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男性健康

男性疾病

頸脊髓遭壓迫下肢癱 男性好發手術有解

一名45歲的陳姓男患者兩年來出現漸進式雙下肢感覺麻痺,走路開始不穩,最近兩周連大小便功能都受到影響,就診後發現患者下肢肌力只剩下3分(正常人應是5分),確診是因為後縱韌帶骨化,脊髓受到壓迫導致;進行頸椎後位椎板切除減壓手術及鈦金屬釘內固定手術,從頸後將壓迫脊髓神經的骨化椎板移除,打入6支鈦釘固定頸椎,手術順利復原良好,術後下肢即有明顯感覺功能改善,住院一周返家休養,目前已可行走。 脊柱由韌帶固定 前後各一 神經外科醫師金若屏指出,脊柱是由一節一節的脊椎連結而成,脊椎與脊椎之間有椎間盤及關節相互連接,為增加脊柱的穩定性,脊柱椎體前後各有一條很長的韌帶,將每節脊椎加強固定,這兩條韌帶稱為前縱韌帶及後縱韌帶。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是頸椎的後縱韌帶發生骨化,從而壓迫脊髓和神經根,造成肢體感覺和運動障礙,骨化出現的原因仍不明,大多可能與先天基因有關,常在40~60歲左右發病,並以亞洲男性居多。 骨化原因不明 40-60歲發病 金若屏醫師表示,因為後縱韌帶在椎體後側,所以需先切除椎體才能到達後縱韌帶進而切除骨化部份。因為此患者頸椎壓迫的節段過長,因此採用頸椎後位椎板切除減壓手術,並需特別考量脊椎術後之穩定性。 頸部疼痛伴隨行動不便 宜盡早檢查 金若屏醫師呼籲,雖然目前後縱韌帶骨化症的成因不明,大多數患者發病時無明顯誘因,病程緩慢,近1/5的患者會因外傷、行走時跌倒等突然發病,嚴重時可能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若民眾感覺頸部疼痛或不適,且伴隨出現四肢感覺、運動功能不適或障礙時,就應到醫院進行檢查,以利即早發現,即早治療。

年輕男子多次腦中風 原來是罹患罕見疾病

今天是罕病日,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103年12月底止,政府公告罕見疾病種類共有204種,罕病病友不管在疾病診斷、生活自理、家庭照護等方面都面臨重重困境。

一名28歲陳姓男子,清晨被家人發現突然全身痙癴且意識不清,在急診室被診斷是癲癇發作。因為是第一次發生癲癇,醫師建議住院做詳細檢查,出院後又多次出入醫院,再度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檢查結果也證實是左大腦有新發生的腦梗塞病灶。

粒線體疾病具遺傳性 屬罕見疾病多次出入醫院 罕病症無法根治 收治病例的臺中醫院罕見神經退化疾病照護中心蔡宗璋主任表示,另人起疑的是,陳先生是一個23歲年輕人不但年輕就初次罹患腦中風,更是接連發生右、左大腦梗塞,這些病症發生在年輕人極不尋常,最後證實患者腦梗塞病灶區域內的乳酸偵測值異常地高,符合粒線體疾病的表現,目前仍無根治方法,治療以控制血糖、控制癲癇發作及預防再度腦中風。

多次出入醫院 罕病症無法根治 蔡宗璋主任說明,粒線體是一種細胞內的構造,主司將體內的葡萄糖轉化為(ATP),是細胞運作時所必需的能量來源。 當粒線體產生疾病時,症狀將遍布全身,因此臨床病症呈多樣性而無固定的表現型。粒線體疾病原因分為遺傳型或是後天獲得型,其中遺傳型粒線體疾病是政府公告的罕見疾病之一,為母系遺傳。

蔡宗璋主任提醒民眾,在治療方面,雖然粒線體疾病目前仍無根治方法,治療以控制血糖、控制癲癇發作及預防再度腦中風。個人生活型態也會影響病症的表現,例如,睡眠不足、熬夜、過度耗用體能、飲食不定的生活型態都會讓疾病快速惡化。建議罹患此病的病友,必須了解此疾病的特殊表現,治療方面,更不能只仰賴藥物治療,更不要聽信不明偏方,以免加速疾病惡化。 至於,患者親朋好友基於關心病友,請勿隨意推薦藥品或保健食品以免花錢又傷身。

