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頭髮大把大把掉? 醫:找出原因大多都能改善

每次洗頭、梳頭,頭髮都大把大把的掉,或是掃地時看到滿地頭髮都膽顫心驚?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羅陽表示,落髮成因好幾種,及時至醫院找出落髮原因並對症下藥,大部分的落髮問題都能獲得改善,民眾切勿驚慌,若因擔心就四處尋求不正確的方式處理,可能導致反效果。

第一步:先回想落髮多久了

羅陽醫師提醒,首先民眾要回想落髮情形大約維持多久,臨床常聽許多人抱怨掉髮掉很久了,但是幾天,幾個月或幾年,其實意義上都大不相同。例如圓形禿、休止期落髮等急性落髮,通常幾個月就結束;但雄性禿等慢性落髮問題,往往會維持數年,初步判斷為急性慢性後,會施以不同處理方式。

第二步:找落髮原因

一般慢性落髮問題,應該會持續性發生,但若是急性落髮,只要將原因去除,症狀自然會逐漸改善。羅陽醫師指出,要找出落髮原因可從以下幾點協助判斷:

(1) 過去治療方式是否正確?

有些人一出現落髮情形就會自行購買含minoxidil成份的生髮水,但究竟落髮原因是否適用生髮水治療,或是使用方式與頻率正確與否,都需要專科醫師評估及判斷。

(2) 是否有家族史?

家族有雄性禿基因,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落髮問題。

(3) 是否長期吃素?月經是否規則?

吃素的人因肉類攝取不足,容易導致缺乏一些金屬元素,如鋅、鐵,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落髮情形加劇。同理而言,長期月經量大又不規則,也會影響到鐵質,進而造成落髮。

(4) 頭皮是否會癢或有頭皮屑?

頭皮癢、頭皮屑常為脂漏性皮膚炎造成,若頭皮發炎嚴重,也會導致落髮。除此之外,也需醫師進一步診斷是否為乾癬等免疫疾病導致。

頭髮生長三時期 休止期頭髮脫落約佔總量10%

羅陽醫師說明,頭髮生長週期有分為生長期,靜止期及休止期。生長期長達2至6年,靜止期是大約2至6周,至於休止期是3至4個月,休止期後頭髮會被推出毛囊後脫落。休止期頭髮占總數大約10%,任何因素導致休止期頭髮增加,稱為休止期落髮,而一般急性落髮,大多是休止期落髮。

問診回答越詳盡 越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一般人一天的落髮量約為50至100根,所謂臨床上定義的大量落髮,其實是指落髮量大於整體髮量的25%,但一般在這之前,病人就能自覺掉髮量增加而就醫。羅陽醫師補充,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女性落髮問題占多數,可能跟荷爾蒙有關,例如說月經來臨及排卵可能會影響。除此之外,民眾近期有心理壓力、重大家庭變故、接受手術、懷孕、體重大幅減輕、營養不良或有甲狀腺相關疾病等,都可能造成休止期落髮。

羅陽醫師提醒,有許多藥物都可能與休止期落髮相關,民眾於診間務必告知醫師現在正在服用的藥物以供參考,以利後續擬定治療計畫。

下一份工作是否會更好?轉換跑道的3個心理建設

許多人在領完年終獎金後會考慮轉職,但這是契機,還是危機?臨床心理師呂怡安分享,我們可以釐清3個問題,幫助自我了解,並做好轉換跑道的心理建設。

一、我為什麼想要離職?

離職常見原因包括:薪資福利不夠好、工時過長、壓力太大、沒有挑戰性、缺乏成長空間、管理或分工或職場人際互動問題等。 可以把想離職的原因列出來,用1-5分加以評分。

1分:非常輕微/幾乎沒有這個問題

2分:有輕微問題/但並不困擾我

3分:確實有這個問題/可以嘗試解決

4分:有點困擾/且不容易解決

5分:非常嚴重/完全無法接受或解決這個問題

評分過後,可以得到離職原因較完整的圖像,有助於下一步的思考與規劃。例如:

(一)哪些問題是有機會反應與解決的?

