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飲食與健康

古傳中醫結合易學 《醫易閑話》揭開養生之秘

你知道人體只要任何一個器官生病,其他器官就會受到影響因而有所表露嗎?作者胡塗醫在《醫易閑話》一書中提及,老祖宗們認為再微小、再隱蔽的人體疾病,不管「藏」得多深,總會通過種種跡「象」顯露出來,換句話說,在藏象學說中,正是按照臟腑的不同功能屬性和特點與五行進行類比,利用五行之間的生剋制化規律來瞭解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

腎陽不足會使氣化失常 易有小便短小症狀

以腎為例,又稱為藏精,而精屬於「水」的一種,因人體代謝的水液,從胃開始受納到脾來運化傳輸,透過肺通調後最後則歸於腎;作者胡塗醫解釋,這時腎中陽氣發動,將氣化而分清濁,清者回到肺去輸布於各個臟器,濁者注入膀胱排出體外,如此循環反覆,靠的正是腎陽的力量,因此若腎陽不足時,氣化就會失常,也就會導致小便短少、身體浮腫等現象。

女性肝氣不舒暢 恐使月經跟著不順暢

在中醫調理上則以補益腎陽、健脾化濕為主,也就是所謂的冬蟲夏草法;胡塗醫作者進一步說明,至於稱為藏血的肝,也屬液體,需要依賴腎氣的滋養,這正是「水生木」之象,因此若一個人肝氣不舒暢,不僅容易沉悶欲哭,若為女性則可能月經不調,因此養肝的方法就是性格開朗、四通八達做人做事、慈悲喜捨都有一些,並結合早睡、練習保肝護膽的方法。

心氣強弱決定脈道盈虧 血氣旺盛者面色紅潤

至於心,則為藏神,為人體生命活動的那個「指揮中心」。胡塗醫作者說明,中醫認為的精神活動、思維能力等都與五臟有關,特別又以心為主,若心功能正常,一個人的神志就清楚,精神就正常,但若心功能有問題,輕者出現失眠、健忘、少年癡呆等症狀,重則精神失常,因此中醫又有「氣行血亦行」之說,尤其心氣的強弱決定脈道的盈虧,可從脈象和面部的色澤反映出來,血氣旺盛的人,血脈充盈,其脈象自然和緩有力,相較面色紅潤。

練習養氣法 助達到養五臟六腑正氣

此外,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因需要有腎、脾、肺三家來協調完成,其中肺的做法就是通過宣發和肅降來完成。胡塗醫作者在書中提及,一個人若能呼吸均勻,則肺氣出入自然通暢,這就叫「宣降正常」,反之則會誘發咳嗽、喘息、胸悶、肋骨脹痛等問題,因此若能藉由「養氣法」,通過慢慢練習,會慢慢達到呼吸細、柔、長、均、勻,便可養肺氣,更可達到養五臟六腑正氣的目的。

圖片

《醫易閑話》

★800萬人追蹤、古傳中醫傳人之作 ★台大榮譽教授 李嗣涔 獨家力薦 ★繼全球熱銷300萬冊《問道中醫》後再創經典 ★貫通古今中西,第一本以古傳中醫深入解析「醫易同源」之理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藥王孫思邈 自古以來,真正的醫者通達「醫易同源」之說, 中醫聖典《黃帝內經》,更是處處體現著易學的思想。

古傳中醫傳人──胡塗醫, 他是道醫,以身證道,通過「返觀內察」,回歸生命本源。

他傳承自500年來醫家祕傳之養生精要,以淵源學識、幽默筆調、大量案例, 深入淺出演繹了易學與古傳中醫相結合的核心理念,例如為何易經八卦象數能夠治病? 為何真正的中醫開藥是「一劑知,二劑已」?古傳中醫不必「四診八綱」就能診病? 中醫與西醫到底有什麼根本上的差異?都能在本書找到解答。