男性長期腹痛 竟被診斷黑色素癌

1名約30歲男性,長期有便祕困擾,某次就醫後,竟被診斷出是腸道表皮細胞罹患黑色素癌;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劉俊煌指出,包括手掌、腳底等皮膚表面,就連眼花,臨床上也曾診斷出患者是因罹患眼球黑色素癌導致。

黑色素癌初期不明顯 易錯過治療期

人體可分化黑色素細胞的部位,就可能會發生黑色素癌機率,尤其因初期症狀較不明顯,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導致錯失黃金治療期;劉俊煌說,在台灣,每年新增約250位的惡性黑色素癌患者,一旦發生轉移,就僅能接受化療,平均存活期約6至9個月,5年存活率低於1%。

黑色素癌病程變化快 可採免疫療法抵制

黑色素癌屬於惡性度高且病程變化快,儘管近年來有標靶治療,平均存活期也只有12至13個月;劉俊煌說,目前衛福部核准的免疫療法的抗癌新藥,可用來治療無法切除或已經轉移的晚期黑色素癌,另外,也有免疫療法,幫助喚醒身體內的防禦機能,也就是人體免疫T細胞來抵抗癌細胞。

使用這種新藥治療,副作用包括皮膚搔癢、紅疹、疲倦等,但比起傳統療法已改善許多症狀,不過缺點仍需患者自費;劉俊煌提醒,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就應提高警覺,就快就醫檢查,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接受治療,以免留下遺憾。

壯男走路突跛腳 竟是脊椎長腫瘤

五十三歲的關先生,是森林管理員,幾乎日日都在森林中健走,某日左下肢開始有發麻無力現象,剛開始以為是走太多路而不以為意,直到走樓梯整個人跌倒二三次,就醫診斷才發現,脊椎竟有兩處腫瘤。

黃國烽醫師表示,脊椎腫瘤的發生率是十萬分之四,而有百分之七十為良性。因為長得很慢,所以一開始用X光往往檢查不出來。一般人也常會以為是長骨刺而輕忽,透過核磁共振查看,黃國烽醫師發現關先生脊椎兩個腫瘤的其中一個,已嚴重壓迫到神經,到了非動手術不可的狀況。

醫師強調,一但感覺手臂、胸頸、腰背疼痛,或是無預警經常性的手腳麻木,走路不穩,就可能是脊椎腫瘤的警訊,應及早接受檢查與治療,防止遺憾發生。

男子肩痛不已 超音波發現肌腱斷裂

1名男性出現肩膀疼痛,且手無法舉高等現象,就醫經X光檢查,被告知骨頭並無問題,但症狀卻遲遲仍未好轉,直到醫師進一步安排肌肉關節超音波檢查,才發現這名男性旋轉肌的上旋肌肌腱斷裂,且滑液囊大量積水,經過手術和復健治療後,已逐漸康復。

過去在臨床上,肌肉關節疼痛的患者,多僅以安排X光檢查,但僅能區分是否有骨折、脫臼等現象,肌腱有無發炎或肌腱是否有斷裂,則無法發現;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楊照彬指出,尤其過去只能仰賴磁振造影、關節鏡或手術來確診,目前已有肌肉關節超音波檢查能確診是否肌腱斷裂等情況,因為沒有放射線暴露問題,可多次檢查,加強評估治療效果,而且操作方便,能精準確診相關病變,也能動態影像偵測、超音波導引抽吸積水和注射等,有效提高檢查精準度。

透過超音波技術逐漸進步,不但能幫助醫師提高確診率,也能幫助患者及早發現病症問題;楊照彬呼籲,民眾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檢查,必要時透過進一步的檢查方式,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接受治療,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男人也會得乳癌! 死亡率較女性患者為高

