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飲食與健康

一天不喝咖啡就鬱悶? 小心是咖啡因戒斷症惹禍

你也習慣每天一杯咖啡嗎?若突然一天沒喝就會出現像頭痛、疲勞或昏昏欲睡、心情鬱悶等症狀呢,小心可能是咖啡因戒斷症狀惹禍。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咖啡因對身體的影響,考量體質差異,加上攝取量與持續時間而不同,通常攝取30至300毫克的咖啡因,的確能提高警覺性與縮短反應時間,但較敏感的族群若重度攝取,則可能誘發心律不整。

咖啡因一天建議攝取量 成人每日不超過300毫克 

到底一天該攝取多少咖啡因呢?食藥署指出,每個人代謝咖啡因的肝臟酵素能力強弱不同,加上身體狀況差異,攝取量相對也不同,但依照歐盟建議,成人每日不超過300毫克,孕婦不超過200毫克;若有心臟病史、腸胃不適、失眠等問題,則應避免或減少,尤其女性若攝取過多咖啡因,可能會降低骨密度、增加骨折風險。

擺脫咖啡因戒斷症關鍵 分辨咖啡因含量標示 

食藥署說明,對於咖啡因成癮者,想要戒斷症狀,不妨可從閱讀咖啡因含量標示並加以計算開始,民眾也要注意,通常戒斷症狀會發生在停用或攝取量降低至每天100毫克後1天之內,且持續2至9天,過去若攝取越高,不適症狀也會加劇,這時可透過低咖啡因咖啡、花草茶等飲品取代,或每週降低10%咖啡因的方式,逐漸擺脫咖啡因成癮。

循序漸進減少攝取咖啡因 擺脫咖啡因戒斷

此外,民眾可參考市售現煮的咖啡上紅黃綠標示的咖啡因含量,以控制攝取的咖啡因量。食藥署提醒,除了咖啡,紅茶、綠茶、能量飲、熱可可、可樂等也都含有咖啡因,若合併使用時,也需注意總攝取量,讓自己保持充分休息、養足精神,循序漸進降低咖啡因攝取量,就能一步步遠離咖啡戒斷症。

新冠病毒患者 營養師教你補充助康復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最近在台灣嚴重肆虐,其常見臨床症狀為: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導致身體疲累及食慾降低,隨著確診人數的不斷激增,醫療量能可能無法負載所有的確診者,必須將醫療留給重症者。

當確診了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由於發燒會加速身體代謝率,營養素需求量提高增加,也會增加體內液體流失導致脫水,就算沒有明顯口渴或飢餓感,也應該持續進食及補充液體,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才有足夠的免疫力對抗COVID-19病毒。大部分新冠肺炎確診者都屬於輕症或無症狀,未來可能至集中檢疫所或在家隔離,在營養照顧上可以這樣做,將有助於身體的康復,也有助於維持醫療量能不致於崩潰。

一、飲食攝取原則及注意事項

(1)高熱量高蛋白飲食

感染COVID-19的病人會增加體內壓力,此時期不該過度限制熱量,應多吃/喝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及飲品,才能讓身體有足夠的營養對抗體內的能量耗損。每日熱量攝取:體重x25-35大卡+200-250大卡(如60公斤成人平時每日的熱量攝取約1500-2000大卡,因熱量需求增加,需比平時提高200-250大卡/天);可選擇含2-3份油脂來源的食物,如堅果種子、酪梨、乳酪等提高熱量攝取;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體重x 1.2-1.5公克(如60公斤健康成人每日需75-100公克);可攝取280-400公克的各種肉或魚類食物等獲得足夠蛋白質需要量,良好的蛋白質來源為大豆製品、魚貝類、雞蛋、各種肉類、乳製品(牛奶、優格、起司等)、蛋白質飲品等。

《高蛋白奶昔》2.5杯量/約600ml(每杯可提供200大卡熱量及12公克蛋白質)

全脂優格:3/4杯(希臘優格蛋白質含量更高)

全脂牛奶:1杯(若希望質地濃稠點可自行加量)

花生醬:1大匙

新鮮水果:如香蕉、芒果、莓類等 (可依個人喜好加入適量水果增加風味)

