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飲食與健康

進補不必在冬令 中醫提供養生4招

冬至,依習俗總想喝上一碗暖暖的湯、吃些帶有辛香料的料理,或者進補點藥膳;這樣的飲食,不僅是種儀式感,更是對身體的一種保養。只是,因為年齡、性別、平時習慣不同,造成體質不一,該怎麼吃是才是最好的保養呢?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任董懿容表示,有人怕冷、有人怕熱,有人容易口乾、有人常睡不好,這些人是否能用藥膳來改善老毛病? 難道冬天就一定要吃溫熱烈性才能真正補到,還是吃些適合自己的藥膳就能幫助身體達到強健又有精神的狀態?這需要專業的介入。

2021年水運不及 注意健脾胃祛濕氣

董懿容主任指出,2021辛丑年整體氣運為「水運不及」,要特別注意健脾胃祛濕氣,提補腎氣、疏理肝氣。尤其是一些本來就腸胃較弱、身體濕氣較重的人,常有腹瀉、水腫、四肢冰冷、關節不舒服等症狀,在秋冬可食用一些幫助健脾胃、化濕氣、補腎氣的食物,並請醫師開立合適的藥材,跟食物一同燉煮,更能幫助身體適應這個季節;而平常比較容易感到疲倦、工作生活較為壓抑或者較容易生悶氣的人,更要注意這個季節容易出現睡不好、頭痛、排便不暢等小毛病,可請中醫師協助調理身體狀態,再用合適的藥膳或食物來保養身體。

2022年容易出現消化不良 進補注意腸胃吸收

至於接下來的2022壬寅年,董懿容主任表示,是「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的一年,木氣太過,以火氣為主,而木克土,土對應脾胃,所以容易出現與消化相關的疾病,如消化不良、脹氣、胃不舒服及拉肚子等。前半年火化盛行,容易長皮膚瘡癰疹子、頭痛、耳隆耳鳴、胸悶等不舒服,下半年容易有筋骨關節不利,腰腹痛等問題。所以在進補上要注意腸胃的吸收,可避開過於滋膩或燥熱的食物、藥材,才能夠補得剛剛好。

董懿容主任針對四個族群提供以下養生建議:

給想保養腸胃的養生族群:黨參、炒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芡實、生薑等藥材,藥性平和,具健脾胃、化濕氣療效,搭配易消化的食材一同燉煮,請家庭中醫師來開立,更能好吃又適合自己。

給想呷百二的銀髮族:熟地黃、何首烏、當歸、枸杞子、菟絲子、山藥、茯苓等藥材,有補氣血、補腎氣效果,適合手腳冰冷、容易疲倦的族群,可與排骨或雞肉一同燉煮;茹素的人也可搭配豆皮、菇類一起煮食。

給壓力大的上班族:麥芽、山楂、紅棗、黃耆、少許玫瑰花,用電鍋煮20分鐘,作為茶飲,起鍋即可放入保溫杯帶出門飲用,方便又養生。

給想長高的學生們:熟地黃、炒白芍、川芎、當歸、黃耆、黑棗、茯苓、炒白朮、黨參、炙甘草等藥材,可與雞腿、排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一起煮,要注意的是,小孩子在食用藥膳前要先諮詢中醫師,才能夠針對體質、年紀給予最好的調理,不建議自行到藥房抓藥。

吃得多不如補得巧 春夏秋冬都能補

董懿容主任表示,吃得多不如補得巧,雖說冬令進補是華人的飲食文化傳統,但真正要調補,一年四季都要好好吃、正確補;春夏要注意火氣問題,平補涼補兼補陽氣,秋冬注意氣管與關節問題,溫補但要記得滋養陰血。身體的不舒服常是長久累積的小毛病,自然調養也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現在就開始關心自己身體發出的訊息,可請中醫師訂做客製化的藥方搭配食材,幫自己制定一套可長久又輕鬆的保養計畫,春夏秋冬都能補!

