住乳房前端而非僅乳頭

正確的含乳姿勢,寶寶的嘴巴上唇張開範圍比下唇大,含進的是「整個乳房的前段」,而不只是乳頭,媽媽乳房會有被拉扯的感覺,但不太會疼痛。蔡雨茵醫師指出,寶寶喝奶只含住「乳頭」而不是含著「乳房前段」為無效的姿勢,無法正確吸吮,可以在媽媽放鬆的親膚接觸下讓寶寶鬆口,即可很容易地再次哺乳。只要寶寶成功正確含上一次,他從此就會知道該怎麼吸奶,也會開始享受在媽媽懷裡溫暖又有奶水的時光。

寶寶總是含乳失敗? 醫:兩方式解決

寶寶含乳失敗時,媽媽要學著輕柔地讓寶寶鬆開,蔡雨茵醫師提供兩方法,一是抱緊處理,從後頸輕推,讓寶寶的口鼻整個壓在乳房上,只要幾秒鐘,寶寶就會因為吸不到空氣自己鬆口,不論是在親餵初期矯正姿勢或是長牙時咬奶都相當有用; 另一個方法是用媽媽的手指輕輕把乳頭掏回來,讓寶寶重新來過,兩個方式都可以,但蔡雨茵醫師認為,寶寶不會覺得ㄋㄟ ㄋㄟ 被搶走,比較不容易生氣,因此效果尤佳。

原文文章作者:蔡雨茵醫師

原文網址:https://tsaiyuyin.com/%E5%93%BA%E4%B9%B3%E7%96%BC%E7%97%9B/

天氣濕冷過敏大爆發! 「舌下減敏療法」告別啾鼻、鼻水流

15歲的阿弟和同桌同學正逢國中生期末考期間,卻因過敏性鼻炎導致每天起床會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甚至擤鼻涕擤到流鼻血、鼻涕倒流、每晚打呼,服用抗組織胺藥物雖可改善鼻涕問題,卻又導致昏沉愛睏,嚴重影響上課精神、讀書專注力與考試狀態,若又碰到感冒,未治療還容易併發鼻竇炎及中耳炎。

常見過敏原 塵蟎最為普遍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兒童過敏免疫科王怡人主任表示,過敏性鼻炎以避免接觸過敏原、藥物治療為主,若療效不佳才會進一步以手術治療。臺灣常見的過敏原中,以塵蟎最為普遍,其他則是蟑螂、黴菌、貓狗皮屑、植物種子花粉等,除建議病人減少與過敏原的接觸之外,也建議搭配環境衛生改善以降低發病率,但這些都治標不治本。

舌下減敏療法 「治本」甚至有望治癒

王怡人主任提及,「舌下減敏療法」是現在最新的治療方式,透過口服含有純化過敏原的舌下錠,使體內產生免疫反應並逐漸習慣過敏原,當再次接觸到過敏原時,身體自動啟動的就是被升級更新重新塑造的新免疫系統,對過敏原的敏感度被降低,可以「治本」甚至有望治癒,最終達到改善過敏體質。

常見副作用可被藥物壓制 居家服用便利性增

而「新的舌下減敏療法」,非注射劑型因此降低過敏性休克機率,安全性更高,王怡人主任說明,常見的副作用為喉嚨異物感、咽炎、口腔癢、嘴唇水腫,大多數以藥物壓制,治療期間多試幾劑後,多數病人的不適感多會減退,若進行多次治療都沒有發生重大副作用,便可在家服用,治療的方便性大為提升。

日常這樣做 減緩鼻過敏症狀

王怡人主任強調,改善過敏體質是一場長期戰爭,過敏治療需搭配環境控制、衛教、與藥物治療相輔相成。值得一提的是,冷空氣會刺激氣管收縮,過敏氣管不好的人,除了減少過敏原暴露,建議將脖子做好保暖,例如圍上絲巾或圍巾,記得戴好口罩、多喝溫開水,除了能防疫之外,也可以讓呼吸進入體內的空氣有濕潤和溫度,可保暖並減緩鼻過敏症狀。

下肢水腫恐是重症警訊! 「6疾病」嚴重會立即奪命

家醫科門診常有老人家就醫,更有不少人主訴是「腳腫腫的」。最近一個月連續有81歲高血壓、腎臟病史的蔡女士,以及89歲高血壓的王先生,都因下肢水腫及疼痛、走路不適到門診就醫,但經醫師診斷卻發現兩者都是腎臟癌合併周邊淋巴、肝臟轉移及下腔靜脈血管壓迫而造成下肢水腫;由於病程都已進展到末期,最後雙雙收治到安寧病房照顧。

莫忽視下肢水腫 嚴重恐奪命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家醫科醫師蔡東啟表示,一般都認為是血液循環不佳或是鮮少走動所致,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下肢水腫雖然是常見症狀,但同時也是不少致命疾病的警訊,若不盡快就醫,可能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威脅。

下肢水腫 當心6要命疾病

臨床資料顯示,常見併有下肢水腫的致命疾病如下:

1.心臟衰竭:常見臨床表現是走路會喘、心悸併有雙下肢水腫。

2.腎臟衰竭:常見臨床表現是臉色蒼白、倦怠併有雙下肢水腫。

3.末期肝硬化:常見臨床表現是肝硬化、腹脹併有雙下肢水腫。

4.末期癌症:腫瘤或鼠蹊部淋巴轉移壓迫血管造成下肢水腫。

5.下肢深部靜脈血管栓塞:常見臨床表現是下肢疼痛併有下肢水腫。

6.下肢蜂窩性組織炎:常見是下肢傷口紅、腫、熱、痛併有下肢水腫。

服用這些藥物 也可能造成下肢水腫

此外,蔡東啟醫師補充,除了上述致命疾病容易引發下肢水腫,其他輕微病因如慢性靜脈機能不全、藥物副作用(血壓藥、荷爾蒙、類固醇及抗憂鬱藥等)、非特異性水腫(如生育年齡的婦女)及其他不明原因(佔7%~27%),也會造成下肢水腫。

出現異狀盡快就醫 避免憾事發生

蔡東啟醫師建議,若發現下肢外觀改變或走路感覺沉重,經手指按壓皮膚浮腫處會凹陷且無法復原(類似壓麵粉糰),就應盡快尋求內科或家醫科協助診斷,切莫自行買藥或相信偏方,待到病情惡化再求醫,可能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低溫!先暖身再運動 多層次穿搭保健康

天氣逐漸寒冷,應注意低溫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尤其是高風險的慢性病族群,例如: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或有抽菸習慣、肥胖者,曾有中風、心絞痛病史者等,一定要做好保暖防護,以免造成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

「慢、熱、起、穿、行」 抗寒5絕招

天氣漸寒,日夜溫差大,國民健康署提及,長者們因夜間或清晨溫度較低,身體對溫度變化反應較不敏銳,晚上睡覺時,應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在床上活動一下四肢或進行伸展暖身運動,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起身後先坐在床邊,添加衣物或外套禦寒保暖,也避免瞬間起床的頭暈現象,再慢慢地下床。

另外,起床後的活動不要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暖暖身體,再以溫和方式進行相關的日常活動。

運動暖身保健康 出門結伴很重要

冬季早晚溫度偏低,若是習慣早起運動的人,不要急著太早出門運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天氣暖了再出門,或可改在室內運動。對於高危險群,國民健康署強調,最好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

出門需穿著保暖衣物及戴帽子,採多層次穿著,方便隨著溫度變化時,可隨時穿脫衣物;此外,儘可能選擇易於穿脫與合適肢體活動之衣物,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且結伴運動,相互扶持與照應。

注意身體徵兆 愈快就醫愈好

若出現心臟病徵兆(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更年期女性則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可能立即危及生命,建議儘速就醫接受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忙碌是每個人的常態,一但忘記或是沒有時間喝溫開水,血液容易變得黏稠,建議隨時補充溫開水,可降低血壓升高及心臟病發作的機率。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3類人膝關節最易耗損 中醫針灸緩解疼痛

60歲的李女士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已多年,雙膝疼痛導致生活品質降低,平時不敢出門,走路超過15分鐘就會開始疼痛不已,外出時無法上蹲式廁所,上下樓梯更是困難,影響她自行出門的意願。就醫接受注射玻尿酸、吃止痛藥皆無法減輕疼痛,故李女士尋求中醫幫助希望能減緩症狀。

膝關節疼痛 3類人最常見

膝關節經長年累月使用,會導致軟骨磨損,進而形成骨刺、關節變形產生膝關節疼痛問題,因而影響活動功能及生活品質;好發於老人、停經後的婦女及體重過重者。

台南市立醫院王怡婷醫師表示,中醫認為關節疼痛屬於「痹證」,是由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造成疼痛的症狀,以風邪致病為主者,疼痛較無定處,可選用羌活祛風通絡;寒邪致病為主者,疼痛劇烈且位置固定,可選用附子溫經散寒;濕邪致病為主者,常見關節酸痛而沉重,天氣陰雨時可加重或誘發症狀,可選用薏苡仁祛濕除痹。

穴道按摩有效 搭配中藥治療

王怡婷醫師取陰陵泉、足三里穴,健運脾胃、利濕消腫;取內膝眼及犢鼻穴,促進膝關節腔內循環,刺激軟骨修復;取血海穴改善血液循環以濡養關節;取伏兔穴強化股四頭肌;並搭配補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之中藥共同調理身體。

保養關節 日常應該這樣做

王怡婷醫師提醒,膝關節退化並不是老年人專有的疾病,若常常姿勢不良、體重過重者也可能提早面對關節炎的問題,所以平時應注重保養關節,如避免蹲跪的動作、體重過重者應減重以減輕膝蓋壓力、多熱敷膝蓋促進血液循環、穿合適有彈性的布鞋,鞋墊可以緩衝膝蓋受力,以及抬腿運動或是其他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量的運動,可以協助膝蓋有良好的穩定性以及避免受傷。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