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飲食與健康

壓力太大落髮量驚人 中醫推一雞湯養血烏髮

33歲的李小姐,近一年來因疫情使她長時間緊張,最近又需往返醫院照顧住院的家人,某天洗頭時發現排水口周圍竟是她散落的頭髮,在和朋友閒聊時被提醒頭髮漸漸稀疏,日復一日發現掉髮讓她更加緊張,因而求助醫師。

短期內大量落髮需治療 緊張、睡眠不足、營養不良皆有可能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表示,一般民眾若遇到掉髮便十分緊張,常會認為自己是「鬼剃頭」,事實上,所謂「鬼剃頭」在醫學上稱作「圓禿」,發生的機會不太高,男女發生機率一樣,在任何年紀都有可能發生。

然而,掉髮可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掉髮,正常狀況下掉頭髮其實不用特別擔心焦慮,但短時間大量落髮就須追治療。常見脫髮的原因有過度緊張、睡眠不足、營養不良、頭皮發炎,此外,某些特別的疾病像甲狀腺功能低下、大量出血、生產完後、更年期前後,因內分泌失調,也會引起不正常的掉髮。

中醫治療掉髮 補益氣血、疏肝理氣、調補肝腎

賴博政醫師說明,中醫理論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其華在髮」,腎精虧虛,縱慾過度,毛髮得不到足夠的滋養就會因此落髮。另外,飲食的缺乏或偏食,也有可能引起不正常的脫髮,因為在營養不良的狀況下,人體氣血不足以滋潤毛髮而產生掉髮。再者,因為突發的事件,造成情緒的起伏過大,肝失調達,也是造成落髮的原因。中醫在治療上以整體為考量,針對不同的體質以及各類不同病因,補益氣血、疏肝理氣、調補肝腎都是針對掉髮的治療原則。

當歸首烏雞湯 補腎填精、養血烏髮

那平常可以吃什麼幫助預防掉髮甚至進一步延緩頭髮變白呢?賴博政醫師提供一道當歸首烏雞湯供民眾料理。

【材料】雞腿或雞胸肉適量(烏骨雞尤佳)、當歸3錢、何首烏3錢,枸杞5錢、紅棗10顆,米酒、生薑、食鹽等適量。

【做法】1.將雞肉洗淨,切開成數段;當歸、首烏、枸杞、紅棗洗淨,生薑切片

備用。

2.先將雞肉汆燙去血水後洗淨,放入適當清水並將其他藥材放入。

3.以小火燉煮兩小時,最後再加入食鹽調味,即可食用。

因為烏骨雞具有補腎填精、養血烏髮的作用,而當歸可補血養血,何首烏更具有黑鬚髮、益精髓的效果,枸杞可以養肝明目,針對氣血不足的民眾,可以當食療使用。

賴博政醫師提醒平時預防保健也十分重要,並提供以下三點「撇步」預防掉髮的發生。

1.均衡的飲食:因毛髮生長需要營養來源,所以必須補充足量的營養,飲食應避免由炸烤辣等重口味的飲食。

2.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建議用中性的洗髮精洗頭,若頭皮容易出油,油脂分泌過量,容易堵塞毛孔,另外須避開刺激性的洗髮精,避免過度刺激。

3.保持心情愉悅:正向樂觀,讓心情不處於憂鬱、悲觀、緊張的情緒,可降低掉髮的發生。

(文/賴博政醫師提供)

菜頭罹肝癌末期 醫籲:愛吃花生、隔夜菜恐傷肝

79歲張伯伯平時愛吃花生,且總是吃隔夜菜,近一年來體重突狂掉10公斤,赴醫檢查發現左肝竟有一顆5公分腫瘤,不過他一度選擇保守治療,直至疫情緩解,決定聽從建議接受3D腹腔鏡手術切肝治療,5天後順利出院且追蹤良好,讓他大呼:「早知道直接開刀就好啦!」