冬季溫補須注意 三種體質要小心

天漸轉寒冷,冬至是天氣最冷的日子,民眾往往會選擇溫補藥膳,如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來暖胃養生,然而冬季的藥膳要注意什麼?什麼體質、類型的民眾適不適合吃呢?讓中醫師告訴您冬季的養生方法。

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醫師表示,台灣秋季氣溫下降較不明顯,但冬季會明顯變冷,尤其以北部地區更為明顯,若東北季風一增強,若有下雨,氣溫往往會驟降。因此,有些民眾會自行使用溫補食材做調理,但是並非所有體質的民眾都可以食用,在料理中加麻油、米酒、生薑、胡椒、荳蔻、茴香、辣椒、花椒等做調味時,食用時要特別注意。

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該如何選擇? 我適合吃嗎?

賴博政醫師表示,冬季藥膳偏於溫燥,食用後容易上火,不是每一類的民眾都適合吃,以下三類民眾就不適宜吃過於溫燥的藥膳當作進補。

1. 陰虛體質

陰虛體質是津液、精血等陰質較為缺乏,通常表現形體偏瘦,容易口乾舌燥,手腳心熱,眩暈失眠,腰痠耳鳴,潮熱盜汗,心情煩躁,午後顴紅,皮膚乾燥,舌頭暗深紅,嚴重時可見裂紋等症狀。

若自己屬於陰虛燥熱體質,就應該避免進食過於溫燥的藥膳,就像火上加油,讓身體處於更為乾燥的狀態,有可能出現面部痤瘡,解便不順等症狀,這類民眾就應該選清淡的藥膳,而非溫燥的食補。

2. 感冒發燒的病人

如果感冒發燒,身體正處於免疫系統過於亢進的狀態,人體的免疫系統正在和外來的病原對抗,此時胃口食慾不佳,溫補藥膳藥膳一般不好消化,進食後可能會造成飲食堆積,中醫稱為食滯,通常會出現肚子疼痛,口中有異味,泛酸水,食慾更差,或大便較微酸臭等症狀。

3. 容易便秘口破

一般來說,容易便秘、口破的民眾通常是火氣較為大,在食用溫補食材時須小心,麻油、米酒、生薑、胡椒、辣椒、花椒等調味料都屬於偏溫,食用過量容易加重原本的症狀,若要食用,就應注意不要混合三種以上的調味料。

百合冬瓜燉鴨肉 不易上火、利水除溼

賴博政醫師提供百合冬瓜燉鴨肉作為不易上火的食補,百合常見養陰的中藥材也是食材,百合性味甘微寒,歸心肺經,可養陰潤肺,清心安神。冬瓜偏甘涼,具有利水除溼的作用。

作法:取適量冬瓜去皮洗淨後切塊,百合洗淨後(鮮百合尤佳)備用。先將鴨肉切塊汆燙去血水後,將所有食材放入鍋中,加入2-3片生薑,以及足量水燉煮後即可食用。

(文/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醫師)

高血脂者吃湯圓 營養師建議加這味!

冬至將至,習俗上這天全家團圓吃湯圓,添歲也添幸福。湯圓們不僅外觀討喜,口感也軟綿Q彈,大人小孩都喜愛。不知不覺就吃下好幾顆,甚至有人在晚餐吃完鹹湯圓後,再搭配甜湯圓來當飯後甜點,這樣不僅澱粉量跟熱量攝取超標,也造成了腸胃負擔。

包餡大湯圓 四顆熱量超過一碗飯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室蔡秀雯指出,傳統的紅白小湯圓每粒熱量約6大卡,市售的盒裝包餡大湯圓一顆熱量約60-80大卡,鮮肉湯圓則約60大卡。一碗飯的熱量約280大卡,如果料理的時候,盡量不要額外加入糖漬豆類或配料,如果選擇有配料的湯圓,那麼應選擇小份量的湯圓。避免糖分及熱量大爆表;10顆紫糯花生湯圓約含21公克的糖,已接近一日建議攝取上限。可以與家人分著吃,一方面應景,另外才不會攝取太多。

血脂過高者 吃湯圓建議多加青菜、香菇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10顆包餡大湯圓含有約15公克的飽和脂肪,已占一般成人每日攝取量上限的四分之三,一般吃湯圓容易忽略掉飽和脂肪,血脂肪過高的民眾,可以選擇不包餡的湯圓,或是一日攝取量不要超過5-6顆,吃鮮肉湯圓時可以增加多些青菜茼蒿及香菇,也能減少飽和脂肪吸收,減少心血管的負擔。

