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男性健康

男性疾病

男人防攝護腺癌 PSA值多少才安全?

男人只要活得夠老,就幾乎都會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雖然攝護腺肥大並不一定會進展到攝護腺癌;不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所公布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攝護腺癌發生率與死亡率,都是第6名,且有逐年上升趨勢,上了年紀的男人們須特別注意!

頻尿、夜尿、解尿困難

衛福部桃園醫院泌尿科醫師莊恆彰表示,最近天氣逐漸變涼,攝護腺肥大病人因為頻尿、夜尿、解尿困難就醫有增多現象;通常男性50歲以上就會開始出現攝護腺肥大症狀,治療方法會先以吃藥控制,若效果不好,或有膀胱結石、血尿及腎臟水腫等併發症,才會建議以手術治療。

PSA超過4屬於不正常

攝護腺肥大病人就醫時,通常都會進行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指數檢查,以及肛門指診,以確認是否有罹患攝護腺癌的可能性。莊恆彰醫師指出,PSA一般平均值為1ng/ml以下,超過4ng/ml則屬於不正常;若是偏高時,會再做攝護腺切片檢查,在超音波之下,用粗針抽吸攝護腺組織後,化驗檢查確認是否有癌細胞。

攝護腺癌治療以手術切除優先

莊恆彰醫師進一步指出,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切除為優先,若是年紀大且心臟與肺部有問題,則會進行放療與冷凍治療;至於全身有轉移的情況下,就以荷爾蒙治療或是化療為主,而攝護腺癌轉移最多的部位是骨頭。

5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抽血檢查PSA

很多男性都是因為解尿問題就醫,在檢查PSA指數異常時,被發現罹患攝護腺癌。因此,莊恆彰醫師提醒,老人家很常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而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的症狀差不多;因此,5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定期抽血檢查PSA指數,有家族史者,應在45歲做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時做治療。

治療男性攝護腺癌 達文西機器手臂有大突破

台灣逐漸步入高齡化社會,老年男性攝護腺的問題為預防醫學的重要議題。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十大男性癌症發生率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膀胱以及淋巴癌。攝護腺癌的排名順序近年來逐年往前,目前已是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五位。

傳統開腹手術有相當難度

透過指診、超音波和抽血檢查,台灣男性攝護腺癌愈來愈能早期診斷。對於早期攝護腺癌,過去使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然而東方男性的骨盆腔往往較為狹窄,攝護腺又位於骨盆腔最深的地方,導致手術有相當的難度,手術中出血經常高達數千C.C.。

其他治療法恐帶來後遺症

另外,還要小心不要傷及括約肌以免造成術後永久尿失禁,攝護腺根除後,還必須進行精細的尿道和膀胱吻合手術。因為擔心術後可能產生永久尿失禁的後遺症,很多病患不敢手術而改用放射治療或其他治療(如海福刀),這些治療雖然避開了手術,但是卻往往造成嚴重尿道狹窄、放射性膀胱炎,終生血尿及排尿困難,導致病患痛苦不堪。

達文西手術克服人類極限

近十餘年來在外科手術領域最大的進展就是達文西機器手臂的問世,融合極度精細的高科技電腦操控手臂,使得微創手術達到前所未有的突破。只需要數個微型傷口即可進行複雜、高難度重建手術的執行,又能夠兼具癌症有效控制的優點,克服人類無法達成之極限。

術後可及早恢復正常生活

對於早期攝護腺癌,達文西機器手臂系統可以放大10倍的3D立體影像,對於癌症控制、尿道括約肌和性神經的保留,都可以得到相當優越的成績。因為具有傷口小、術中出血極少的優點,病患術後更可以及早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文章來源:汐止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王彥傑)

男子亂吃舌下含片NTG 突然昏倒險送命

一名年長男性心絞痛患者正在醫院診間等看診,因為等待時間有點長,閒閒沒事,便拿起一顆舌下含片(硝酸甘油片NTG,一般稱為耐絞寧)服用,不料一吃,馬上昏倒,引起診間騷動,醫療人員趕緊將這名患者送急診,所幸經過治療、觀察,患者終於恢復意識。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佳濱表示,這位患者是他所收治,當時他詢問患者,沒事為什麼要吃舌下含片,患者說自己從來沒吃過舌下含片,想嘗嘗舌下含片的味道,沒想到一吃就昏倒。

