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飲食與健康

您是慢性病患者嗎? 冬令進補要注意

「立冬補冬,補嘴空」,近日寒風驟起,冬天的氣息漸濃,台灣也即將邁入冬令季節,本週日(11/7)適逢 「立冬」,俗話說的好「冬令進補,來年打虎」,所以冬季正是進補最佳的時刻。但您是否想過,冬季常吃的藥燉排骨、薑母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等,卻有可能讓慢性病患者陷入中西藥交互作用的危機?

藥膳補品也是藥 恐與西藥產生交互作用

許多的藥膳補品,大多由中藥材配製而成,而中藥也是藥,如您屬於慢性病患者,就應該要注意正在服用的西藥是否會跟您所吃的藥膳產生「中西藥交互作用」呢,其所產生的副作用則可能造成您健康上的危害,但您放心,藥師是您生活上的好鄰居,藥師公會全聯會向全民宣導正確的冬令進補指引與建議,讓您安心健康過好冬。

高血壓患者食用過量當歸、人參 恐影響血壓

理事長黃金舜表示,中藥西藥都是藥,民眾多半把食補視為保健食品,卻往往忽略了食品本身的藥性,黃耆、當歸以及人參等常見的藥材,都是冬令進補民眾的熱門選擇之一,不過卻忽略了,如果有慢性病的病史,像是高血壓族群,食用過量當歸以及人參,可能會讓已控制好的血壓受影響,是重大的藥物配伍禁忌,因此民眾在進行中西藥交互食用的過程中,必須知道相關的藥性,在食補前應該向社區藥局藥師進行諮詢,免得讓病況惡化。

抗凝血劑避免服用當歸 高血壓藥避免吃到白芍

藥師公會全聯會中藥發展委員會主委黃世勳提醒民眾,如果有在服用口服抗凝血劑華法林(Warfarin)的民眾,建議在食補中避免服用到當歸等食材,否則恐怕會增加出血的風險,有在服用高血壓藥物利血平(Reserpine)的民眾也盡量避免吃到白芍,因白芍含有有機酸,會酸化尿液減少腎小管對弱鹼性藥物的吸收,增加排泄降低其藥效,有在服用強心劑地高辛(Digoxin)的民眾,也要避免服用到甘草等食材,因具有去氧皮質酮樣(Desoxycortone-like)作用,促進鉀離子的排泄,會增加用藥敏感性,因此在進行食補前有在服用西藥的民眾都需要特別注意。

藥師公會全聯會在此提醒民眾,看病找醫師,用藥找藥師,服用任何藥物都必須遵從用藥指引,在進行食補上也別忘了食材本身的藥性,應多多注意自身正在服用的藥物,以降低多種藥物和食補的交互作用產生的風險。

立冬來了!就是要進補 「低熱量養生湯」食譜公開

立冬即將到來,到了這天,表示冬季來臨,氣溫要開始變冷,許多人習慣隨著節氣變化飲食,天冷了就喜歡吃鍋、想來碗熱湯暖胃,卻又擔心不知不覺攝取過多的熱量,造成身體負擔。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科團隊推出應景健康食譜「當歸生薑養生湯」,教導大家運用高麗菜捲、新鮮菇類與高麗菜苗、小白菜、玉米筍,以及生薑、當歸、黃耆、枸杞等食材,用低油、低鈉又高纖的簡單方式,烹煮出美味又養生的補湯,讓民眾吃得健康均衡、無負擔。

圖片

「當歸生薑養生湯」 做法大公開

現代人普遍因生活作息不正常、飲食不均衡,尤其上班族長期待在冷氣房而導致體質偏虛寒。花蓮慈院徐彰怡營養師表示,這道「當歸生薑養生湯」源自於中醫經典食療方,也就是東漢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裡記載的當歸生薑羊肉湯,再結合友善素食的做法,利用自製的高麗菜捲取代葷食,不僅營養價值高,也十分美味。