蔡秀雯營養師認為,冬至習俗團圓吃湯圓,可以調整採購份量,不要一次煮很大鍋,吃不完再熱鍋較不新鮮,口感也不好,建議烹煮時可搭配一些天然食材,例如現煮的紅豆綠豆番薯等,增加不同營養素攝取。現代人活動量不多,可以調整為吃巧,不需要吃多。銀髮族吃湯圓也要注意吞嚥問題,注意小口充分咀嚼才吞下,避免噎到,腸胃不好的民眾,也避免食用過多糯米,引起消化不良、或造成胃食道逆流等胃疾患者身體負擔。

吃魚油護心? 專家詳解這些天然脂肪酸也很優

台灣心血管疾病問題日益嚴重,據衛福部國建署統計,心血管疾病已連續三十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前茅,而近日氣溫驟降加上溫差大,也使門診人數增加。為保養心血管,許多民眾選擇服用魚油保健品,但隨著魚油成為市場寵兒,魚油實證研究也再次被關注。李婉萍營養師提醒,優質脂肪酸攝取來源不可仰賴單一,應該多元攝取才正確,建議可從綠唇貝、亞麻仁油等海鮮及堅果中補充天然脂肪酸。

高濃度魚油護心血管? 海鮮類、堅果類多元脂肪酸更重要

開始換季對長者和慢性病患者來說,每天起床都膽戰心驚,深怕血管hold不住。營養師提醒,清晨與傍晚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期,尤其日夜溫差大、夜晚溫度急劇下降,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保養就更為重要。

各式護心、護血管的保健食品也受到關注,其中魚油保健品也成了廣告寵兒。但只吃魚油護心真的好嗎?根據近年嚴謹的考科藍組織(The Cochrane)調查,發現透過魚油EPA與DHA為主成分的補給品形式增加omega3脂肪酸攝取量,僅輕微、甚至無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保養心血管的關鍵在於不飽和脂肪酸。壞膽固醇堆積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成因,而食用不飽和脂肪酸除了能避免壞膽固醇產生外,還可以降低血小板與膽固醇堆積的風險,達到養心護血管的效果。李婉萍營養師提醒,要想保養身體,應該在日常飲食中多攝取多元天然脂肪酸,最大宗的海鮮與堅果類都是好選擇。

海鮮低脂高蛋白為優質來源 魚類小心重金屬

低脂高蛋白的海鮮,擁有多種天然不飽和脂肪酸,以海鮮取代紅肉,能有效減少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發生。在挑選上,高Omega-3含量的沙丁魚、鮭魚和鱒魚為佳,扇貝、蝦與牡蠣等含多種脂肪酸與礦物質的海鮮是不錯的選擇,但魚類食用過多,恐攝入重金屬和塑膠微粒,一天最多以一個手掌大小為原則,不宜大量食用。

在針對綠唇貝營養分析的研究中發現,綠唇貝擁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外,透過清除體內自由基、抑制壞膽固醇氧化,達到預防動脈硬化及心臟病的效果。綠唇貝的游離性脂肪酸也使其內含的DHA、EPA及Omega-3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只要少量攝取,就能維護心血管健康。不過營養師也特別提醒,在挑選綠唇貝萃取物時,一定要注意萃取方法。不飽和脂肪酸的結構脆弱,一遇上高溫就會變質,失去保護心血管的效果。

杏仁、腰果和南瓜籽護心血管 亞麻籽含關鍵營養素

堅果也是非常好的天然不飽和脂肪酸來源,根據《美國心臟病學院雜誌》發表的一份研究,一周吃五次以上的堅果,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14%。堅果中的Omega-3,能有效降低體內的壞膽固醇,也能幫助身體代謝膽固醇,每天吃五至十顆堅果,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挑選時,以飽和脂肪含量低且富含礦物質的杏仁、腰果和南瓜籽為佳。

亞麻籽也是不錯的選擇,內含的α-次亞麻油酸能在體內轉換DHA及EPA,適度補充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不過,亞麻籽和綠唇貝等海鮮類天然脂肪酸均相同,切忌高溫加熱,恐會轉化為有害心血管的過氧化脂肪。

