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飲食與健康

21天全植物飲食 吃出健康好習慣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讓許多人更加體會到「健康」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花蓮慈濟醫院響應慈濟基金會花蓮區志工「健康挑戰21」活動,結合專業醫師、營養師、蔬食餐廳,邀請鄉親一起來,以全植物飲食管理計畫,帶著挑戰者吃出營養與健康。

挑戰21天好習慣 健康飲食吃起來

「養成習慣不容易,必須透過二十一天,才能夠真正的願意在飲食上有所改變」負責花蓮場「健康挑戰21」的慈濟志工簡美婷表示,這項健康挑戰最初是由馬來西亞慈濟人醫會發起,在成果影片中,有一位謝女士分享,她原本蹲下或坐下之後就常常起不來,手也很僵硬,參與計畫第四天就覺得膝蓋及手部僵硬疼痛改善了,甚至不會覺得痛;還有一位參與者指出,他的血壓從一百五十四跌到一百零六,並在醫師的評估下,成功減少藥量。

結合醫師營養師 用食物代替藥物

簡美婷指出,花蓮的健康挑戰21活動,將結合花蓮慈濟醫院的醫師、營養師,以及花蓮地區的常春藤素食餐廳、大不同養生私廚、慈大附中妙膳廳等蔬食餐廳,設計全植物飲食菜單,連續二十一天每日提供午、晚餐定點配送,餐點不含五辛成分(如大蒜、青蔥、韭菜、洋蔥、興蕖等),讓所有人都能無負擔享用全植物飲食,不只美味還兼具健康與營養。

花蓮慈院心臟內科醫師張懷仁提及,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你的藥物就是你的食物」也就是說食物是最好的醫藥;更有多項研究指出,蔬食可降低癌症、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在他與團隊的研究也證實富含堅果、蔬菜及黃豆的素食飲食可以降低腦中風風險。

夏季吃西瓜超解暑 你適合吃西瓜嗎?

夏季炎熱吃上西瓜超解暑!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游明謙醫師表示,西瓜是很好的水果,富含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但是要注意腸胃系統不佳、糖尿病人、慢性腎臟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過敏疾病的族群,記得食用的量不宜過多,最多一個手掌為限,也因為西瓜屬性較寒,從冰箱取出後應先退冰才不會傷及脾胃,建議飯後食用,有助於維生素吸收。

西瓜清涼解暑 天然白虎湯清熱解暑

游明謙表示,西瓜含水量高達93%,具有糖分甜度,並富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包括茄紅素、β胡蘿蔔素、維生素A、C等維生素,飯後攝取有助於吸收。中醫觀點來看,西瓜屬性甘寒,又有天然白虎湯之稱,能夠用來清暑熱、發燒、感冒、喉嚨痛腫及消炎的功用。

容易腹瀉體質 西瓜不宜過量攝取

西瓜屬性甘寒,中醫角度來看,若是體質較寒涼、腸胃不佳、容易咳嗽、腹瀉體質、大便不成形或軟稀感、腸胃敏感不宜吃太多西瓜。游明謙解說,西瓜偏寒常有拉肚子症狀,不過拉肚子原因多,包括脂溶性維生素太多無法吸收、自律神經系統改變腸胃敏感、食物過敏等原因都可能引起拉肚子,但並非所有人都不能吃,需注意攝取的份量、症狀和疾病的穩定性。

糖尿病人把握份量 血糖起伏不飆升

游明謙舉例,糖尿病的人攝取西瓜份量不宜過量,比如每100公克西瓜,熱量約35大卡,熱量不算高,但是飯後吃一大盤西瓜,等於100、200大卡,相當吃一碗飯。飯後吃一大盤西瓜,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不佳,若是糖尿病者,最多以一個手掌為限,建議優先選用纖維水果,避免血糖上升迅速。

腎臟病需限水者 攝取份量避免喘

西瓜含水量高達93%,一口接著一口相當解渴,若必須要限水的病人要特別注意。游明謙提醒,洗腎病人、腎功能不全、慢性腎病、心臟衰竭的人,小心水分的攝取量,很可能吃完西瓜後會變得更喘,或者是腎臟水份排不出去,所以要注意食用的份量。

氣喘或呼吸道疾病 瓜果類要少吃

游明謙補充,氣喘的小孩吃瓜類容易咳嗽,以醫師多年臨床經驗來看,每五位就有一位對西瓜過敏。西瓜很可能是過敏體質的過敏原。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是罹患呼吸系統疾病、氣喘、過敏體質的人,吃完西瓜出現咳嗽問題,應少量攝取為宜。