惜福、惜食常吃隔夜菜 惹肝癌上身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葉俊杰則表示,詳細檢查患者各項數據,發現並無B型或C型肝炎病史,本身也沒有飲酒習慣,但卻罹患肝癌,「臨床上相當特別」,經詢問後發現,患者愛吃花生,且因平時與老伴相依為命,由於惜福,飯菜經常反覆加熱食用,往往同一道菜要分三天才吃完,研判可能與日常飲食攝取過量黃麴毒素,以及隔夜菜含有亞硝酸胺有關。

腹腔鏡手術治療 傷口小、恢復快

醫療團隊評估患者的肝功能、腫瘤大小、位置,以及身體狀況,決定採腹腔鏡手術治療;葉俊杰醫師說明,腹腔鏡手術優點在於傷口小、出血量少,此次手術過程中,切除三分之二左肝部位,出血量不到20 c.c.,術後第三天即可下床活動,第五天順利出院,未來定期追蹤即可,患者也能放下心中一顆大石。

隔夜菜有害健康 保肝健康這樣做

葉俊杰醫師也提醒,許多民眾都有清冰箱吃隔夜菜的習慣,但長期食用剩菜和久置冰箱的食物,恐對肝臟有害,若要擁有健康的肝,建議生活上不可熬夜、不大量飲酒、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避免隔夜菜重複加熱、食用醃漬食品及發霉的五穀雜糧,應攝取新鮮食物,才是保肝之道。

小孩一天五、六餐,反不利身高發展

有些父母看到小孩較為矮小,便希望孩子多吃一點,除了三餐,可能加入上午點心、下午茶或宵夜,就是希望促進小孩生長發育。耳鼻喉科楊啟坤醫師過去曾為兒子的身高問題煩惱不已,因此對於小兒身高發展議題很感興趣,他也投入許多心力觀察、閱讀相關研究報告,他提醒,上述作法可能適得其反,容易對孩子的身高發育造成負面影響。

楊啟坤醫師指出,小朋友身高發育最快速的時期為嬰兒期與青春期,在影響小孩身高發展的因素當中,最關鍵的部分就是基因與生長激素的分泌,另像飲食、睡眠與運動,也與小孩的身高發育息息相關。

小孩想長高,飲食、睡眠與運動環環相扣

過去研究發現,當身體處於飢餓狀態,體內生長激素分泌會增加;若整天處於飽足狀態,血糖居高不下,生長激素分泌就會減少。這代表當孩子頻繁進食,生長激素分泌容易受干擾,因此醫師建議,小孩的飲食重點是要營養均衡、熱量攝取也要足夠,在用餐頻率方面,一天吃三餐即可,定時定量的用餐模式對孩子的身高發展較為有利。

另外,睡眠充足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也是非常重要。楊啟坤醫師分析,小孩分泌生長激素的時段約為晚上十點與半夜熟睡時期,若睡眠時間太晚,加上整天不斷進食與運動量不足,身高發育自然不會很理想。

一年身高發展沒有4公分,建議接受進一步評估

「小孩在兩歲到十歲之間,若一年的身高發展沒有達4公分,父母便需要帶孩子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評估。」楊啟坤醫師表示,當父母帶孩子就醫,醫師通常會先幫孩子檢測骨齡,以了解骨齡生長是否超前或有落後傾向。接著,再釐清背後有沒有疾病因素,若沒有疾病因素影響,且骨齡生長明顯落後,可考慮運用生長激素做為輔助,配合健康飲食、生活習慣,以協助孩子的身高發展更順利。

楊啟坤醫師以他的孩子為例,他說,他孩子小時候的身高百分位落在58%,孩子很想再長高,醫師觀察骨齡檢測結果後,也認為孩子的身高尚有進步空間,因此建議注射生長激素。他的孩子同時也在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上進行調整,經過一年的努力,他孩子的身高百分位進步至82%,也就是前進20多名,此後,他孩子的身高百分位一直維持在82%上下,自信心也大幅提升。

