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四季護理

hn4s-hl-but.png

夏日食『姜』 有益健康

常言道: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也許有人會問,冬吃蘿蔔可保曖防寒,溫中健胃,而炎炎夏日?何還要吃性味辛辣的生薑呢?原來,夏日食薑與人們的夏日生活習慣和生薑的多種藥用作用有關。

增進食欲 炎炎夏日,人體受署熱侵襲,或出汗過多,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生薑中的薑辣素卻能刺激舌頭上的味覺神經,刺激胃粘膜上的感受器,通過神經反射促使胃腸道充血,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使消化功能增強。它還能刺激小腸,使腸粘膜的吸收功能增強,從而起到開胃健脾,促進消化,增進食欲的作用。因此,夏日食姜可明顯增進人們的食欲。

解毒殺菌 夏季,人們喜食冷飲、冷菜、冰棒、雪糕等冷製品,這些食品極易受到外界病菌的污染,若不慎食入,便會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而生薑所含的揮發油有殺菌解毒作用。另外,夏季氣溫高,魚、肉等不宜保存,新鮮程度低,若在澆菜時放些生薑,既可調味,又可解毒。

驅風散寒 夏日裏,人們喜歡食冷製品,若貪食過多,則易致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而生薑有溫中、散寒、止痛作用,可避免上述現象發生。生薑的揮發油可促進血液迴圈,對大腦皮層、心臟、延髓的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均有興奮作用,在飲食中加些薑,可提神醒腦,疏風散寒,防止肚腹受涼及感冒。

而要注意的是,生薑辛溫,不可一次食入過多;癰腫瘡癤、目赤內熱、便秘或痔瘡患者,不宜食用。爛姜中含有黃樟素,可使肝細胞變性,壞死,從而誘發肝癌、食道癌等,因而也不宜食用。

湖北遠安縣中醫院 主任醫師 胡獻國

***免責聲明:相關資訊只供讀者認知及參考。***

暑日『感冒』藥粥可解

alt中醫認爲, 暑爲夏季的主氣, 乃火熱所化, 暑月感冒, 除了感冒症狀外, 常兼有暑邪的一些特殊症狀, 暑爲陽邪, 其性炎熱, 因而易出現高熱, 煩渴, 汗出等; 暑性升散, 易傷津耗氣, 而見心煩胸悶, 尿黃短少, 氣短乏力等; 暑多挾濕, 易出現四肢倦怠, 肢體沈重, 胸悶嘔惡, 大便溏薄等, 增加治療的難度。 現介紹幾則粥療方, 效果明顯, 有興趣者, 不妨一試。

石膏竹葉粥:

石膏60克,竹葉15克,大米50克,砂糖少許。將石膏、竹葉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爲稀粥,砂糖調味服食,每日2-3次,可清熱解暑,除煩生津。

荷葉粥:

鮮荷葉1張,大米100克,冰糖適量。將荷葉洗淨,切絲,水煎取汁備用。另將大米煮爲稀粥,待熟時調入荷葉汁,冰糖,煮沸即成,每日1-2次。可清暑祛濕,益氣解表。

綠豆粥:

綠豆5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綠豆浸泡半日後,加水適量與大米煮爲稀粥,待熟時調入白糖服食,每日1-2次。可辛涼解暑,祛濕透表。

藿香佩蘭粥:

鮮藿香15克,佩蘭10克,大米100克,白砂糖少許。將藿、佩水取汁備用。另取大米煮爲稀粥,待熟時調入藥汁,白糖,稍煮即可,每日1-2次。可祛暑化濕,開胃止嘔。

藿香苡仁粥:

藿香6克,苡仁30克,綠豆50克,大米100克。將藿香水煎取汁備用。另將苡仁、大米、綠豆加清水適量煮爲稀粥,待熟時調入藥汁,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次。可解表化濕,清暑益氣。

 


hno1-signoff



夏季『藥粥』 健脾開胃

中醫認爲,脾(指消化系統)主濕,濕爲夏季的主氣,加之夏季氣候炎熱,汗出增多,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功能減退,會出現食欲不振,胃納呆滯,肢軟乏力現象。故夏季食補重在健脾利濕,開胃消食,而藥粥療法,既可補充氣候炎熱丟失的水份,又可護養脾胃,寓藥於食,可謂一舉兩得。

炮姜白術粥:

炮姜6克,白術15克,糯米30克,花椒、大料少許。將上述四藥布包,先煮20分鐘,納入糯米,煮至粥熟,去藥包服食,每日1劑。可溫中健脾,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大便溏泄、脘腹脹滿、四肢無力等。

山藥大米粥:

山藥100克,大米100克。將山藥洗淨,切片;大米淘淨,與山藥同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共煮爲粥食。山藥既是一味補益性中藥,又是日常佳蔬,早在《本經》中已將其列爲“上品”藥材,《本草綱目》言其可“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涎,潤皮毛。”

