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3C產品早晚用不停! 小心乾眼症找上門

現代人上班看電腦,下班看電視、滑手機,用眼需求大增,小心乾眼症找上門!眼睛乾澀並不代表就是罹患乾眼症,但確實可能是其中一種症狀,三軍總醫院眼科部角膜及屈光專科醫師翁子恆、簡乾証指出,乾眼症是一種眼表多因子的慢性疾病,常見症狀包含乾澀、疲勞、溢淚、眼睛異物感、視力模糊、睫毛四周出現皮屑,甚至眼睛灼熱、刺痛感及紅眼等。而其病因及造成風險的可能因子非常多又複雜,需透過持續觀察及治療、追蹤,方能有效減緩乾眼症之不適,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並減少嚴重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乾眼症分三類 多數合併不只一種型別

翁子恆醫師、簡乾証醫師表示,正常的眼睛表面有一層淚膜,經由眨眼的動作而均勻分布,覆蓋在眼角膜及結膜上,形成一個潤滑保護膜。由外而內又可分為三層,分別是脂質層、水層與黏液層,也因此可以將乾眼症分為三類

(1) 缺水型:當淚腺無法產生足夠的水分,會出現水層缺乏型乾眼症,常見於風濕免疫相關的乾燥症患者。

(2) 缺油型(較常見):當淚膜中的脂質層不足,水分蒸發速度較快時,為脂質缺乏型乾眼症,也稱為過度蒸發型乾眼症,常見於瞼板腺功能障礙患者。

(3) 缺黏液型:當淚膜中的黏液層缺乏時,淚膜無法均勻平鋪於眼球表面,亦會造成乾眼症狀。

而經國內外研究顯示,多數乾眼症患者常合併上述不只一種型別,又稱「混合型乾眼症」,故如何仔細檢查分析並對症下藥,才是治療乾眼症之精要所在。

眼睛缺乏油脂? 認識「瞼板腺功能障礙」

翁子恆醫師、簡乾証醫師說明,瞼板腺是分布在眼皮(眼瞼)內部的一種皮脂腺體,主要功能是分泌淚膜中的油脂層,進而降低淚水從眼睛表面蒸發;而瞼板腺功能障礙就是當瞼板腺開口阻塞或發炎時,其分泌的油脂質或量異常,使淚膜快速崩裂,導致眼瞼炎症,併發乾眼症。

瞼板腺功能障礙常見症狀為灼熱感、眼睛癢、視覺品質下降、眼皮及結膜紅腫、早晨起床眼皮沾黏、睫毛根部四周出現皮屑等;其中油性膚質、酒糟鼻患者、年長者、眼周及寢具清潔不佳者導致眼瞼內蟎蟲增生,皆是好發族群。此外文獻指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引起的乾燥症、長期服用抗憂鬱劑、降血壓藥和眼皮或角膜手術等,也較容易有瞼板腺功能障礙,為過度蒸發型乾眼症的主要原因。

改善不適症狀 乾眼症治療新利器

當瞼板腺無法正常分泌油脂時,就需醫療介入,翁子恆醫師、簡乾証醫師提到,目前新治療技術包含:

脈衝光乾眼治療( Intense Pulsed Light)

透過在眼瞼周圍施打專為眼科設計的高固頻脈衝光來(1)產生熱效應,融化阻塞的脂質,疏通瞼板腺(2)封閉眼瞼周圍的微細血管,減低發炎反應(3)刺激瞼板腺,提升瞼板腺分泌脂質的能力(4)改善瞼板腺微環境,降低局部發炎因子,活化瞼板腺功能,達到緩解相關乾眼症狀的作用,為乾眼症之進階療法。

熱脈動治療 (Thermal Pulsation Treatment )

熱脈動儀器會穩定增溫,經由 12 分鐘42.5°C 脈動式擠壓,為眼瞼提供溫暖而適切的熱能,同時以電腦調控進行持續性眼瞼按摩,這種組合可軟化阻塞的腺體及疏通瞼板腺、促進腺體分泌新的脂質,避免阻塞造成的瞼板腺萎縮。經過一段時間的熱脈動治療後,腺體將能夠恢復其自然產生的淚膜油脂。淚膜中有足夠的脂質層,淚液就不會再蒸發太快,確保更健康的眼表。

