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飲食與健康

吃降血脂藥這3種食物別碰! 藥師告訴你下場

服用降血脂藥時,你知道哪些食物不能同吃,還有哪些運動不能一起做的嗎?對此,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再邀請臺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蘇柏名藥師逐一為大家說明。

服用Statin降血脂藥 4點要注意

蘇柏名藥師提醒,在使用Statin類降血脂藥品時,有以下幾點要注意:

一、避免飲用葡萄柚汁:

不僅不可同時吃,即使隔開時間仍不建議!因為葡萄柚汁裡面的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影響許多此類藥品的代謝,抑制肝臟代謝酵素CYP3A4,讓身體裡有過高的藥品濃度,且此物質在身體要經過很久才會被代謝,甚至可長達2~3天,進一步增加藥品的副作用。

二、避免與燕麥一起吃:

雖然燕麥具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低糖又營養,但是並不建議和Statin類的藥品一起吃,因為高纖維的燕麥,反而會降低藥在腸胃道的吸收率。換言之,會讓身體因此無法獲得足夠的藥量來控制疾病;不過,這種物理性的影響,只需要食用時間相隔2~4小時即可避免。

三、避免同時服用紅麴

有些人為了降血脂會自行購買保健產品,最常見就是紅麴。但是,紅麴菌素的結構與Statin類藥品相似,有類似作用,當兩者併用會使血液中的藥品濃度增加,可能會加重肌肉痠痛、無力等副作用,嚴重恐造成橫紋肌溶解或導致肝腎損傷。

四、避免進行高強度的離心運動:

此運動主要利用重量與地心引力對抗,於短時間對身體進行高強度的肌力訓練,若有在使用Statin類藥品的民眾,進行此種訓練恐引發橫紋肌溶解症,建議進行緩和的有氧運動,像是慢跑、快走、游泳等。

改善高血脂 調整生活習慣是關鍵

想要改善高血脂,最重要的還是調整生活習慣,飲食方面應該要低油、低糖、低鈉,也盡量避免攝取反式脂肪酸,多以植物油取代動物油,並且多攝取蔬菜、水果,維持理想體重,才能讓「油管」回復成清澈、健康的血管!

 

食用植物油「壓榨法」及「萃取法」哪裡不同? 食藥署解答

油脂是人體必需營養素之一,但是你知道它是如何從一顆種子變成油脂呢?為了讓民眾安心用油,食藥署針對國際間最普遍的做法,也就是食用油製程的「油脂抽取」與「油脂精製」兩大步驟,進一步解釋說明。

油脂抽取 常見壓榨法與萃取法

一般食用植物油的抽取方法有「壓榨法」及「萃取法」兩種。壓榨法是將原料經過精選、清洗、浸潤、去皮、破碎、加熱後,以壓榨機直接壓榨,使油脂流出;適用於油脂含量高(超過50%以上)的原料,如:橄欖、芝麻、花生等。

明確規範 萃取食用油溶劑種類及殘留量

另外,像是黃豆的油脂含量只有20~30%,則必須使用萃取法來提煉。食藥署指出,萃取法是將原料組織破碎壓成片狀,經蒸煮加熱後,再以熱溶劑進行萃取,溶出油脂,再透過加熱過程,使溶劑揮發、並去除;而「加工助劑衛生標準」中,明確規範用於萃取食用油的溶劑種類及殘留量,民眾不必擔憂。

油脂精製 大幅提升穩定性

抽取後取得的粗製油脂,外觀通常較混濁、色深、有不良氣味,口感與品質也比較差,且其中的游離脂肪酸、水溶性物質,很容易造成油脂氧化。因此,油脂必須再經過精製或精煉的程序,包括:脫膠、脫酸、脫色或漂白、脫臭及冬化(去除結晶分子,使油脂在低溫時不會凝結)等步驟,提高食用油的安定性與保存性。

 

紅棗、黑棗功效有何差別? 過量食用恐脹氣和蛀牙

洪媽媽最喜歡拿紅棗來燉雞湯,燉出來的湯頭甜而不膩,非常爽口;吳太太則習慣用黑棗燉排骨湯,更喜歡優美的色澤與豐厚的口感。似乎紅棗、黑棗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到底這兩種之間各有什麼不同?營養價值有差別嗎?