西瓜怎麼健康吃? 飯後吃、退冰吃、少量吃

至於西瓜該怎麼吃?游明謙建議,西瓜是很好的水果,飲食符合中庸之道,適量少量即可。但西瓜的脂溶性維生素因為需有油脂才能吸收,不像水溶性維生素能隨時吸收,所以建議飯後吃為佳。天氣炎熱把西瓜放冰箱保存以免細菌滋生,但西瓜屬性寒涼加上冷藏後,直接吃下容易導致腸胃更加敏感,建議退冰後再吃。若有身體上的不舒服,即時調整食用用量。

吃飯狼吞虎嚥、愛穿緊身衣? 當心胃食道逆流找上門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吃飯時間不固定,一兩點才吃午餐是常見的事,且十點下班後,意志力正薄弱,擋不住食物的誘惑,吃個宵夜才能撫平疲憊的心,但飯後一股灼熱感湧上胸口,嚴重時,胸悶、半夜睡不好,甚至不能平躺睡覺,早上起床感到酸、苦。

胃食道逆流 喉嚨痛、清喉嚨為常見症狀

樂生療養院孫彩霞中醫師指出,在《脾胃論》:「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建議從「脾胃」進行調理,並非解剖學中的實質器官,而是人體消化與經絡系統。而胃食道逆流就是胃中的胃液,或是胃液與食物的混合物,往食道的方向逆流,導致不適,如:胸口心窩處有灼熱刺痛感、打嗝噯氣偶伴有腹脹、喉嚨痛、清喉嚨等症狀。

養胃之道 養成習慣要做到

●食療養胃:

(1)養脾胃食療:將茯苓、芡實、蓮子、山藥,或以茯苓替代薏仁,更能達到消腫效果。此藥材屬性平和,適合多數體質的人食用。

(2)補氣食療:花旗參、白朮、茯苓、乾薑,不上火又可以健胃利濕、消除水腫,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喜愛吃生冷食物而導致脾胃不適,再適合不過。

●平日養胃之道

1.控制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少吃甜點、油膩、辛辣重口味食物。

2.維持正常的體重:因肥胖可增加胃部壓力,也易罹患其他慢性疾病。

3.減緩吃飯的節奏:用餐放鬆心情,細嚼慢嚥。

4.飯後別躺下:飯後切勿立即躺下,會導致胃酸逆流。

5.穿著寬鬆衣物:過緊的衣服,易增加腹壓,促使胃部內容物回流食道。

飲食控制+習慣調整 防胃食道逆流

孫彩霞中醫師提醒,胃食道逆流的病症可輕可重,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平日生活習慣與飲食控制才是根本之道。

防疫泡麵、水餃如何挑? 國健署教「營養秘訣」

面對全國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為降低感染風險,及阻斷病毒傳播鏈,民眾減少外出,也增加在家備餐的機會,對於較少下廚或購買市售即食食品簡單裹腹的民眾,國民健康署提醒在防疫時刻,更要攝取足夠營養,才能加強身體免疫力,也教民眾如何運用市售食品,簡單快速料理兼顧營養、健康的餐點。

聰明挑創意煮 吃得營養又健康

民眾常會購買如冷凍水餃、調理包及泡麵等食品放在家裡,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購買時看清「營養成分標示」多比較,選擇油(脂肪)、鹽(鈉)、糖等成分含量低的食品,並以多樣原態食物如糙米、地瓜、深綠色蔬果等優先。

此外,烹調時多利用清蒸、水煮、滷及涼拌等,減少油炸、糖醋及勾芡等方式,像是烹調泡麵或調理食品時,將所附的油包和調味包減半、油炸麵在煮前先用熱水燙過,簡易去油,吃起來更健康無負擔。

攝取均衡飲食 食材分裝儲存

市售的即食食品成分以精製澱粉為主,長期食用容易缺少蔬果、蛋白質等營養,所以食用時要記得搭配新鮮蔬果,不方便出門時可多利用如冷凍蔬菜、紅蘿蔔、白蘿蔔、洋蔥、乾香菇、乾海帶、鳳梨、蘋果等當季或保存期較長的蔬果。另外可於家中常備如冷凍毛豆、豆腐、肉片、魚片等,烹調時適量加入,美味、營養都升級。

國民健康署呼籲,對於所購買的食材可依每次食用量先分裝再儲存,每次取出需要量即可;調理前後和飯前要用肥皂清洗雙手;若一次製備較多,在食用前,就先將吃不完的部分分裝冷藏或冷凍,可大幅減少細菌滋生。

夏季炎熱食物中毒風險增 專家提醒避免把細菌吃下肚

炎炎夏日,食物保存相當重要,不要讓美食變質之後弄壞肚子,傷害健康。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提醒,不管是便當等正餐或是蛋糕飲料等點心,都要留意衛生及保存問題,保存不當容易導致細菌滋生,甚至食物中毒,對健康造成危害。

