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乾癬秋冬惡化高峰期 生物製劑阻斷發炎源頭

一些皮膚症狀通常到了冬天會相對緩解,只要做好基礎保濕,不太會突然惡化,偏偏乾癬在冬天反而是高峰期,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皮膚科吳青穎主任表示,溫度低、濕度低加上日照量不足,皆是讓乾癬復發、症狀惡化的原因。小港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翔宇也提醒,應做好保濕、保暖、健康生活,避免病情惡化。而乾癬治療也邁入新世代,新穎的生物製劑有助於控制病情,並使病灶體表面積大幅減少。

乾癬為免疫系統失衡 天冷、乾燥、日照少恐惡化

乾癬並非單純的濕疹皮膚病,而是自體免疫系統失衡疾病,吳青穎主任提到,乾癬患者通常會在20多歲或50多歲發病,且因為此病病因主要為基因遺傳因素,因此有家族史的民眾應注意,在壓力過大、使用特定藥物、酒精刺激、作息不正常的情況下會誘使發作。

一般皮膚表皮層代謝週期為28天,但乾癬病人在表皮分化未臻成熟時即脫落,堆積厚皮屑,此不正常的代謝過程,外觀看起來就是銀白色脫屑,一旦長出紅疹、斑塊會搔癢難耐,若過度清潔、摳抓,都會使皮膚受損,進而過度增生,病灶更加嚴重。尤其冬天溫度低、濕度低,過度乾燥的情況下會加重病情;吳青穎主任推測,加上天寒的季節民眾常穿著長袖,也會減少接觸陽光機會,以乾癬特性在冬天時惡化是合理的。

全身脫屑、慢性發炎 未及時治療恐致關節變形

楊翔宇醫師指出,病人全身都有可能產生病灶,從頭皮、手腳、軀幹、指甲、關節等,脫屑的外觀對生活、社交都造成極大不便。由於體內長期慢性發炎,還會進一步影響新陳代謝、慢性心血管疾病、不可逆的傷害,若未及時治療,關節僵硬、嚴重時會變形。

目前治療方式有外用藥膏、口服藥、照光、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等,醫師會依照嚴重程度搭配療程。吳青穎主任說明,類固醇號稱美國仙丹,但不建議口服或注射的全身性治療,一開始改善快速,但反彈很快,局部擦就可以;口服A酸可使皮膚代謝正常化,不過備孕、懷孕女性不可使用,也可搭配維生素D使用;照光效果佳,但需經常往返醫院,對於交通不便者、偏鄉居民難度很高。

生物製劑調整免疫系統 從源頭截斷發炎反應

由於乾癬是免疫系統失衡,隨著科技進步,出現可以調整、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楊翔宇醫師指出,生物製劑是一個總稱,指的是用生物技術去合成的藥物,可以應用在很多疾病,台灣就有九種生物製劑可用於治療乾癬。近年來研究發現乾癬跟TNFα、IL-17、IL-23這些細胞激素有關,生物製劑可針對激素及接受器作用。

吳青穎主任進一步說明,生物製劑針對免疫細胞作用,從源頭截斷發炎反應,IL-17、IL-23介白素抑制劑對皮膚症狀更精確,病灶會大幅改善,其中IL-17藥效很迅速。許多人接受治療後,乾癬體表面積從50%減少至20%,感覺改善很多,但剩下的20%可能在頭皮、手指等不便遮掩之處,仍對病人造成困擾,此時介入生物製劑可將病灶減少至將近1%,對病人來說十分有感。

不過並非人人都可使用,若需要申請健保給付,必須經過照光治療三個月、服用兩種免疫抑制劑各三個月,仍未見改善或改善幅度有限才能申請。楊翔宇醫師說,「基本上就是要夠嚴重才能申請」,以往使用兩年後必須停藥,復發才能再申請,而日前健保條文修正後,第三次復發後有機會永久使用。