原文作者:翁子恆醫師、簡乾証醫師

原文網址:https://enews.tsgh.ndmctsgh.edu.tw/edm/content_detail.aspx?eid=1787

中藥也能治骨質疏鬆 填充骨內精氣靠「這幾味」

骨頭與許多的組織相同,都會進行新陳代謝,使骨頭的代謝處於平衡的狀態。但這樣的平衡卻可因體質、性別、年齡老化、營養狀態、後天疾病、抽菸、喝酒、少運動,甚至是藥物等因素而出現偏差,提高骨質疏鬆的發生率,甚至出現骨折,讓患者的生活品質面臨嚴重的考驗。

骨內精氣不足 支持功能弱、易骨折

三軍總醫院中醫部胡展榕醫師表示,「骨頭」在中醫的生理概念中,有包護與支持身體的功能,也是人體儲藏精氣(古人稱為「精髓」)的位置之一。而骨頭中儲藏精氣的充盈與否,與人體內在的臟腑功能、經絡調控密切相關。

先天體質及後天疾病及面對老化的保養等,都影響著人體的臟腑與經絡功能。是故,若因上述因素導致填充於骨內的精氣減少,則骨的支持功能變會減弱,從而提高骨折的風險。

中醫處理分兩面向 填充精氣及治療痛症

已出現骨鬆或罹患未來較易導致骨鬆疾病的患者,除接受現代醫學的治療追蹤外,也能透過中醫的處置達到增進骨質密度與改善生活品質的目標。

胡展榕醫師指出,中醫處理骨質疏鬆一般會有兩個面向同時進行:一是分析患者體質特色進而加以調整並加強骨質填充,使臟腑與經絡的運作功能良好,並透過中藥的作用使精氣填充於骨內,改善骨質密度與緩解骨鬆的進展,其中杜仲、續斷、補骨脂、何首烏、鹿角膠、龜板膠等,是中醫常選擇用以填充骨內精氣的用藥。第二,協助處理患者出現骨疏的原生疾病,或是骨鬆導致的骨折、姿態變化導致的疼痛,中醫師會按照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選擇適合的方藥進行治療。

調整日常作息 預防骨鬆從年輕做起

在骨質疏鬆預防方面,胡展榕醫師提醒,不僅高齡族群需要保養與預防,少壯年的民眾也應一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規律作息、適當的營養、適度戶外活動及避免菸酒等,不僅可減少發生疾病的機會,更能使人體儲藏於骨內的精氣充盈飽滿,以應付日後因疾病與老化等人體精氣的消耗,減少骨質疏鬆的發生率。

原文作者:胡展榕醫師

原文網址:https://enews.tsgh.ndmctsgh.edu.tw/edm/content_detail.aspx?eid=1653

老年生活怎樣才能幸福? 達到「健康的生活機能」

社區裡住著兩位奶奶,楊奶奶和蔡奶奶,兩位長輩身體健朗,行動自如、家境小康,晚年不需為金錢煩惱,她們的成長背景、家庭狀況相似,然而卻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晚年生活。

同樣背景 生活寫照卻大不同

楊奶奶和蔡奶奶是好朋友,住在同一個社區好多年了,還一起參加社區排舞班,固定和一群老伙伴跳舞,運動後相約吃早餐,興致來了還會在公園野餐。楊奶奶經常精神抖擻,笑口常開,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妥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參與,諸如長青歌唱班、進香活動,還嘗試學習新事物:報名攝影班,學習用類單眼相機拍照。其他時間則處理家務,偶爾和孩子們到外聚餐、逗逗孫子女。 蔡奶奶則是經常面露疲憊,表現匆忙,譬如朋友聚餐時不時姍姍來遲或早退,因為要趕回去煮飯。大夥聊天時常常唉聲嘆氣,抱怨自己很累,要料理家務、協助先生的公司管帳,抱怨媳婦懶惰,不僅不幫忙分擔家務,還要她接送讀國小的孫子女。令蔡奶奶心酸的是,她付出如此多,家裡的人卻鮮少感謝她,反而抱怨連連。