紅棗、黑棗 營養價值無差異

中醫師陳旺全指出,無論是紅棗或黑棗,在中醫的分科裡都屬於大棗類,是鼠李科植物棗的果實,兩者的差別主要在於產地不同、加工方式不同,但營養價值幾乎完全一樣;一般來說,大棗曬乾後就成為紅棗,而黑棗則是經過低溫烘培過後,令果皮顏色較深而稱為黑棗。

紅棗用於藥物 黑棗再加工處理

通常在民間的使用習慣上,是將紅棗用於藥物上,黑棗則再加工處理製造,參蜜製成蜜餞或用於燉湯等料理上。紅棗通常具有補心、養脾功效,在中醫用藥中所稱的大棗就是紅棗,是取其可「助十二經,和百藥」的功效,表示加入紅棗後,能調節各種藥材的功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至於黑棗則多用於食療進補。

鮮棗維生素C成分高 素有「活的維生素丸」之稱

陳旺全指出,紅棗在中藥之中屬於甘草國老之類,可說是藥物中的皇后,一直以來被當作養生藥膳的最佳食材,這是因為它除了能讓藥物甘甜之外,還對劇烈藥物有緩和的作用。

尤其近幾年,民間普遍喜歡吃新鮮紅棗來助養顏美容。研究指出,鮮棗中的維生素C成分甚至高於水果維生素C之王──番石榴,每100公克中就含有300~600公克不等,也因此鮮棗在中國有「活的維生素丸」之稱。

紅棗養氣補血 兼具保護肝臟、增強體力作用

紅棗不僅可以養氣補血,更有醫學證實具有保護肝臟、增強體力的作用。不只維生素C的含量高,紅棗還含有高量的維生素P、鐵質與單寧酸,同時也有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礦物質元素,並有大量的醣類物質,如葡萄糖、果糖、蔗糖 等,對人體的免疫細胞有強化的作用。

黑棗分2種 補血、失眠有幫助

至於黑棗則有兩種,常見的多屬鮮棗的乾製品,營養成分與紅棗類似,含有蛋白質、脂肪、醣類與多種維生素等,其中又以維生素C與鈣質、體質最多,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通常使用在補血及做為調理藥物上,對於貧血、血小板減少、肝炎、乏力、失眠等都有相當的幫助。

紅棗、黑棗過量食用 恐致腸胃不適、蛀牙

即使紅棗、黑棗的營養價值很高,陳旺全仍建議不宜食用過量,因為棗皮的纖維含量高,吃多了容易脹氣,會引起腸胃不適,尤其是腸胃功能較弱的人或者有便秘現象的人更不能多吃;此外,由於棗類的甜度高,若吃太多又沒有喝足夠的水, 容易產生蛀牙。

購買紅棗或黑棗 這樣挑、保存避免變質

要注意的是,如果發現紅棗的蒂頭發霉,或是籽的顏色已經呈現黑色時,最好丟棄不用,因為保存不良的紅棗容易出現黃麴毒素,這時不但不能護眼,反而會傷眼、傷肝。

陳旺全提醒,購買的紅棗或黑棗,務必選擇表皮完整、沒有皮屑者,最好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的散裝,以真空包裝為挑選重點,且包裝外一定要有製造日期,通常半年以內都算新鮮;若已經開封,則可放在冷凍庫的門上保存,且最好3個月內食用完畢,才能確保棗的品質。

另外,陳旺全提供一個辨識紅棗、黑棗新不新鮮的方法,就是在食用前,先剝開去籽後,一方面烹煮食用,一方面也能順便觀察籽的顏色有沒有變黑,來判斷果實是否 仍然新鮮。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改名鮭魚 不如多吃Omega-3魚類幫助抗氧化

鮭魚中含有大量的營養成分,包括各種蛋白質,維生素如維生素A,B,D和磷,鈣,鐵等礦物質,鮭魚中最有價值的物質之一是Omega-3脂肪酸,可以有助擺脫身體發炎,不但能夠對抗腸道過敏,還能保護心血管、抗憂鬱、預防記憶衰退。

預防心血管疾病 地中海飲食攝取Omega-3

張麗娟營養師表示,近來不少心血管疾病猝死的個案,根據研究顯示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地中海飲食強調含有豐富的Omega-3,可防範心血管疾病,

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效果,可以減少血栓發生,以及抑制發炎現象,

至於有哪些食物含有Omega-3呢?如深海魚鮭魚,但是由於大型海魚重金屬含量高,建議每週吃2次深海魚肉,每次的量約在2份~3份,大約是60 ~90公克,建議與小型魚如鯖魚、秋刀魚交替食用。

風濕免疫科鄭傑夫醫師也指出,研究發現「地中海式飲食」可降低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地中海式飲食的原則,包括每餐以蔬菜、水果、全穀、豆類、橄欖油、堅果為主,可添加香草或辛香料取代人工調味料。每週至少2~3餐有魚,最好是油脂豐富的魚,例如秋刀魚、鯖魚、鮭魚,可適量攝取禽肉、蛋,與乳製品。每天平均攝取0.21克以上omega-3,相當於每周至少食用100公克油脂豐富的魚,可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風險35%。

