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老年護理

高齡病患增多 醫院發展長照成趨勢

高齡化社會來臨,政府長照2.0政策上路,醫院也配合著重發展,像是居家照護、安寧居家等服務。醫師指出,居家醫療服務從出院前的準備就開始,根據每位病患出院後的照護需求,由醫療專業團隊與病人及家屬合作,並整合社區資源提供後續照護安排。

107年 老年人口達14%

衛福部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指出,國內人口老化快速,到了107年,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14%,134年人口中將有3分之1是老人,醫療照護需求及支出大幅增加,連帶造成社會及家庭照顧壓力倍增。

居家醫療照顧 以社區為導向

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高壽延表示,未來醫療發展將以人為本、家庭為單位、社區為導向的連續性照護服務體系。舉例來說,「居家照護」提供生活自理能力缺損的老人,以及身心障礙者在家的照顧服務,以紓解家庭照顧的壓力;而「安寧居家」則是針對臨終病人及家屬提供特別居家照顧,緩解不適症狀,並協助病患及家屬面對死亡的各種調適。

長照教學資訊網平台 保障老年病患

高壽延副院長表示,該院就診民眾以高齡長者居多,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95年開始,成立全國第一個高齡醫學中心,多年來深耕長照領域,累積許多寶貴經驗,可作為國內醫療機構配合政府長照2.0政策的參考。另外,建置長照教學資訊網平台,提供最新穎的長照技術訓練,以強而有力的實證知識,保障病患及老年人獲得適切照顧。

人口老化拉警報 高齡研究基地突破危機

全球都面臨人口迅速老化的問題!中正大學身處在全台老化最嚴重的嘉義縣,為關注問題,近20年來積極投入成人教育、人權與勞動權益、高齡財務風險、福祉科技與醫療輔具、身心健康促進等研究;此外,更在2016年整合校內資源正式成立「高齡研究基地」,進行全面性深入分析、瞭解與回應高齡社會需求。

高齡研究基地領頭 突破人口高齡困境

中正大學副校長兼高齡研究基地總召集人郝鳳鳴表示,中正大學高齡研究基地已深入調查嘉義縣市產業現況與需求,將與工研院陸續合作掃瞄式熱感應隱私照護系統、工具機智慧主軸之健康監測及診斷、石斑魚病毒檢測及水質淨化、循環農業資材開發、電動機車共享模式與大數據分析等應用研究計畫,希望實際執行應用研究後,補充在地產業發展的技術缺口。

共享經濟 讓長者更自立

郝鳳鳴指出,共享經濟正夯,高齡基地也推出電動機車租賃系統,串聯中正學區、民雄鄉的交通網絡,兼顧環保與使用性。此外,市面上有不少優良的高齡輔具,卻不易被發現,有鑑於此,日前高齡基地與工研院召開「高齡輔具友善設計生態系」共創大會,邀集產官學研界人士共商如何開創貼近市場需求的產品與應用服務,盼透過輔具介入,能讓高齡者生活自立。

老年問題多 高齡基地推永續發展

郝鳳鳴指出,大多人常把高齡與長照劃上等號,認為只須催促政府處理長照議題就好,但高齡不是長照,老年問題是全面性,包含產業、在地社會發展、社會服務等。人口老化造成社會勞動力下降、市場萎縮、人口外流,讓經濟發展停滯;而中高齡者普遍受到年齡歧視,不僅再就業困難,經驗傳承也出現斷層。高齡基地把雲嘉地區當做第一階段的服務場域,串聯在地各個據點,不再只是單打獨鬥,成為一個永續性的系統,無論是否有外來資源挹注都能在地自生。

積極培育人才 把危機化為轉機

郝鳳鳴解釋,中正大學想做的是讓老有所用,讓產業不要因為高齡化撤離,然後滅村、滅產業,應用劣勢創造更多生機。未來中正高齡基地將實務與研究並重,積極進行人才培育,同時持續與政府、研究單位、公益團體、企業及非營利組織合作。

