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男性健康

男性疾病

親熱太用力 男子耳膜破裂

一名20多歲男子,近日感到耳朵悶悶的、聽不太清楚,並伴隨頭暈的症狀,就醫檢查竟發現是耳膜破裂;所幸,破洞範圍不大、且沒有併發感染,一個多月後,破洞已自行癒合。

耳膜破洞 聽力會受損

收治個案的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蔡循典指出,正常情況耳膜微向內凹,但該患者的耳膜卻是向外凸出一個破洞,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原來男子與女友親熱時太過激烈,將舌頭放入耳朵內、快速拔出,才造成耳膜破洞,就開始出現聽力受損的問題。

挖耳朵、親熱、感冒都可能

蔡循典主任表示,耳膜破裂是常見的耳朵疾病,原因包括挖耳朵、打噴嚏、被打巴掌、親熱、噪音等外力造成,或是感冒引發中耳炎,可能出現耳鳴、頭暈、聽力受損等症狀,而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

耳膜破裂合併感染需手術

蔡循典主任說明,耳膜破裂面積小於3成,只要保持乾燥約1至2個月,即可自行癒合,當面積超過5成以上且合併感染,必須接受顯微耳膜修補手術,利用耳後顳肌的筋膜做修補。

男人別只剩一張嘴! 要如何才能精氣神充足?

很多男人邁入中年,就會出現體力不足現象,未老先衰的結果,致使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不但經常會打呵欠、流目油,還出現記憶力減退、常叫錯別人名字,甚至有筋骨僵硬、腰膝痠軟,體型日漸萎縮,以及頻尿、或夜晚小便次數多等困擾,甚至房事也「性」趣缺缺。其實,以傳統中醫而言,這都是因為氣血不足、腎功能減退所導致,經由壯精神、養血氣、益筋骨的中藥,就能有所改善。

柔弱才是健康之道 體格柔軟才是生之途

對於高齡76歲的李深浦中醫師而言,仍然有如生龍活虎般的上山下海,能夠在高山上滑雪,也能在雪地中靜坐,擁有如此充足的精氣神,所憑藉的養生哲學和老子大有關係;他指出,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這就說明了柔弱才是健康之道,體格是否柔軟才是生之途。

體氣具足 但要懷柔不發脾氣

李深浦中醫師表示,人若是老當益壯並不是好事,就連年輕時很壯也百分之九十無法長壽;人老了,應該是氣足,但是體格柔軟才能健康,尤其是老了更應該要柔順,要懷柔,不要發脾氣,但是柔弱也不是低聲下氣,而是要以柔軟心為做事原則,也就是老子所云:「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體氣具足,且是柔弱的才健康。

氣足且有正常溫度 蹲下彎腰不會僵硬

就好像水能結冰,是因為溫度之故!李深浦醫師解釋,有溫度有溫柔才不會剛強,肌肉與心才會柔軟,內心懷柔不只是對誰懷柔,而是對己懷柔,身段柔軟是生存很重要的方法,而且越老越要柔軟,尤其是氣充足時,所有組織血管肌肉有氣,都會比較柔弱,當你蹲下彎腰不會僵硬,都是因為氣足且有正常的溫度。

透過靜坐 可告訴你一些訊息

李深浦醫師指出,如果體內溫度太高會爆掉,太低會凝結,這與飲食和運動有關,體內血液循環會貫通全身,才會與細胞相連結。其實可透過靜坐,與自己在一起,就可以告訴你一些訊息,如同中醫可用「望聞問切」來看病是一樣的道理。

糗!男性女乳漸增 飲食西化多油脂惹禍

國人飲食西化所造成的疾病還真不少,就連男子罹女乳症的情況也因此而漸增;整形外科醫師並提醒,即使是做完縮乳手術,也要注意體重控制,飲食上要少油脂,不要過胖,才能降低女乳症復發機率。

突出的乳房可以穿到C罩杯

萬芳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存昌表示,門診中有不少因為罹患女乳症男性來做縮乳手術,大多是在18歲至30歲之間,胸部突出的乳房甚至可以穿到C罩杯,往往令這些男性羞於穿著緊身T恤;臨床上,還有碰到工地老板因為外勞會開玩笑於他的巨大乳房,進而求醫做治療。

過於肥胖會使乳腺與脂肪增生

男性罹患女乳症,基本原因是雌激素與男性荷爾蒙不平衡導致;李存昌醫師指出,有些罹患女乳症的男性是因為先天性,但由於國人飲食西化,愛吃炸雞,而雞肉中含有油脂多,如果吃得過於肥胖,會使乳腺與脂肪增生,進而導致男性罹患女乳症的現象有增加趨勢。