亂吃舌下含片 易造成血壓驟降 林佳濱醫師解釋,舌下含片主要是幫助慢性心絞痛患者舒緩不適症狀,患者心血管雖然狹窄,但還沒有塞住,含舌下含片後,血管會放鬆、血壓會下降,進而減輕心絞痛不適症狀,但如果沒事亂吃舌下含片,血壓急速下降,患者很容易昏倒,對於年長者來說,非常危險。所以建議患者服用舌下含片時,一定要坐著,或躺臥在床上,旁邊也一定要有人陪同,以免發生昏倒意外,萬一發生可以及時了解情況、及時就醫。

林佳濱醫師強調,舌下含片可以放鬆血管、改善慢性心絞痛症狀,但如果血管完全塞住、產生急性心肌梗塞,使用舌下含片不但無法解決急性心肌梗塞問題,患者還可能因血壓下降而突然昏倒,這樣很容易受傷,狀況就更加棘手。

急慢性心血管問題治療大不同 別輕信網路吸血栓謠言 另外,最近網路有謠言指出,運用像吸塵器般技術,可以吸出心肌梗塞血塊。林佳濱醫師對此表示,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時,雖然會使用微導管吸出血管中的膽固醇斑塊,但效果並不像謠言所說那般神奇,微導管治療原理是運用負壓將血栓清除,患者清除血栓後,還是需要使用氣球擴張、置放支架,以免血管再度栓塞。

林佳濱醫師表示,微導管療法並非用來治療慢性缺血性心絞痛,這類患者常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主要是血管內膽固醇囤積造成血管壁增厚,當血管狹窄、血管供應減少,便會引起上述症狀。目前治療方式以氣球擴張、血管支架放置術為主,網路謠言、影片中的血管清除概念並不適合用來治療慢性心絞痛,民眾接受治療後,若有高血脂問題,還是要持續服用降血脂藥物、多注意飲食、生活習慣,才能減少血管膽固醇囤積風險。

中年男40年來反覆咳血 肺手術後終擺脫病症

一名58歲男性,因罹患支氣管擴張,長期有反覆咳血等症狀,且幾乎每星期都會發生,儘管多次就醫但依舊難根治,4年前疑似中風急診,沒想到住院期間又出現嚴重咳血;台南市立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吳星賢表示,經由胸腔鏡肺葉切除和支氣管動脈結紮手術後,所幸術後患者已無大礙,也順利擺脫多年咳血問題。

咳血症狀難治癒 嚴重影響生活

患者就醫時,左下肺葉支氣管已嚴重擴張,且不僅肺組織構造遭到破壞,支氣管動脈也擴大曲張;吳星賢主任表示,這名患者從18歲就出現咳血症狀,遲遲無法治癒,每次外出都得攜帶手提袋和衛生紙,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所幸這次經由手術治療後,恢復良好,連患者都不敢相信能夠順利解決咳血問題。

需評估病症 給予適合治療計畫

吳星賢主任進一步說明,治療支氣管擴張症合併反覆咳血,分為藥物、支氣管動脈攝影並栓塞以及手術切除病灶,但因病症複雜度高,無法有正確標準分類和治療方式,仍需仔細評估患者病症,給予適合的治療計畫,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出現類似症狀 患者應積極就診 

醫療上,反覆咳血屬於較高挑戰性的症狀,臨床上,許多患者就算診斷出類似症狀,仍無法準確找出血的原因,這時建議可透過高速電腦斷層和支氣管動脈影像重組方式診斷,再透過手術治療;吳星賢主任呼籲,若有類似症狀出現時,應積極接受治療,及早找出病因,才能擺脫病症纏身。

數十年便秘男突「順暢」 竟是腸癌搞鬼

排便習慣突然大變,別輕忽以為是小事!一名五十多歲男子,從學生時代開始就是便秘一族,往往一整個禮拜才難得能夠好好的「解放」一次,且糞便又硬又粗,不過近幾個月以來,排便突然變得順暢,不但天天解便,甚至一天要照三餐跑廁所好幾次,糞便也變細,偶然檢查赫然發現已是第三期大腸直腸癌。