用糙米飯、燙熟的杏鮑菇和毛豆仁、板豆腐,加上少許的白胡椒粉及鹽調味,放入繳打機打成泥狀,再舀取適當的量放上已川燙過、去粗梗的高麗菜葉,將葉片捲起內餡,並以水蓮綑綁,簡單好看的高麗菜捲就完成了!為了增添香氣,在熱鍋後倒入少許香油、爆香薑片,加上熱水滾煮過後,就可以放進當歸和黃耆一起熬煮十到十五分鐘,再把事前備好的高麗菜捲和其他蔬菜配料(新鮮菇類、高麗菜苗、小白菜、玉米筍等等)放入煮熟,最後加入枸杞熬煮並放入適量的鹽調味,就大功告成!

養血補氣、富膳食纖維 但腎臟病、高血鉀症者應斟酌

徐彰怡營養師指出,生薑溫中散寒,當歸養血,再添加黃耆補氣、枸杞補肝腎,而蔬菜、菇類使湯品能保留原藥膳溫補作用不至於燥熱,還能滿足人每餐所需的蔬菜量。徐彰怡表示,板豆腐和毛豆仁都是良好的植物性蛋白來源,以內含植物蛋白自製之高麗菜捲取代甘溫大熱的羊肉,能充分提供蛋白質,生肌養肌;糙米是未精製的穀類,不僅供給人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熱量,也含有豐富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又同時具有米飯的黏性,讓內餡更容易製作,是很不錯的餡料選擇。

徐彰怡也提醒,「當歸生薑養生湯」雖然營養又美味,但如果是患有慢性腎臟病或高血鉀症的病友,建議斟酌少量服用。水煮過的蔬菜會釋放鉀離子到湯裡,而腎病患者由於腎臟排鉀功能較差,易造成血液中鉀離子濃度上升,因此不宜大量飲用這類補湯料理,以免不小心攝取過多的鉀離子,引起心律不整等問題。

進補後失眠、口腔潰瘍? 中醫:2體質當心傷身

「立冬」這個節氣代表秋天的終了、冬季開始。除了天氣漸漸轉冷外,不少人也會開始食用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藥燉排骨、十全大補等進補;醫師提醒,同一道藥膳,有些人吃後覺得滋補,但有些人可是會吃出毛病的!

立冬溫補 對症進補才有效

冬季人體消化機能活躍,胃液分泌增加、食量大增,最適合飲食調理,但是,切記盲目進補。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說,壯陽必須有陰精的基礎,需注意平常消化功能,否則越補越虛。

尤其現代人營養過剩、忙碌、少運動的生活飲食型態,體內常有鬱熱;經過炎熱的夏季、及乾燥的秋季後,陰液受損,加上天冷活動量減少,產生「外寒內熱」,若大肆助陽,便會發生失眠、口腔潰瘍、便秘、痔瘡、皮膚紅疹等上火的症狀。

四神湯 恢復胃腸功能

此外,梁祐爾總醫師強調,低溫會刺激胃酸,但胃部蠕動反而減緩,食物容易積滯,對於平常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者,恢復胃腸功能是冬天進補的重點。四神湯是一帖常見而好用的藥材,其中的組成:茯苓、淮山藥、蓮子、芡實,都具補脾陰、厚實腸胃的效果。

兩類體質進補須注意 清補、通補較合適

以下兩類體質的民眾進補時尤其需要謹慎:體瘦、長期晚睡、大便偏乾、容易皮膚過敏或長痘痘、身體常覺燥熱,舌頭細瘦加上舌色紅、舌面有裂紋,屬於中醫「陰虛有熱」;或是肥胖、飲食油膩、臉容易出油、身體困重或痠重、大便軟黏,舌頭形狀胖而舌苔厚,屬於「痰濕內盛」的體質。

梁祐爾總醫師建議,這兩類人可用清補、通補的方式,選擇甘潤生津又好消化的食材,例如百合、杏仁、蓮藕、山藥、木耳、大白菜、白蘿蔔等等,痰濕重則加上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