微創手術配合抽脂進行治療

對於男性女乳症的治療,李存昌醫師進一步指出,會先排除是疾病造成,也要確認是否為藥物以及服用荷爾蒙導致,所以要做抽血與生理檢查;而男性女乳症治療可以經由微創手術配合抽脂進行,會先從乳暈下方切一個3公方小口,進入乳房將乳腺與脂肪做移除,皮膚有時也會配合切除,並可搭配抽脂,將過大的乳房縮小。

控制體重才是根本之道

男性女乳症的手術時間因人而異,要看乳房大小而定,有人要做1小時,也有人需要3小時,平均是2小時,至於術後要穿塑身衣,以便使創傷更均勻;李存昌醫師強調,男性罹患女乳症經由縮乳手術治療之後,一定要控制體重,不要過於肥胖,才能降低復發機率。

消滅鮪魚肚! 大叔搖身變型男

醫美整形外科剡友賢醫師表示,許多人過了中年,新陳代謝變慢,加上飲食不正常、應酬多、運動少,形成腹部一大塊鮪魚肚、手臂蝴蝶袖…等,常常想減就是減不下來,最常見以節食挨餓減肥法,這方式常常瘦得快、復胖也快,如此反復就會變成所謂忽胖忽瘦、甚至復胖會更嚴重的溜溜球身材。

六塊肌變鮪魚肚 「微米粹脂術」助他找回身材與自信

一位任職科技業的32歲工程師前來向他求診,對於自己日益壯大的鮪魚肚非常不滿意,因為過去有健身習慣,腹部也練出傲人的六塊肌,婚後有了小孩加上工作十分忙碌,又有吃消夜的習慣,不知不覺中自己竟變成胖肚大叔,身形臃腫,穿衣服十分不雅觀,變得很沒自信,希望能藉由抽脂的方式去除多餘的脂肪。在剡友賢醫師的評估下,建議採用德國的「微米粹脂術」,其原理是使用十二段水力變化的扇形水柱沖刷出脂肪細胞,可較完整並不損害地抽出身體脂肪,也有不少人選擇將抽出的脂肪做回填再雕塑出立體的曲線,例如有人回填到臉頰、胸部、唇、腹肌…等等。這類型手術因為抽脂傷口較不明顯,大多第二天就能正常上班了,所以不少上班族以此種方式雕塑身體曲線。

任職科技業35歲工程師向剡友賢醫師諮詢

抽脂成功5大關鍵:找對醫師+術後保養+飲食+生活習慣+運動

剡友賢醫師也特別提醒,減肥不容易成功有3大因素:無法持之以恆、停滯期長、復胖機率高。案例抽脂後能有精實的好身材,很大的原因在於配合抽脂後的術後按摩、飲食控制與運動。抽脂並不等於減肥,而是需配合身體及組織的特性,做不同層次的脂肪移除。抽脂後仍然要配合適度的運動以維持身材。案例中的男子在接受「微米粹脂術」後,密切配合剡友賢醫師定期回診接受術後的按摩療程,並且也鞭策自己每天進行適度的健身運動,手術後第二個月身形已漸精實,第四個月明顯的腹肌線條浮現,改善了穿衣的線條,不知不覺變得更有魅力、更有自信。

越來越多人選擇以抽脂的方式來雕塑身材,但千萬不要認為抽脂後就可以放恣生活的規律,剡友賢醫師特別呼籲抽脂手術成功關鍵除了找對醫師,還要做好術後保養、正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並且配合適度的運動,才可以事半功倍!

為走紅毯 185公斤男子胃繞道手術甩63公斤

體重182.7公斤的32歲男子,為了走上紅地毯決心減肥但都失敗,最後接受胃繞道手術,輕鬆甩掉了63公斤,澄清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吳明哲表示,這項手術直接讓胃變小,降低食量又不影響健康,對病態性肥胖的患者有較好的減重效果。

停吃減肥代餐又復胖

BMI值高達55.8的男子,從小食量奇大,一餐可以吃兩大碗公的飯,喜愛吃零食和飲料,長大後吃牛排至少30盎斯(一般人的食量約8盎斯),體重一路飆高至182.7公斤,褲子腰圍穿到4XL,走起路來喘噓噓,連膝蓋都感覺承受不了自己的體重。決心減重的原因是來自未婚妻,兩人準備結婚,但他的身材與52公斤的未婚妻實在差很多,走在紅地毯太不「速配」了,曾經吃了半年的減肥代餐,一停餐又胖回來,才考慮接受胃繞道手術。