(2)少量多餐

這個時期食慾可能會變差,就算沒有明顯飢餓感,也應每隔2-3小時進食一次,6餐/天,以少量多餐的方式補充營養。

(3)使用營養補充品

將口服營養補充品納入日常飲食一部份,增加餐間營養攝取。尤其不感覺飢餓或對進食感到費力或疲累,無法吃到足夠需要量時,使用口服營養補充品,可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的熱量、蛋白質及必需營養素,可選擇每瓶250-300ml提供至少250大卡熱量及15-30公克蛋白質的飲品,並可冷藏取代一般冷飲,選擇不同口味/風味產品,以避免味覺疲乏。

二、液體補充原則及注意事項

(1)維持體內足夠的水份,隨時注意是否有脫水的情況

脫水症狀包括:口渴感增加、發燒、尿液量減少、濃或呈深色、口乾、心跳加快、疲累及意識混亂等,當身體處於脫水時,呼吸系統的分泌物會變得較為濃稠,難以從肺部排出,當肺部無法清除這些分泌物時,就可能導致肺炎,為避免脫水,此時期需增加液體攝取量。

每日液體攝取量:體重x40-45毫升(如60公斤健康成人每日需至少2400-2700毫升的液體補充),最佳的補充液為具熱量及蛋白質的清流質飲品、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或運動飲料,可補足身體必需的電解質及礦物質,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評估液體補充是否足夠,則為觀察尿液顏色(每3-4小時解尿顏色應呈淡黃色)。

(2)如何預防脫水

1.每小時都要補充,至少每15分鐘應補充80-160ml液體,無法一次喝大量液體者,建議少量且每隔數分鐘就喝一次。

2.選擇多樣化的流質種類避免味覺疲勞。

3.睡前床邊應放置足夠液體,確保半夜醒來能夠補充。

4.若有嘔吐或腹瀉情形,除喝水外,也應該要補充口服電解質液,如舒跑、寶礦力水得等,可以居家自製口服電解質補充液:鹽(1/2-3/4茶匙)+果汁(如蘋果/橘子/葡萄/蔓越莓)1杯+水(3.5杯)。

三、味覺或嗅覺改變時可以怎麼做

1.將食物放冷或放至室溫下,可能會比熱食嚐起來更佳。

2.若食物嚐起來有金屬味,建議使用塑膠餐具盛裝及進食。

3.避免過於甜膩的食物。

4.若飲品喝起來有酸味或苦味,可加入適量的糖分調整。

5.無味的食物中可加入天然辛香料,增加風味。

四、維持體重

體重是身體含水量及營養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體重流失顯示體內持續的液體、脂肪、肌肉量的減少。肌肉量減少會使身體感到虛弱,會影響下床、走路或日常活動的行為表現,由於身體重新合成肌肉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預防急性期肌肉量的流失,對於日後的復原極為重要,應每天量體重,並維持目前的體重為佳。

五、復原及復健期的營養

維持高熱量高蛋白飲食,並搭配運動,能保有抵抗力及減少肌肉流失,有助於恢復日常活動。

最後需提醒的是,若患者本身為慢性疾病者,營養需求則需依個別情況調整!

(文章授權提供/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韻婷)

吃太油、不吃油都會釀膽囊炎! 日常怎麼吃才能避免?

30歲莊先生曾因腹部不適,做了腹部超音波檢查,得知患有膽結石;然而,因沒有持續疼痛,選擇不動手術。日前,為了減重瘦身,嘗試近日非常流行的間歇性斷食,未料,施行不到兩天,便引起腹部劇烈疼痛,緊急就醫,診斷為急性膽囊炎,若放任發炎,恐有生命危險,緊急施行微創膽囊全切除術,術後恢復良好,三天後平安出院。

膽結石高危險群 飲食應注意

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張健輝醫師表示,膽結石好發於女性、多產、肥胖,以及超過四十歲者;隨著飲食習慣改變,有年輕化以及男性患者增多的趨勢。

張健輝醫師提及,飲食不規律或吃得太油,恐引發膽道炎、胰臟炎等急性發炎,若延誤就醫,更可能併發敗血症,危及性命;不過,若飲食完全無油,或是長時間空腹,膽汁長時間存於膽囊,一樣會讓膽汁蓄積在膽囊裡的時間拉長,凝集成結石,引發急性膽囊炎。