秋天乾燥易引發乾咳 「梨子潤肺湯」助潤肺止咳

秋冬季節溫差變化大,一不小心可能就有夜咳症狀出現,嚴重可能影響睡眠及生活品質。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林亞萱醫師指出,尤其年輕時若有抽菸習慣或工作環境粉塵較多者容易有慢性咳嗽,一到秋天時,支氣管就會因乾燥收縮加劇症狀;此外,包括體質陰虛、氣虛、肝火旺、肝鬱氣結者或胃食道逆流、腸胃功能欠佳者,也都是咳嗽的常見族群。

75歲老翁乾咳不止 自製梨子潤肺湯獲改善

一名75歲陳爺爺,每到秋冬就會咳嗽咳不停,甚至半夜咳醒,不僅影響睡眠品質,連白天精神也不佳,曾就醫檢查確定並非肺部疾病所引起,直到轉至中醫就診,醫師評估可能是因天氣轉涼、氣候乾燥引起的乾咳。林亞萱醫師表示,所幸經藥物調理,且教導病患自製具有潤肺效果的「梨子潤肺湯」,一星期後,患者咳嗽症狀獲得改善,終於一夜好眠。

梨子烹煮後具溫補效果 連皮一起吃才有效

林亞萱醫師說明,出現咳嗽症狀時,臨床上診斷得先排除肺癌等肺部疾病,或可能造成咳嗽的藥物副作用,像病人是膿痰、風熱型感冒則會開立感冒類藥物,但若確定為氣候變化造成的乾咳、夜咳,這時則可透過自製的「梨子潤肺湯」幫助養肺、潤肺。梨子性寒涼,雖過量會誘發咳嗽,但烹煮後會轉為溫補效果,除了得連皮一起烹煮、食用,適時加入麥門冬、大棗或紅棗、白木耳、百合等藥材,可使養陰潤肺、益胃生津的效果更加乘。

平時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有助減緩乾咳

以中醫角度而言,秋天的躁氣最傷肺,因此當晚秋開始時,天氣逐漸乾燥,有乾咳情形者就可自製「梨子潤肺湯」,在午餐、晚餐或運動後口乾舌燥時都可飲用,幫助紓緩症狀。林亞萱醫師強調,在飲用前仍要確定自己有無肺部或腸胃疾病,且平時也應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包括避免刺激性、辛辣食物,且注意保暖,才能真正對症下藥,舒緩不適症狀。

濕熱體質易好發汗皰疹! 4大飲食方式恐加重病況

39歲的張小姐是一位動物保育照護員,因長期配戴乳膠手套及雙手反覆清洗與消毒,而長出如小水泡的疹子且搔癢難耐,搔抓破裂後會消失,但皮膚會變乾、脫皮,經過皮膚科醫師診斷為汗皰疹。塗抹類固醇藥膏症狀會緩解,但兩個月來還是反覆發作,因而求診中醫,經治療三個月,脫皮、癢的症狀已得到緩解,汗皰疹也無發作。

汗皰疹與過敏體質有關 水皰、搔癢為常見症狀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周怡貝醫師表示,汗皰疹與過敏體質有關,每當壓力過大、溫濕度變化劇烈,或經常接觸清潔劑,就會容易誘發汗皰疹。常見手指手掌或腳底長出小水皰,水皰附近奇癢,破裂後容易發炎,形成濕疹性皮膚炎。

中醫治療汗皰疹 急性期「濕熱」論治

周怡貝醫師說,中醫多從「濕熱」論治,急性期選用清熱化濕止癢的藥物,例如苦參、蒼朮、蟬蛻、牛蒡子、荊芥、防風等;慢性期則是選用調理脾胃的藥物,使脾胃可以吸收、代謝體內水分,減緩水分淤積皮膚表面形成汗皰疹。

此外,在手掌比較乾燥、龜裂的部位,則搭配紫雲膏塗抹,滋潤並修復肌膚,促進傷口癒合。

預防汗皰疹 規律生活、調節壓力是關鍵

汗皰疹的預防與保養,周怡貝醫師分享,除了藥物控制外,日常生活中要盡量減少碰觸任何可能會刺激皮膚的物品,也可適時使用護手霜、凡士林或是紫雲膏等來保濕滋潤患部;在急性發作時,飲食要盡量避免刺激性,如烤、炸、辣或酒類,以免加重體內濕熱。