找到老年生活的平衡點 造就幸福的老年

其實,蔡爺爺的工作有員工協助,成年孩子們會負擔家務與照顧孫子女,蔡奶奶是可以不用如此辛苦的,只是蔡奶奶不敢、也捨不得放下權力與責任,為自己招攬太多事情,沒有考量65歲後,體力、身體靈敏度與做事情的效率會自然減退。蔡奶奶尚未找到老年後生活的平衡點,也還沒有規劃與安排期待的老年生活,似乎仍習慣以過去中壯年時的生活方式過著生活。 各位讀者想像過自己的老年生活嗎?您期待的老年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呢?如楊奶奶般開心、閒適,還是如蔡奶奶般辛苦、疲憊?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 WHO)近年不斷提倡健康老化,「健康老化」意指發展並維持「生活機能」(Functional ability)之過程,而有健康的生活機能便能夠造就幸福的老年。為達到健康的生活機能,以下五個面向需要努力,包含:

1. 維持基本生活需求,即食、衣、住方面獲得基本滿足。

2. 具行動能力,能夠去想去或需要去的地方。

3. 建立與維持人際關係,持續與他人有正向互動。

4. 持續學習,吸收新知。

5. 社會參與及貢獻,參與家庭或社會活動,並提供能力所及的付出,獲得歸屬感與成就感。

蔡奶奶為例,已經滿足的部分有維持基本生活需求、具行動能力,以及持續學習,但在建立與維持人際關係、社會參與及貢獻這兩部分可以再做些調整。蔡奶奶與家人的關係較緊張,若能減少一些不屬於自己的工作,像是由員工管帳,蔡奶奶只要進行最後核對,不須全部親力親為;由子女負責孫子女的照顧,蔡奶奶偶爾支援。如此,減少疲憊與抱怨,進而增加與家人間的正向互動與成就感,更能接近「健康老化」的目標。

各位讀者,您期待自己以健康、正向的態度面對自然老化嗎?您期待自己邁入老年後,能夠怡然自得嗎?不妨參考WHO的建議,開始思考自己現在可以如何準備,以實際行動謀畫一個您想要的老年生活吧。

文章來源: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82A4603D79803911&sms=F699D0A0E5E848C2&s=EE3829123AA7037D ; 文/李思儀 臨床心理師

 

 

開心出門平安回家 過年「登高望遠」暖身要做足

「登山」是許多人的休閒愛好,尤其台灣坐擁秀麗山林,趁著長假,山友相揪去親近大自然,不只可以鍛鍊心肺耐力,還能訓練腿部肌力。除此之外,成功登上山頭帶來的成就感或從高處眺望美景,都可協助紓解平日生活累積的壓力,這些也都是許多人熱衷爬山的原因。但民眾要特別注意,冬季從事運動若未多加注意,更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尤其今年冬季氣候不穩定,天氣時暖時冷,過年時期去爬山,不只要注意保暖,運動前也要做足暖身,才能避免好好的假期泡湯。

冬季爬山衣著分三層 慢慢爬、不宜快

對過年想要「登高望遠」,出外爬山的民眾,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簡祐民提醒,12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區域容易產生高地反應,因此衣著一般建議分三層。最內層著重排汗機能,讓汗水均勻分布發散;第二層為保溫隔熱,多以羊毛、棉等材質衣物為主;第三層因應台灣冬季濕冷氣候,則會注重防水、防風,以防山區颳風下雨。除了衣服之外,也要特別注意頭部保暖,戴帽子可協助保暖,同時降低山區強風所帶來的不適。

另外,活動量急遽上升可能造成缺氧,因此冬季登山也要特別注意「速度」,不宜快。放慢登山速度不僅可以讓身體逐漸習慣高度、溫度及運動量,也能儘量減少排汗,維持體溫同時也保留體內水分。

攜帶登山杖幫助平衡 分散膝關節承受之壓力

簡祐民醫師表示,若地形類型為平緩上升,攜帶登山杖可協助降低爬山過程中膝關節的壓力。簡祐民醫師分享,上山時可將登山杖長度調短,增加支撐力;下山時再把長度調長,平衡釋放下山膝關節承受之壓力。除此之外,若山區路面濕滑,或行經小溪,登山杖都可協助平衡,以防意外跌倒導致受傷。

避免飲酒 恐使血管擴張加快體溫散失

好友登山相聚,一時興起可能攝取酒精性飲料助興,簡祐民醫師強調,登山中飲酒會造成血管擴張,民眾可能會覺得飲酒身體暖呼呼,但其實血管擴張會使體溫下降加快,進而導致失溫風險,若挑戰高海拔山地更危險,飲酒會使體內呈現低壓、低氧狀態,可能造成注意力渙散、專注力下降,發生高山症相關症狀或意外機率也會隨之增加。