術後半年內效果最顯著

吳明哲醫師表示,胃繞道手術就是將在食道下方留下一個小胃,成為新胃,再將小腸接上小胃,躲過十二指腸,使消化液混合食物的時間延遲,吸收營養的時間就變短了,以達到減重效果。通常手術後半年內效果最顯著,再配合營養師的指導飲食,一年後就會達到減掉多餘的體重。

術後飲食搭配很重要

接受胃繞道手術的人,於手術後如果未正確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可能會產生掉頭髮或貧血的情形,因此術後的飲食搭配很重要,這位男子在賴淑娥營養師的定期指導下,開出均衡的營養飲食,三餐加點心,體重也持續下降,希望能降到100公斤以下。接受胃繞道手術已10個月的該男子,目前體重已降至119.3公斤,褲子腰圍4XL已降至2L,他感覺身體輕鬆許多,活動力也增強了。

胃繞道手術可健保給付部分患者

BMI值大於35(BMI 18.5~23.9為正常範圍)就屬於病態性的肥胖,吳明哲醫師指出,如果伴隨有呼吸中止症、糖尿病等疾病,健保是有給付這項胃繞道手術費用,以照顧國人的健康。甚至在一些接受這項手術的患者中,在開完刀住院期間,就發現糖尿病、高血壓症狀,有明顯改善,因此,減重手術已被醫界普遍認同,不但能減少體重,也確實能改善生活品質。

藍瘦香菇 男性荷爾蒙低下症惹禍

中年男性要注意了,最近如果老是莫名感到「藍瘦」(難受)、「香菇」(想哭)、身體虛虛的、一下班回家就癱軟在沙發,就要小心可能不是罹患憂鬱症,而是「男性荷爾蒙低下症」找上門!

男性荷爾蒙低下讓他down 補充後又如一尾活龍

高雄榮總泌尿外科簡邦平醫師表示,一名43歲已婚男性老闆前來求診,不但面無表情且氣色相當差,主訴最近感覺事事不如意,情緒容易低落、工作沒有活力,對生活相當悲觀,連對性生活都不感興趣。原本以為是憂鬱症上身,卻被精神科醫師診斷不是憂鬱症,轉診到泌尿科,檢查原來是「男性荷爾蒙低下症」惹禍,最後經補充長效型睪固酮針劑後,情況明顯改善。

簡邦平醫師說,這位老闆治療後生活改變很多,例如養成運動健身的習慣,甚至練出明顯的人魚線,也開始會挑年輕貼身的潮牌衣服來穿搭。日前回診時說話更是充滿自信,還不斷分享自己工作變得很積極,公司管理也步入軌道,營收更是節節高昇,非常感謝也很滿意治療的效果。

情緒低落、失眠常被誤認憂鬱症 更糟是還變中廣族

簡邦平醫師說,男性體內的睪固酮濃度會在30歲之後逐年降低,台灣每四位40歲以上熟男,就有一人患有荷爾蒙低下症,除了睪固酮濃度低於標準值(350 ng/dl)外,臨床也會出現情緒低落、體力下降、失眠、腰圍變粗及勃起功能障礙等症狀,因症狀和憂鬱症類似,容易讓民眾誤認是憂鬱症。

除了誤認憂鬱症外,簡邦平醫師補充,腰圍變粗也是男性荷爾蒙低下症的明顯症狀,卻常常被男性輕忽。許多中年男性想藉運動減肥或瘦腰圍,但睪固酮不足容易讓肌肉變得無力、容易感到疲勞,光靠運動減肥效果很難達標。

找出原因治療 還他健康與活力

簡邦平醫師建議,在醫師指示下,補充睪固酮是改善荷爾蒙低下症最有效的治療方式,透過施打長效型針劑或塗抹型治療,讓藥物在體內穩定釋出睪固酮,睪固酮可抑制、溶解脂肪細胞形成,另外可增加肌肉力量及運動量,因此可有效降低腰圍與體重。不過,也提醒患者要耐心接受治療,大約以3個月為一個療程,男性會逐漸感受到體力變好,如能搭配運動習慣,不但能維持活力,還能保持更加健康的體態。

男性睪固酮療法 可能增加嚴重血栓問題?