冬季遵循蟄伏閉藏 採取伏藏養生助潤養五臟

秋冬季節到來,在中醫角度來看,秋天是體內陰陽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又為「秋燥」,這時容易傷肺,若不注意養生就容易引發咳嗽、口乾舌燥、鼻乾出血、皮膚乾燥龜裂等症狀。安南醫院中醫部唐偉誠醫師指出,「立冬」到「大寒」間則為冬季,中醫認為冬季跟腎相應,因此飲食則應以滋陰補陽為主,雖宜熱食,但應避免燥熱辛辣等食物,以免化熱傷陰。

秋季重養肺潤燥 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

事實上節氣交替的過程,以中醫角度來看,會出現「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以秋季為例,隨著氣溫逐漸變低,常誘發肺炎、支氣管炎、哮喘或腦血管疾病,也會使精神出現不愉快、易激動、乏力、失眠等情況。唐偉誠醫師說明,秋季養生之道是養肺潤燥與保溫,飲食上除了攝取足夠水分,也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減少攝取辛辣、寒涼食物,平時可多做腹式呼吸保養肺臟跟穩定情緒。

冬季可多吃溫養食物 並保持規律作息

唐偉誠醫師解釋,至於冬季在中醫的角度上,這時應遵循自然界「蟄伏閉藏」規律,採取「伏藏」的養生方法使精氣內聚來潤養五臟,平常可多吃溫養食物,像是南瓜、桂圓、核桃、栗子等蔬果,或紫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食材,且注意保暖,尤其長輩在保暖時不能過於臃腫避免因行動較不便增加意外機率,且保持規律生活作息,配合適當運動,以幫助身心舒壓。

養成實踐養生習慣 有助於維持健康

此外,許多人喜愛在秋冬季節享受火鍋,但應注意避免喝下大量火鍋高湯,降低誘發痛風、心血管疾病等症狀。唐偉誠醫師建議,平時在運動上也可選擇如太極拳、各式氣功、瑜伽、快走、慢跑等聚氣收斂且放鬆緩慢運動,並配合打坐、冥想和呼吸吐納等方式幫助寧心安神,白天也可讓頭頸、背部及手心曝曬陽光至少30分鐘保暖身體,透過平時身心平衡與實踐養生的方法,更有助於維持健康。

糖友「5撇步」加強控糖 眼底篩檢不輕忽

依據美國眼科醫學會於2016年發表的糖尿病的視網膜病變的臨床指引表示,全球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盛行率為10.2%,全球40歲以上的族群平均的視網膜病變盛行率則為高達34.6%。而根據糖尿病學會於2019年發表的臺灣糖尿病年鑑顯示,2000年至2014年糖尿病患視網膜病比率由3.31%上升至3.73%,而視力受損與失明比率為0.32%,因此可知糖尿病人眼底檢查的重要性。

定期眼底檢查 維護糖友視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蔡宜倫主任表示,109年在聯合醫院附設大同及中山院外門診部篩檢的459人中,糖尿病患者的比率佔19.6%,而其中1年內未接受眼底檢查的糖尿病人有84.4%。門診中,曾有1位患者因眼底檢查結果異常,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因此提醒糖尿病人務必定期做眼底檢查。

加強控糖5項目 定期追蹤很重要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提醒,糖尿病人應定期檢測糖化血色素、空腹血脂、尿液微量白蛋白、眼底檢查以及足部照護、體重控制及營養衛教等,以預防併發症的發生;並且掌握「控糖五撇步」來穩定控制血糖:

1.健康飲食要「三少一高」:訂定個人化的飲食計畫,並注意三少一高之原則(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以達控制血糖之目的。

2.規律運動要「週週150」:每週至少150分鐘身體活動,減少久坐型態。

3.控制體重要「減輕負擔」:營養師及衛教師指導下控制體重,減少肥胖威脅。

4.規律服藥要「按時規律」:醫囑指示規律服藥,告知新醫師服藥情形,以降低不必要的藥物交錯及干擾血糖控制。

5.監測血糖要「規律自主」:養成自我血糖監控習慣,確保血糖在正常範圍。

「得舒飲食」降低高血壓 6道食譜跟著做

「高血壓」是健康的隱形殺手,更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時序進入秋冬,早晚溫差大,導致血管收縮,易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疾病急性發作機會。藥食同源,吃對食物有助血壓穩定,臺北市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拍攝6道「得舒飲食(DASH)」料理影片,DIY料理品嘗美味,吃出健康!