小孩身高發展,不是越高越好

楊啟坤醫師另提醒,小孩在成長階段,若突然發現小孩的生長發育過快,甚至年齡還小便出現性早熟跡象,可能意味著生長板接近閉合,如此身高發育也會受到侷限,所以無論是身高發育過快或過慢,都要讓西醫醫師進行評估,才能及早介入、治療。

此衛教新聞由諾華協助刊登

秋冬流感加強防疫 吃「這些」強化免疫 減少發炎反應

冬天一到,流行性感冒伺機而動,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退燒,人體的免疫系統進入備戰狀態,為了抵禦外來病原體入侵,可以攝取有效提升免疫力的食物。美國Tufts大學營養免疫團隊負責人Simin Meydani表示,「飲食對於免疫系統非常重要。」維生素D、鋅和硒等微量營養素可以幫助增強身體對感冒、流感甚至Covid-19的防禦力,不過大量吃單一種營養素或食物並不能提高免疫力,務必要均衡攝取。

提升免疫力日常菜單:蔬菜水果、全穀類、蛋白質、健康油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營養科學家加德納說,需要各種各樣的食物來提供身體所需的微量營養素,以產生強大的細胞免疫反應。包括各種紅色、黃色、橙色、藍色、綠色水果和蔬菜,以及一些優質全穀物、一點瘦肉蛋白質和少量健康油,都可以運用於日常菜單。

Simin Meydani表示,吸收營養物質後要能好好啟動免疫力,取決於年齡、整體健康狀況和身心壓力狀況。因此除了吃得好之外,保持健康的體重、減輕壓力、良好睡眠品質和定期鍛煉、運動也很重要,讓免疫系統維持在備戰狀態,如果沒有維持健康基礎,免疫系統不得不耗費心力一一擊倒入侵者,甚至可能投降認輸。

Simin Meydani建議,如果想透過食物提升免疫系統,需要大幅增加每天吃的水果和蔬菜量。其研究團隊發現,每天吃2到3份水果和蔬菜的動物,與每天吃5到6份,或每天吃8到9份的動物進行比較,發現吃8到9份效果才是最佳,Simin Meydani強調,「所以這不僅僅增加一點點攝取量,必須要大幅增加才對。」

根據CNN報導,在 2017年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每天攝取10份水果或蔬菜,發現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風,以及癌症和過早死亡的風險明顯降低。並且發現,全球五分之一的死亡人數(約 1100 萬人)是因為平時食物攝取的鈉含量過高以及缺乏全穀物、水果、堅果造成的。

多吃蔬菜、水果 穩定體內的發炎反應

多吃蔬菜水果還有一個原因,控制身體對細菌和病毒的發炎反應。Simin Meydani表示,「一般來說,人體需要一定程度的發炎反應來清除病原體。但如果發炎反應太嚴重,會損害體內周圍的組織,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導致慢性疾病。」慢性發炎與癌症、心髒病、糖尿病、關節炎、憂鬱症、失智症和許多其他疾病有關。

不幸的是,現代的飲食充滿了過度加工、富含脂肪的食品、含糖飲料、紅肉、餅乾、冰淇淋等等,都會導致體內持續發炎。相反地,綠葉蔬菜、番茄、水果、堅果、富含脂肪的魚和橄欖油,這些食物能穩定維持健康的發炎反應,而不會過度。研究也發現,泡菜、酸菜或康普茶等發酵食品,也能改善消化道中的微生物來幫助降低發炎反應。

文章來源:How to use food to boost your immune system

秋冬如何進補? 癌友要注意的秋冬進補事項

期待的秋冬即將到來,對於台灣秋冬,有些謎因要好好說清楚。首先,台灣的氣候已經東南亞化了,也就是日韓劇中秋天的楓紅、冬天的暖爐手套,在台灣已不復見。近年更因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秋冬季除了少數天數氣溫下降,基本上平均二十度上下,對於癌友養病護身,倒也是益處好事,因為身體處於溫暖的狀態較適合養病。