歐洲一項研究發現,男性若接受睪固酮療法,可能增加嚴重血栓風險,在接受治療前六個月,風險最高。研究發現,男人接受男性荷爾蒙療法後,出現靜脈血栓風險上升63%,當靜脈產生靜脈血栓,便可能引起靜脈血管栓塞。美國心臟協會指出,這些血栓可能造成心臟病、中風、器官受損,嚴重甚至導致死亡。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英國醫學期刊〉(BMJ)。

治療剛開始六個月 風險最高

研究首席作者德國流行病學、統計學與資訊學研究院學者凱羅斯‧馬提尼斯表示,患者接受睪固酮治療後,在剛開始六個月,靜脈血栓風險快速上升,這樣的風險可延續九個月,之後風險就會逐漸下降。

醫界早發現,女性使用含雌激素避孕藥會增加血栓風險,過去研究認為,睪固酮療法也可能產生相似風險。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曾在2014年6月要求所有睪固酮產品要提醒民眾,這類產品可能增加靜脈栓塞風險。美國食藥署也提醒,睪固酮療法可能增加心臟病、人格改變、不孕等風險。

男性接受睪固酮治療 血栓風險上升六成三

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團隊收集約19,000名英國靜脈栓塞患者的數據,與其他909,000名年齡相仿控制組相比,結果發現,與沒有接受睪固酮療法的人相比,男性接受睪固酮治療後的前六個月,血栓風險上升六成三。

美國心臟協會指出,靜脈栓塞風險因子包括肥胖、長時間靜止不動、年齡增長等,過去曾出現血栓的人,靜脈栓塞風險也比較高。

男性睪固酮低下 仍應積極就醫

研究作者表示,目前還不知道為什麼睪固酮會造成血栓問題,可能是身體有些酵素會分解血栓,而睪固酮會干擾這些酵素作用,特別是本身較容易產生靜脈栓塞的人,更容易受影響。因此民眾接受睪固酮療法前,一定要諮詢醫師,評估用藥利弊得失,以減少用藥風險。

由於男性睪固酮低下恐出現更年期症狀,而且男性睪固酮濃度和精神活力及三高息息相關,若睪固酮低下應積極就醫,依照醫師建議,適當補充睪固酮並監測健康狀況,以增進身體健康。

型男腋窩狂滲血、流膿 竟是化膿性汗腺炎上身

一名22歲男大生很重視外表,也常健身,從18歲開始,腋下、肛門附近開始起疹子,他原本不以為意,以為是青春痘、毛囊炎,沒想到疹子越長越多,變成一大片,常流血、流膿,衣服腋下老是黃黃、帶污漬,嚴重時,他擔心污血滲出,甚至拿衛生棉墊吸附污血,肛門附近的疹子也讓他痛到無法久坐,差點被這種疾病搞到崩潰。這位男大生看過一些醫師,最後才終於確診罹患「化膿性汗腺炎」,經過開刀治療,症狀才獲得改善。

抽菸、肥胖 發病風險增加 臺大醫院皮膚部廖怡華醫師指出,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自體發炎性疾病,盛行率約萬分之5,女性患者為男性3倍之多,患者年齡以20歲到50歲居多,有這種體質的人一旦抽菸,或有肥胖問題,很容易就會發病。

化膿性汗腺炎剛開始時,病灶有點像毛囊炎,後來會長成像「疔仔」,不過與一般疔仔不同之處在於,疹子間會形成瘻管、連成一片,嚴重時會流血、化膿,夾雜一些疤痕,因為不斷發炎,患者也會感覺疼痛。

病灶常發炎 很容易細菌感染 廖怡華醫師表示,化膿性汗腺炎常發生於腋窩、鼠蹊部等皮膚皺褶處,也容易發生在肛門附近,剛開始不會帶有細菌,但長時間發炎,病灶很可能就開始長細菌,一旦細菌感染,這些細菌往往特別兇猛,可能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若是肛門附近,腸道細菌也可能附著、滋長,味道非常可怕,治療時多需要使用到後線抗生素,才能產生效果。

生物製劑免開刀 提供患者多一種選擇 傳統治療化膿性汗腺炎,多以抗生素、A酸等藥物為主,如要徹底解決問題,就得開刀,將發炎、潰爛毛囊去除,再進行補皮手術。廖怡華醫師建議,已進展至第二期以上、使用口服抗生素三個月以上無效的病患,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幫助控制病情。今年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等自體免疫疾病的生物製劑已通過化膿性汗腺炎適應症,讓不宜手術或控制不佳的患者多一種選擇,多數患者經過3-6個月的治療,化膿、疼痛情形多可獲得改善。

不過醫師也提醒,結核病患者不宜使用生物製劑,因此患者用藥前,醫師會安排檢查,以確認患者是否有肺結核。停藥後3到6個月內,部分患者可能復發,因此生活、飲食習慣也要多注意,避免食用辛辣、高糖食物與乳製品,且不要抽菸、多控制體重,以免疾病發作。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