(二)哪些問題是階段性的?

(三)新人與工作的第二年,是撐得過去、會變好的嗎?

(四)在一個熟悉的工作環境中、真的不會再進步了嗎?

(五)有什麼是我可以行動與改善的?

先處理可以解決的問題,有機會改善工作與生活品質、且有助於自我了解(自身喜好、能耐及缺點),能避免把個人未解決的疑惑與擔憂,帶到下一份工作。帶著情緒離開也許可以中斷痛苦,卻未藉此機會覺察或修正,轉職後可能仍然延續一樣的問題。

二、我想要什麼樣的工作?

世上沒有滿分的工作,我們可以列出工作的理想條件,包括:待遇、工時、專業發揮、成長空間、有興趣、認同的價值、團隊氣氛等逐項評分。

1分:這個因素對現階段的我完全不重要

2分:對現階段的我不是那麼重要/但長期下來有可能還是需要

3分:有的話很好/沒有的話會覺得有點可惜

4分:希望最好要有這個條件/沒有的話會很不滿足

5分:對現階段的我非常重要/非常想要/不能沒有

或許你已注意到有興趣的職缺,可以列出上述條件按照該職缺的特性進行評估。如果有機會,可以詢問在該公司或該領域的親友經驗,避免憑空畫出美好想像或不必要地擔憂。

三、我做好轉換跑道的準備了嗎?

轉換跑道前,也有三件事情要做。

第一,是前一份工作要好好收尾,避免不歡而散或丟下爛攤子。好好道別是一種成熟的表現,且曾並肩作戰的夥伴、長官,未來仍有合作的機會。

第二,是了解新工作所需能力進而提早培養,可以在前一份工作的業餘時間對新領域試水溫,或是在轉職空檔的期間進修學習。如果到了新工作,一上戰場就能成為即戰力,對於求職順利程度、個人的自信、避免新手的壓力、得心應手的速度,都很有幫助。

第三,是規劃轉職間的空檔。轉換跑道可能進入暫時的失業狀態,待業多久,有時可以規劃,有時無法預測。此時需盡量備用足夠的資金,量入為出,避免存款不足的焦慮。

臨床心理師呂怡安提醒,請記得,長時間的待業且虛度光陰是最容易感到不安,這段期間,問問自己想做什麼、需要做什麼,不管是放鬆、健身、與親友聯繫、進修,甚至圓夢等,都可以事先安排及規劃,充實生命。

文章來源: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AAC728154AF14339&sms=D7C906BCBC57377D&s=B218B2CB83851CC6

為什麼減肥總是失敗? 關鍵原因看這裡

減肥並不難,難的是不復胖。現在到處都是減肥的資訊,所謂正統醫學減肥的方法一大堆,有效歸有效,但是效果與代價也通常很慘烈;其次是各種來路不明的營養食品,諸如:甲殼素等等,部分醫師會接受甚至推廣,部分醫師則持保守的態度。這類所謂「食品」,其實都被誇大了療效。讀者要有一種觀念:這觀念可以說是鐵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要越溫和、越不傷身體,體重就不會有太令人「激賞」的變化;最後是林林總總的一大堆偏方,通常是說者言之鑿鑿,但是聽者藐藐,回家認真試一試,會瘦的還是會瘦,不會瘦的還是不會瘦。

這種類型的胖子 適合找精神科治療

事實上,也許多數人都沒有注意過:「瘦身」這個領域,究竟應該屬於哪一科的範圍?這個問題聽起來很無聊,但是誰都知道:你跑到婦產科要求看心臟病,你的病有可能會好嗎?如果你從來沒有搞清楚過:「瘦身」究竟是哪一科的領域,那你到底看對了沒有?倘若沒有,你好的了嗎?