天冷運動慎防運動傷害 「完整步驟」一個都不能少

天氣冷颼颼,窩在家裡看劇吃零食,小心只吃不動不僅囤積脂肪,還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並增加大腸癌、高血壓、骨質疏鬆、脂質失調症(lipid disorders)、憂鬱、焦慮的風險。但說了這麼多,天氣冷也不能貿然運動,一不小心可能造成運動傷害,要如何兼顧冬季運動及安全,復健科醫師解釋何謂「完整運動」,從暖身、運動到收操一個步驟都不能少!

冬季為運動傷害高峰期 氣溫低使血管、氣管收縮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簡祐民指出,冬天運動更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原因是氣溫低會導致下列影響:

(1) 周邊血管收縮,使流經四肢軟組織血流減少,延展能力及活動度因此而下降,導致肌肉、肌腱拉傷,或是關節韌帶扭傷等傷害發生機率上升。

(2) 氣管收縮,運動時更加容易出現易喘、胸悶不適等情形。

(3) 神經傳導速度降低,導致反應較平時慢半拍,運動中不易應變突發狀況。

(4) 進行戶外運動時,出汗或天氣濕冷都可能使皮膚表面潮濕,若再碰上颳風,可能導致體溫下降,進而引發抽筋、疲倦,在高海拔山區甚至可能出現失溫等現象。

何謂完整運動? 做好「暖身─運動─收操」

要降低冬季運動傷害發生,簡祐民醫師表示,運動前暖身相當重要。一般而言,暖身時間需儘量佔整體運動時間的5-10%,可做全身性動態伸展如馬克操或動態轉體、跨步,每次10-20下,再加上輕度活動大概10-15分鐘,讓身體每個大關節都有活動的機會。良好的暖身習慣不僅可以提升心肺耐力、優化活動表現,也能讓關節壓力下降,進而減少運動傷害。

而運動中要注意水及能量補給,當出現胸悶、喘不過氣、頭暈、心跳急速上升、面色蒼白或肢體感覺異常,應立即停止運動並休息,如情況未改善即需儘速就醫尋求專業處理。

運動後的收操以靜態伸展為主,每個肌群伸展10-30秒,並重複三次,以達到最佳伸展效果。簡祐民醫師強調,收操可協助減少運動後的肌肉反射性收縮,避免抽筋且降低疲勞感,同時增加關節柔軟度或身體平衡性,對往後的運動有加分效果。

有慢性病史、心血管疾病族群 首重醫師事前評估

天冷時不管是何種運動,簡祐民醫師指出,事前的評估相當重要,若本身有慢性病史、心血管疾病,或運動時曾出現強烈不適的狀況,都建議先與專科醫師討論,或施作相關檢測後,確實掌握自身身體情況再進行。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https://www.mohw.gov.tw/cp-3159-24035-1.html

過年假期活動多感到倦怠壓力? 關鍵6招調適身心

今年(2022)過年一口氣放了9天連假,放假固然美好,但也有不少人為了過上一段「完美」的假期,迎接新的一年,擬定不少新年計畫,例如規劃一長串購物清單;四處拜年忙到不可開交;安排家庭旅遊;連夜開車返鄉;準備超大量年菜卻好幾天吃不完,甚至還會擔心吃太多變胖等著要還債,本應是一年當中最快樂的時光,反而變成壓力、緊繃,甚至引發很大的倦怠感,失去了休假的意義。在換季或是新的一年,該如何真正放鬆身心?CNN報導提供6種方法,幫助你過上好品質新年。

1.優先處理自己的事情

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兒科研究科學家莎拉‧克拉克表示,有些人認為需要凡事「竭盡全力」才能度過一個愉快的假期,但事實並非如此。「家庭成員間,應該要互相交流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活動』,捨棄那些沒有實質意義的守舊傳統,但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因此必須要好好溝通」。