活到老、學到老! 愛智老人學習成果一級棒

全世界每3秒鐘,就會增加一位失智症病人!隨著我國邁入高齡化社會後,老年人口比率急劇上升,而失智症是老年人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因此,失智症病人的健康照護,將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更是醫療衛生體系需面對的長期挑戰。

設置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多元照顧新選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神經內科主任林怡君指出,結合失智症醫療照護資源,積極推動多項失智症相關服務,包括失智症多重專業團隊記憶門診、失智症家屬照護技巧訓練班及家屬支持團體及失智症日照服務。

除此之外,仁愛院區亦設置失智症日間照顧服務中心,藉由多重專業團隊評估,為失智長輩提供計畫性、個別性等多項非藥物治療課程,幫助失智長輩建立規律作息以及自我照顧訓練。近期,仁愛院區更深入社區,設立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希望能為失智長輩及家屬提供多面向的照顧選擇。

愛智老人感恩會永續失智症關懷服務

林怡君表示,為配合9月國際失智症月,仁愛院區將於 9月28日將舉辦「活到老,學到老!愛智老人學習成果發表感恩大會」活動。藉由教師節溫馨感恩的契機,展示失智長輩學習相關成果,提升失智長輩的信心與自我肯定;同時,,感恩所有服務人員的付出,並給予相關工作人員正向回饋,持續共創優質失智症永續服務的目標。

失智症不是老人專利 青壯族群莫輕忽!

台灣失智症協會邀請數十位年輕型失智症家屬及專業人員,共同著作「可是我們還年輕」一書,集結不同家庭的生命故事與服務歷程,希望讓民眾更深入了解這些外表看似正常,認知卻逐漸倒退的年輕失智者。該會希望社會大眾藉由這本書,讓更多年輕型失智症的家庭獲得幫助,讓社會大眾了解年輕型失智症的困難,能同理、支持以及友善包容年輕型失智者。

成立「YOUNG記憶會館」 服務年輕型失智症

台灣失智症協會從2004年瑞智學堂,服務使用者的年齡平均為82歲,與年輕型失智症的使用者平均50多歲差距甚大,兩者的服務需求也大不相同。直到2012年終於將年輕型失智症服務獨立出來,五個年頭過去了,嘗試了瑜珈課、舞蹈課、健身房、戲劇治療、芳香療法、寵物治療、知覺統合等等課程,在不斷嘗試下終有小成,也希望讓服務開枝散葉,滿足全台年輕型家庭的需求。

該協會李會珍副秘書長提到,今年很幸運獲得震旦傳善獎經費成立「YOUNG記憶會館」,用以舉辦年輕型失智症服務,希望以多元的活動幫助年輕型失智者,同時為家屬辦理課程共同面對疾病,提升生活品質,獲得溫暖與陽光。希望社會大眾更理解年輕型失智症,使每位失智者及家屬在疾病歷程都有人相伴,期許社會能友善對待辛苦的失智者及照顧者。

失智症不能掉以輕心 把握早期治療先機

知名主持人同時也是失智者家屬的林書煒女士表示,過去大多都認為失智症是老年人才可能罹患的疾病,就算中年族群出現失智徵兆,也可能掉以輕心忽略嚴重性。照顧媽媽已經8年的林書煒指出,面對年輕型失智症,家人很不容易接受,對失智者的脫序行為也無法理解,但是一定要趕緊就醫並了解相關服務與後續安排,把握早期治療先機。

已確診的失智症家庭也一定要尋求社會資源的幫助,若不清楚有哪些資源,可撥打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了解相關服務與照顧技巧。另外林書煒呼籲需加強醫療人員及警察對年輕型失智症的認識,幫助年輕型失智者早期確診;照顧者要好好照顧自己,盡量樂觀面對才能克服疾病的挑戰。

失智症明顯記憶力差 還有其他症狀佐證

一般人認為失智症是老年人的疾病,但是30-64歲的年齡層有千分之一的機率罹患「失智症」,估計全台灣大約有1.2萬的年輕型失智症患者。長庚醫院腦神經內科徐榮隆醫師表示,年輕型失智症的症狀相當多樣化,有些是明顯記憶力不好;有些是個性大幅改變與行為脫序,作出不適當的行為;部分出現語言障礙,呈現詞不達意的問題,造成溝通上的困難。