答案很簡單。瘦身可以分成幾個部份:如何控制營養均衡,增加體能──這是營養科的專門;如何改變人體內分泌,加速新陳代謝──這是內科的專長。如何用暴力把病態性肥胖給幹掉,直接把脂肪給抽出來──這是整形外科的專長。

這三種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如何瘦下來?」大家通常是「文」的不行,就來「武」的。這部份,我們精神科都是門外漢,什麼都不懂,也不能說什麼?但是,有一種人,那就是我們的專長了──那就就是:要瘦不難,可是就是會復胖;人生把體重畫成一條線,幾乎就像在走大多頭的股市──易升難降,見回不回。

這類的人怎麼會跟精神科發生關係呢?其實,在我說什麼以前,你仔細觀察一下你身旁的好友:胖子通常不會心廣體胖,相反的,胖子情緒很容易不穩定;其次,變瘦的時候,人的心情會變好,有時候,連憂鬱症都不藥而癒了;而且,有心事的人,也比較容易發胖。最後,多次減肥失敗的人,內心通常充滿挫敗感,自殺意念也會比較高。

減肥與「神經傳導物質」息息相關

為什麼會這樣?這要從生理與心理兩方面探討。在生理層面,真正的原因還沒找到,但是從心理方面,都已經不斷透漏肥胖與人類傳導物質有關。例如:多巴胺跟人類心智混亂有密切關係,而要對抗多巴胺的藥物,幾乎清一色會讓人發胖。那是不是暗示著我們:倘若人類沒生病,大腦能夠妥善控制多巴胺,一方面自己不會陷於瘋狂,另一方面,也無須吃藥,體重也不會增加了。體重與理性,似乎有所關連性。這點沒有實驗證實,也不能亂說,但是不少肥胖者確實是很敏感,每天都在想東想西的。

其次是提振精神,對抗憂鬱最有效果的藥物,無論是抗憂鬱劑,還是興奮劑,幾乎都會讓體重下降。尤其是興奮劑的效果最為明顯。但是因為興奮劑對身體傷害較大,我們通常只考慮抗憂鬱劑。最後,就是會讓人放鬆,不再緊張,容易入睡的藥物,不管是安眠藥、助眠劑、抗焦慮劑、或鎮定劑等等,幾乎都會讓人的體重不知不覺上升。倘若病情控制不穩定,當事人還是很緊張,那麼,體重不會上升,反而會下降。但是倘若病情好轉,甚至完全痊癒,體重通常是會上升的。

還有相當多的例子,驗證著神經傳導物質與體重有關係,說不定體重就像體溫一樣,在大腦裡面有一個調節中樞,要調高調低,就要靠調整大腦組織來設定「標準值」。

暴飲暴食是想找回嬰兒時代期的「甜蜜感」

其次是,體重較重的人,常常容易遭到其他人的嘲笑,但是這些嘲笑累積在心中,沒有地方發洩。而能夠抵銷「被傷害」的情緒,剛好存在於人類成長中的第一個時期,也就是口慾期。所以,很早以前,就有人發現大吃大喝,可以改善心情。事實上,大吃大喝就是要把嬰兒時代的那種甜蜜感覺給喚回來的意思。而口慾期的後面是肛門期,主要管理的是一個人的罪惡感。

所以,一旦身體較胖的人碰到這狀況,那就完蛋了,因為被別人嘲笑,所以身體需要口慾期的幫助,才能度過沮喪的時間,但是口慾期的特色就是大吃大喝,剛好越吃越胖。而緊接在後的肛門期,就會在自己吃完最後一口食物之後,開始大聲斥責自己,讓自己充滿罪惡感。而人們要如何面對罪惡感呢?當然是再度回到口慾期。你想,這有可能瘦得下來嗎?所以,每一個人只要發動意志力的時候,通常能瘦下來,但是等意志力用光了,體重就再度回復了。這就是為什麼減肥是那麼困難的緣故。

(文/精神科專科醫師 陳俊欽)

文章來源:為什麼減肥總是不成功?

除舊佈新農曆年 你深藏的壓力也跟著大掃除了嗎?