2.透過烘焙與他人建立聯繫

《酵母文化:從古代到現代麵包師的麵包製作史》一書的作者,麵包師埃里克‧帕蘭特表示,烘焙可以是一種將人們聚集在一起的「療癒活動」。烘焙麵包時需要愛和關懷來製作,還可以讓人們從生活的喧囂中休息一下,重新建立連結。「花時間親手做麵包並與其他人分享,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妙的呢?帕蘭特說。

3.散步

散步是減少焦慮、減輕壓力的好方法,尤其是步行於在大自然中,可以幫助提高能量,有更多的耐力來完成清單上的任務或與親人一起玩樂。新澤西州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運動科學副教授埃文‧馬修斯表示,其實其他形式的運動也一定會有諸多健康益處,但對於那些不習慣運動的人來說,散步是很好的選擇。埃文‧馬修斯補充,「而且很多人接觸新的體育項目時,因為不熟悉、要花時間學習,反讓許多人害怕,容易就此放棄,因此,散步是大多數人都可以簡單達成且能發揮效果的運動。」

4.放下手機

美國心理學會衛生保健高級主管維爾‧賴特說:「每天瀏覽上百個社交媒體文章、影片,是人們在忙碌一天之後,休息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會增加壓力,而要放下是難做到的,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永無止盡的滑手機。一定要懂得為自己界定一個限度,建議一天當中找一個時段把手機放下、關閉鈴聲通知(包括智慧手錶),如果需要其他人來幫助你成功達成放下手機的任務,可以找親友一起把手機放下,接著相約到戶外散散步等。

5.小睡一會兒

假期間充斥許多活動,睡眠時間也會跟著大打折扣,但是睡眠非常重要,一般成年人每晚應該至少睡七個小時,但面臨假期不可避免的行程,或許可以讓自己「小睡片刻」。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臨床醫學副教授達斯古普塔表示,小睡片刻能讓您精神煥發,並準備好迎接一天當中的剩餘時間。不過,午睡時間不應超過 20 分鐘,否則會讓身體進入更深的睡眠階段,導致中途醒來時,會出現認知能力和感覺能力下降,比睡覺前更加昏沉疲憊,這種現象也稱之為「睡眠慣性」。

6.打電話給親人

根據《JAMA Psychiatry》發表的研究,當您感到不知所措或是壓力時很容易情緒失控,但是打個簡短的電話給信任的親友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德克薩斯大學人口健康副教授Kahlon表示,只要和所愛的人電話交談10分鐘,孤獨感就會下降。但關鍵是要確保電話另一端是一個善解人意、積極的傾聽者。

另外,您也能成為其他親友的傾聽者,Kahlon表示, 這些簡單但有意義的方式,可以減輕自己、或幫助減輕他人的壓力、負擔。

文章來源: The holidays can be overwhelming. Follow these self-care tips to relieve stress

不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 從內在找到真正的安定

一個人如果現在擁有了很多錢,有錢又有時間,那麼他的確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過他想過的人生,當他可以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時,是否等於他是快樂的?也許是,但也或許不是。我們常以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問題只要被解決了,我們就會快樂,然而事實上,當問題被解決的同時,過上一陣子舒服舒坦的好日子,過不了多久,那個問題被解決出來的空缺,很快的我們就會再看到另一個問題,然後我們又覺得想要去解決,忍不住跳進去跟問題搏鬥,彷彿問題要被解決,我們才會解脫一樣。

當我們盲目於問題解決的同時,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不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

慾望不會停止 追求美好的背後是焦慮

當我們藉由一個問題解決後,又再跳入另一個問題,以為這些問題只要都解決了,我們就可以得到平靜,或是我們就會開心,當你習慣於這樣的模式後,你將發現帶來的美好效應將越來越短暫,而你的生活將越來越忙碌。就像已經考到98分的學生一樣,用盡所有的努力,可能考到了99分,萬一真的考了100分,那還得擔心下一次能不能維持,得到的自我滿意與成就感的曲線,也許是往下遞減的。

如果我們的焦點跟視野是在外在,那麼跟人比較以及要解決的問題,是永遠也不會結束的。如果我們的焦點跟注意力是往內看,跟我們真正的不安全感相處,當不安全感被看見、被照顧了,就像哭鬧的嬰兒被安撫了,他於是擁有了跟自己的不安相處的能力,當他真正的擁有這能力時,他已經離開了不安全感,進入了安全的狀態。