高血壓是國病 多食降壓飲食

臺北市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紀玉秋表示,「得舒飲食(DASH)」是一種降低高血壓的飲食。其是一種全方位的飲食方式,原理是使用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及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搭配多種營養素促進身體健康,達到降血壓目的。

在各大類食物選擇上,得舒飲食基本上有幾項原則,包括選擇全穀根莖類、每天攝取 5 份以上蔬菜及 5 份以上水果,多喝低脂乳、紅肉換白肉、吃堅果用好油等;此外建議高血壓患者在選用得舒飲食時,仍應諮詢營養師。

六道飲食上菜 營養美味滿點

佳音營養諮詢中心梁風琦營養師表示,設計的6道食譜中,「芝麻牛奶雪泥冰」結合2種高鈣食物一杯直接滿足50%的每日鈣質建議攝取量;「摺疊海苔飯包」運用海苔、紫米等12種多元食材,充分達到吃高纖全榖、以白肉(鮪魚)取代紅肉,及選用芝麻油等不飽和油脂類,讓健康美味也可輕鬆帶著走;「浪漫綠拿鐵」以無糖豆漿為基底,搭配各式蔬菜及水果製成營養蔬果汁,除了高纖、高鉀外,更提供適量的蛋白質,補足所需體力。

另外,「起司番茄盅」一顆番茄盅含有豐富的鈣質、蛋白質及鉀離子,能一次補足約1/4的每日營養需要量;「低鹽莎莎醬」自製莎莎醬比起市售莎莎醬「鈉」含量降低80%,更是佐餐的高纖開胃小菜;「莓果燕麥餅」選用各式高纖食材製作美味及健康兼具的日常點心。

全民瘋《魷魚遊戲》戳椪糖! 椪糖科普教學看這

近期因韓劇爆紅的古早味零食「椪糖」,讓許多人投入親自製作椪糖的行列,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海洋大學陳建利老師與大家分享椪糖製作的科學原理以及食安要點,讓大家安心享受接受椪糖遊戲的挑戰!

椪糖科普教學 糖漿「焦糖化反應」

陳建利老師表示,在熬煮糖漿的過程中將大量空氣混入,使糖漿產生許多空隙,冷卻後,這些保留空隙的糖塊就是椪糖。若製作椪糖時加入小蘇打(碳酸氫鈉),因其在加熱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可使糖漿出現更多氣泡空隙,椪糖也會更蓬鬆。

此外,熬煮糖漿時,砂糖加熱至150℃以上會發生一連串的化學變化,讓原本透明的糖漿轉變為帶焦糖香氣的褐色糖漿,這個過程稱為「焦糖化反應」。

臺、韓製法相同 戳下形狀增食用樂趣

臺、韓兩地的椪糖製作方式大抵相同,臺灣椪糖的作法是讓膨脹的糖漿與容器一起靜置,冷卻定型後,再稍微烤熱容器底部脫模即完成;韓國椪糖的作法,則是將膨脹的糖漿倒在平面上,以壓餅器等平面器具把糖漿壓成扁平,再以各種形狀的模具輕壓糖漿表面,讓椪糖上印有特殊形狀,在食用前可以用牙籤或餐具試著戳下形狀,增加食用樂趣。

製作椪糖過程 留意食安要點

陳建利老師提供幾個居家自製椪糖的食安建議,首先,小蘇打務必選用食品級的產品,可至合法的食品材料行、烘焙材料行購買,購買後保存在陰涼乾燥的地方,避免吸濕受潮結塊發生;家中砂糖若有吸濕結塊等變質現象,則不可繼續使用。