強迫過健康生活 天冷食補應避免過量

「乾癬是強迫你要過健康生活的疾病,你認為不健康的任何事情都會讓它發作。」楊翔宇醫師提醒,抽菸、喝酒、熬夜、太累、油炸食品等都會影響,也有研究顯示體重與乾癬嚴重度有正相關,運動、控制體重都對病情有幫助。秋冬季節乾冷,建議要抹乳液保養,洗澡水也不要太燙。吳青穎主任更提醒,台灣人喜歡在寒冷的天吃鍋補一補,但薑母鴨、羊肉爐等藥膳鍋物,有可能會讓病情更嚴重,民眾要特別注意。

從日本電車傷人事件了解「模仿效應」 關心從你、我做起

近來日本電車無差別傷人事件震驚全球,一男嫌打扮成電影角色「小丑」(Joker)的模樣,於萬聖節當天在電車車廂內持刀隨機攻擊乘客,造成民眾恐慌。其實犯罪者模仿電影角色傷人的事件在世界各國皆曾發生,甚至不在少數,要如何避免悲劇一再上演?除了大眾傳媒在內容、用詞上多加把關之外,周遭親友對疑似個案的適時關心也極為關鍵。

減少「漣漪效應」 第一時間導正極為重要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解釋,從心理學的《社會觀摩學習理論》來看,人有主動觀察、模仿的本能。而在美國,有關於教育心理學的實驗研究也明確提出「漣漪效應/模仿效應」的現象,舉例來說,如果班級內有學生破壞規則,而老師沒有第一時間指正,班內其他學生就有較大可能會群起傚仿。

胡延薇指出,一般常發生漣漪效應的族群,可分成未成年人及成人兩方面來看。判斷力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當在媒體上看到霸凌、犯罪等內容,較有可能去模仿;而少數成年人受生長環境影響,在成長過程中品德教育缺失或者沒有發展出同理心,當遭遇事業、人際或生活上的挫折時,就會容易產生負面模仿的現象。

面對負面新聞 媒體把關需更盡力

負面新聞的把關,新聞媒體責無旁貸。儘量避免美化負面新聞、英雄化犯罪者、公開犯罪者日誌,或以動畫呈現犯罪過程等具體化犯罪情節的情形,都對減少負面模仿有幫助。

為讓民眾更容易理解,胡延薇舉例,對於自殺事件若媒體報導為「某某人自殺成功」,相較於「某某人自殺身亡」,感覺就多了一層鼓吹的意味。另外,媒體有時會公開自殺者的遺書內容,對於身心狀態較敏感的族群,也可能產生一種能快速得到鎂光燈聚焦的錯覺,也就是所謂的「英雄化」,進而推進模仿行為的產生。

對於負面新聞,媒體除了需多加注意用字遣詞之外,常在影視內容或新聞內文出現的警語,其實也大有學問。胡延薇表示,警語的內容可多嘗試喚起受眾情緒上的反應,以酒駕而言,「酒駕是不良行為」及「酒駕得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後者在心理學上來說,較可喚起受眾恐懼感進而達到約束效果。

如何及早預防負面模仿? 需周遭親友主動關心介入

通常漣漪效應較易出現在年齡層相近、生活背景相似的族群,此時周遭親友的角色相當關鍵。胡延薇提醒,周遭親友如有出現頻繁抱怨周遭事物、時常關注負面新聞,甚至幻聽、妄想的現象,或彼此聊天內容出現自殺、意圖傷人等話語,應積極主動協助其尋求專業心理諮詢。

胡延薇也建議,若身邊有人向你吐苦水,記得不要一昧否定其想法,多表示「謝謝你願意跟我說、謝謝你信任我」等正面回應,身為傾聽者,視情況多給予肯定,能助其建立自信心,因為親友身為第一線接觸個案的人,若不願意傾聽或是對於相關症狀掉以輕心,就可能讓個案負面情緒累積成洪水猛獸,進而用激烈的手段尋求出口。

找出適合自己的情緒出口 是現代人必備的能力

若民眾自覺情緒長期低落,可多參加心理開導方面的線上講座與課程,或是出外旅遊、運動,讓自己從事可轉移注意力的活動。

現代社會雖步調快速,容易造成壓力大、易焦躁等現象,但相對的科技進步,可用資源也較過去多,胡延薇說:「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情緒療癒方式,是現代每個人都應培養的能力。」