營養師再次呼籲,秋冬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期,保持良好作息、維持運動習慣及注意保暖都能減少心臟病發作的風險,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多種天然脂肪酸,就不怕天冷血管hold不住。

婦女更年期胸悶腹脹 中醫豆薑、暖心湯來調養

一位年約50歲的婦女因胸悶、頭暈、腹脹跑了心臟科、胸腔內科等,做了各式檢查卻沒發現任何疾病,最後只被告知是更年期症狀便不了了之。後來尋求中醫師協助,經問診發現婦女雖有月經,但經量減少、週期不規律,又有頭暈腹脹,睡眠反覆醒來等問題,的確是典型的更年期症候群。

藥膳、食補調養更年期 疏肝解鬱、滋腎養陰

衛福部臺中醫院中醫科翁淑雯醫師診斷婦女為肝氣不舒、腎陰虚證型,治療需以疏肝解鬱,滋腎養陰為主,在開立中藥四逆散加百合地黄湯治療後半個月,婦女的胸悶已不明顯、腹脹頻率減少,晚上醒來的次數也變少。醫師建議,除了藥物的治療外,民眾也可搭配藥膳、食補等調養更年期的體質。

更年期容易有諸多不適 也可能產生疾病

翁淑雯醫師指出,中醫雖然沒有更年期的病名,但停經前後的諸多症狀會散落於許多病證當中。醫師說明,女性在停經前後常會有心理與生理的改變,例如熱潮紅、頻尿、心悸、焦慮、憂鬱、關節肌肉酸痛、睡眠品質不佳、容易疲倦等諸多不適,雖沒有明確疾病卻又自覺身體不健康。然而,停經期女性也會產生許多疾病,如肥胖、高血脂、骨質疏鬆、心臟血管疾病等發生率也會增加,因此定期健康檢查預防疾病發生,並正視症狀也是需要的。

食補結合藥補 維護更年期健康

對於更年期症狀,中醫除了以藥物調補腎陰與腎陽之外,也可利用簡易的藥膳輔助調理。用食補與藥補結合,正確使用食療藥物,可以維護更年期的健康狀態。如近來天氣轉為寒冷,翁淑雯醫師就建議女性可以來杯溫熱的「豆薑」補補身子。「豆薑」的做法很簡單,只要準備一杯無糖熱豆漿,放入一塊黑糖薑糖或一匙黑糖薑粉均勻攪拌至溶解便可飲用。依《本草綱目》所云:「大豆甘平,令人長肌肉,益顏色」,而現代研究認為大豆含有植物性雌激素,有助於改善女性更年期相關症狀。

為解冬季的寒冷,除了飲品之外,翁淑雯醫師也為更年期女性提供補養調護的「暖心湯」,只要將人參、山藥、枸杞子、薑等簡單藥料放入肉湯或素湯共煮即可,另若胃寒者也可以麻辣湯為底並加入上述藥料一起食用。人參按個人體質寒熱可分別選用高麗參或花旗參。翁淑雯醫師提醒,雖然藥膳可以做為日常調理,但藥料的比例和使用還是要經專業中醫師依個人體質精準調整為妥。

天氣一冷就痛經 桂圓食療改善子宮寒冷

女生本身就屬陰,相對於男生是比較怕冷的,所以多數女性為寒性體質。此類體質四肢容易冰冷,當氣候轉涼時會特別敏感,臉色常常表現蒼白、喜歡喝熱飲、很少口渴、冬天怕冷、夏天耐熱。賴睿昕中醫師表示,遺傳是重要因素,體質偏寒的父母,子女多半亦為偏寒體質,這類先天「冷底」的人,即使和別人處於相同的條件下,也比較容易出現寒性體質的特徵。部分的寒性體質是由後天因素造成,引發的因素包括:常處於寒冷的環境下、嗜好寒涼食物、過勞或易怒因而影響身體氣血循環,使得陽消陰長。