白天溫暖炎熱,傍晚入夜天涼,溫差越來越大,也是台灣容易生病的原因。最近蕁麻疹、流感、腸病毒、諾羅病毒、血壓偏高、帶狀皰疹,關節疼痛例如五十肩、坐骨神經痛,甚至糖尿病控制不良、失眠易醒、憂鬱、躁鬱等等,病人回診的訴求都在在提醒醫生:秋冬循環變慢,致病率上升。

秋燥冬寒的養生特色在「潤燥補虛」,於生活方面,不太能似夏日早早四五點天還矇矇亮就出門運動,秋高氣爽的早晨咽喉呼吸道最脆弱,建議可以做點呼吸吐納與伸展運動,展開瑜珈墊,打開Youtube找個喜歡的影片,跟著做半小時。早上運動後九點左右,是頭腦思考最清醒的時候,不管是癌友或一般民眾,可利用這段時間處理重要事務。生病氣虛,心力微弱者,千萬不要逼迫自己下午晚上集中心志,不僅效率奇差又易受挫。出門運動的時間約早上十點到下午四點都適宜,這個時間肌肉關節回暖不僵、呼吸道也不會因溫差感冒受涼。

秋冬食療強調白色力量:

1、 中藥材:百合、茯苓、山藥、貝母

2、 全榖根莖類:糯米、薏苡仁、燕麥、糙米、蓮藕

3、 菇蕈類:白木耳、秀珍菇(平菇類,包含杏鮑菇都很讚)、金針菇、白洋菇

4、 蔬菜類:菱角、馬鈴薯、山藥、白蘿蔔

5、 水果類:梨子、甘蔗、香蕉

白色食物含有的維生素A、維生素E較豐富,維生素A能幫助粘膜細胞修復、維持新陳代謝;維生素E可抗氧化抗老、保護心血管,對癌友很重要。在中醫理論中:肺與大腸相表裡,這句話的意思是,肺的好壞,跟腸道菌落群是有關係的,相關研究也證實腸道菌落跟身體體內的發炎反應息息相關。

至於有些食療養生注意事項,還是要注意,包括秋冬進補的觀念要調整,國人喜愛高溫麻油烹煮,且有加上米酒暖身行氣的習慣,但對癌友甚至感冒發燒、急性高血壓、糖尿病控制不穩、身體處於發炎狀態者要避免。可改用生薑(或老薑與生薑各半,減低上火燥性),使用苦茶油、紫蘇油、酪梨油、調理油,盡量用中火低溫不要超過冒煙點,煸出想要的香味和薑的薑烯酚成分暖身,再以蔬菜根莖為主,蛋白質為輔烹調,在溫暖身體且滿足口腹之慾的基礎下,顧全健康與安全,才是一年四季的養生大法。

(文/鄒瑋倫中醫師)

癌症希望基金會 原文連結:https://user115711.psee.io/3qjhp5

我不想失智! 快吃這10大食物「護腦」

隨著年紀增長,「退化」是必然的,令人擔心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未來會不會得到失智症?營養師夏子雯表示,每個人腦部退化的時間點都不一樣,但一般來說大腦細胞到40歲「中年」就會開始快速衰老,在年長過程中,飲食方面沒有特別注意時,腦部不僅得不到該有的營養,甚至不小心一點一滴「傷腦」,引發失智風險。夏子雯推薦民眾可採用「麥得飲食」,並且越年輕開始吃越好!