食品中毒 常見症狀有這些

依據食藥署資料指出,常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致病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常見的食品中毒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甚至會伴隨血便或膿便。

不過,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依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引起食品中毒的致病原因種類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品等因素,均會影響中毒症狀及其嚴重程度。

預防食品中毒 9大事項要注意

尤其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週到10天。

蔡玉思營養師提出九點建議,以避免炎夏中避免把細菌吃下肚:

1、盡量不要放在室溫下超過兩小時,放冰箱時也要注意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2、維持良好衛生環境。

3、食物冷藏及冷凍環境都應維持乾淨且定期清潔。

4、食物冷藏時應將熟食放於最上層,生食放於下層,以避免交叉污染。

5、儘量不要買涼拌食物、加工後放置較長時間的食物。

6、剩的食物一定要及時放入冰箱保存,高溫加熱後再食用。

7、食品買回來後應該儘快烹調,生的食品原料愈快處理愈好,熟食也要趕快食用。

8、確保烹調的海產食物須經過100℃煮沸充分加熱避免生食。

9、煮熟的食物必須保存於夠高的溫度(高於60度),否則即須迅速冷藏至5度以下,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骨折後不只要補鈣 專科醫師曝「飲食秘訣」

不小心骨折了,這時候除了正確的固定、儘早的復位與適當的復健之外,到底骨折後應該怎麼吃、吃什麼才對?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肯定地說:「骨折病患的飲食,最好的原則就是『均衡飲食』。」

避免骨質流失 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

李佳龍醫師強調,「骨骼的組成分除了鈣質,還有磷、鎂與膠原蛋白等,均衡的飲食才能夠攝取到骨折癒合過程所需要各種營養素。」例如:喝牛奶可同時補充豐富的鈣質與蛋白質,提供骨折癒合材料;五穀雜糧類含有各種維生素,能維持身體良好的吸收與代謝;豆魚蛋肉可補充蛋白質,更提供人體製造膠原蛋白的材料。

蔬菜、水果中也含有豐富維生素與礦物質,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柳丁等,能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促進骨痂生成;而堅果類含有維生素K,能幫助鈣質沉積,促進成骨作用。

除此之外,過量的咖啡因、碳酸飲料會影響鈣質吸收,抽菸或二手菸中的尼古丁也會影響骨折癒合,應儘量避免。

骨折恢復期 固定與復健為首要

有些人為幫助鈣質吸收會額外補充維生素D膠囊錠狀食品,對此,食藥署建議,民眾可先諮詢醫師有無必要,或者是透過曬太陽、攝取鮭魚及黑木耳等食品來補充。李佳龍醫師表示,幫助骨折癒合,良好的固定與復健也很重要,骨折傷處通常會以石膏、植入骨釘、骨板等方式固定,只要固定得好,後續的復原會更順利;而正確的復健能提升肌肉力量與關節活動,並促進骨頭的癒合。

通常骨折後的1~2年,看似癒合的骨頭仍處於重塑的新陳代謝期,此時骨頭強度可能尚未恢復如受傷前,應該避免劇烈活動,但適當溫和的運動,則有助於提升癒後的骨頭強度。

親子共食引高燒 可能是這些原因

疫情期間若有發燒症狀,都會特別緊張,尤其許多疾病都可能造成幼兒發燒,家長更是緊張。王翊錞中醫師提醒,家中有幼兒的話,共食要特別注意,一些病毒是經由口水傳染,可能引發高燒,例如疱疹性齒齦炎、玫瑰疹、扁桃腺腫痛化膿等常見疾病,都可能造成發燒。家長若習慣和孩子你一口、我一口分食者,傳染病毒給孩子,家長通常沒事,但孩子就會出現症狀。

發燒為正常發炎反應 勿強制退燒反有害

病毒入侵體內造成的發炎反應,會使腦部體溫定位點提高,進而引起發燒,並非熱量散不出去。王翊錞中醫師建議,不要有任何物理性降溫,例如酒精擦澡、冰枕、溫水拭浴等,都容易讓病患更加虛弱;若有先天代謝性疾病、心肺功能異常的小朋友,還可能因為物理退燒,導致代謝機制崩潰,加重心肺衰竭,不可不慎。

親子共食造成高燒 可能為這三種病毒

近日遇到許多親子共食造成的高燒,王翊錞中醫師解釋,主因有三種:

1.疱疹性齒齦炎

為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感染,第一次感染通常較嚴重。

症狀:反覆高燒5~7天,口腔周圍紅疹,口內水泡,因為痛所以流口水,嚴重時舌頭嘴唇旁會潰爛。

2.嬰兒玫瑰疹

為第6型及第7型人類疱疹病毒 ( HHV-6 、HHV-7 )造成,大多發生在6個月至2歲間。

症狀:間歇高燒39~40度大約3-5天,孩子可能因為高燒的不適而表現地躁動不安,但是退燒後食慾和活動力都很正常,最後一次發燒退去的半天內,很快就會出現玫瑰色的紅斑或丘疹,直徑大約0.2-0.5公分,紅斑或丘疹有時候摸起來會有一點突突的。通常於臉部與軀幹部先出現,四肢的疹子較少,大多不痛不癢,約2~3天內消退。

王翊錞中醫師補充,玫瑰疹引起的紅斑,其實完全不痛也不癢,通常過2-3天就會自己消失,甚至不會脫皮或者是留下色素沈積。

3.扁桃腺腫痛化膿

主要為EB病毒,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感染,台灣小朋友通常沒有明顯症狀。

少數病童在感染初期類似感冒:發燒、喉嚨痛、頸部淋巴結腫大、疲倦、食欲不振,通常急性期時,扁桃腺容易出現化膿性腫脹,在扁桃腺上出現一點一點白白的小膿腫,與感冒造成的腫脹截然不同,都是診斷感染與否的重要依據。一般而言,除了疲倦感會再持續數週,其他現象會在疾病痊癒後復原。

發燒先觀察 溫度、頻率、其他症狀

若孩子出現發燒,請家長先觀察、紀錄發燒的溫度及頻率,以及是否有出現其他症狀,不要第一時間衝急診,在疫情期間急診反而增添感染風險,王翊錞中醫師建議可以先適度補充水分,注意孩子是否穿太多衣服,及適度營養補充,當溫度突然升高、孩子活動力下降或疼痛劇烈,先就近至診所就醫,若是意識不清、四肢癱軟,建議送大型醫院。

圖片

王翊錞中醫師學經歷

中醫皮膚科醫學會 專科醫師

中醫兒科醫學會 專科醫師

台北市聯合醫院 醫師

馬祖無中醫鄉巡迴醫療 醫師

馬祖社區服務 講師

台中社區領導人才 講師

中國醫藥大學國際醫療服務隊 講師

北醫中國醫藥研究社 講師

臺大傳統醫學研究社 講師

台灣偏遠地區義診

中國四川麻瘋村義診

東馬來西亞中醫義診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畢業 中醫師

台灣大學藥學系畢業 藥師

肥胖增罹病風險! 居家防疫如何不吃胖?

為抵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啟動學校停課不停學的措施,讓學生在家學習;許多企業也改採居家辦公,並建議民眾也減少外出,所以宅在家成為多數人時下現況。

太愛吃體重失控 宅在家易發胖

根據專家指出,除了年齡、潛伏疾病外,肥胖也增加了重症風險,國民健康署提醒,這段時間除了注意個人衛生習慣,也可透過聰明飲食,別讓體重太失控,防疫又健身。

鼓勵大家不妨在居家防疫期間,訂出生活作息規劃,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搭配規律運動及充足睡眠,即使宅在家一樣可以健康又享「瘦」!

防疫六原則 健康又享「瘦」

長時間不出門,很多人會靠吃打發時間,尤其在疫情當下,更利用吃來穩定情緒,導致三餐不規律,作息混亂,體重直線上升。但其實宅在家是調整飲食的好時機,掌握以下原則,讓你宅而不胖。

1.用餐時先喝湯再吃菜:湯建議以清湯為主,避免勾芡或濃湯,並將超過半碗份量的蔬菜夾到碗中,其中至少有1道是深綠色蔬菜,建立吃足蔬菜的好習慣。

2.菜肉相伴取代大肉塊:家中備餐或點購外賣時,可選擇如番茄炒蛋、芥藍肉絲、豆干芹菜等菜色,避免單點控肉、排骨等大塊肉類。

3.善用低油烹調方法:多選擇蒸、煮、烤、微波等低油烹調法,取代油炸、煎等高熱量方法。

4.用蔬果取代零食:可準備一些方便食用的蔬果,如小黃瓜、大番茄、蘋果、香蕉等,於餐間肚子餓時,即可取用,不但有助於達到一天應攝取的建議量,更可取代吃零食的習慣。

5.點心與家人一起分享:大多數的零食點心都隱藏了高鹽、高熱量、高脂肪最好能與家(他)人分享,或是先以小包裝方式分裝,每次適量取用。

6.養成每天量體重習慣:只要體重有上升趨勢,就提醒大家要調整飲食,維持良好運動習慣。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