收治病人的台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煥昇強調,上廁所一點都大意不得,不管是糞便突然變稀、變形,或是排便習慣由規律變不規律、不規律變規律,只要大便有「變」都得當心。

原因在於,大腸直腸癌初期少有症狀,儘管國內近年在大力推動篩檢後,第一期、第二期的早期病人占比,已經由過去的三成增加到四成,但多數仍屬發現為時已晚的晚期病人。

王煥昇說,不少人都是等到出現腹痛、貧血、吃不下等晚期症狀才驚覺自己已罹癌,尤其,其中約有二成五至三成已經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一問起來,共同點幾乎都是工作忙碌、壓力大,這才忽略種種的不舒服症狀,拖出遺憾來。

大腸直腸癌越早發現越好,王煥昇表示,早期腸癌如果能夠手術切除乾淨,幾乎就可算是「痊癒」了,即使是晚期的病人,只要積極治療,合併使用標靶藥物及化療,五年存活率也可超過20%至30%,甚至一半以上都有望撐到五年。

王煥昇強調,受惠於健保制度,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約有七成病人能有反應,其中三成腫瘤甚至縮小、不見,只不過平均一年後恐復發,所幸第二線標靶藥物可抑制更多的血管增生,第一線治療失敗之後依舊有武器可用,且後續還有第三線標靶藥物。

「醫師,聽說吃太多蛋白質不好哎」,王煥昇說,臨床常見病人不知從坊間、網路哪聽來不確實的傳言,擔心吃這不好、吃那不好,離譜的甚至誤以為可以餓死癌細胞,到頭來卻只搞得自己營養不良、身體虛弱,根本無法好好完成抗癌治療。

王煥昇強調,抗癌除了積極治療之外,飲食均衡更是重點,不但占比應達三成的蛋白質絕對不能少,其他各類營養素也要到位;健康人則要注意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精子向前衝! 含鋅食物有助改善男性不孕

一對夫妻結婚多年都無法有小孩,不只是女方有問題,男方也可能會不孕!所以,醫師建議,如果夫妻結婚一年,在都沒有避孕的情況下,女方卻仍然無法懷孕,夫妻雙方都應該要就醫檢查,也有可能是男方出了問題。

現代人多晚婚,女性結婚年齡延後,男性也不在話下,往往會比女性年齡更加延後,四十多歲才娶二十多歲嫩妻的比比皆是;而對於四十多歲娶妻者,想要讓妻子懷孕生子,就得要注意自己的精子品質囉!

先做精液檢查 確認精蟲數量與活動力

新光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吳子翔表示,夫妻無法順利懷孕生子,對於男性不孕症方面,則是會先做精液檢查,有可能是精蟲數量偏少,以及精蟲活動力不夠;或是有精索靜脈曲張,也會影響到精液品質,就有可能使得男性不孕,而需要做手術治療。

若是疾病導致 就要做手術治療

此外,男性也有可能會出現無精症!吳子翔醫師指出,無精症最常見是因為阻塞,有可能是精子從睪丸運送到儲精囊時被卡住,可經由手術使阻塞處暢通;也有可能是發育不良,或是睪丸中造精細胞有問題,以致沒有精子讓女性受孕。

太悶熱會影響精蟲品質 褲子不要穿太緊

另外,想要提高受孕機會,就要使男性精液品質改善到正常狀況。吳子翔醫師指出,精液品質要好,首先要看年紀,一般來說,越年輕的精液品質會越好,受孕機會越大;此外,由於太悶熱也會影響精蟲品質,所以不要穿太緊的褲子,工作環境也不要太悶熱。

多補充蛋白質及含鋅食物 並避免熬夜

飲食也會對男性精子的品質有所影響,吳子翔醫師建議,男性應該要多補充蛋白質以及含鋅的食物,海鮮與堅果都含有豐富的鋅;除此之外,平常要有正常的生活習慣,由於熬夜也會影響精蟲品質,最好不要熬夜,要早睡早起。

男子腹痛達一年 竟是科隆氏症惹禍

科隆氏症Crohn's屬於少見特殊疾病,臨床上較不常見,多發生於20至29歲、50至59歲以及70至79歲年齡層,男女比率相等,其中家族病史者罹患機率比一般患者高出17至35倍;豐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趙培傑指出,尤其像是有抽菸、服用口服避孕藥達5年以上等民眾,也容易提高罹患機率。