圖片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 胡延薇

飽受過敏性鼻炎困擾? 睡前可按這些穴位紓緩

你也常飽受流鼻水或鼻塞等困擾嗎?恐怕是過敏性鼻炎惹禍!過敏性鼻炎常見症狀除了嚴重鼻塞、流鼻水等,嚴重時甚至會因造成睡眠品質差,影響隔天工作精神以及情緒。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陳奕任醫師表示,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與先天體質、氣候、情緒、飲食等有關,包括身體虛寒、氣候溫差大、腸胃不佳等都可能誘發過敏性鼻炎症狀。

31歲男嚴重鼻炎影響睡眠 中醫調理找回生活品質

一名31歲林先生,平時飽受過敏性鼻炎困擾,不僅因鼻塞、打呼等影響睡眠品質,起床後也鼻水流不停,尤其空氣變差時更為加劇,直到赴中醫治療,透過中藥治療並配合改善生活習慣、居家穴道按摩,治療一週後,症狀已大幅改善,睡眠品質也逐漸好轉。陳奕任醫師提及,改善過敏性鼻炎除了可尋求中醫調理,平時的保養與預防也是關鍵。

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 以健脾補養為主

陳奕任醫師說明,中醫治療上,以健脾補養為主、兼清濕氣或濕熱為輔,會依照患者體質給予像小青龍湯、小建中湯、蒼耳子散等中藥處方調理,在穴位針灸治療上則以迎香、上迎香、上星、風池、風府、百會、合谷等為主;此外,若為腸胃虛寒者,則可食用小米玉米南瓜大棗粥幫助出緩症狀,或情緒容易焦慮者則可食用蓮子桂圓棗核粥,太勞累時則可喝枸杞黃耆茶幫助舒壓。

居家定期開除濕機 有助紓緩過敏性鼻炎

此外,若有過敏性鼻炎者,居家環境也應加強通風及定期開除濕機,降低誘發症狀機率。陳奕任醫師強鰾,患者起床時也可先喝溫開水,且三餐要正常吃並細嚼慢嚥,少吃冰涼食物,平時睡前及起床可以每天按摩上迎香穴、迎香穴、合谷穴及足三里穴各兩分鐘,都能幫助降低過敏症狀,找回生活品質。

新聞首圖來源: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

年輕人也可能中風! 顱內動脈取栓術救回青年一命

一名30歲吳姓男子因左側手腳無力緊急送醫,檢查發現為右半大腦中風並有心房顫動病史,所幸即時到院處置,術後立即恢復手腳力氣,生活也回復正常,繼續站穩腳步衝刺事業。

腦中風高風險群 心房顫動患者需注意

收治上述患者的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黃勇評醫師表示,中風可分為血管破裂的「出血性」及堵住血管的「缺血性」,其中約8成患者為缺血型中風,特別是心房顫動患者,本身中風風險比一般民眾高出5倍,更須注意預防,千萬不可因年輕而輕忽中風風險。另外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不良生活習慣者(如抽煙、喝酒等),及有腦中風的家族史或是年紀較大的民眾也都是好發族群。

缺乏腦中風症狀認知恐延誤就醫 錯過黃金搶救時間

然而許多民眾不了解缺血性腦中風的徵兆,黃勇評醫師另分享,曾有一名中年男性前一晚出現手腳癱軟症狀,以為早點休息就沒事,隔天見症狀未緩解,送醫經電腦斷層檢查,才發現腦部缺血許久已錯過黃金治療期,神經功能已無法再修復,後半輩子都得依賴家人照顧。黃勇評醫師補充,腦中風發病時,幾乎都是沒有預兆就突然發生,如果能趕在發病3小時內接受緊急處置,可增加病患的恢復機會,且越早治療,預後越好。但令人遺憾的是,腦中風患者送醫時大多已超過 3 小時,能夠及時接受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比例嚴重偏低。

顱內動脈取栓術 爭取更長治療時間窗

馬偕紀念醫院神經放射科黃俊肇醫師表示,面對這樣的治療瓶頸,可以透過顱內動脈取栓術,爭取到更長的治療時間窗,黃金搶救時間可達8小時,且提供更高的打通率。顱內動脈取栓術是經由微創導管將取栓支架送到腦血管阻塞部位後取出血栓,大幅提升治療效率,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