農曆年之際,又是揮別過去一年來的陳舊,藉此展開新年新氣象的好時機。尤其近兩年來歷經新冠肺炎疫情,面對多樣變異病毒入侵的未知與不確定性,為每個人都帶來多多少少的壓力與情緒衝擊。藉此時機,不妨利用年假期間將過去一年來堆積的壓力垃圾徹底清掃,從心整頓、從新出發。

每個人對壓力反應不同 先察覺再找根源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王如建議,壓力對每個人所帶來的衝擊反應可能不太一樣,常見的壓力反應可能會有:身體緊繃僵硬、感覺心悸、胃痛、頭痛、失眠或食慾不振等身心症狀,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及判斷力變差等認知效能減退,感到憂鬱、焦慮或易怒等情緒反應,或者出現像是退縮、逃避、抽菸喝酒、暴飲暴食等行為問題。所以,應先從覺察壓力對自己所帶來的身心衝擊反應開始,進而找到壓力的來源加以掃除。

找出壓力來源 積極解決問題

在釐清自己的壓力來源之後,就可以開始採取行動準備掃除。此時可以先思考的是,有什麼是可以改變的部分,針對能改變的狀況尋求積極作為。王如臨床心理師分享,像是面臨疫情的不安壓力,可以做的是配合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政策,適度關心疫情訊息、了解相關防疫措施、並做好自我防護等作為,就能有效減少染疫風險,因此也能減緩來自疫情的壓力。

調整面對心態 健康生活管理

人生總有許多是無法憑藉積極努力就一定能夠解決的問題。當壓力是來自無法改變的現實、或暫時難以改變的情況時,可以做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王如臨床心理師強調,唯有放下對要求極致掌控的執著心態,接受生命中無法避免的不安與失落現實,保持面對改變、重新適應的彈性,並且懷抱希望、樂觀思考,才能將壓力感受徹底釋放。

而過好每一天,從飲食、運動、休閒、睡眠等生活的各層面,做好基本的健康管理,並拓展周遭社會資源,都有助於提升自己在因應壓力時的承受能力。

家有失智者如何過好年? 專家提「春節叮嚀」

期待一整年的農曆春節即將來臨,又是家人團聚的時光!由於原有生活模式改變,環境刺激增加,加上疫情的影響,失智者可能容易發脾氣或混亂,甚至發生意外,令家屬心情受到影響。

認知功能障礙 調適比一般人弱

台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障礙以致對環境改變的調適比一般人弱,因此,過年期間產生令家屬困擾的行為反應是可以預期的。家屬及親人要常常相互提醒,體諒失智者是生病了,包容失智者的脫序行為,千萬不要糾正或爭辯,多順著失智者、了解他們的需求、多多鼓勵讚美他,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才能化險為夷。

預先安排好過年期間活動 家人輪流陪伴失智者

這次過年因碰到部份疫情,家屬與失智者待在家的時間可能比較多,發生衝突機會相對比較大。湯麗玉秘書長表示,許多失智者平時規律參加社區活動,以致過年時失智者也吵著要上課,造成家屬極大困擾,因此可請家屬們與失智者一同散步、打麻將、唱卡拉OK、下棋、寫春聯、包紅包、準備年菜等。

另外,孫輩是引導失智長輩的得力助手,家人可多安排祖孫同樂活動。

別考失智者 隨時留意失智者情緒

失智者過年時回到老家或見到熟悉的親人可能會很開心,但也可能出現不認得親人。這時親友應主動向失智者自我介紹,避免用猜猜我是誰的方式來「考」失智者,並隨時留意失智者的情緒反應,當失智者出現不安情緒時,減少人及環境刺激,安排安靜及舒適空間,讓熟悉的照顧者來安撫其情緒,讓失智者做喜歡的活動以轉移注意力。

年節期間為走失高峰 外出應時刻陪同

此外,湯麗玉秘書長提醒,年節期間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因此帶失智長輩外出時,應安排兩位以上家人陪同,相互支援以降低走失風險;出門前先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其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以利走失協尋之用,亦可準備緊急連絡卡、愛心布標、愛的手鍊、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家屬應隨身帶著失智者的診斷証明或身心障礙証明,當失智者不小心沒戴口罩將被開罰時,可提出說明。

年終、結婚、生不生?過年長輩尬聊15大問句全攻略

春節期間,全家族返鄉團圓很熱鬧,四處洋溢著喜氣,年夜飯桌上,免不了來自「長輩們熱情的關心」,問起一堆尷尬話題,例如:「什麼時候要結婚啊?」、「年終領多少啊?」常常讓年輕人整個不知所措,就怕回答不夠妥當,不僅傷了面子也失了裡子。諮商心理師黃予岑以心理學的角度,深度剖析長輩的行為目的,以及提供15個過年最怕被問的問題,教你怎麼見招拆招,過個平安順心的好年!