然而,汗皰疹也與情緒壓力有關,適度釋放壓力,保持心情愉悅,是預防汗皰疹的方法之一。

蔬菜「先切再洗」營養全流失 營養師:這樣做才對

現代人相當忙碌,想減肥又沒時間大費周章準備減肥餐,只好圖方便,順手在便利商店拿一碗生菜沙拉當正餐,但聽說生菜不宜吃太多,除了有寄生蟲、生菌數量高的問題,有些營養素必須要經過烹調之後才會比較容易被吸收,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林詩紜針對各類蔬菜、食物,教大家哪些蔬菜適合生吃,或是如何挑選蔬菜、以及烹調方式,「吃對方法,才能真正吸收到營養素」。

必須煮熟的蔬菜:胡蘿蔔、番茄、高麗菜等

林詩紜表示,胡蘿蔔、番茄等蔬菜可以生吃,只是當中茄紅素、胡蘿蔔素和維生素A,如果透過「生吃」能攝取到的量仍舊有限,最好還是經過烹調,透過油脂和加熱破壞結構、釋放營養素以後才能好好吸收。

另外像是葉菜類的食物,尤其是十字花科類的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等等,其富含的礦物質經烹調後會減少,但仍不建議生吃,林詩紜說明,原因是對人體腸胃吸收消化並不容易。菇類、藻類也都要煮過,生吃對腸胃來說負擔也會很大。

而四季豆、皎白筍、菠菜這類,主要跟成分有關,林詩紜指出,四季豆的皂素,會影響消化,吃多會造成嘔吐、頭暈,必須煮熟煮透;皎白筍、菠菜雖然也富含維生素,但草酸含量較高,有些人擔心會導致結石,因此建議這類蔬菜可以先汆燙去除草酸後再來食用。

營養素怕光、怕熱、怕切 掌握這些原則正確保存、烹調

如果民眾真的想要吃生菜沙拉,林詩紜建議,盡量不要在傳統市場或有機商店選購蔬菜,因為有些鄉下地方可能還是用「動物糞便做肥料」,而傳統市場雖然是新鮮現摘的蔬菜,但是上面可能殘留泥土、髒污,另外如果下雨天,蝸牛爬過葉菜,可能會有蟲卵、寄生蟲、生菌數多的問題,可能會導致拉肚子、小孩子發育不良,重則有感染腦膜炎、敗血症的疑慮。

林詩紜表示,購買生菜回來以後,要留意保存時間不能太長,維生素C或維生素B2等很敏感,容易受到光、熱影響而流失,可透過有顏色或是不透光的袋子、盒子來裝蔬菜,也不建議洗完蔬菜以後再拿去冰箱,會導致腐敗及生菌的速度加快,怕太乾倒是可以沾一點點水,並綑起來保存。

切過菜之後再清洗,其實維生素C等營養素流失的量會比較多,也會增加感染機率,原因是切口可能會有細菌、髒污跑進去,正確地清洗方式應為先將泥土抖掉,再用清水清洗,最後切菜。而煮菜時不要切得太小塊,也很容易使營養素流失,如果把蔬菜切大段一點、切口少一點、小一點,可以避免過多維生素、礦物質的流失。

買回來的生菜建議還是經過烹調,現在很流行溫沙拉,可透過70、80度的溫度進行加熱。也要避免過久的燉煮,湯滾了就可以關火,或是盡量用拌炒的方式,熟了就立即起鍋。炒菜過程中水分可以放少一點點,因為水溶性的營養素,一旦碰到水會溶在湯裡,吃食物本體就會吃不到營養。營養師另外強調,腸胃消化不好和腎臟疾病的人也都不建議生食。