徐榮隆醫師指出,年輕型失智症常在不同科別就診,造成照顧者與病患身心俱疲。加上疾病進程比老年型失智症更快,出現的精神症狀更讓家人措手不及。所幸醫療與照顧體系已越來越關注這個族群,雖然年輕型失智症人口數較少,但是他們所面對的問題與需求是更棘手與迫切的。他最後提醒,失智症並不可怕,若有出現早期徵兆一定要就醫及尋求協助。

活化老年生活 銀髮族做伙快樂行

老年生活如何過得快樂?根據研究指出,朋友是老年生活快樂的關鍵,其影響力更勝家人。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司因應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社會趨勢,積極研擬中高齡就業條例,鼓勵高齡者參與志工服務,活化老年生活!

活化老年生活 朋友比家人更重要

開業醫范樂群院長表示,東方社會較強調集體主義,看重家庭成就,容易自我壓抑,對友情的付出較為保留。長者因生活習慣、價值觀與子女出現差異,較容易產生衝突;同齡的朋友則可以分享相同話題與經驗,從中獲取共鳴與情感交流,滿足愛與歸屬感的需求。范樂群進ㄧ步表示,若想要在老年階段與朋友同樂、找到生活樂趣,需要長期經營與挑選合得來的朋友,老年階段才能走出戶外,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與模式。

銀髮族的快樂關鍵 個人控制力為首要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指出,朋友的重要性從青少年階段即開始,友誼的影響力也會隨年齡增長而強化。葉雅馨強調,因為年齡相仿的朋友擁有相近的經驗、時代背景或關注的議題,故可以獲得共鳴以及情感交流,不像家人間常須承擔責任,沒有得選擇,這其中也隱含對健康促進相當重要的個人控制力。

相互協助與支持 能讓關係更持久

葉雅馨建議,降低對朋友的要求並將分類,如有些朋友適合一起運動;有些能相聚聊政治;有些則擁有廣大人脈,需要時可以給予協助。若能在人際相處過程,相互協助與支持,關係則可以更持久;多與能深談、相處自在的朋友互動,釋出關心,相約定期聚會,建立好的關係,對年長者身心健康的影響也相當重要。

81%老人有慢性病 用創新解決高齡化挑戰!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人口推估報告,台灣老年人口的比率將於107年超過14%,進入高齡社會,而至114年恐將再超過20%,成為超高齡社會。為瞭解當今社會進入高齡化時代所面臨之挑戰,「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藥廠合作,訪問全台近500位65歲以上長者。結果發現,有高達81%受訪者罹患至少一項慢性病;充分顯示老人照護議題值得重視。

八成一老人罹患至少一項常見慢性病

調查發現,現代長輩除常到公園散步、打太極、練氣功保健身體外,也看愛電視獲取新聞時事訊息及歡唱卡拉OK。其中有81%受訪者罹患至少一項的常見慢性病,忘記服藥是多數長輩在慢性病治療過程中感到最困擾的事,亦有受訪者表示回診麻煩,包括前往醫療院所的交通不便、候診時間過長等。

另外,有48%的受訪者擔心步入高齡後視力退化,其次最憂心的生理狀況為行動不便,以及有37%擔心失智、25%記憶力衰退。也有74%受訪者覺得步入高齡最重要的事為維持健康,另外有良好的安養照護32%、方便的交通運輸設施25%與活得有尊嚴25%亦是長者較看重的事。

即便生理機能退化 台灣長者仍知足常樂

整體而言,有60%的受訪者滿意自己的心理狀況,50%滿意自己的健康狀況。調查結果可觀察出,絕大多數台灣長者知足常樂,雖然生理機能退化及慢性疾病增加實難避免,但普遍對於步入高齡有良好且健康的心理建設。然而,卻也充分反映出當今長者所面臨的各種挑戰。

青年學子出頭天 每個創新皆可能被實踐

針對銀髮族所可能面臨的問題,該藥廠特別推出「創新獎」,以因應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於人類健康、伴侶動物與農業三大領域所面臨的挑戰。報名日期