子宮超怕冷 宮寒影響經期、不孕

子宮是女性體內最怕冷的器官,賴睿昕中醫師指出,中醫「宮體」的範疇比西醫子宮定義的範圍更大,包括子宮、卵巢、尿道等多種器官。中醫理論認為,婦女陽氣不足,無法溫煦子宮,使得寒氣聚集,因而導致「宮寒」。宮寒的常見臨床症狀,包括月經失調、痛經、白帶清稀量多、臉上的黃褐斑點、經期延遲,還有性慾低落等問題,嚴重時甚至會造成不孕,或是即使是懷孕了,也可能有胎兒發育遲緩的問題。

燒烤、油炸食物無法暖宮 喉嚨乾澀恐為上熱下寒體質

擺脫宮寒,可從日常飲食做起,賴睿昕中醫師建議適量攝取補氣暖身的食物,例如核桃、紅棗、花生,此類高能量食物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不過在補充暖身食物時,應留意身體的反應,當感覺喉嚨變得乾澀甚至有刺痛感時,代表妳已經變成「上熱下寒」的體質了。

許多女性朋友常常會想多吃些溫暖的食物,以改善手腳冰冷的生理現象,這是很正確的觀念。不過在此必須先澄清一個觀念,溫暖的食物不等於燥熱的食物,燒烤、辛辣、油炸等燥熱食物,不但無法中和身體的寒冷,改善手腳冰冷的毛病,反而會加重上半身燥熱的問題,最終演變成「上半身熱,下半身寒」,即所謂「上熱下寒」的體質。

桂圓性溫味甘 經前喝最適合

改善寒性體質,必須從多方面進行。建議可以求助專業中醫,運用中藥把「上熱」與「下寒」的失衡問題中和起來,臨床上常用兩個方劑來做為組合,例如清心蓮子飲配少腹逐瘀湯,小柴胡湯配溫經湯,桑菊飲配桂附地黃丸來中和患者上熱下寒的體質。而多喝薑茶、桂圓紅棗茶對於虛寒體質的人效果很好,但是對於上熱下寒型的就要適量,不可以喝太多,通常在月經前1-2天喝是最合適的,當舌頭伸出來不紅,不會口乾舌燥,平時也不會便秘的女性,桂圓就是很好的調理聖品。

桂圓性溫味甘,益心脾,補氣血,具有良好的滋養補益作用。可用於心脾虛損、氣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驚悸、眩暈等症,治療病後體弱或腦力衰退,女性在產後調補也很適宜。特別對於勞心之人,耗傷心脾氣血,更為有效。

當歸枸杞桂圓雞湯

材料:土雞切塊半隻、當歸2錢、枸杞子2錢、桂圓1錢、老薑3片、米酒50cc

作法:

1 備妥材料,雞肉洗淨, 中藥材皆需用清水沖過。

2 雞肉放入可淹過所有雞肉的冷水鍋中,加入3片薑,用大火煮至滾,撈起雞肉洗去表面雜質。

3 倒入可蓋過雞肉的清水及米酒50cc和當歸 枸杞的湯鍋中,開大火煮滾後,再轉成小火煮約40分鐘,即可盛碗上桌囉!

賴睿昕中醫師表示,老年人氣血虛弱,或是女性產後體虛無力、久不復原,或是營養不良引起貧血,宮寒婦女皆可食用。

研究發現「影響食慾關鍵」 還能避免報復性復胖

貪吃可能不只是大腦惹的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最新發現,腦細胞有效抑制飢餓、控制食量,將會為肥胖、過量進食帶來更新的治療。目前科學性減肥多著重於解釋「大腦」對於食慾的影響,「腦內減肥」、「欺騙大腦瘦身」、「易胖腦」等皆針對大腦進行調節控制,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新研究顯示,小腦會影響食慾控制。

刺激老鼠小腦 進食量下降

《Nature》自然期刊,全世界最具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最新發表,小腦與飽食訊號的關聯,對於飲食控制領域投下一枚震撼彈。研究發現,刺激老鼠的小腦神經元,其效果「非常巨大」,相較於一般老鼠,其進食頻率一樣,但每頓飯少了50-75%的量。研究細節顯示,刺激老鼠的小腦aDCN中的神經元,其不論眼前的食物量,實際進食量皆驚人的下降;反之,若抑制其神經元,老鼠進食量比平時多。

