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體重過重小心「糖胖症」找上門! 逆轉方法看這

40歲的林先生,第一次就診時自述罹患糖尿病,當時體重105kg,糖化血色素高達8.7%,同時還有高血壓及脂肪肝的問題,在門診接受減重諮詢和調整藥物處方後,三個月後體重降至92kg,糖化血色素降至6.3%,同時血壓跟脂肪肝的問題也改善了,而最近一次回診,體重降至84公斤,糖化血色素降至5.9%,停藥並叮囑定期回診追蹤血糖及體重。

肥胖及體重過重 易併發三高風險

臺中榮總灣橋分院內科吳燕峻醫師指出,肥胖病患同時合併第2型糖尿病,稱為「糖胖症」。依據國健署統計,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40歲以上之糖尿病友高達7成有BMI過重及肥胖的情形,且調查結果顯示,BMI有過重及肥胖之糖尿病友,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竟也高達6成。

肥胖和13種癌症有關 減少體重5%即能有益處

吳燕峻醫師表示,研究發現,比起健康體重者,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以上;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的風險。已有研究證實,肥胖和13種癌症也有密切關係。因此,肥胖對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覷,且研究證實,當肥胖者減少5%以上的體重,就可以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高血壓、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疾病將可改善。

肥胖需控制 降低慢性病威脅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需長期治療及控制。坊間常常會聽到各種減重法,吳燕峻醫師提醒,這些減重法不見得人人都適用,尤其是有三高等慢性疾病者,更需要在專業人員的建議制定減重計畫,如果有體重問題,可經由專業醫師討論諮詢,設定適合的減重計畫,共同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肥胖及糖尿病帶來的威脅。

頭皮長「包」誤以為青春痘 就醫驚見「皮脂腺囊腫」

46歲林姓中年男子一年多前發現後腦勺頭皮長了一塊凸起物,原本以為只是青春痘不以為意,但腫塊始終沒消除,日前他嘗試用力擠壓,反倒感覺紅腫疼痛,經就醫檢查後,醫師研判是皮脂腺囊腫,切除後病理報告顯示為良性,讓他鬆了一口氣。

後腦勺粉瘤作怪 局麻切除可治療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鄭旭棠指出,該患者自述與腫瘤和平共處一年多,平時除了洗髮偶爾會摳到,其餘多數時間都不會妨礙正常生活,只是因本身剪短髮,旁人看到後都會好意詢問「你後腦杓長了一顆怪怪的東西,你知道嗎?」讓他頗感困擾。

鄭旭棠醫師表示,初步從外觀來看,研判是皮脂腺囊腫(俗稱「粉瘤」),建議需門診手術切除即可,過程僅需局部麻醉,不需全身麻醉,手術耗時約20分鐘,術後兩週完成拆線,患者回診時還笑說「總算不用再擔心腦子出包了」。

皮下腫瘤多良性 致病因與環境有關

鄭旭棠醫師說明,一般臨床常見的頭皮腫塊可分為囊腫、痣、上皮腫瘤及黑色素瘤等,病因多半與皮膚受損、日曬、環境汙染或化學物質接觸有關,且頭皮腫瘤幾乎99%是良性腫瘤,僅極少數是惡性腫瘤(常見的是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等)或癌症轉移到頭皮腫瘤也相對少見,因此民眾無須過度慌張。

皮下腫瘤生長快速 有異狀盡快就醫

不過,鄭旭棠醫師也提醒,如果皮下腫瘤生長速度很快,且表面有潰爛、滲血等情形,就得懷疑是其他惡性皮膚疾病,應該盡快就醫接受專業檢查、評估,而平時則建議多保持頭皮清潔乾爽,減少染燙髮次數,避免接觸化學物質,同時不要過度用力抓搓摳擠頭皮,都能降低頭皮腫瘤的風險。

簡單生活七件事(五)中風才知高血壓 患者越來越年輕

中風才知高血壓!高血壓是中風的高危險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部腦中風中心趙雅琴教授表示,血壓每多10mmHg,中風風險就增30%,且3、40歲中風的患者越來越多。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中風防治中心主任陳晉誼強調,高血壓通常沒有症狀,有人中風才發現自己有高血壓,呼籲應按時服藥,養成健康習慣,同時也要控制血脂、糖尿病與心臟病,降低中風發生。

中風患者八成有高血壓 血壓越高中風機率越高

高血壓是腦中風的最危險因素,趙雅琴主任指出,中風患者中有六至八成患有高血壓。因為血壓增高,使得動脈血管內膜增厚,管壁硬化狹窄造成腦血管阻塞,導致缺血性中風;另外,血管硬化缺乏彈性,也容易在血壓高的時候衝破血管,導致出血性中風。總體而言,血壓每增加10mmHg,就會增加30%的中風機率。