延緩退化、保護心血管 「麥得飲食」好處多

麥得飲食,指的是結合「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夏子雯說明,可以改善腦部認知功能退化,雖然老化是人類必然的進程,但透過麥得飲食可以讓退化進展的速度減緩,同時也具有保護心血管的作用。麥得飲食當中,提出了10種有益的食物,以及5種有害食物。

10種有益食物

1.全穀雜糧類:建議一天3餐都要吃到,但麵條跟白米等精緻澱粉,並不推薦,因為營養價值較雜糧根莖類的澱粉低;而五穀雜糧,包括地瓜、南瓜、五穀飯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對於人體有幫助。

2.豆類:豆腐、豆漿、豆干等,而鷹嘴豆、紅豆、綠豆等在每日飲食指南的分類中屬於全榖雜糧類,但在麥得飲食中歸類在豆類,份量則建議一週至少3份。

3.深綠色蔬菜:綠花椰、萵苣、羽衣甘藍、菠菜、空心菜、芥蘭菜、青江菜等,每天至少半碗,一週6份以上。

4.其他顏色蔬菜:彩椒、紅椒、胡蘿蔔、茄子、櫛瓜、甜菜等,有抗氧化的功能,可預防腦部退化。每天至少半碗。

5.堅果:一週5湯匙。

6.莓果類:藍莓、蔓越莓、草莓,花青素含量高,預防失智效果很好,建議一週2份(75公克/份,約半碗)。

7.橄欖油作為主要食用油,因含有豐富的omega-9,對健康較有益處;大家也可以選用苦茶油,又稱為東方橄欖油,omega-9的比例比橄欖油更高。

8.肉類:家禽類,例如雞肉。一週至少2份。

9.魚類:鮭魚、鯖魚,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對於護腦、護心血管也有幫助,一週至少1份。

10.紅酒:含有多酚類、白藜蘆醇,也有抗氧化效果。但含有酒精,對身體有害,如果不喝酒的人,沒有必要為此增加飲酒量。

5種傷腦地雷食物少吃

1.紅肉(豬、牛、羊及內臟類)

2.奶油

3.起司:夏子雯補充,起司是補鈣的好食物,但若是額外添加了人工香料、色素、糖的起司,吃多了也會對大腦、人體造成負擔。

4.糕點與甜食

5.油炸物和速食食品

以上食物都會造成腦部血管的負擔,血糖太高對大腦也是一種傷害。根據芝加哥Rush大學醫學院營養流行病學專家Martha Clare Morris一項追蹤四年半的研究發現:「嚴格遵循」麥得飲食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53%,而偏向麥得飲食的人認知功能退化速度較慢,且大腦較同齡年輕了七歲半。

不過夏子雯認為,一般民眾要做到「嚴格遵守」麥得飲食,或是完全杜絕炸物、甜食等地雷食物是很困難的,因此建議精緻糖份的攝取酌量,一天控制在25公克以下,盡量少吃炸物。而關於烹調方式,切記不要太高溫燒烤或油炸,像是蛋白質若用高溫油炸,蛋白質容易分解、變性而產生異環胺、多環芳香烴,引發大腸癌的風險。若是腎功能不好的患者,應先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使用麥得飲食,因為全穀雜糧類所含的礦物質鉀、磷會造成腎臟負擔。

吃紅麴、銀杏補身當心不良反應! 你踩中幾個地雷?

常看廣告或聽親朋好友說吃紅麴、銀杏對身體好,你也躍躍欲試嗎?先別急!紅麴、銀杏葉等產品容易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若未經專業評估就食用,可能產生嚴重後果。為此,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社區藥局郭建宏藥師分享服用紅麴、銀杏葉的相關知識,快來看看你是否已誤踏地雷而不知?