白蘿蔔、洋蔥、萵苣等適合生吃

營養師表示,也是有很多適合生吃的蔬菜,例如富含維生素C的白蘿蔔、甜椒、苦瓜,或是甘藍菜,以及富含硫化物,有抗氧化功能的大蒜、洋蔥。而萵苣、橄欖等維生素C和葉酸也很高,生吃沒有太大問題。另外,市面上常見的小黃瓜,雖然也富含維生素C,但他有氧化酶,會破壞其他食物的維生素C,這時候加一些白醋,可以抑制氧化酶。另外可加一點堅果或油醋,能幫助脂溶性營養素順利被身體吸收。

秋冬乾眼症來襲 中醫補水三茶飲,益精明目還你好視野

又到了秋燥時節,抱怨眼睛乾燥或酸澀的患者越來越多,雙眼特別是眼角膜部分,經常是依靠淚腺供給水分,通過眨眼,使淚水變成一層淚片分散到眼角膜,保持眼睛舒服。賴睿昕中醫師說明,所謂乾眼症是指由於眼淚的減少或者淚腺功能下降,導致眼睛表現有乾澀,灼痛感,眼屎較多,其他伴隨症狀還有頭痛、煩躁、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嚴重時會發生角膜軟化穿孔,在檢查時常常可以看到有眼結膜慢性充血的狀況。

身體水分運輸分布不均 造成乾眼、水腫

仔細觀察乾眼症患者以及乾燥症患者的體質,會發現其實她們並不是全身都缺水的,相反的,在很多部位,會有水腫的情況,尤其是手指關節、內眼角、下眼瞼、頭皮等部位。賴睿昕說,有些地方缺水(乾眼),有些地方卻水腫,表面上看起來很矛盾,但背後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就是因為身體水分的輸送和分布有問題,造成身體水分分布不平均的狀況,所以中醫治療上就是要幫助身體利用水分代謝循環上回復正常。

中醫治療從整體出發 改善乾眼從津液著手

賴睿昕表示,中醫在治療上著重於人的整體因素,認為眼睛乾澀有時與身體臟腑的不協調有關,也就是著重患者身體的內部問題,即身體與眼睛的密切關聯;希望藉由恢復患者全身的生理機能,來調節淚液的分泌以及眼睛周圍的循環,中醫治療,從整體出發。中醫認為淚液是人體津液分布指標之一,因此要改善乾眼症狀,首先要從津液的生成及分布著眼。

此外,中醫理論「肝開竅於目」、「肝腎同源」,因此重視養肝血、滋腎陰。

三大族群注意 易罹乾眼症

而現在社會有三種人特別容易有乾眼症,賴睿昕提醒更年期後、上班族、外食族要注意,並建議三種補水茶飲,益精明目改善症狀。

1.年過更年期的老年人容易有肝腎陰虛的體質

肝腎陰虛:頭暈耳鳴、腰膝軟痛、夜寐多夢、月經不調

解決:補肝益腎

茶飲:益腎養肝茶

枸杞子、麥冬各3錢,以500c.c熱開水沖泡飲用,也有助於補益腎精,滋補肝血的作用。

2.上班族,本身處於冷氣房乾燥的環境,冷氣房,平時緊盯螢幕用眼過度,就容易產生肺陰不足體質:

平時可能還會有乾鼻燥、嗆咳少痰、皮膚乾燥

解決:生津袪燥

茶飲:潤燥明目茶

沙參、百合、桑葉各2錢,以500c.c熱開水沖泡飲用;可滋陰潤燥,益精明目

3.年輕族群常常外食,熬夜晚睡,飲食喜食烤辣炸就容易產生脾胃濕熱體質

伴隨症狀還有口臭口膩、口苦口渴、納呆嘔惡、腹痞脹痛等

解決:利濕清熱

茶飲:葛根菊花茶

材料:葛根5克、菊花1克、綠茶1克、冰糖適量。

作法:將所有材料混合後,用滾水沖泡30秒後倒掉水分,再次加入滾水,加蓋燜5分鐘,最後放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