高血壓有症狀嗎? 很多人中風後才知道

高血壓常見的症狀會有頭痛、頭暈、耳鳴、心悸等,嚴重者會噁心、嘔吐、昏迷。不過大部分毫無症狀,陳晉誼主任說,甚至有人第一次發生症狀,就是中風。

趙雅琴主任則分享,她門診中有位40出頭的男性,就診時表示頭痛、脖子緊、手有點「怪怪的」,由於還能自行走路就醫,不覺有異,沒想到經電腦斷層掃描,腦部有出血現象,原來男子已經中風,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

高血壓的標準 多少算是正常血壓?

一般高血壓的定義,是根據門診血壓(office blood pressure)判斷,但陳晉誼主任指出,通常在家量測較為準確,進到診間容易緊張造成血壓升高。美國ACC/AHA正常血壓標準為收縮壓

這種癌症好好治療,多數病友可存活10、20年以上

「葉醫師,我得了血癌,是不是沒救了?」在血液腫瘤學專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葉士芃的診間,一名年約65歲的阿伯一聽到自己確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便認為自己得血癌而灰心喪志。

這時,葉士芃醫師向阿伯解釋,他說,這種癌症疾病有「慢性」一詞,代表疾病進展很緩慢,目前已有許多治療選項可供選擇,只要好好接受治療、定期回診,許多病友的壽命都可持續10年、20年以上,當阿伯聽到葉士芃醫師的解釋,總算鬆了一口氣,對於未來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根據2018年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報告資訊,當年新診斷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患人數為206人,年齡中位數為66歲。葉士芃醫師表示,病患確診年齡大多在60歲到70歲之間,近年來,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發生率有逐年上升趨勢。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拖到晚期,治療較為棘手

「這種疾病,早期完全沒有症狀。」葉士芃醫師表示,在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初期,多數病患沒有症狀,不過在接受抽血檢查時,白血球淋巴球的比率會特別高,因為紅血球、血小板等還沒受破壞,多數病患沒有明顯感受,很多人是在健檢發現異狀。另外,有些病患的脖子淋巴腺會出現腫塊,因為不痛不癢,常受忽視。

當病程演進至中、後期,就會開始出現一些壓迫性症狀,當腫瘤壓迫到膀胱、輸尿管,就會影響排尿功能,受壓迫的器官不同,症狀也不一樣。若進展至晚期,很容易產生急性、惡性變化,此時可能引起骨髓衰竭,病患就會開始產生貧血、常發燒、感冒、倦怠或易出血等症狀,治療就會更棘手。

生物相似藥出現,提供醫師、病患更多選擇

對於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傳統以化學治療為主,化學治療藥物又分為口服、注射針劑兩種,目前除了化療,抗CD20單株抗體等標靶藥物因治療效果良好,也普遍應用於治療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抗CD20單株抗體已研發、上市近25年,隨著藥物專利期到期,現在台灣已有與抗CD20單株抗體蛋白結構相似的「生物相似性藥品」可供選擇,由於價格較低,讓治療選項有了更多可能性。

在癌症用藥領域,「生物相似性藥品」的出現引起許多的討論,葉士芃醫師表示,這類藥物雖然在蛋白結構上與原廠藥相似,但上市前仍需要經過嚴格的臨床檢驗、把關,除了藥效上必須與原廠藥不相上下,藥物副作用風險也不能高於原廠藥,因此病患在使用這類藥物時可以比較放心。

葉士芃醫師也提醒,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程進展雖然緩慢,但病患還是需要接受治療,建議「該回診就要回診、該用藥就要用藥」,才能避免病情急轉直下,對病患的生活品質、生命安全帶來負面衝擊。

本衛教訊息由諾華協助刊登

連日胸不舒服要警覺 小心「急性心肌梗塞」

44歲的中年男性,本身是在做水果生意,大概在20天前開始覺得胸部不舒服、反覆的胸悶,前往縣內的醫院就診,就突然發生昏倒、心跳停止的狀況;當時醫院人員趕緊幫他急救,一路急救到彰基急診室,急診團隊啟動葉克膜進行急救後,送往心導管室置放兩支支架等緊急醫療程序,將林男從死神手中搶回一命。

現場CPR急救 到院前就休克 

彰基副院長周志中醫師指出,林太太的弟媳是在鹿基急診室擔任護理師,當時也在現場,馬上進行CPR急救,醫院隨即將林先生送往彰基急診,途中在救護車裡一直進行CPR;林先生在道周醫院是院內心跳停止(INCA),到達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