素食者 可吃亞麻仁子、奇亞籽、海藻類等

張麗娟營養師補充,素食者可藉由亞麻仁子、奇亞籽、海藻類等補充Omega-3。她提醒除了魚類,蔬果和牛奶也不可少,因為蔬果中含有維生素B群和具有抗氧化的維生C和E;蔬果中還含有維生素B6,可以使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代謝,牛奶中不只有鈣質,還有維生素B2,也應該要每日攝取。

張麗娟營養師建議,均衡飲食基礎應著重「質」而非「量」,提高營養密度,餐餐吃七、八分飽就好,且生食也不宜過多,除有寄生蟲疑慮,也可能影響腸道健康。攝取優質的六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等,才是健康飲食原則。

 

吃發霉水果會罹肝癌? 營養師解答關鍵

近日報導有水果攤夫妻因為生性節儉,長年將發霉水果切掉壞掉部分後,食用好的部分,結果雙雙罹患肝癌。另外,也經常有民眾看到發霉或腐爛的食物,因為捨不得,去除掉壞的部分後,便把好的部位吃掉。可是只要把發霉或損傷部位切掉就好嗎?

水果缺口處易滋長細菌 腐爛區域恐害健康

醫院黃淑敏營養師表示,水果可提供人類許多營養素如:膳食纖維、鎂、鉀、植物多酚、有機酸、維生素C等,但也因為潮濕氣候,不容易儲藏水果或是水果本身的特性容易腐壞,因此,在保存水果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食物的保鮮以及衛生安全。

水果在運送途中難免有碰撞或是昆蟲咬傷導致表皮不完整,此時缺口處容易有細菌及微生物滋長,細菌及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無法分辨的,不是將腐爛的區域切掉即可。

黃麴毒素提升罹患肝癌機率 少果較少見

黃淑敏指出,長期攝取黃麴毒素是可能提升罹患肝癌的機率,不過黃麴毒素比較可能汙染在大麥、小麥、花生、花生粉、豆類等食物中,在水果中很少見。雖然,水果較少被黃麴毒素汙染,不過,還是應注意農藥含量、表皮完整性及保存方式,避免增加危害健康的風險。

水果分2類型 非所有種類都適合冰箱保存 

另外,也有民眾想說把水果放入冰箱就不會壞,對此,黃淑敏解釋,水果可分成更性及非更性水果種類。更性水果是指水果由未熟至成熟過程中,顏色、香味及組織會產生明顯變化,其本身含有植物乙烯,有催熟的作用,例如香蕉、蘋果、芒果、木瓜、釋迦等,一旦過熟之後容易腐壞,不是放置冰箱就能保鮮。

而非更性水果則是相反,本身植物乙烯含量少,必在水果成熟才能採收,如:葡萄、柳丁、橘子、鳳梨等。水果本身含有許多水溶性營養素,容易在切開的同時隨著切口而營養素流失,因此建議,水果應該是要吃的時候再削皮裁切,避免營養素流失。(黃淑敏營養師-部立南投醫院)

 

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 這些「飲食地雷」你常吃嗎?

當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時,患者容易出現四肢多處關節發炎,甚至變形現象。醫院風濕免疫科鄭傑夫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免疫系統異常而引起的慢性病,從免疫系統產生類風濕性因子或抗CCP抗體,到出現發炎等相關症狀通常需要數年時間,因此若能早期接受適當治療,就能避免關節演變成變形。

掌握地中海式飲食 有助罹類風濕性關節炎風險

一名36歲女性,某次健檢中發現類風濕性因子呈現異常,雖無任何關節疼痛現象,但因考量母親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因此進一步接受檢查;鄭傑夫醫師指出,因個案還未出現任何發炎症狀,因此建議先從生活習慣與飲食調整開始預防,尤其在飲食上可採以地中海式飲食的原則,每週至少2至3餐有魚,且適量攝取禽肉、蛋,與乳製品,並每天平均攝取0.21克以上omega-3,有效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風險35%。

抽菸者要注意 罹類風濕性關節炎風險高

鄭傑夫解釋,除了體重過重者或常食紅肉、加工肉類、精緻醣類以及甜食者,容易埋下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包括抽菸者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也是從未抽菸者的1.64倍;另外,牙周病患者則是沒有牙周病者的1.91倍,因此保持口腔清潔也能降低罹患類風濕性關節風險。

遠離類風濕性關節炎 懂得預防是關鍵

此外,因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遺傳有關,若家人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問題,其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倍,尤其最近親屬的「類風濕性因子」與「抗CCP抗體」皆呈現陽性時,發生率更高。鄭傑夫醫師提醒,預防勝於治療,除了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保持口腔清潔,也要擁有運動習慣並維持正常體重,一旦出現關節疼痛,甚至握拳困難時,就應儘早接受治療。(鄭傑夫醫師-台南市立醫院風濕免疫科)

 

