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男性健康

男性疾病

科技新貴小腹男 心血管疾病高危險族群

一名34歲科技新貴,平時工作壓力大,常超時加班,飲食又不正常,長期也睡眠不足;日前進行婚前健康檢查,竟發現男性賀爾蒙低下。醫師診間觀察發現,不少竹科工作者,日夜顛倒、三餐不定時,都有小腹微凸、容易疲累及記憶減退的跡象,不僅提早邁入更年期,連帶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國人前十大死因當中,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及腎臟病等相關併發症多達7項。國外研究發現,睪固酮低下症及三高代謝症候群有密切相關;最新研究更顯示,有睪固酮低下症患者,5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45倍。

國泰健康管理預防醫學部長陳皇光表示,睪固酮是最重要的男性荷爾蒙之一,正常值為300至1000ng/dl,數值低於標準則有睪固酮低下症,其實睪固酮不只與性功能、生育能力有關,更影響心血管疾病及冠心病的發生機率。

陳皇光指出,男性從青春期開始分泌睪固酮,隨著年齡增加遞減;若有過胖、過勞、壓力過大等情況,身體會製造出過多二氫睪固酮,導致內臟脂肪增加,出現啤酒肚、攝護腺肥大、性慾下降及勃起困難等症狀,都是男性賀爾蒙指數急速下滑的明顯徵兆,長期更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35歲以上男性,應定期健康檢查,並加做「男性性荷爾蒙檢測」。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三年健檢正常 青壯男大腸滿布腫瘤

總是大魚大肉嗎?總是三餐不忌口嗎?健檢正常就表示大腸癌掰掰嗎?一名37歲科技業主管,每日拼事業,三年來健檢報告都正常,卻接連反覆發作腹脹,經大腸內視鏡檢查才發現滿佈腫瘤。

開業醫師劉輝雄表示,大腸癌是國內七年以來成長最快的癌症,跟國人飲食西化脫不了關係,尤其人體的大腸會隨著年紀老化而增加皺折與彎曲,更增加檢察的盲點,這時大腸鏡檢驗的技術與專業就很重要。

醫師建議,有家族史又不愛運動的人,加上平時飲食習慣又不佳者,35歲以上就應每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慎選檢查的機構與單位,才不會讓自己陷於無形的風險不自知。

胖男愛打籃球 選錯鞋甲溝發炎

小五生的黃小弟,身高175公分、體重90公斤,平時喜愛打籃球,但球鞋不合腳,加上體重過重,導致兩腳拇指長期受到壓迫,引發甲溝發炎,只要稍微跑跳就腫痛,症狀持續半年之久。

收治個案的開業診所皮膚科主任徐嘉琪指出,該患者經常打球,常需急跑、急停,由於體重過重,又穿著過於窄小硬的球鞋,長期壓迫雙側腳拇趾,造成指甲周圍皮膚組織發炎,導致腫脹疼痛,檢查發現為創傷性甲溝炎。

黃小弟第一次嚴重發作時,曾將右側腳拇趾甲局部拔除,打麻藥及術後的傷口疼痛,讓他害怕看醫師,後來左腳拇趾腫痛症狀持續約1個月,疼痛難耐才就醫。

徐嘉琪表示,患者再次就醫時,發現其左腳拇指惡臭化膿,且有肉芽組織增生,趾甲周圍皮膚組織也有纖維增生,一開始給予口服抗生素及電燒治療,一星期後使用趾甲矯正貼片為期約2個月,並建議打球時更換為寬楦頭球鞋,目前復原情形良好。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男子屁股痛半年 肛門廔管作怪