劃下界線 決定透露隱私的程度

黃予岑表示,這些尷尬問題,都是長輩希望跟晚輩有些互動,希望有人際上的連結,畢竟過年團聚時刻,互相的問候、關心,是一種習俗文化。長輩也總不好見著晚輩愣著不說話,因此會主動關心晚輩。且畢竟久久見一次,總得找話題互動,因此這些尬聊問句就成了「壓力」,或變成「互相比較」,例如:你家的孩子最近怎麼樣?我家的孩子又怎麼樣?像是上班時主管打年末考績,讓晚輩備感壓力。

此時,晚輩除了可以表達對長輩關心的感謝,黃予岑建議,也要同時衡量自己可以承受的「人際界線範圍」,思考想要透露自己的隱私到什麼地步,我們一定能分辨長輩是「真心關心」且平日常常有互動,還是只是過年過節應酬團聚的客套八卦,或者他們只是希望晚輩也回過頭來關心自己,而重點在於自己可以透露和承受到什麼程度,先停下來問問自己內在的感受。

如果長輩只是客套對話,或許不用太認真,唱片跳針地回應就可以,重點是看見對方關心的心意,但不代表要全盤接受,或說出自己不想透露的事情。也可把球丟回給長輩,讓長輩多分享自己的近況,更能夠促進雙方互動,而非單方面「被拷問」。

以心理治療角度 人際互動有三大重點

黃予岑表示,在心理治療中,有一種「DBT辨證行為治療」,當中提及許多日常生活中可應用的有效技巧,其中的人際效能技巧模組,提到面對人際間的互動,可以把重點放在三個部分。

一、目標效能:像是我想在關係互動後達到什麼目標?例如:藉此拿到多一點紅包錢,那我們就可以多跟長輩交流互動,順便看看怎麼討紅包。

二、關係效能:我希望跟對方互動後對方可以怎麼看待我?互動中可以多一點傾聽,與對方多一點交流和好奇。

三、自尊效能:也就是自我尊重,在這個互動中我可以怎麼看待我自己。例如,若互動後覺得自己的界線沒有被侵犯,可以有些交流又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這時我怎麼認可自己的感受或期待就變得重要了。

藉由上述思考,除了可以在人際當中讓自己更自在,也能更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麼。且無論是不是過年的長輩互動,或者是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都能找到當下自己更舒服互動的位置。

以下15大尷尬問題全攻略,教你「智慧圓融」答覆

1. 什麼時候要結婚啊?

ANS: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候,緣分到的時候。

2. 有沒有男朋友/女朋友?

ANS:(哭泣) 剛分手,我想過年哭泣的場面尷尬長輩就不會繼續問了,但這個不適用於長輩立刻說要介紹新的人給你認識,增加麻煩,因此不妨也可以關心一下長輩跟另一半的相處如何,表達想要跟長輩取經,說不定有機會聽到來自長輩的心聲或關係經營心得也不一定。

3. 薪水多少啊?

ANS:謝謝關心啊!不知道您的薪水是多少呢?或者退休金一個月領多少呢?我們來交換秘密。

4. 年終獎金發多少?

ANS:很少欸!長輩你這麼資深一定比較多吼,可不可以跟晚輩分紅?

5. 研究所、國考考得怎麼樣?

ANS:我先去問老天爺,還是長輩要幫我算一下?

6. 何時要買房子?

ANS:歡迎贊助頭期款,有您的贊助我一定可以買得更快!希望有長輩的牽成。

7. 什麼時候生小孩?

ANS:快了快了,生了您可以幫忙養嗎?如果可以我一定生更快一點。

或者有努力可是還生不出來,長輩要幫我生嗎?