愛吃半熟蛋、微帶血的肉? 不熟食物小心感染腸胃炎

全民防疫戴口罩,冬季常見的小兒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明顯下降,但小兒科醫師發現小兒腸胃炎卻增加了!因此,必須特別注意飲食安全。

戴口罩呼吸道感染發生率降 腸胃炎患者反增加

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觀察,往年每到冬季,來看診的十個病童,罹患呼吸道感染疾病接近六位。今年最特別的是,腸胃炎病童變多,跟呼吸道病患比例呈現五五波,甚至有時腸胃道的病童還會超過呼吸道感染人數。

分析小兒呼吸道感染減少的原因,李敏駿表示,應是全民依新冠病毒疫情規定戴口罩,使得小朋友的呼吸道保護力大增;而腸胃道感染疾病發生率上升,則與寒流一波接一波報到,吃鍋禦寒脫不了關係。

沙門氏菌感染腸胃炎 一人感染全家中鏢

李敏駿分享,一位幼兒園的四歲女童,日前發燒逾38度且上吐下瀉到醫院就診,經收治住院檢查,在摻雜血液跟黏液的糞便中檢驗出沙門氏菌,確診為沙門氏菌感染腸胃炎;同時,孩子的爸媽也有腹痛、腹瀉症狀。追問發現,原來是氣溫太低,全家人共吃火鍋,可能是吃到沒有完全煮熟的肉、蛋,隔天就出現不適症狀。此外,由於病童腹瀉嚴重,可能家人在清理他的排泄物時沒有做好清潔消毒,相互傳染,結果變成一家人都感染。

愛吃半生不熟食物 易釀細菌腸胃感染

多數人特別愛吃半生不熟的蛋黃、微微帶血的肉,認為鮮嫩有口感。李敏駿說,三分、五分、七分、八分熟度對大人可能沒問題,但學齡前的幼兒腸胃道還沒有發育完全,所有食材都必須清洗乾淨,而且不能只涮個兩下,還半生不熟就讓幼童吃下肚,就容易產生細菌腸胃感染。

含糖飲抑制生長 睡眠不足影響發育 

李敏駿也提醒,放假時,飲食與生活作息都跟平時不一樣,糖與含糖飲料吃太多,不只正餐吃不下,含糖飲料會抑制生長,造成肥胖,未注意口腔清潔還會有蛀牙風險;另外,在家玩3C手遊,適量即可,一定要讓孩子至少每天睡足八小時,避免作息不正常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及孩子的生長發育。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李敏駿--臺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

 

吃鳳梨正夯 營養師:兩種人要注意攝取

年節雖過,但為了冀求好運持續旺旺來,通常會於營業場所擺放鳳梨招來財富,鳳梨的俗名為旺來,不只在民俗節日裡有添好運的意思,營養價值也不容小覷。

營養師:酵素有助消化 膳食纖維有助腸蠕動,預防便祕

鳳梨有別於其他水果,除了豐富果糖外,還含有蛋白質消化酵素,可以促進飲食中蛋白質的消化,或於烹調上面改善肉類的口感,有機酸也可以帶出食物中特殊的風味,平衡鹹膩的口感,不單單當水果食用,也很適合做料理或加工產品。

但因為酵素易受到高溫影響,如要保有酵素活性可以醃料方式或於熄火前再入菜為佳,高溫製成的加工品如鳳梨醬、鳳梨罐頭則無酵素活性。而鳳梨心是膳食纖維和酵素含量最多的地方,切記勿切除丟棄。

維生素B1有助於身體代謝和消除疲勞

在水果種類中,鳳梨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1,而維生素B1有助於醣類代謝,維持神經良好的傳導及修復,有助於消除疲勞還可以促進食慾。

含有維生素C、鉀 降低血管損傷,助於血壓穩定

維生素C具有保護血管的功效,降低血管內皮的氧化損傷,而鉀有助於排除身體過多鈉離子,是天然降壓藥,加上鳳梨的獨特風味,降低烹調中調味料的使用,減少鹽分的攝取。對於肉類加工品,如香腸、火腿中的亞硝酸鹽致癌物也有清除的功能。

營養師提醒:有2種特性的人攝取鳳梨須注意

糖尿病患者

鳳梨為水果類,含有大量醣類,且屬中昇糖指數(GI值65)的水果,容易讓血糖波動明顯,每天需控制攝取量為2份量,且須減少攝取頻率,一份為1/10片(110克)的份量,熱量60大卡,約一般飯碗半碗的份量,不但如此還需避免鳳梨加工品如鳳梨果乾、鳳梨罐頭、鳳梨醬、鳳梨汁等產品的食用。

腸胃疾病患者

因鳳梨富含酵素,除了須避免空腹食用外,如本身有消化性潰瘍疾病者時,因為胃壁已有受損情形應避免食用或減少攝食量。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