牢記中風症狀口訣 定期檢查遠離腦中風危機

腦中風每晚1分鐘搶救,就會有上百萬腦細胞死亡。缺血性中風患者緊急送醫接受治療時,往往因親屬間意見不一,而最終延誤8小時內可執行顱內取栓術的黃金時間。黃勇評醫師呼籲民眾應牢記「臨微不亂」口訣,如國健署所公布的「FAST」,希望能幫助民眾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才能於危急時幫助患者於黃金時間內接受治療。

黃俊肇醫師也提醒,定期檢查的重要,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降低風險。馬偕醫院腦中風治療整合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神經放射科等團隊,提供患者最即時且適切的醫療,全力降低腦中風對患者造成的傷害。

圖片

鼻血流不停,原來是「類血友病」作怪!

一名20多歲的年輕男性一進入醫院急診室,馬上引起醫護人員注意,他雙手捧著大型垃圾桶,承接從鼻孔不斷湧出的鮮血,醫護人員擔心他失血過多,立刻展開緊急處置,好不容易危機解除,沒想到幾天後同樣場景再度出現,讓這位年輕男性與急診室醫護人員都深感無奈。

上述年輕男性常因血流不止,一個星期內跑好幾次急診室,被判斷有凝血功能異常問題,因而轉診至臺中榮民總醫院罕見疾病暨血友病中心主任王建得門診就醫,王建得主任檢查發現這名病患是罕見的「重度類血友病」患者。找出真正病因後,開始使用適合的藥物治療,不僅急診頻率大幅下降,生活品質也明顯好轉。

類血友病與血友病,兩者大不相同

類血友病與常見的血友病都會造成出血不止,但兩者是不一樣的疾病。血友病屬於性聯染色體遺傳,以男性病患居多,多數類血友病則是自體遺傳造成,若一人帶致病基因,這人的孩子當中,無論男女,都有一半機率得到類血友病。

王建得主任進一步分析,血友病患者缺乏第八、第九凝血因子,類血友病患者則缺乏「類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 VWF),兩種疾病的檢查項目、用藥策略大不相同。以類血友病來說,較嚴重的患者用藥以含VWF的凝血因子濃縮劑為主,只要對症下藥,便可減少不必要的輸血,病患面臨的出血困擾也會迎刃而解。

男性類血友病患者,較不容易發現問題

王建得主任指出,在門診中,女性患者常因經血量大增、產後大出血而發現異常,甚至有女性患者在卵子生成的過程中出現腹膜出血。男性患者因沒有月經,較不易察覺類血友病,多數男性病患因為牙齦、鼻子連續出血好幾個小時,直到「血流如注」才察覺異狀。不僅如此,部分類血友病患者也可能腸胃道出血,合併腸胃道血管生成不良,治療十分棘手。如不幸發生嚴重事故,恐有大量出血的死亡風險。此外,隨著病患年齡增長,器官問題越來越多,類血友病所造成的危險也會遞增。

在家自我評估,可及早察覺異常

王建得主任也提醒,若民眾懷疑自己有類血友病,可先在家運用凝血功能異常評估表(https://vwdtest.medicloud.com.tw/#/)做自我評估,或到設有血友病中心的醫療院所接受檢查,若有家人為類血友病患者,則鼓勵有症狀家族成員一同檢查,才能及早確診,當發生緊急狀況,才能精準治療,避免失血過多而危及生命。

圖片

▲線上凝血功能異常評估表可幫助及早察覺異常

類血友病男女比例相當,男性有凝血問題應盡速就醫

類血友病為非性聯遺傳,因此患者男女比例相當,11月19日為國際男人節,呼籲如有疑似類血友病症狀的男性,應積極正視健康問題,及早就醫。

每晚躺床「秒睡」是身體警訊? 正確的睡眠是這樣

每天晚上睡覺一躺床就能「馬上入眠」代表自己很好睡、睡得很健康?其實不然。根據《CNN》報導,哈佛醫學院睡眠醫學系講師Rebecca Robins表示,「平時休息充足的人並不會立即入睡,一般正常情況下,進入睡眠需要15分鐘,但當一個人處於疲憊狀態時,才會馬上入眠,這表明了平時睡眠不足、睡眠質量差,反而損害身心健康。」如果超過15分鐘還無法入眠,則可以算是「失眠」,若處於失眠狀態,平常可以透過方法「訓練大腦期待進入睡眠」或是使腦袋真正放鬆。