說明:菊花清利頭目,通七竅的作用與葛根、綠茶合用,可以增加清熱利濕。

愛吃甜食、炸物恐「癌王」纏身 醫授預防秘訣

胰臟癌,之所以又被稱為「癌王」,臺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葉秉威表示,主要是因其「發生率」接近「死亡率」,確診後一定時間內會往生,胰臟癌的5年存活率小於5%,大部分病患無法活超過5年,而一般存活期的中位數,大約為半年到1年。葉秉威也強調,胰臟診斷時,通常都已經是中晚期,第二期、第三期,甚至是第四期,已經沒辦法開刀完整切除癌細胞,預後相當差,因此,平時應避免高糖高油脂食物,有慢性胰臟炎及胰臟水泡的患者也務必要定期就醫追蹤。

Q:胰臟癌的危險因子是什麼?

葉秉威表示,胰臟癌細分為很多種,其中在台灣最常見的是「胰管腺癌」,比例高達90%,其他比較少見的是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或是因為胰臟囊腫惡化所產生的癌症。胰臟癌的成因、機轉很複雜,但葉秉威說明,會誘發胰臟產生癌變的主因是「糖」,糖分比例高的話,其實產生癌變風險相對高,另外則是有關基因遺傳,若有胰臟癌家族史,或是遺傳性胰臟發炎,因為基因變異導致胰臟細胞癌化的比例高。

另外注意的是「環境」,什麼樣的環境容易誘導胰臟細胞癌變?葉秉威表示,如果一個人長期喝酒,導致胰臟不斷發炎,形成慢性胰臟炎,其實引發胰臟癌的風險相當高。而平時就有抽菸、喝酒,且有肥胖,或平常愛吃高糖、高油脂的食物也是危險族群,另外,也跟年齡有關,葉秉威強調,一般來說60歲左右,是胰臟癌發生的風險族群,其中男性多於女性三倍。

有些人胰臟會產生胰臟水泡(或稱胰臟囊種),其導致胰臟癌的風險也比較高,葉秉威表示,不過目前糖分的攝取是造成癌化的重點,因此平時血糖值的監測很重要,葉秉威強調,如果中年人,也就是50歲以後,2年內診斷有「糖尿病」的患者,是屬於胰臟癌高風險族群。

Q:有哪些症狀可及早察覺?

葉秉威表示,其實早期胰臟癌沒有任何症狀可以遵循。不過根據胰臟腫瘤的位置,可評估出相對應可能會出現的身體症狀來判斷:

一、胰臟的頭部:由於膽汁分泌會藉由膽管穿過胰臟後進入十二指腸,一旦受到腫瘤壓迫,膽汁的容易瘀積在膽管中形成黃疸因此皮膚會泛黃,小便顏色會變成紅褐色,眼白也會泛黃。另外膽管被阻塞以後,膽汁無法進入腸道,糞便就會改變顏色,因糞便的黃棕色是藉由膽汁染色,若膽管被阻塞,大便顏色就會變成白色或灰白色

二、胰臟的底部、尾巴:不像頭部腫瘤,並沒有明顯的徵兆,通常是等到腫瘤長大到一定程度,造成「痛感」,像是上腹部或背部疼痛,痛點類似胃部,但是會痛到後背部,比較容易發生在吃飽飯、或躺平後,醫師表示,門診中發現不少胰臟癌患者,都表示有時候晚上會痛到醒來。

三、非典型症狀:食慾減退、體重減輕、倦怠,非特異性症狀,其他癌症也都會有類似的症狀。

Q:如何預防胰臟癌?

應避免高油脂、高糖攝取,葉秉威建議,蔬果攝取要多,肉和脂肪攝取比例可以降低,以減少致癌基因突變,另外提到生活習慣,胰臟癌最好要戒菸戒酒,胰臟癌跟肥胖也很有關係,維持體重不要過重。如果有家族病史,也就是家族中一等親以內有胰臟癌病史,或是飲酒量大導致慢性胰臟炎者,以及有胰臟囊腫(水泡)的人,必須定期前往胃腸肝膽科看診檢查。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