近期一位男性半年來因肛門周圍疼痛,並伴隨分泌物,反覆發作,影響生活而就醫。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陳姿君指出,透過觸診發現,患者肛門周圍有硬塊,還摸到一個管狀結構通往肛門,確診為肛門廔管。主要是因分泌黏液的肛腺被糞便或異物阻塞,進而引發膿瘍及形成廔管,一般透過手術治療可痊癒。 肛門膿瘍及廔管兩種疾病屬於同種分類,好發於男性,研究指出,肛門膿瘍和廔管的男女發生比例分別為2:1和3:1,逾三分之二的病人發生於20到40歲之間。陳姿君解釋,人體肛門內的肛腺會分泌黏液來潤滑肛門,一旦肛腺被異物阻塞,就容易感染引起膿瘍;當膿瘍因自發性破裂或手術引流後,就可能形成廔管。此外,發炎性腸病、腫瘤、感染、外傷、放射線傷害也可能引起肛門膿瘍及廔管。 肛門膿瘍常見的臨床症狀,如紅、腫、痛、硬塊,會讓患者在排便或坐著時感到疼痛;若是較深部的肛門膿瘍,可能會有解便困難,或伴隨發燒情形,在肛門部位的疼痛因會反射到薦骨、尾骨或臀部,使坐著時疼痛感加劇。而肛門廔管的常見症狀為肛門周圍出現小結節、開口處有分泌物,或大便時有膿或黏液;觸診時可摸到一管狀結構通往肛門,若開口處的結構閉合,就可能出現硬塊等肛門膿瘍的症狀。 陳姿君說,肛門膿瘍主要的治療方式為切開及引流。若是在肛門周圍等較淺部的膿瘍,可透過局部麻醉切開引流;而複雜的肛門膿瘍,為避免患者過於疼痛,則需於手術室切開引流。若是接受過瓣膜置換、免疫抑制患者、糖尿病或有較大範圍的蜂窩性組織炎等特殊病患,手術後應考慮使用抗生素治療。陳姿君提醒,在選擇手術時,應避免傷害到括約肌,否則可能造成大便失禁。

男子植牙後齒崩塌 牙周病惹禍

一名61歲男子日前在牙醫診所植了9顆牙齒,但後來每次吃東西都感到疼痛,回到原診所檢查時,醫師卻告知是因為牙周病造成,請他到大醫院治療。大林慈濟醫院牙科暨口腔顎面外科主任鄭朝鴻表示,牙周病會造成牙齒基地破壞,造成牙齒搖動、甚至脫落,因此,若牙周病未治療完成就植牙,會造成牙周病傳染到植牙處。建議民眾,植牙前應先處理牙周病問題,免得花了大錢,最後仍換得一口爛牙。 這名患者透露,在牙醫診所看牙時,醫師建議他做植牙治療,9顆牙齒的花費相當於一台MARCH汽車,卻未一勞永逸,反而在吃東西時造成疼痛。鄭朝鴻指出,牙周病是發生在牙齒周圍支持組織發生細菌感染的疾病,造成牙齒基地破壞,導致牙齒搖動和脫落。若牙周病未治療好就植牙,就好比火燒房子時,還在火燒屋旁蓋房子一樣,只會讓情況更糟。因此,在植牙前先處理牙周病,可讓整體細菌量變少,感染情況獲得控制,才不會使牙齒和植牙地基被細菌吃掉。 鄭朝鴻說,早期牙周病並不一定會有明顯的疼痛,往往都到嚴重時才被發現。目前治療牙周病可分為三階段,分別是基本治療、手術治療、支持性療法,最後才進入假牙或植牙階段。而牙周病治療的成功關鍵為正確的潔牙,若碰到基礎治療無法解決的狀況,就需要考慮手術,且必要時需評估牙周再生手術的可行性。 提醒患者,牙周病透過積極治療後,需定期回診。目前牙周病可在一般牙科診所做初步治療,且可參考中央健康保險局結合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所擬定的「牙周病照護計劃」,前期主要服務具效益的初期牙周炎,將逐年增加牙周病治療服務醫師,初期治療為健保給付,民眾可多加利用。

包皮發紅小便痛 中年男子罹陰莖癌

43歲張先生,日前包皮發紅、排尿疼痛長達20天,就醫檢查其陰莖發紅,末端疑似有腫塊被包皮披著。醫師進一步做切片檢查,確診罹患陰莖鱗狀上皮癌,病患接受手術治療,目前恢復情形良好。

收治個案的開業診所泌尿科主任周固指出,患者陰莖外觀沒有流血、流膿,由於有包莖,包皮無法翻開檢視,建議切開並做病理切片,手術將包皮背部切開後,發現龜頭下方繫帶處,有一個2x2.5x2公分表面充血,有如繡球花般外型的紅色腫瘤,確診為陰莖鱗狀上皮癌。

如何治療陰莖癌?周固表示,以手術切除陰莖局部或全切除為主,若為侵犯性陰莖癌,則須一併切除淋巴,且視病情配合化療、電療,術後5年存活率平均約為50%;癌細胞局部存在,5年存活率約85%;已侵犯周圍組織或淋巴,約59%;已發生遠處轉移,5年存活率約11%。