8. 在做什麼工作?

ANS:我好像也很少關心你耶!不知道你做什麼工作?跟我分享一下你的工作嘛!

9. 小朋友在學校考第幾名啊?

ANS:考第幾名不重要,現在的有錢人書都沒有讀完,不論是賈伯斯還是比爾蓋茲。

10. 不記得我是誰了嗎?

ANS:真的不記得,給一點提示。因為貴人多忘事,你是貴人,而我常常忘事,請長輩幫忙複習一下,不過你記得我是誰嗎?

11. 幫你介紹OOO怎麼樣?

ANS:謝謝你啊!先不用,有需要我會跟你說,還是要先介紹給你家兒子(女兒)?

12. 給父母紅包多少錢?

ANS:我們之間是愛,不能用金錢衡量,話說您的小孩給您多少紅包錢呢?

13. 你讀什麼系阿?讀這個系以後能幹麻?找得到工作嗎?

ANS:XX系啊!去年你問過我同一個問題了耶!貴人多忘事吼?你忘記了我好傷心,如果找不到工作再麻煩長輩幫我介紹哦! 14.今年剛畢業吼?工作穩定下來了嗎?

ANS:對啊!剛畢業,您的穩定是指什麼意思呢?如果不穩定是不是您可以幫我用你的人脈找找長期飯票呢?謝謝! 15.這樣辛苦的工作是有沒有存到錢啊?

ANS:看看皮包,燦笑說:歡迎斗內!

反之,我們也可以反問長輩這年的健康狀況?退休生活如何?近期興趣是什麼?說不定有機會找到共通的話題,比如長輩喜歡種花花草草,如果剛好你也有種花的嗜好,不妨聊有共通興趣的話題,有質量的對話,才能讓雙方的互動更親近圓滿。

黃予岑 諮商心理師

FB粉絲頁【黃懂心理話-黃予岑心理師】

【證照/專業訓練】

DBT辯證行為治療

Asia EFT 進階/初階認證課程

SE 身體經驗創傷工作 1st year

【專長】

關係議題、原生家庭、創傷療癒、婚姻伴侶諮商、親子家庭諮商

年節出外踏青不想敗興而歸? 預防膝關節退化3大要訣

年節將至,許多人引頸期盼連假的到來,不僅除夕夜家族團圓吃飯,有些人也會安排連假來場家族旅遊,帶長輩出外踏踏青。但在台灣,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近 15%,全台約有350 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究竟要如何兼顧戶外活動與關節保護,才不會出門一趟卻因關節痛症而敗興而歸?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郁智提出預防膝關節退化3大要訣。

一、避免傷膝蓋NG動作

林郁智醫師比喻,人的膝蓋像輪胎;軟骨像胎皮,而胎皮經長期損耗就會讓輪胎逐漸失去正常功能,因此,以男性來說膝關節大多至60歲以後開始明顯退化,女性因肌肉力量較男性略為不足,故可能會發生較早,目前臨床上最常見還是以65歲為區隔。

「退化」聽起來是必然會發生的過程,但其實我們可以藉由少做一些動作來減緩其損耗。舉例來說,上下樓梯、爬山等需膝蓋反覆彎曲、伸直,還有長期蹲、跪等動作都會加快膝關節的退化。

針對礙於工作需求需反覆施作上述動作的人,如工人搬重物或農夫插秧,實際上難以避免久蹲。林郁智醫師建議,此族群可加強訓練自己的股四頭肌,增加膝蓋的穩定度,連帶減緩膝關節退化速度。

二、訓練大腿股四頭肌

股四頭肌包含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和股中間肌,是人類要維持正常行走及奔跑不可或缺的重要肌群。林郁智醫師分享,訓練股四頭肌不代表可以百分之百預防膝關節退化,但臨床上觀察確實有部分患者族群是因股四頭肌退化而導致。

許多人可能會想問:「年紀大了要訓練股四頭肌會不會很難?」林郁智醫師說,簡單的訓練其實只要找一張有椅背的椅子,坐椅面1/2,注意不要讓背部靠到椅背,進而使核心肌群(腹肌、背肌)能夠用力挺直。