紅麴成分 恐與降血脂藥產生副作用

食藥署說明,若紅麴產品中的monacolin K成分含量達到法規標準時,可申請為具有調節血脂肪功效的健康食品。但不少民眾為了健康購買含紅麴的食品,卻不知道其中的monacolin K成分與「statin類」降血脂藥的成分類似,併用會增強降血脂藥品的副作用,例如 : 可能導致肝、腎損傷、提高肌肉病變與橫紋肌溶解症的發生率、發生不明原因的痠痛、尿液顏色改變等症狀。

郭建宏藥師補充,除「statin類」降血脂藥,紅麴也可能與多種藥品產生交互作用,即使服用時間錯開,仍有可能造成危害。例如:與其他降血脂藥品(如gemfibrozil、niacin)併用,可能會提高橫紋肌溶解症發生率;與抗黴菌藥物(azole類)同時使用,可能增加肝毒性及肌肉痠痛等副作用;與抗凝血藥品(warfarin)合併使用,可能影響凝血功能。

銀杏果不具療效 勿過度信偏方

另外,經常聽到的銀杏果(俗稱白果)是一般食品,並沒有治療疾病的效果;具有療效的主要是「銀杏葉萃取物」,我國以藥品管理,核准作為處方藥品的適應症為「末梢血行障礙」;指示藥品適應症為「末梢血行障礙之輔助治療」。

郭建宏藥師強調,指示藥品雖然不需醫師處方,但仍需諮詢醫師、藥師或藥劑生,不建議自行使用,且其效果僅限於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對於老年失智、中風及動脈血管疾病,並未證實有治療效果,因此勿過於聽信廣告或謠言,反而傷害健康。

銀杏葉抑制凝血 手術前應告知醫師

最後,郭建宏藥師提及,銀杏葉會抑制血液凝集,與抗凝血劑(warfarin)、抗血小板藥品(如aspirin、clopidogrel)和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NSAID)併用,可能會出現交互作用,且銀杏葉萃取物會增加手術出血的風險,若正在服用請務必告訴醫師,並於手術前七天停止使用。

新聞首圖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question-doubt-problem-mark-3385451/

研究:補充Omega-3脂肪酸 助於減輕認知障礙

75歲的陳女士自從20年前從學校退休後,就一直從事服務社會的志工工作。然而大約5年前,家人發現陳媽媽話變少了,有時吱吱嗚嗚半天說不清楚,表達能力變差,甚至鄰居也常看見陳媽媽站在附近的路口東張西望很久,有點不知所措的樣子,最後還是靠鄰居上前協助才安全回到家中,後來到醫院就診,才知道當時已經罹患失智症。

失智和阿茲海默 治療困難

失智症造成病人和家屬極大的衝擊,其中最主要的是阿茲海默症,至今尚未發現有效治癒的藥法,以現今最常使用的膽鹼酯酶抑制劑為例,藥物效果不佳、副作用大,因此研發安全有效的治療日形重要。

此外,目前診斷阿茲海默症除了依賴臨床症狀,腦脊髓液和腦部影像檢查外,並無明確簡易的血液生物標記檢驗可供診斷或預後使用。

補充Omega-3脂肪酸 助於減輕認知障礙

在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的指導之下,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老化學程博士生林邦彥醫師完成發表創新研究。林邦彥醫師指出,由於Omega-3脂肪酸(EPA/ DHA)潛在的抗發炎效果已被證實和減少認知缺損有正相關性,在跨中醫大、台中榮總和草屯療養院的研究團隊所完成的多中心大型研究中,結果發現,Omega-3脂肪酸的補充有助於減少阿茲海默症患者視覺空間和口說能力的缺損。

EPA延緩效果比DHA顯著 血液趨化因子為治療生物標誌

林邦彥醫師表示,研究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大型雙盲隨機分配的臨床試驗,比較不同成份的Omega-3脂肪酸的臨床效果。過去相關臨床試驗大多選擇以DHA為主的介入治療研究,而且大部分只發現對極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之助益。而個新的研究結果顯示,EPA在延緩視覺空間和口說能力的退化的效果上,比DHA的效果更為顯著。

此外,除了此次研究以不同Omega-3脂肪酸的組合方式為世界首創,該研究更首次發現血液中的趨化因子,可成為治療阿茲海默症患者認知障礙之生物標誌。研究成果近期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大腦,行為與免疫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刊登。

新聞首圖來源: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