扁豆荷葉粥:

白扁豆50克,冰糖30克,荷葉1張,大米50克。先取扁豆煮沸後,下大米煮至扁豆粘軟時,下荷葉、冰糖,煮20分鐘後即成。可清暑利濕,和胃厚腸,適用於暑熱感冒,肢體重困,大便溏薄,口苦尿黃等。《本草綱目》言其“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病,清暑除濕而解毒也”。

赤小豆粥:

赤小豆50克,大米200克,調料適量。將豆、米淘淨,先取赤豆煮沸後,納入大米煮至粥成,調入食鹽、味精服食。可健脾利水,適用於脾胃虧虛,肢軟乏力及水腫病、腳濕氣等。本品甘能補脾,性善下行而利水,爲滋養性食療佳品。

苡米粥:

苡米50克,白糖15克。將苡仁洗淨,加清水適量煮爲稀粥,白糖調味服食,每日1劑,連續30天。可清熱利濕,適用於濕困脾胃,口苦粘膩等。苡仁是一味名貴中藥材,有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祛濕除痹,清熱排膿,通淋止瀉之功。

 

湖北遠安縣中醫院 主任醫師 胡獻國

 

***免責聲明:相關資訊只供讀者認知及參考。***

 

alt

 

 

暑日『感冒』藥粥可解

alt中醫認爲, 暑爲夏季的主氣, 乃火熱所化, 暑月感冒, 除了感冒症狀外, 常兼有暑邪的一些特殊症狀, 暑爲陽邪, 其性炎熱, 因而易出現高熱, 煩渴, 汗出等; 暑性升散, 易傷津耗氣, 而見心煩胸悶, 尿黃短少, 氣短乏力等; 暑多挾濕, 易出現四肢倦怠, 肢體沈重, 胸悶嘔惡, 大便溏薄等, 增加治療的難度。 現介紹幾則粥療方, 效果明顯, 有興趣者, 不妨一試。

石膏竹葉粥:

石膏60克,竹葉15克,大米50克,砂糖少許。將石膏、竹葉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爲稀粥,砂糖調味服食,每日2-3次,可清熱解暑,除煩生津。

荷葉粥:

鮮荷葉1張,大米100克,冰糖適量。將荷葉洗淨,切絲,水煎取汁備用。另將大米煮爲稀粥,待熟時調入荷葉汁,冰糖,煮沸即成,每日1-2次。可清暑祛濕,益氣解表。

綠豆粥:

綠豆5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綠豆浸泡半日後,加水適量與大米煮爲稀粥,待熟時調入白糖服食,每日1-2次。可辛涼解暑,祛濕透表。

藿香佩蘭粥:

鮮藿香15克,佩蘭10克,大米100克,白砂糖少許。將藿、佩水取汁備用。另取大米煮爲稀粥,待熟時調入藥汁,白糖,稍煮即可,每日1-2次。可祛暑化濕,開胃止嘔。

藿香苡仁粥:

藿香6克,苡仁30克,綠豆50克,大米100克。將藿香水煎取汁備用。另將苡仁、大米、綠豆加清水適量煮爲稀粥,待熟時調入藥汁,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次。可解表化濕,清暑益氣。

 


hno1-signoff



防暑降溫 中藥處方一束

夏日來臨,選用中藥防暑降溫,不僅可預防中暑,而且對暑熱病也有明顯效果。現介紹一束防暑降溫中藥處方如下,供選用。

1. 薄荷石膏飲:薄荷5克,石膏30克,六一散20克,用沸水1公斤浸泡,冷後作茶飲。

2. 三豆湯:綠豆、赤小豆、黑豆各15克,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加紅糖適量,湯豆同時飲服。此法對小兒皮膚病,麻疹及消化不良也有良效。