將一隻腳抬起與地面平行並且停留五秒再放下,每日可做大約100下。林郁智醫師補充,為避免雙腿肌肉不平衡,儘量讓兩腿施作次數維持在差不多的範圍,若一次做100下過於勉強,可視個人情形分次進行,如果仍然太過困難,可先以躺姿進行。

三、調整日常習慣

平時養成良好日常習慣也能對膝關節保養有所幫助,對此,林郁智醫師有4點分享:

1. 體重控制:減重能夠降低身體重量對膝蓋造成的負擔,適當的身材管理不一定只是為了美觀,也能幫助找回健康。

2. 早睡早起:規律的作息可以幫助增進人體代謝功能,而已損害之軟骨會激發體內免疫反應,讓其退化程度加劇,因此良好的代謝也能協助減緩軟骨損害速度。

3. 飲食均衡,避免高油、高鹽飲食:此類飲食多含自由基,讓身體產生負擔進而使軟骨更易退化,平時可適時補充含鈣食物,如牛奶、豆腐、杏仁等。

4. 保健食品:林郁智醫師提醒,保健食品對於防範膝關節退化的效果,目前文獻證據仍不夠充足,且並沒有醫療效用,建議患者儘量在可負擔的情形下再進行補充。

林郁智醫師呼籲,如果民眾已確診有膝關節退化情形,且常有嚴重痛症,即不建議再進行過度激烈的活動,因退化發展到後期除疼痛之外還會有軟腳的可能性,建議春節出遊多以平地上的健行為主。視個人肌肉強度,避免步行太長時間、爬樓梯、爬山等活動,以免痛症惡化或跌倒造成意外受傷。另外,隨身攜帶輔具或使用簡單好取得的雨傘、登山杖,能同時減緩疼痛發生及降低軟腳跌倒的風險。

▲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郁智

冬天皮膚乾癢難耐泡熱水舒緩? 小心症狀加劇

你也常到了冬天就皮膚乾癢嗎?其實可能是「冬季癢」惹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方心禹解釋,冬季癢又稱為冬季濕疹或乾燥性濕疹,多發生於中老年人,主要因保養方式不當所導致,又以小腿前側為最常病發部位,患者皮膚初期會變得乾燥且產生細小白色皮屑,後續開始有皮膚紋路,一旦嚴重至劇癢程度,有時還會伴隨滲出液及技發性的細菌感染。

掌握洗澡後先上乳液再擦藥膏 解決冬季癢問題

一名70歲阿嬤,冬天蓋棉被睡覺時,常感覺到蟲子在身上蠕動,嚴重影響睡眠品質,起初聽聞泡熱水澡可以減輕症狀,沒想到泡澡後反而症狀加劇,甚至四肢出現許多抓痕,直到就醫後,經醫師確診為「冬季癢」,建議洗澡後先上乳液再擦藥膏的方式,患者症狀已大幅改善,也終於能一夜好眠。

若拼命以藥皂搓洗 恐使冬季癢症狀加劇

方心禹醫師說明,冬天因天氣冷加上血管收縮,包括皮膚水分、出油量都會跟著減少,這時皮膚表面沒有足夠皮脂防止水分蒸發,加上濕度低,更容易讓皮膚水分喪失,若又與厚重的衣物、棉被接觸後,更容易加劇皮膚搔癢症狀,尤其冬季癢並非衛生習慣不佳所引起,若拼命以藥皂、清潔液搓洗,不僅會使皮膚變得更為粗糙,也會使冬季癢的症狀更嚴重

抓到皮膚出現破損、紅斑 應尋求醫師協助

因此,改善冬季癢關鍵就在於讓乾燥的皮膚恢復滋潤,除了白天補充大量水份,洗澡後也可在充滿蒸氣的浴室內塗抹具保濕作用的乳液,且建議穿著寬鬆舒適衣物以幫助改善症狀。方心禹醫師提醒,若症狀仍無法獲得控制,甚至抓到皮膚出現破損、紅斑、長水泡等,恐已演變疾病程度,應盡快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