此外,加熱糖漿時,注意不要把糖漿煮燒焦,燒焦所產生的物質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煮糖漿的器皿或勺子,須留意是否為食品級耐熱容器,也勿使用罐頭、鋁罐、不耐熱、非供食品使用的容器具來加熱糖漿、製作椪糖。

從「吃飯配菜」變成「吃菜配飯」 他3個月瘦了22公斤

54歲的周先生,身高174公分的他原本體重97.6公斤,有脂肪肝炎和高血壓,醫師希望他減重,而他平常就有慢跑的習慣,卻一直無法減輕體重,看到彰化醫院健康生活養成班的成效,抱著嘗試的心態參加,沒想到1個月4次的課程,照著飲食原則,1個月就約減了10公斤,後續自己仍維持著已經養成的飲食習慣,3個月共減了22公斤,回醫院體檢,脂肪肝炎和高血壓都回到正常,降血壓藥也停了。

代謝變慢減重 改變飲食習慣是關鍵

親友都問他上了年紀怎麼減重?代謝變慢根本就減不了重?對於這些問題,他說,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改變飲食習慣」,在過去,看到家裡的剩菜他總是把它吃完,有零食快過期了也是他吃,因為他們這一代的人比較節儉,不想浪費食物;上了課之後,他做了改變,菜不買多,吃多少煮多少,不再讓剩菜產生,也從重口味飲食改成清淡飲食。

早餐必須吃得飽 吃菜配飯為不二法門

周先生說,他從課程中學到健康的飲食方式,譬如說1週至少1天蔬食,每餐吃的順序是蛋白質、蔬菜、優質澱粉類,從原本的「吃飯配菜」變成「吃菜配飯」,以營養健康取代吃飽為原則。

他指出,這3個月他其實沒有節食過,早餐吃得最豐富,每餐都有蔬菜和雞胸肉、水煮蛋等6樣;午餐在外不方便煮,他於是選了一家清淡的便當店,並以青菜為主,也以地瓜取代米飯;晚餐則儘量早一點吃完,份量比中餐再少一點,也就是說,每天3餐的份量是遞減的。

參加減重社群 減重兼顧健康

彰化醫院個管師洪雅琳指出,學員每天3餐吃的東西都要LINE到群組上,相互監督、約束、鼓勵,並有醫師、心理師、個管師即時回饋,以減重有伴不孤單的方式,支持減重者建立正確生活習慣。

健康食品不是吃越多就越健康! 購買前把握三步驟

你也有吃健康食品的習慣嗎?尤其受到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也讓市面上各類標榜調節機能與補充營養的產品日漸增多。食藥署表示,為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與權益,若業者標榜為健康食品,在上市前就得向衛生福利部申請查驗登記,且須提供科學證據佐證產品的安全性及保健功效,經審核通過取得許可證後,才可稱為健康食品。

審核通過健康食品 才能宣稱保健功效

包括調節血脂、胃腸功能改善、護肝、免疫調節、骨質保健、不易形成體脂肪、抗疲勞、輔助調整過敏體質、調節血糖、延緩衰老、牙齒保健、促進鐵吸收、輔助調節血壓等13項皆為市售的健康食品可宣稱的保健功效。食藥署強調,若未經審核通過具有上述功效之食品,不得稱為健康食品,因此民眾在購買任何健康食品時,應把握「停」、「看」、「聽」三要訣。

聽從專業人員建議 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食品

食藥署說明,包括第一步「停」下腳步,先思考自己是否有需要以及對健康是否有實際幫助,第二步則是睜大眼「看」產品包裝,像標章及核准字號、警語、注意事項、建議攝取量等,最後則是「聽」醫師或營養師等專業人員建議,選擇對自身狀況有益的健康食品,才能真正對症下藥,達到真正保健功效。

健康食品並非藥品 必要時仍得就醫治療

此外,健康食品不是吃越多就越健康,購買後也應依照建議攝取量食用,意成分標示及相關警語,避免可能的交互作用。食藥署呼籲,健康食品仍屬於食品的一種,並不是藥品,因此並未有治療效果,民眾若有任何不適症狀出現時,必要時仍須就醫治療,避免使症狀加劇,影響健康。