3. 西瓜防暑飲:西瓜皮適量,水煎代茶飲,每日數次。

4. 苦瓜茶:鮮苦瓜1個,去芯,裝入茶葉陰乾備用。每取5 ̄10克,開水泡飲。此法可治療中暑發熱。

5. 白菊花飲:白菊花10克,加入開水1公斤浸泡,涼後飲服。此法尚可治療熱疹,暑痱,頭痛,目赤,高血壓等。

6. 荷楂麥芽飲:薄荷、山楂、麥芽、甘草各15克,加水5公斤水煎代茶飲。此法尚可開胃消食,治療消化不良。

7. 鮮藕湯:鮮藕60克,切?薄片,加水1.5公斤,文火煎至1公斤,調入白糖適量飲用,可補充暑熱汗出丟失的各種營養成分。

8. 金銀花茶:金銀花、土茯苓各10克,甘草、連翹各5克,水煎代茶飲。還可防治小兒暑痱,癤腫。

9. 香薷薄荷茶:香薷、薄荷、淡竹葉各5克,車前草10克,水煎代茶飲。可清熱除煩,利尿清心。

10. 蓮子清心飲:蓮子、百合、銀花、薄荷、白糖各30克,加開水2公斤浸泡1小時後代茶飲。此方清心除煩,解暑止渴療效較好。

11. 麥冬?草飲:麥冬、黃?、甘草各10克,水煎代茶飲,可治療暑熱多汗,心胸煩悶,體倦乏力等。

12. 竹葉茶:竹葉15克,食鹽5克,開水1公斤浸泡,涼後飲服。可清熱通淋,利尿清心。

13. 鹽茶:食鹽2克,茶葉5克,開水沖泡飲服。可清熱解暑,生津止渴。

14. 蘆根茶:鮮蘆根50克,洗淨,切片,加白糖50克,開水1公斤浸泡1小時後飲服。可生津止渴,解暑除煩,對暑熱口渴,小便短黃有良效。

注意事項:

1. 配製上述飲料時應現配現用,不宜隔夜飲用。

2. 配製時要注意衛生,器具應嚴格清洗,消毒,或用開水清洗後再配製。

3. 冷卻後要加蓋,以防灰塵、異物落入。

4. 若出現中暑休克,脈搏細弱,血壓下降,冷汗淋漓等表現時,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湖北遠安縣中醫院 主任醫師 胡獻國

 

***免責聲明:相關資訊只供讀者認知及參考。***

防治中暑 - 中成藥

炎炎夏日,暑熱難耐,極易發生中暑,嚴重者還可危及生命,家庭藥箱中不妨備用一些防暑藥,以便對症選用。

六一散:有清暑利濕之功,適用於中暑,胸悶,心煩,口渴,小便黃少,或嘔吐,泄瀉者。外用還可以治療暑痱,防囊濕疹及小兒膿皰瘡。

藿香正氣類:藿香正氣類包括藿香正氣丸、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液、藿香正氣片、藿香正氣軟膠囊等,有清暑利濕,理氣和中之功,適用於熱傷風,中暑,胃寒腹痛,急性胃腸炎等。若每日兩次,連續1周外搽易生凍瘡處,還可防止冬天再生凍瘡。

仁丹:有祛風健胃,舒氣生津,清暑醒神,避穢化濁之功,適用於夏令消化呆滯,噁心嘔吐,胸中煩悶,口渴多飲,頭昏腦脹,或暈車暈船,水土不服等。

十滴水:有清熱祛暑,通竅利濕之功,適用於中暑頭暈,噁心嘔吐,腹痛泄瀉等。孕婦忌用。

清涼油:有提神醒腦,解毒避穢之功,外搽太陽穴或患處可防治中暑頭痛,頭昏,傷風感冒,關節疼痛,並可治療蚊蟲叮咬。

風油精:有清熱解毒,提神醒腦之功,適用症及用法同上。風油精用途多多,除防治中暑外,對其他夏日常見病也有防治作用,但孕婦不宜選用。

西瓜霜類:西瓜霜類包括西瓜霜片劑、噴劑等,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生津潤肺之功,適用於中暑口渴,咽喉乾燥,疼痛等。

避瘟散:有清熱解暑,避穢化濁之功,適用于小兒夏令暑熱,傷風頭痛,鼻塞流涕,噁心嘔吐,暈車暈船等,可取少許鼻聞或搽太陽穴處,內服遵醫囑或按說明書選用。

中暑後,選擇上述中成藥1-2種使用,多可控制病情。若用藥後病情仍不見緩解,或出現中暑高熱時,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湖北遠安縣中醫院 主任醫師 胡獻國

 

***免責聲明:相關資訊只供讀者認知及參考。***

防暑降溫 中藥處方一束

夏日來臨,選用中藥防暑降溫,不僅可預防中暑,而且對暑熱病也有明顯效果。現介紹一束防暑降溫中藥處方如下,供選用。

1. 薄荷石膏飲:薄荷5克,石膏30克,六一散20克,用沸水1公斤浸泡,冷後作茶飲。

2. 三豆湯:綠豆、赤小豆、黑豆各15克,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加紅糖適量,湯豆同時飲服。此法對小兒皮膚病,麻疹及消化不良也有良效。