反覆肚子痛 四處求診仍找不出病因

臨床上,曾有一名25歲男性,一年多來常常出現肚子疼痛現象,但儘管到處求診,仍未找出原因,某次因肚子痛掛急診,經腹腔鏡檢查後,發現有小腸淋巴腫大、末梢迴腸發炎等症狀,緊急開刀治療,因此醫師才確診發現竟是科隆氏症所引起。

黏膜發炎呈鵝卵石狀 科隆氏症徵兆

趙培傑醫師進一步說明,這名患者因肚臍周邊出現悶痛症狀,掛急診診斷發現不但發炎指數高達7.4mg/dl,連白血球也有1萬4千mg/dl,起初經禁食並使用抗生素治療,但仍未見效,進一步檢查後,發現患者有小腸腸段腸壁變厚、淋巴腫大等症狀,經手術切除25公分腸段,腸段4處有明顯腸子發炎,且黏膜發炎情況呈鵝卵石狀,確診為科隆氏症。

初期無症狀 容易誤診為闌尾炎

科隆氏症初期症狀多無任何徵兆,僅會使患者出現右下腹部反覆疼痛現象,往往診斷容易誤診是闌尾炎或憩室炎等疾病;趙培傑醫師提醒,民眾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應盡早進行大腸鏡檢查,若仍檢查不出病因,建議再進行小腸攝影檢查,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治療,遠離病痛纏身。

壓力大! 男子嘴歪、臉僵、口水不止

30歲李先生,某天起床發現刷牙漱口時水從左嘴角流下,講話時嘴巴不聽使喚,臉部僵僵的。到了中午左邊眼睛開始一直流淚。同事發現李先生的嘴巴歪一邊,眼神怪怪的,疑似中風。李先生趕緊至神經內科就診,經醫師診察後發現是左臉顏面神經麻痺,也就是俗稱的貝爾氏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通常原因不明

顏面神經麻痺是急性的神經發炎,大部份是單側顏面神經受到影響,常見症狀為臉部肌肉動作失去功能,包括嘴歪斜、半邊臉不能笑、喝水會漏、眼睛不能閉緊、容易流淚。也可能伴隨味覺異常、耳後痛或耳朵怕吵。

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生不分男女及年齡,通常原因不明,也有可能是因為病毒的感染造成。大多是因為太過疲累,壓力大及抵抗力差的時候會發生,並不是中風前兆。

針對臨床狀況即可診斷

一般醫生針對病人的臨床狀況即可診斷,也可藉由神經電生理檢查(如神經傳導及肌電圖)來幫助診斷及判斷之後神經復原的狀況。另外還是需排除中風、腫瘤或其他神經性病變。

急性期口服藥物治療

急性期,也就是發生後的七天內使用足量的口服類固醇藥物。若是合併疱疹病毒的感染就須使用抗病毒藥物。之後還要藉由復健避免臉部肌肉萎縮。

戴紗布或眼鏡保護眼睛

因為眼睛無法正常閉合,可能導致眼角膜發炎或眼睛乾澀,可藉由紗布或眼鏡保護眼睛。利用人工淚液及眼藥水維持眼睛濕潤。若眼睛仍有不適,應找眼科醫師診治。

儘早治療減少併發及後遺症

可熱敷肌肉麻痺的臉部,每次十分鐘,增加血液循環。搭配臉部按摩,按摩前先塗一些乳液或甘油。面對鏡子依各種臉部表情自主運動,每天至少三次。儘早治療雖沒有辦法加速復原,但可幫助減少併發症及之後的後遺症。

大約七成可完全復原

一般神經麻痺症狀在三天內仍會持續惡化,通常一週後會趨於穩定,二~三週後才會開始漸漸好轉,若是三個月後仍未痊癒,則可能留下後遺症。大約七成可以完全復原,再復發率並不高,約是百分之七。

神經內科診查做適當治療

發生顏面神經麻痺症狀的原因很多,若是發生類似症狀,應盡快找神經內科醫師診查,作適當的診斷及治療,已達到較好的預後。(文章來源/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