減醣飲食正夯 營養師:你減的是對的醣嗎?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營養師崔岑亘分享,在病房衛教時常聽到病人說:「我飯都吃很少」,細問之下才知道病人平時看健康節目或聽鄰居親友轉述,吃太多澱粉容易變胖又或是容易影響血糖,進而以為不吃飯或飯吃很少就不會胖或血糖會控制得比較好。可是,在詢問這些正餐不吃飯的人飲食習慣時,會發現常常正餐吃不多,但到下一餐前就肚子餓了,反而在餐間吃更多高油高醣的食物,如零嘴、糖果、麵包、甜飲等,本想追尋健康飲食卻適得起反。

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 長期攝取不足恐致酮酸中毒

碳水化合物對人體的最重要功能就是提供能量,每1公克可以提供4大卡熱量,而且腦、神經系統及紅血球所需能量主要為葡萄糖,也就是澱粉消化分解後的產物。

崔岑亘說明,當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時,身體會將多餘的能量轉變成其他形式儲存起來,如肝醣、脂肪或蛋白質;當攝取不足時,身體會消耗構成組織的蛋白質以便提供所需的能量,還會促使脂肪分解產生酮體,替代葡萄糖作為體內細胞的能量來源,當血中酮體太多,體內酸鹼失衡時就有可能造成酮酸中毒。而長期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就有引起酮酸中毒的風險。

過多過少都不行 究竟多少攝取量才足夠?

崔岑亘表示,大腦細胞主要藉由碳水化合物獲得能量,而成人大腦每日需要約110至140公克的葡萄糖,以便提供大腦足夠能量。有研究顯示碳水化合物攝取比例大於總熱量的65%會增加肥胖及罹患冠心病的發生率,而低於45%也會增加肥胖的發生率。

故109年衛生福利部公告第八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當中新增「碳水化合物建議攝取量」,相當於成人每天攝取全榖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共約8份,民眾常吃的全榖雜糧,如飯每份約1/4碗(標準碗直徑:11.5公分)、麵每份約1/2碗,乳品類每份約1杯240c.c,水果每份體積約為一個網球大小。民眾可以以前述份量簡易評估一下自己平時吃的碳水化合物是否足夠。

減「糖」比減「醣」更重要 精緻醣攝取過量易肥胖

除了天然食物,精緻糖類也屬於碳水化合物,1980-2016年間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國人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占總熱量百分比雖沒太大變化,但是碳水化合物攝取種類卻發生巨變。早年國人攝取碳水化合物的來源主要是全榖雜糧類,而近年的調查發現全榖雜糧類攝取減少,甜飲攝取增加。調查數據顯示成年男性每6人就有1人,成年女性則是每14人就有1人,每天至少喝1杯含糖飲料。

崔岑亘提醒,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精緻糖攝取過多與肥胖、代謝症候群、齲齒的發生有關。而且攝取甜食會刺激大腦的獎勵機制,即使不覺得餓仍會增加甜食攝取且不會減少其他食物攝取量,進而造成肥胖風險增加。而肥胖又會增加慢性病風險,研究發現精緻糖攝取量越高,冠心病風險越高;然而選擇攝取適量天然低升糖指數的醣類食物卻不會增加冠心病風險。所以正餐澱粉少吃,餐間再來選擇添加精緻糖的甜飲、糖果、烘焙食品等,反而更會影響血糖及體重。

精緻糖每日建議攝取量 約佔一日熱量1/10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精緻糖類攝取量應小於總熱量10%,以體重60公斤,平日生活以坐著居多的一般民眾為例,一日約需1800大卡,換算下來每日精緻糖類攝取應小於45克(9顆方糖,180大卡)。

衛福部於109年修正「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今年已正式實施,手搖飲皆須標示總糖量及總熱量,而包裝食品也會在營養標示中標示糖量,建議民眾在購買前應仔細閱讀標示,並減少攝取精緻糖。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 董氏基金會

《圖片來源》

Food photo created by xb100 - www.freepik.com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