3. 西瓜防暑飲:西瓜皮適量,水煎代茶飲,每日數次。

4. 苦瓜茶:鮮苦瓜1個,去芯,裝入茶葉陰乾備用。每取5 ̄10克,開水泡飲。此法可治療中暑發熱。

5. 白菊花飲:白菊花10克,加入開水1公斤浸泡,涼後飲服。此法尚可治療熱疹,暑痱,頭痛,目赤,高血壓等。

6. 荷楂麥芽飲:薄荷、山楂、麥芽、甘草各15克,加水5公斤水煎代茶飲。此法尚可開胃消食,治療消化不良。

7. 鮮藕湯:鮮藕60克,切?薄片,加水1.5公斤,文火煎至1公斤,調入白糖適量飲用,可補充暑熱汗出丟失的各種營養成分。

8. 金銀花茶:金銀花、土茯苓各10克,甘草、連翹各5克,水煎代茶飲。還可防治小兒暑痱,癤腫。

9. 香薷薄荷茶:香薷、薄荷、淡竹葉各5克,車前草10克,水煎代茶飲。可清熱除煩,利尿清心。

10. 蓮子清心飲:蓮子、百合、銀花、薄荷、白糖各30克,加開水2公斤浸泡1小時後代茶飲。此方清心除煩,解暑止渴療效較好。

11. 麥冬?草飲:麥冬、黃?、甘草各10克,水煎代茶飲,可治療暑熱多汗,心胸煩悶,體倦乏力等。

12. 竹葉茶:竹葉15克,食鹽5克,開水1公斤浸泡,涼後飲服。可清熱通淋,利尿清心。

13. 鹽茶:食鹽2克,茶葉5克,開水沖泡飲服。可清熱解暑,生津止渴。

14. 蘆根茶:鮮蘆根50克,洗淨,切片,加白糖50克,開水1公斤浸泡1小時後飲服。可生津止渴,解暑除煩,對暑熱口渴,小便短黃有良效。

注意事項:

1. 配製上述飲料時應現配現用,不宜隔夜飲用。

2. 配製時要注意衛生,器具應嚴格清洗,消毒,或用開水清洗後再配製。

3. 冷卻後要加蓋,以防灰塵、異物落入。

4. 若出現中暑休克,脈搏細弱,血壓下降,冷汗淋漓等表現時,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湖北遠安縣中醫院 主任醫師 胡獻國

***免責聲明:相關資訊只供讀者認知及參考。***

防治中暑 - 藥粥

夏季烈日熏蒸, 酷暑難耐, 人們在工作、 勞動或學習時, 往往因氣候炎熱而發生中暑。 若能經常食用一些清熱防暑, 利尿通淋的藥粥, 可有效地預防中暑的發生。 現介紹幾則防暑藥粥, 供選用。

1.竹葉粥:

鮮竹葉50克(幹者30克),蘆根30克,生石膏、大米各60克,白糖適量。將竹葉、蘆根、石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稀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可,每日分2 ̄3次服食,可清熱除煩,利尿通淋。竹葉清心火,利小便、石膏清熱瀉火、蘆根養陰生津,除煩止渴。竹葉粥既可預防中暑,又可治療中暑發熱,口渴心煩,小便短黃。

2.蘆根粥:

鮮蘆根150克,竹茹15克,大米60克,生薑3片。將蘆根洗淨,切段,與竹茹同煎,去渣取汁,加大米、生薑煮?稀粥,分2次服食。可清熱除湎,生津止嘔,可治療中暑煩渴,噁心嘔吐。

3.決明子粥:

決明子15克,白菊茶10克,大米60克,白糖適量。先取決明子入鍋中炒至有香氣溢出時取出,候冷後與菊花同煎取汁,加大米煮?稀粥,待熟時調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即可,可清熱瀉肝,明目通便。決明子清肝,明目,通便;白菊花清肝火,散風熱。適用于中暑頭目眩暈,頭痛便秘。還可防治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症等。

4.白扁豆粥:

鮮扁豆120克(幹者60克),大米60克。將扁豆洗淨,與大米同煮?稀粥,分早晚2次服食。可清熱解暑,健脾利濕,和中目嘔,此方既可預防中暑,又可治療中暑。

5.花粉生地粥:

花粉、生地各30克(鮮者60克),大米30克。將二藥水煎取汁,或將鮮者切片煎取濃汁,加大米煮?稀粥,每日2劑,可清熱生津,涼血止渴。《本草新編》雲“生地,涼頭面之火,清肺肝之熱”。《神農本草經》言花粉“主消渴,身熱,煩渴,大熱,補虛安中”。因而花粉生地粥既可防治中暑,又可治療暑病傷陰,低熱不退,口鼻出血諸症。

6.車前葉粥:

鮮車前葉30克,蔥白1莖,大米50克。先將車前葉洗淨,切碎,與蔥白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稀粥服食,每日1劑,可清熱解暑,利尿通淋。車前葉性味甘、寒而無毒,《藥性論》言其可“利小便,通五淋”,因而對中暑心胸煩悶,小便短赤,淋瀝澀痛等有明顯療效。

湖北遠安縣中醫院 主任醫師 胡獻國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