膽囊全切除手術 對生理功能不會有太大影響

治療上,通常會施以膽囊全切除手術;然而,許多民眾因懼怕手術,又擔心膽結石就像一顆未爆彈,千方百計想自行排出膽結石,對此,張健輝醫師強調,膽囊管內管直徑僅約0.2公分,而膽結石多為0.5公分以上,即便結石離開膽囊,也只會造成總膽管或胰管阻塞,且膽汁由肝臟分泌,而膽囊功能僅為暫存膽汁,即便以手術切除膽囊,膽汁仍可經過總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對生理功能不會有太大影響,患者無須過度擔心。

錯誤飲食習慣會復發 遠離危險因子是上策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膽囊切除後,仍可能因錯誤的飲食習慣,造成膽汁太過濃稠,形成結晶在膽管內慢慢累積成結石,進而引發膽管、胰管發炎。

張健輝醫師提醒,膽結石的發作與飲食密切相關,斷食、長時間空腹、飲食過度油膩、三餐不定時等都是危險因子,建議三餐定時、飲食清淡、少油、多纖,多喝水、多運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杜絕膽結石的威脅;必要時須尋求專科醫師診治,切勿聽信偏方,以免延誤治療。

腎友「少吃少錯」? 飲食不當小心腎功能惡化

有慢性腎臟病的病友,應做好飲食控制,若不當節食、禁食,嚴重恐使腎臟功能更惡化!一名60歲楊先生罹患慢性腎臟病,長期接受門診穩定追蹤,但因近來考量新冠肺炎疫情因而未定期回診,加上擔心亂吃會使疾病惡化,沒想到卻出現營養不良、虛弱、腎臟功能惡化等情況,所幸經回診接受衛教及飲食控制,才控制病情。

腎友應正確均衡飲食 確保穩定病情

這名楊先生因未定期回診,加上本著「少吃少錯」的想法,避免吃太多東西,反而使自己病情惡化。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腎臟科陳殷正主任表示,腎臟病患者若身體沒有攝取到足夠營養與熱量導致營養不良,就可能埋下病情惡化的危險因子,因此除了正確、均衡的飲食,也應遵醫囑規律用藥,才能確保穩定病情。

掌握三多三少四不一沒 有效預防慢性腎臟病

三高族群若能做好飲食控制,不僅能避免病情惡化,也能延緩腎臟衰竭,但要如何延緩病程?陳殷正主任說明,飲食上可掌握包括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勤運動保持沒有鮪魚肚等「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原則,有效幫助預防和治療慢性腎臟病。

遵循醫囑定期檢查 延緩腎臟衰竭

此外,平時也應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且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肪。陳殷正主任強調,腎臟患者應遵循醫囑接受定期的驗血、驗尿、量血壓檢查,尤其洗腎病友應了解腎臟功能,目前院內也結合醫師、腎臟病個管師、營養師等組成慢性腎臟病照護團隊,可望能提供給腎臟病患者完善的照護。

聚餐應酬如何拒絕勸酒? 5大話術趕緊學起來

人生偶有被迫喝酒的時候,像是「長官或長輩逼我喝!」、「來啦、喝啦!不喝就不是朋友喔!」、「喝一口就好!」及「遲到罰三杯!」,上面這些被迫飲酒說詞,您是否遇過?

對於對方勸酒時 應該勇敢說不

根據國民健康署臉書粉絲頁「牛轉勸酒文化」徵件活動,歸類出五大拒酒話術,像是聲量最高的喝酒傷身(會起酒疹、會傷肝、會傷胃、醫生說不能喝酒及吃藥等),其次是開車、酒駕臨檢取締、代駕等,或是以茶、飲料、咖啡代酒,及誠實說不喝酒直接拒絕,不然就以其他說法拒酒(酒量不好、尿遁、易醉、易吐、不喜歡等)。

酒精不耐症+過量飲酒 嚴重恐致癌

高雄義大醫院內視鏡科主任王文倫醫師回想曾經遇到過一個40多歲的男性上班族前來看診,說他最近總是覺得吃完東西後會出現胸口疼痛,且喉嚨經常有異物感,體力更是急遽減退,檢查後發現他同時罹患了食道癌和下咽癌。一問之下,才發現他的工作屬性天天都得飲酒應酬,雖說每次喝酒都不覺得不適,只是容易臉紅,但一週有五天會喝掉約一瓶威士忌,這就嚴重了。

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理事長陳哲宏指出,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兩個重點:一是「酒精不耐症」,二是「過量飲酒」。喝酒臉紅就是「酒精不耐症」的警訊;酒精不耐症指缺乏乙醛去氫酶 (ALDH2)代謝酵素,導致「乙醛」累積,才會出現臉紅、心跳加速、嘔吐、頭痛、頭暈等現象。