急性心肌梗塞引起 啟動葉克膜救命

彰基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晏任醫師表示,到達現場後,發現患者的心率是屬於需要電擊、比較危急的心室顫動,同時也是急性心肌梗塞所引起,所以立即啟動葉克膜,血液循環遍布全身重要器官,隨即送到心導管室;這位患者很幸運、也很特別,住院10天後就完全康復,也沒有神經學的後遺症,可以正常的講話,甚至可以回去做生意。

迅速放置支架 電擊+葉克膜功不可沒

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美綾表示,醫療團隊在心導管室待命,當時林先生裝著葉克膜,心跳都還沒有恢復,還是非常嚴重,心律不整、心臟都還沒有跳起來,趕快接手並進行診斷,把最重要、塞最嚴重的左前降枝冠狀動脈,用最快的速度把它打開,然後迅速地置放了兩支支架;之後,對心臟進行電擊,一次就成功地跳回來了,急救團隊努力地維持腦部的血流,讓心臟再跳回來,後續再由葉克膜心臟內外科的重症團隊,將葉克膜順利地脫離,所以整個是救星團隊的功勞。

林晏任提醒民眾,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事件、很特別的經驗,也是一個上帝的恩典;也提醒我們,天氣變化大的時候,如果有輕微的胸悶不舒服,要趕緊就醫。

睡覺夜尿多? 當心「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

56歲徐先生近來有夜尿的煩惱,每天晚上都要起床上廁所四、五次,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就醫檢查發現確有攝護腺肥大的情形,但治療後症狀未顯著改善。透過多項睡眠生理檢查,診斷徐先生患「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 夜尿也是症狀之一

根據統計,全台有逾六十萬人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但仍有部分的患者因對此病不甚了解,以為打呼是熟睡的象徵,而未就醫接受診斷。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許瑛倢醫師指出,除了打鼾、睡醒時口乾、頭痛、日間疲倦之外,夜間頻尿也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之一。

她進一步說明,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因呼吸不通順,處於睡睡醒醒的淺眠狀態,使得大腦沒有將膀胱調整成「夜間模式」,才會一直起來上廁所;另外,也因睡眠呼吸中止造成短暫缺氧,誘發分泌心房利尿胜肽,造成夜間多尿的情形。

呼吸中止分程度 小心嗜睡發生意外

當耳鼻喉科醫師經詳細問診,使用鼻咽內視鏡觀察上呼吸道結構後,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時,會安排患者於睡眠中心睡一晚,進行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檢查後可得呼吸中止指數(AHI),用以確立診斷並判斷嚴重程度,若指數小於5為正常;5-15為輕度;15-30為中度;30以上則為重度。

許瑛倢醫師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方式眾多,醫師會針對患者情況建議不同的治療方式,有時也會搭配多種治療。

依程度對症下藥 口咽運動、鼻呼吸訓練防復發

許瑛倢醫師強調,輕度的患者可透過修正生活習慣,如:減重、側睡等改善;中度以上則以配戴陽壓呼吸器為治療首選,若無法適應長期配戴呼吸器,才會考慮手術治療。

此外,無論選擇何種治療方式,搭配彈舌等口咽運動及鼻呼吸訓練作為輔助治療,不只能提升治療效果,也能降低復發機率。

Eye 的鼓勵疫起來─防疫新生活 護眼從「家」開始

防疫新生活,學童視力遇難題

全國今(110年)年面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學生透過電子螢幕學習線上課程、閱讀,導致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機會增加,疫情過後,3C產品嚴然成為孩子學習的主要必備工具,家長在面臨工作、家庭兩頭燒的前提下,更需要擔心孩子的視力健康,會不會成為這波疫情下的犧牲品,實為一大難題。

定期接受專業視力檢查,有效助學童降低視力度數增加

全球近視患者總數超過26億人,台灣人口雖只有二千多萬,但視網膜剝離比率為全球之冠,最主要原因為兒童近視率高。因應兒童近視率逐年攀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自102年起提供國小學童免費專業視力檢查服務,設籍北市之國小學童可持「護眼護照」至合約眼科院所,享有每年一次的專業視力檢查服務,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劉影梅教授表示,經過八年的努力,包含事前檢測、矯正、治療、各式視力保健衛教活動,臺北市兒童視力不良率陡降式的下降,並且贏過全台平均增加度數,由此可見,兒童的視力健康不能等,透過定期的專業視力檢查、有效的治療及定期追蹤,都有可能幫助孩童遠離惡視力的威脅,並減少高度近視的風險。

避免高度近視找上門,學童該如何解決?