為即日起至106年11月30日截止收件。活動競賽方式採三階段進行,最終

由人類健康、伴侶動物與農業三大類別各評出一組優秀作品,於2018年1月25日頒獎典禮上公布名單,並頒發獎金十萬元與獎狀。

老人憂鬱潛藏 需要你我一同關心

久病厭世、憂鬱、獨居都是老人自殺的原因,其中憂鬱是自殺的一大主因!臺灣老人憂鬱比率估計約12~13%,但當因憂鬱出現不吃飯、不想出門、睡不好、不喜歡社交等情形時,卻又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或家人不知如何尋求資源,甚或老人不願意踏出家門接受協助,進而增加自殺風險。

獨居老人位處社會弱勢 需要你我多加關懷

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周真貞表示,105年大安區以參與社區活動的老人為對象進行老人憂鬱量表(GDS-15)檢測,共完成檢測4千多位,其中有憂鬱傾向超過5分者僅占1.5%,遠低於臺灣老人憂鬱比率。106年則針對社區獨居長者進行檢測,上半年完成516位,有憂鬱傾向超過5分者占15%,有憂鬱傾向之比率略高於臺灣一般老人。憂鬱症是老人自殺死亡主要危險因子之一,而獨居長者又有很高比例企圖輕生,他們是社區中相對弱勢的一群老人,往往更容易被誤認為身體功能退化,而未加注意。

心理諮商到府服務 協助老人走出憂鬱

106年7月起,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嘗試與社區心理諮商師合作,對於老人憂鬱量表GDS-15量表篩檢≥5分,懷疑有憂鬱症傾向且無法自行外出長者,透過公衛護理師專業初評及轉介,除定期居家關懷訪視外,並安排心理諮商師到府服務,或依需要協助預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區附設門診部社區心理諮商服務!

長期服務於社區心理諮商門診的心理師蔡雪月表示,長者透過參加心理成長團體,亦能提供他們自我調適的過程。

防自殺 你我皆可成為「守門人」

「守門人」是預防自殺的一大重要方法,所有具愛心介入預防工作者都可以預防自殺,包括家長、學生、老師、學校護士、學校職員、鄰里長等等皆可成為自殺防治的工作者。

當察覺照顧的老人有異常行為時,應及早帶往醫院檢查,或接受心理諮商服務,同時也要鼓勵長者多參與社區活動,多運動、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有宗教信仰,提供社區資源或其他支持系統,適時幫助老人從憂鬱狀態走出來,就有機會幫助他們回歸正常生活;關懷老人需要大家一起來協助!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樂齡銀髮族 老人須防跌!

老人最怕跌倒,今年一月,台泥董事長辜成允不慎跌倒過世,震驚各界!年長者跌倒容易造成失能甚至死亡,因此防跌已經成為目前醫界努力的方向。跌倒時應如何自救,儼然成為社會新課題;因此,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將健體防跌課程帶入社區,希望藉由此項服務,擴展長照2.0服務項目,提升對年長者的照護。

以社區為基礎建立樂齡新視窗

根據統計,105年台南市長期照顧需求人數為57,632人,其中安南區老人人口數18,394人,長期照顧需求人數則達4,492人。安南醫院為提供適切、可近的照護模式,以社區為基礎,建立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服務體系,除能維持、增進失能長者健康與生活品質,更能延長國人健康平均餘命。

安南醫院推防跌 讓銀髮族享自主能力

安南醫院行政副院長陳鴻文表示,目前在醫療服務日益精進外,在社區的健康營造工作上亦不遺餘力,提供環境讓年長者有尊嚴的成功老化。除了透過防跌計畫,讓長輩具自主能力,並 能預防社區衰弱老人成為被照顧者,以及增進輕、中度失能者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醫院結合社區資源 有效達在地老化目標

安和里長吳武當與安和社區關懷據點韓明蓉隊長指出,安南醫院結合在地資源,服務在地及鄰近社區衰弱、輕及中度失智失能的長者。在發生失能前,或已有衰弱現象時,提供活潑、有趣且具實證應用或本土研發的照護方案,預防失能、失智的發生及延緩惡化,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達到在地老化的目標。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