適量飲酒降風險 自己身體愛注意

國民健康署呼籲,為了健康,不喝是最好,但如果非喝不可,請儘量減少飲酒量來降低風險。根據「國民飲食指標手冊」的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1罐啤酒(或相當於20g酒精量),女性不超過半罐啤酒(或相當於10g酒精量),最好以茶(水)代酒,謝絕勸酒、飲酒文化。

喝水擔心頻尿和夜尿 泌尿科醫師建議這麼喝

中南部水庫缺水,許多地區開始採取輪流限水措施,讓我們意識到水的重要性。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約有70%是由水所覆蓋,水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物質,不單是陸上或水中生物需要水維持生命,沒有水,人類也只能活幾天。

振興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楊景偉表示,水分在嬰孩體內約佔75%,到了老年時約減少為55%,是人體細胞恆定必需物質。如何知道人體內的水分是否充足?可以透過尿液或血液滲透壓濃度得知。人體透過中樞神經精密的調節,當人感覺口渴時,就會需要水分攝取,而人體則從腎臟、唾液腺及汗腺排出水分。

一般來說,人體一天所需的水分約2500cc至3000cc,正常一天排汗量約300cc;若有劇烈活動或炎熱天氣,排汗量更可高達2000cc,可能就需5000cc至6000cc的水分才夠。

隨體重增加,所需水量亦增加,各種食物中所含的水分並不相同,一般來說約有22%的水分是從食物中獲得,有個簡單的公式可來計算人體所需的水分,扣除食物中所含的水分,人體所需水分可用體重x30cc來估計。舉個例子,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需喝的水約1800cc,視工作運動所排出的汗量,來適量增加水份的攝取。

多喝水可排毒 也能減少尿路結石、便袐及心血管疾病

至於喝什麼樣的液體才最適宜?其實水是最佳、最健康的,有的人為口味而喝飲料,有的人為提神而喝咖啡,有的人為解愁而喝酒,這些都可是算入水分的攝取,但因避免攝取含糖過量或可能引起成癮的液體。

曾有一篇關於小學生上課的研究,發現喝水多的一組,上課視覺的專注度優於喝水少的一組。人在乾渴的情況下,不單是短期記憶力降低,還有各項辨別力和操作能力都會下降;銀髮族若有脫水情況,認知功能會下降,有時還會有瞻妄的情形發生。水分缺乏不單是對認知功能有關,亦會造成腦、心臟、腸胃道、內分泌或泌尿道疾病的產生,其中影響最直接的是就泌尿系統。

人體泌尿系統包含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腎臟是人體調節水分最重要的器官,不但可平衡血液與尿液的體液恆定,亦可將體內廢物排出體外。當身體水分不足時,腎臟首當其衝,工作負荷增加,沒有足夠的水分將毒物排出體外,因此會產生電解質不平衡、尿毒、腎功能惡化等情形。曾有阿兵哥在大熱天下跑步,來不及補充水分,導致熱中暑、橫紋肌溶解,進而產生急性腎衰竭,所幸經過緊急靜脈輸液治療,才成功挽回腎功能,免除洗腎的命運。

另外,水分不足也容易產生泌尿道感染。正常人體內的尿液是無菌的,即使是有外來的細菌,也會因為尿路通道內水的流動,將細菌帶離身體避免感染。大腸桿菌是人體內最常見的泌尿道感染細菌,它有特殊的鞭毛構造,容易勾住膀胱的黏膜,當人因忙碌或習慣不喝水,細菌就容易攻擊泌尿系統,產生尿急、疼痛、血尿甚至發燒的狀況,一般建議成人每日身體至少有1500cc的尿液排出。

喝水不足的話,也容易引起泌尿道結石的問題。好比如最近南部乾旱的河流,因為缺乏水流的沖刷,造成許多河床石頭的凸出留滯。同樣地,人體的泌尿系統若水分攝取不足,尿液中的結晶體濃度就會過高產生沉澱,進一步形成腎臟結石,假設結石不幸往下掉落,就會阻塞輸尿管而產生血尿、腎絞痛和腎衰竭的風險。