長期關注學童視力保健議題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劉影梅教授說明,在台灣,國小一年級至四年級已經罹患近視之學童,平均年增加100度~125度數,造成部分學童國小畢業前,就已成高度近視的患者,高度近視嚴重可能導致視網膜剝離、青光眼、白內障,甚至失明,年紀越小的孩童患近視,引發相關疾病的風險也越高。因此孩童的視力健康絕對不容忽視,需及早預防、治療。

依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102年至108年學童用眼行為資料顯示,影響學童近視度數變化的主要原因為近距離用眼的「時間」、「距離」,此外「座椅高度」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為了避免近視找上門,除了要教導學童寫字正確執筆姿勢與建立標準坐姿外,充足的陽光日照也能預防近視的發生、延緩度數增加,此外,孩子擁有足夠的肌肉張力、平衡力,也才能長時間的維持正確坐姿。劉教授補充,家中可以備彈力球,讓孩子於寫字、讀書時坐著,可避免孩童平衡感及肌力的不足。北市政府衛生局也呼籲家長,應帶小朋友多至戶外提升體能,減少孩童與3C為伍的時間,才是視力保健的根本之道。

線上教學成常態 居家護眼怎麼做

因應防疫新生活,線上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常態,劉影梅教授提出853240護眼密碼,提醒家長防疫期間,將視力保健適能成為學童的生活習慣,進而達到預防視力度數增加及維持視力健康的目標。

8-睡滿「8」小時:生活作息要良好,每天睡足8小時。

5-彩虹「5」蔬果:一天五拳大小彩虹多色蔬菜、水果,營養要均衡、不偏食。

3-聰明用「3」C:使用3C距離、時間要管控;距離越短,使用越少。

2-久坐少於「2」:久坐2小時需起來走一走,近距離閱讀寫字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

4-距離「4」關鍵:與書本距離保持30-40公分,坐姿維持3直角。

0-SH15「0」:每周運動3天,每次30分鐘;每週運動累積150分鐘。

九成人忽視累、喘、腫 心臟衰竭小心冬季奪命

冬季為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近期氣溫驟降且早晚溫差甚大,會使血管收縮劇烈,嚴重甚至造成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惡化,提高死亡風險。根據2020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統計,「心臟相關疾病」仍高居第二位,僅次於癌症,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一年累積下來更是超過兩萬人,而其中致死率最高的便是「心臟衰竭」。然而大部分國人特別是年長者,對心臟疾病和心臟衰竭認知不足,多半誤以為「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高達九成的患者無法早期警覺到心臟衰竭相關症狀;即使已確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尤其在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風險更甚。心臟相關疾病患者因原先心臟已有功能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等狀況,面對病毒侵襲時更容易導致併發症產生甚至重症致死。

容易疲勞、沒動也喘、雙腳水腫 請盡速就醫

心臟衰竭常見的症狀為「累、喘、腫」,包含身體疲倦:無特殊過量運動但容易無力疲勞;呼吸困難:平時走沒幾步路就開始氣喘吁吁,尤其晚上喘得更厲害且無法躺平;雙腳水腫,提醒民眾若有以上症狀就要立刻就醫並進行檢查。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蔡適吉副主任指出,目前心臟衰竭治療發展已十分進步,只要即早發現症狀、及時就醫積極治療並正確照護,疾病就可穩定控制;過去曾收治一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症狀不得不住院,後來積極配合用藥指示與搭配專業的心臟衰竭團隊照護後,活動力變好了,也恢復正常生活,甚至還能和家人一同出門旅遊;所以再次呼籲民眾,若即早發現症狀、積極治療並穩定回診,是有機會使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且保持生活品質的。

冬季為心臟衰竭入院高峰 新光醫院推衛教展

蔡適吉副主任進一步提醒心臟衰竭患者,冬季為入院的高峰期,更應該要隨時「觀」測「心」臟與身體的警訊,平時也需注意保暖及日常飲食控制、記錄每日身體數值,如近期發現症狀更加嚴重,建議立即回診,才能有效控制心臟衰竭。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為了提升民眾對心臟相關疾病及心臟衰竭的了解,特別策劃「醫病同心 齊力護心」衛教展,期望有效提高民眾疾病警覺並強化對心臟衰竭疾病的重視。本院將於 2021年 12 月 6 日至 12 月 17 日於心臟內科門診候診區展出衛教牆,並於12 月 6日上午 10 時由洪惠風主任、蔡適吉副主任共同揭幕「醫病同心 齊力護心」衛教展,邀請民眾於展期間一同參與和響應。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