睡眠不充足 大大影響睡眠關鍵「2階段」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研究數據顯示,成年人每晚至少要睡7小時,學齡兒童則需要9-12小時,青少年則是8-10小時。若入睡太快或是白天總感到疲倦,代表睡眠質量受到影響。影響睡眠質量的因素有很多,南加州大學醫學院博士Raj Dasgupta表示,如果半夜常常醒來,會影響進入深深度睡眠階段的能力,例如慢波睡眠(深度睡眠)或快速動眼期(REM)。

一般而言,入睡後開始進入4個不同階段的慢波睡眠,腦波頻率會降低,進入深睡狀態,之後又倒轉4個階段,由深度慢波睡眠,逐漸回復成淺睡狀態,進入快速動眼期,如此完成一個睡眠週期。

在快速動眼期階段,通常會做夢,這時大腦會開始大量運作,將常用的短期記憶,移送至長期記憶區存放,如果在這個階段突然中斷睡眠,除了影響認知功能、記憶力下降之外,更有研究發現,不僅有害健康,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更會提高致死風險。而慢波睡眠,則是大腦正在休息和排出毒素的時候。「如果想要有健康的睡眠,這兩者階段都不可少。」美國睡眠協會指出,要增加深度睡眠的時間,最重要的就是有充足的睡眠時間。

睡不好怎麼辦?這些招數試試看!

一般人正常入睡時間是15分鐘,超過15分鐘以上還沒睡著,就代表進入失眠狀態。如果平時無法入睡或是半夜突然驚醒睡不著時,可以先起床到另一個光線昏暗的房間,做一些平靜的事情,直到再次感到昏昏欲睡時,回房重新入睡。

Rebecca Robins表示,如果一直待在同張床上輾轉反側時,大腦就會將「床」與「失眠」連結在一起,因此,這時候應該先離開原本的環境,培養睡意。也不要在床上工作、看電視、滑手機,尤其電子設備發出的藍光會讓大腦醒來,而不是睡著。在培養睡眠的過程中,有一關鍵是「訓練大腦期待睡眠」,另外,關燈、以及保持室內溫度涼爽,會睡得更好。

睡前也可以創造儀式感,例如好好刷牙、洗熱水澡,或是在昏暗的燈光下看書或聽舒緩的輕音樂,嘗試瑜伽或輕柔的伸展運動,訓練大腦放鬆。並且不管平日或假日,每天都要在同一時間上床睡覺,這會讓身體自然而然擁有良好的睡眠習慣。

如果每次睡覺時腦袋充滿紛亂的煩惱、壓力、焦慮和五花八門的想法,可以透過「靜心冥想」,或是在床邊放一本筆記本,把煩惱記錄下來,再放到一邊,告訴自己現在想這些事情於事無補,明天早上再來解決。也可搭配「腹式呼吸」,將雙手放在下腹部,並深深而緩慢的呼吸,使肚子上下起伏,幫助放鬆忙碌的腦袋和身體。

文章來源:《CNN》How to fall asleep more quickly -- the healthy way

​想跟毛小孩同床共枕嗎? 「這類人」不適合

不少愛狗、愛貓的主人們,喜歡和毛小孩一起睡同一張床,對於寵物來說,與人類同床共枕,可以提高對人的信任度,產生更緊密的聯繫,根據CNN報導指出,「當狗、貓與人類的關係更為緊密時,對動物的健康帶來很多好處,例如增加有益的神經傳導物質,像是多巴胺,可以鎮定神經以及產生快樂的情緒。但對於人類而言,與寵物一起睡覺,有好處嗎?專家認為,有利也有弊!