當一個人是安全的,即便是一個人獨處,也不會覺得害怕或孤單;當一個人是安全的,在兩個人的伴侶關係上,能夠真正的領會幸福的真諦,而不是要靠另一個人來給自己安全感,或是要給別人安全感才覺得自己有價值。可以跟自己內在的穩定同在的人,就能夠體會安全感真的是人生最大的財富,能夠跟自己安在的人,那樣的人可說是最富足的人了。

(文/資深心理治療師簡綾凡)

文章來源:不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

拒絕做「吼叫父母」 心理師授高EQ教養6大方針

電視劇《三十而已》裡面的女主人翁顧佳,在形容自己為人母的感觸時說道:「我出月子的第一天,突然感覺到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顧佳的兒子)的媽媽。」在成為人母人父的那一瞬間,我們從此不再是一個人,必須承擔另一個新的生命!但即使我們付出了所有的心力,要成為「夠好」的父母卻依舊不容易。靳宇晨臨床心理師表示,那些自我期許下的龐大壓力,反而經常壓得我們喘不過氣,讓我們失去自己,也在不經意中傷害或烙印了孩子,變成孩子口中「總是大吼大叫的父母」。

父母以打罵、大吼回應 影響孩子發展

事實上,多數孩子無法控管自己憤怒的情緒,他們可能經歷了與我們相同的情緒感受,但受限於表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還沒有發展完全,他們只能夠選擇。

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來展現情緒,像是哭鬧、尖叫、在地上打滾,甚至攻擊自己或他人。 過程中,父母可能會為了制止孩子的脫序行為,生氣地大叫、嘶吼,或直接出手制止,但對別人「表達」怒氣,只會強化並提升對方的憤怒程度,更可能使得孩子感到受傷、害怕或生氣,以致情緒崩潰,讓場面變得更加無法收拾。 因此,協助孩子正確地處理情緒變成了我們的工作,但要是我們在教養的過程中早已壓力過大、精疲力竭,又該如何給予孩子具有建設性的幫助?國內外許多親子教養專家有感於為人父母在教養上的棘手過程,協助整理了相關理論,幫助我們免於混亂的狀況,做個平和的父母,方能夠協助孩子在情感、才智以及社交能力上獲得健全的發展。 靳宇晨臨床心理師在參考國內外親子教養專家的相關著作下,整理出下列五項自我調整策略,協助父母在教養過程中保持心理健康,同時歸納出一些協助孩子調節、處理情緒的策略,幫助我們在孩子處於負面情緒裡頭時,能夠有效的協助孩子緩解情緒,幫助我們教導出快樂的小孩。

父母自我調整策略

一、覺察自己的情緒,在過程中好好照顧自己,並隨時幫自己充飽電。 二、提醒自己這不是緊急狀況!當注意到自己準備要發怒、大聲起來之時,幫助自己做「暫停、放下、深呼吸」等動作,再回到意識當下,避免受情緒牽制。 三、在準備管教之前,做任何可以冷靜身體戰鬥或逃跑反應的事情(例如:深呼吸、用冷水洗臉,或離開當下環境),避免威脅、訴諸肢體暴力。 四、隨時提醒自己:「你是大人。」你的孩子正在觀察你的每一個行為,學習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五、找方法處理自己的情緒。請記住,你也需要宣洩!當覺察到自己無時無刻都被憤怒所困擾,且已經無法控制那些憤怒時,請尋求諮商協助,以避免在身體或心理上傷害孩子。

三項情緒處理原則

舒緩情緒:我們可以透過情感描述,幫孩子「把情緒說出來」,讓孩子感到被理解,藉此平復下來。(例如:你現在看起來很難過,你好像需要媽媽抱一下!) 一、行為設限:建議可以採用「直述句」的方式,堅定地針對孩子的問題行為予以「設限」(例如:這個東西不是用來丟的) 二、解決問題:建議可以給予孩子一些「替代方案」(例如:現在必須離開,你可以選擇牽媽媽的手走,或你自己走!),或引導孩子去思考「新的處理策略」(例如:這次遊戲失敗了,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一起來想一想,還有哪一些方法,可以讓我們下一次做得更好!) 參考書籍:《與孩子的情緒對焦》、《愛上當爸媽這件事》、《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等。

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文章來源:https://www.pohai.org.tw/health_detail.php?PKey=1210#sidebar_1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