楊景偉提醒,多喝水,不只可以減少尿路結石的產生、復發,也與減少便袐、高血壓、高血糖與心血管阻塞疾病有關,水份充足的話,還可增加身體的代謝與毒物的排出,可說是好處多多。

擔心頻尿和夜尿 醫師建議這麼喝

不過,臨床上也有喝太多水的人,正常情況下,一天的尿液不會超過體重x40cc,如有過多尿液的話,要考慮是否有心因性多渴症或多尿症的情形,與血糖過高和尿崩症相關。

有些人喝水之後,會產生頻尿和夜尿症狀,那是不是表示不合適喝太多水?其實是可以透過正確喝水的方式,減少可能的不良作用。一般來說,喝完水大約半小時後,水才會變成尿液,如果一次喝太多,身體來不及吸收,就會產生尿意,因此建議少量多次飲水。對於有夜尿困擾的人來說,建議白天可多喝水,但睡前2小時盡量少喝水,以減少夜尿產生。

當我們形容人很美麗時,會用「水噹噹」來表示,記得水是上天給人類最佳的禮物,我們不單要好好珍惜,也利用這禮物好好地來保養身體。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當心「食道癌」從口入! 這樣吃遠離致癌因子

長期吸菸、嚼檳、飲酒、食用加工食品與高溫或燙口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國民健康署賈淑麗代理署長呼籲,切勿輕忽食道癌,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平時需留意自身的不適症狀,如有長期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等症狀,應及時就醫檢查,建議民眾應落實健康生活以降低罹癌風險。

菸、檳、酒 易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

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分別是沒有者的3.80、2.29、2.62倍;另外,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口腔衛生不良、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及高溫或燙口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因此遠離菸、檳、酒等高風險致癌因子可減少對食道的刺激傷害,平時建立良好的衛生及飲食習慣,從食健康是預防保健的不二法門。

落實健康生活 遠離致癌因子

食道癌目前沒有實證有效之篩檢工具,落實健康生活並遠離致癌因子及規律運動是必要的防癌步驟。國民健康署賈淑麗代理署長強調,在防疫期間民眾都需要更加留意自身的健康,若有不適症狀如長期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等,仍應及早就醫檢查治療,把握治療黃金期。

另外,遠離致癌因子,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菸、酒、檳榔;平日飲食減少過燙食物;少吃香腸、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多食用原型食物,盡量減少加工食品;保持口腔清潔習慣;維持規律運動。

守護地球減少碳排放 每日飲食怎麼吃?

愛護地球人人有責,隨著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更需要每個人從自身習慣做起,且根據研究顯示,多攝取植物性食物的人,能降低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及心臟衰竭的機率。國民健康署表示,維護健康的地球已不是選擇而是必須,每個人都有責任,只要「讓你的下一餐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從改變每日飲食做起,不但能大幅減少碳排放,也對自己健康有助益。

黃豆製品取代1掌心畜肉類 1年減少430萬公噸碳排放

根據研究指出,生產1公斤的牛肉所產生的溫室氣體量比1公斤豆腐高20倍。國民健康署賈淑麗代理署長說明,若以6歲以上國人每人每日以黃豆製品取代1掌心的畜肉類,一年即可減少約430萬公噸碳排放,相當於約70萬輛1600cc汽車繞行地球1圈產生的碳排放,也因此為持續推動保護環境和維護國人健康,國民健康署也訂定每日飲食指南、國民飲食指標,幫助民眾為地球及自己共創雙贏。

掌握選食三原則 為地球達到減碳目的

賈淑麗代理署長解釋,包括選擇當令在地少加工的食材,不減價格低廉、營養價值高,也能減少因加工等所耗費的碳排放,其次則善用豆>魚>蛋>肉的選擇順序,其中,黃豆及黃豆製品產生的碳排放量低,加上脂肪含量低、不含膽固醇,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最後則適量攝取堅果種子,把握食材種類多元原則,可應照「我的餐盤」建議量,每天攝取多種食材。

養成環保習慣 守護地球從自身做起

此外,國民健康署也透過定期的監測調查瞭解國人不同生命週期之營養需求,與跨部會合作,運用多元食材,設計如高鈣、高鐵、高鋅等食譜,提供給民眾參考。賈淑麗代理署長強調,除了掌握當季、在地、少加工食材等選食三原則,也別忘了用餐時備環保餐盒及餐具、購買適當的份量,減少食物浪費,並多以步行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取代開車,守護地球也能為自己健康把關。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