一項美國研究指出,到2012年,美國有超過一萬三千位男性得到乳癌的案例,而男性罹患乳癌的死亡率遠遠超過女性。根據統計,美國今年就有2360名男性被診斷出罹患乳癌,而且有430名男子因此喪生,死亡率將近20%。研究負責人喬恩·格雷夫博士(Dr. Jon Greif)認為:「可能跟女性比較會有乳癌篩檢的想法有關,呼籲女性定期作乳房攝影及臨床乳房檢查的宣導,讓女性友機會提前發現乳癌的異狀,及早治療。」此外,據科羅拉多州丹佛大學艾琳·托馬斯(Eileen Thomas)的研究顯示,甚至有80%的男性受試者以為,乳癌是女性才會得的疾病。 儘管女性(1/8)得到乳癌的機率是八分之一,遠高於男性罹患乳癌的比率千分之一,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料庫資料顯示,男性罹患乳癌的案例在發現時,有許多己經在後期,更可能已經開始擴散,讓治療更為困難。 女性會比男性容易得到乳癌的原因不外乎是雌激素分泌的因素,但是,男性仍然有乳房組織,某些細胞也可能產生癌變,而且這些癌變的細胞若進入乳房的淋巴管,再進入到淋巴結,癌細胞就會經由血液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 目前男性罹患乳癌的確切因素還不清楚,但是有許多風險因素,和女性一樣。另外,如果有家族有乳癌病史,罹患機率更高,而且隨著男性年齡逐漸增長。根據研究,男性診斷出乳癌的年紀平均在68歲,而基因是最大宗的危險因子,吸煙、肥胖、酗酒與輻射都會提高人們罹患乳癌的風險。專家建議,如果家中有乳癌病史的男性,最好在35歲以後,每3-6個月進行一次例行的臨床乳房檢查,並在40歲時做一次乳房攝影,但是一般男性應該如何進行乳癌的防治,仍然缺乏確切的建議。 戒除不良習慣、以保身體健康!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男性不舉不可輕忽 竟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一位30多歲的男子,幾乎周周到夜店玩樂,長期喝酒且菸齡超過10年,不正常的作息導致正值壯年的他,某次性交陰莖痿軟不舉,自信心大受打擊,因此到院接受治療。收治病例的萬芳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溫玉清表示,經檢查後發現,患者因冠狀動脈阻塞,導致勃起功能障礙。提醒民眾,勃起功能障礙可說是心血管問題的前兆,若有類似狀況,應就醫檢查病灶,以免延誤病情,影響健康。 溫玉清透露,男性的性功能障礙,年輕者通常是早洩,即陰莖進入陰道到射精時間不到1分鐘,無法自己控制射精時間;而正值壯年的的不舉患者,通常是心因性因素,如憂鬱、睡眠障礙或工作壓力等造成。本案例在排除心因性因素後,進一步檢查心血管功能才發現病因。 原來陰莖和心臟血管同屬小動脈,若勃起障礙的起因來自陰莖血管動脈硬化,代表心臟血管往往早就出現問題,因此,勃起功能障礙可視為心血管疾病的前兆。提醒男性,千萬不要認為年輕就是本錢,忽視不正常的生活作息對身體帶來的影響。 為提醒男性排尿與性功能障礙的重要性,萬芳醫院特別邀請泌尿科醫師群親自編寫健康管理小手冊,講述男性排尿功能和性功能障礙等常見問題,讓民眾可在家自我檢測,並根據嚴重程度到院接受治療。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不煙不酒拼搏三十載 50歲男新婚2個月腸癌末期

人生無常,三年前,50歲的吳先生奮鬥一生,好不容易剛娶了美嬌娘2個月,健檢卻發現已是腸癌第四期。

收治病患的王輝明醫師表示,吳先生雖然不煙不酒,但卻可能因工時過長加上壓力,導致免疫力產生漏洞,才讓腸癌有機可趁。然在治療初期,不僅得忍受化療之苦,更因一、二線藥物產生抗藥而病情惡化。

根據研究顯示,約有25%晚期腸癌患者幾乎無治療選擇,直到新一代「多激酶抑制劑」的「口服標靶」通過健保給付,不中斷的「接軌治療」才帶給晚期腸癌患者一線生機。

三總血液腫瘤科主任何景良建議,腸癌治療千萬不能中斷,若停止治療超過3個月,癌細胞很可能就會復發而前功盡棄,呼籲腸癌病患應有恆心與毅力,持續「接軌治療」,積極對抗癌症,活出第二人生。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