小腦助調節食量 不怕反彈復胖

更驚人的是,透過小腦神經元的刺激將有可能避免「報復性復胖」。在過往減肥案例中,由於減少食物攝入,其報酬系統紋狀體未被滿足,因此壓抑的慾望在將來可能會有報復性飲食,導致復胖。然而小腦aDCN的刺激,同時會影響增加紋狀體多巴胺,以及削弱後續食物消耗的階段性多巴胺;也就是滿足報酬系統的期待,同時降低消化食物時所感受到的滿足感。同步降低對於食物滿足感。

非侵入式治療  台灣應用成熟

此次研究發現將針對非侵入式治療進行治療深入研究,為肥胖、小胖威利患者帶來可負擔、且安全性的治療解套。而非侵入式治療包含:超音波腦神經治療、穿顱磁刺激治療、經顱直流電刺激。這三種治療方式在台灣都已經成熟應用在各領域。

鹹粥漲價被罵爆 營養師:鹹粥好處多多!

日前台南知名鹹粥因為漲價被粉絲批評,也湧入許多負評,早餐吃粥是許多人的習慣,以熱呼呼的粥喚醒身體機能,加上天氣冷颼颼,身體為了產熱增加體溫,肚子就變得特別容易餓,吃粥飽腹又暖身。不過吃粥健康嗎?又該如何搭配才會均衡營養呢?哪些人又不適合吃呢?營養師叮噹表示,其實鹹粥好處不少,古人會以粥來保養腸胃,牙口不好的老年人也很適合將魚肉混在粥中補充營養,但糖尿病及痛風患者要特別留意。

保養腸胃、緩解便秘 助老年人補充營養

古人視粥為食療聖品,用來補氣滋養腸胃、緩解便秘及提升身體抵抗力。營養師叮噹大呼「這是真的!」粥對於保養腸胃是種不錯選擇,主要是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三餐飲食作息不正常、或是常常大魚大肉,因此腸胃道普遍都不好,而粥入口即化,下肚後非常容易消化,很適合腸胃不適的人食用。同時粥含有大量的水分,除了能飽餐一頓之外,還能補充水分,對於平時有便祕問題又不喝水的上班族來說,是個不錯的飲食選擇。

另外,粥對於牙口不好的老年人來說更是營養補充的來源。因為牙口不好,許多老年人不願意吃難咬的肉,容易造成蛋白質攝取量不足,肌肉量就會漸漸流失,因此如果可以將魚肉、海鮮等優質蛋白質加入粥內一起熬煮成鹹粥,這樣對老年人營養是非常加分的。

粥品高GI 糖尿病患注意配菜、痛風患者不宜

粥該怎麼吃才能健康營養?營養師叮噹指出,可以選擇有料的鹹粥,鹹粥是有加入魚肉、海鮮等蛋白質食材熬煮而成,這時只要在選擇小菜時選者「燙青菜類」,增加纖維質,同時避免加工或是油炸的配菜,這頓就是相當均衡的一餐。

不過,粥的GI值(升糖數值)高,營養師叮噹提醒,吃粥的時候記得務必要搭配蛋白質跟蔬菜食材一起食用,才能避免血糖太快上升,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別注意。另外,鹹粥大多數也都是用大骨熬湯下去烹煮,若是患有痛風的患者需要注意,這樣的鹹粥普林值相對高很多,要記得避免食用。

對於鹹粥引起的爭議,營養師叮噹也說,有時候,老店的價值是勝過價格,因為「吃」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回憶、一種我們曾存在過的意義。

營養師叮噹-戴岑樺

經歷:

北市大運科所碩士

中山醫學大學 營養系 學士

台北慈濟醫院 腎臟科營養師

多間健身房專聘營養師

全中運備賽營養師

北市專項教練營養師

大專院校籃球隊營養師

證照:

高考營養師

台灣營養學會腎臟專科營養師

CTSSN 運動營養專業認證

AFAA WT美國運動體適能重量訓練教練

MedEx-SPES特殊族群訓練專業家

保健食品初級工程師

專長:運動營養、選手備賽飲食調控、營養諮詢、外食、特殊族群營養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