周固提醒,當發現有陰莖發紅、起皮疹、有惡臭滲液自陰莖滲出、疼痛、包皮或陰莖長東西,經治療長期不癒、從包皮下流血、陰莖變色、包莖,都是陰莖癌的常見症狀,最好就醫檢查。

 

男子鼻歪臉腫難呼吸 鼻竇癌惹的禍

來自彰化縣的46歲傅先生,3年前突然出現鼻歪、臉腫、呼吸困難等症狀,被診斷出有鼻竇腔腫瘤,最後透過放射治療和微創手術,成功保持臉部外觀完整,目前追蹤近3年,未再復發。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鼻竇腔腫瘤患者若沒有治療,最後可能會造成鼻腔阻塞,甚至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在睡眠中死亡。

許嘉方透露,3年前患者因鼻腔大量出血,被送到彰醫急診,當時的臉部明顯腫大變形,鼻孔被腫瘤完全塞住,透過電腦斷層掃描,鼻腔發現一顆9公分大的惡性腫瘤。由於腫瘤過大,若用傳統手術治療,會破壞臉部外觀,且鼻竇周圍有眼球、腦等重要組織,危險性較高。經評估後,決定先以放射治療縮小腫瘤,再以鼻內視鏡微創手術,切除剩餘腫瘤。放射治療2個月後,腫瘤縮小至5公分,緊接著切除剩餘腫瘤,未影響臉部外觀。

原來患者在3年前就出現鼻塞、流鼻血狀況,臉部也有腫脹感,直到鼻腔堵住造成呼吸不順,才由診所轉介到大醫院,被診斷出鼻竇癌,生命僅剩3個月。許嘉方指出,若鼻竇腔腫瘤沒有治療,腫瘤會持續腫大,造成臉頰腫脹,同邊眼睛或牙床會出現酸麻感,鼻腔可能被完全塞住,引起呼吸困難、大量出血,嚴重時伴隨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在睡夢中死亡。

鼻竇癌是鼻竇的惡性腫瘤,常發生在眼眶下方的空腔,好發於50至60歲族群,男女比例為2:1。由於腫瘤被骨頭包圍,因此外觀難察覺,直到病變不久,腫瘤會變大,若向鼻腔進展,便會流淚、鼻塞、流出血膿相間的鼻涕等;若腫瘤向前方和外側進展,會出現面頰浮腫;向下方進展,會出現牙痛、牙齦水腫;向上方進展,可能會造成眼球微突;向後方進展時,會有頻繁牙痛、頭痛,甚至嘴巴無法張大等情形。

先天眼瞼下垂 男子飽受瞇瞇眼之苦

一位男子常被人以為沒睡飽,整天在打瞌睡,但其實是因為先天性眼瞼下垂,讓他擁有一對瞇瞇眼;然而,他的先天眼瞼下垂只發生在單眼,更讓他飽受大小眼的困擾。

先天性眼瞼下垂患者從小就無法清楚看世界,腦部視覺中心難以正常發育,因此常常很早期就會陷入弱勢,不可不慎。 什麼是先天性眼瞼下垂?陳信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美容中心主治醫師表示,若是上眼瞼蓋過瞳孔多於0.1公分,就可以視為眼瞼下垂。

先天性患者的提眼瞼肌,發生病變的原因多半不明,可能影響單眼或雙眼。若程度嚴重又未及早矯正,可能演變為弱視,最好於幼童時期就接受矯正;除此之外,先天性眼瞼下垂還會使得額肌的代償作用產生,讓患者出現眉毛高低不一的狀況,影響外觀。

後天性眼瞼下垂,則有神經性、肌肉性及外傷性。神經性多因為腫瘤或病變,讓第三對腦神經受損造成;肌肉性則因眼部肌肉脂肪退化而逐漸鬆弛,俗稱為「三角眼」,好發於老年人;外傷性則是提眼瞼肌意外受損。陳信翰指出,目前針對眼瞼下垂的治療並不難,手術傷口癒合快速,只是術後一段時間,眼瞼無法完全閉合,為避免眼睛過於乾燥,需補充人工淚液。

陳信翰提醒眼瞼下垂患者,治療前應先釐清是先天性或後天因素造成,若要進行手術,應好好評估眼瞼下垂的嚴重程度,以及提眼瞼肌功能的好與壞,以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目前可進行的治療選項,包括眼瞼懸吊術、提眼瞼肌截短移前術、瞼板固定、經皮切開提眼肌摺疊術等,術前應配合醫師專業諮詢。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