人人狀態不同!寵物同床恐影響睡眠 也可能降低焦慮

首先,寵物可能會移動、吠叫,影響睡眠。狗和貓的睡眠並不像人類是連續的,他們會在半夜起來走跳,不小心踩到人,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和預防醫學副教授Kristen Knutson表示,當睡眠被中斷,尤其是從深層睡眠醒來,長期下來將造成身心傷害,影響生活、課業、工作狀態。

不過對某些人來說,與寵物一起睡覺是有益處的。南加州大學醫學院的睡眠專家Raj Dasqupta認為,對於憂鬱症、焦慮症的人來說,寵物可以是一個大枕頭、大毛毯,依偎在毛茸茸又可愛的寵物身邊有療癒效果,並減少焦慮。

如果想要和寵物一起睡,卻又不中斷睡眠的方式,首先要了解寵物的作息,例如:狗通常能夠整晚睡眠,但是貓咪喜歡夜間活動。另外,寵物和人類一樣,也會打鼾,且小型犬和貓咪通常喜歡窩在棉被裡,這反而會升高體溫,進而無法睡上好覺,不少科學研究指出,人類必須要在涼爽低溫的狀態下,才能好好睡覺。建議主人翁可以嘗試先跟寵物睡個幾晚,若會影響則可終止,避免讓毛小孩期待、習慣一起睡覺。

「這些人」不適合和寵物同床共枕

長期失眠的患者,建議不要和寵物同床睡覺,雖然和寵物一起睡覺不一定會導致失眠,但可能會讓失眠的狀態持續下去。在睡覺的時候,如果睡眠被打斷,會干擾大腦、身體的自我修復、記憶力等等,成年人需要7-8小時「不間斷」的睡眠時間才有辦法完成一個完整的睡眠週期。長期缺法充足的睡眠會影響注意力、學習新事物、創造性以及解決問題、決策的能力。嚴重甚至年長者會提高失智症及疾病死亡的風險。

除此之外,如果有過敏、氣喘或肺部疾病的患者,並不適合抱著毛小孩睡覺,不少過敏原潛藏在毛皮當中,睡覺時若接觸到過敏原,會引發流淚、眼睛癢、鼻塞鼻水等症狀,深深影響到個人睡眠。另外,每隻寵物個性不同,例如有些行為較為躁動或焦慮的狗狗,最好讓牠們睡在專屬的狗窩,尤其幼犬正在發育,對外界生態正在熟悉,有一個安全、單純的環境,可以讓牠們感到安心,並健康成長。

文章來源:《CNN》Sleep with your pet? How that may affect you (and your pet)

用薄荷棒防暈車、蚊蟲咬 當心副作用傷身

為緩解暈車,有些人會事先服用暈車藥,但也有人會選擇含有「薄荷」的藥品來清涼醒腦、解除頭暈及燜熱感!不過,市售產品繁多,到底哪一種適合自己?

薄荷棒、薄荷外用液劑 注意過敏反應

市面上常見的「薄荷棒」、「薄荷外用液劑」,如果是用於醫療用途,如暈車、頭暈、蟲咬傷,屬於乙類成藥,主要成分有薄荷醇(menthol)、樟腦(camphor),因具「揮發性」,可藉由揮發帶走皮膚熱能,產生清涼的感覺,達到緩解暈眩、蚊蟲叮咬等效果。

使用這類產品時,有些「使用上注意事項」,例如:2歲以下嬰幼兒,使用前請先諮詢醫師或藥師;對薄荷醇、樟腦或產品中其他的揮發性物質過敏或有過敏史,則不可使用;使用後如發生皮疹、搔癢、過度皮膚刺激反應或不適感,應停用並尋求醫師診治。

含甲基水楊酸 大面積用使用恐中毒

產品中若含甲基水楊酸(methyl salicylate),則不可長期、大面積使用,以免引起水楊酸中毒症狀,如呼吸困難、發汗、體溫過高、面色潮紅、持續耳鳴、劇烈或持續頭痛。

食藥署提醒,購買這些藥品前,應先諮詢藥師,協助您選擇合適的藥品來解除不適;但若在頭暈、頭痛後使用,仍未獲得改善或更嚴重,應儘速就醫。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