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兒童健康

button-child-176.gif

兒童、過敏者、哺乳婦女族群 適合接種疫苗嗎?

嚴防新冠病毒,除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降低感染風險外,施打疫苗已成為保護自己、保護他人的必須作為,然而,目前已知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之疫苗劑次發生立即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但除此之外,哪些情況不建議施打?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OVID-19疫苗Q&A 」中指出:

.COVID-19疫苗適合接種在哪一個年齡層?

依據目前臨床試驗的結果,AstraZeneca (AZ1222)及Moderna (mRNA-1273)疫苗的合適接種年齡是18歲以上,而Pfizer/BioNTech (BNT162b2)疫苗則是16歲以上。

.對雞蛋或牛奶過敏,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

目前COVID-19疫苗並未含雞蛋或牛奶的成份,故對雞蛋或牛奶過敏者,並非COVID-19疫苗接種禁忌症。接種COVID-19疫苗前,皆須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若為過敏體質,應於施打前告知醫師,由醫師評估是否施打疫苗。

.有過敏體質,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

接種COVID-19疫苗前,皆需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若為過敏體質,應於接種前告知醫師,由醫師評估是否接種疫苗。

.孕婦可否接種COVID-19疫苗?

目前缺乏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之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而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SARS-CoV-2病毒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

孕婦若為COVID-19之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具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評估是否接種。

.哺乳中的婦女可否接種COVID-19疫苗?

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對象(如醫事人員),應提供其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

.兒童可否接種COVID-19疫苗?

COVID-19疫苗針對兒童的臨床試驗仍在進行中,目前資料有限,因此暫時不建議兒童接種COVID-19疫苗。未來可能因為新的實證,而增加適用年齡層。

兒童如要預防COVID-19,建議落實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並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研究人員發現,家長教育為兒童的生存帶來莫大益處

為數不多的母親和父親教育研究之一,發現父母教育的保護效果

西雅圖2021612日 /美通社/ -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與全球健康不平等研究中心(CHAIN)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新研究發現,父母接受教育的年期越長,兒童的死亡風險隨即顯著降低。

研究指出,與零教育年期的母親所生的子女相比,母親接受一年教育可將5歲以下子女的死亡風險降低3%,受過12年教育的母親所生的子女在5歲前死亡的可能性降低30% 以上。與未接受任何教育相比,接受12年教育的父親可將5歲以下女子的死亡率降17%

研究的領導作者Hunter York表示:「這項研究之所以令人興奮,是因為跨地域及跨時間教育的積極影響是一致的。雖然這項證據並非因果關係,但它指出的關係超出了與較低教育水平相關行為的影響,例如吸煙或政策干預,不論父母受教育程度如何,目的是提高兒童的生存率,例如自由家庭生育計劃。這些是影響教育和兒童健康關係的重要機制,但我們的結果顯示,教育及其功能都是有益的。」

研究作者強調對父親教育作出進一步研究的重要性,而這方面的研究遠少於母親教育。

研究的資深作者之一 Emmanuela Gakidou 教授說:「即使在控制母親教育後,父親教育仍然非常重要。大多數研究只關注母親的教育年期,但了解和分析兩者之間的聯繫也很重要,我們不應忽視父親教育對兒童生存帶來的貢獻。」

分析涵蓋來自 92 個國家/地區的 300 多項研究,涉及超過 300 萬個新生命。研究人員發現,父母教育的保護效果隨著子女年齡的增長而增強,但對 5 歲以下的所有年齡組別來說都非常重要。

  • 對於新生兒(0-27 天),母親教育每增加一年,死亡風險就降低 1.5%。每一年的父親教育可將風險降低 1.1%
  • 對於嬰兒(1-11 個月),每一年的母親教育可將死亡率降低 3.7%。每一年的父親教育可將風險降低 1.8%
  • 對於兒童(1-4 年),每一年的母親教育可將死亡率降低 4.4%。每一年的父親教育可將風險降低 2.2%

在控制財富或收入、伴侶的教育水平和子女性別之後,這種關係在各個地區都存在。

CHAIN 負責人Terje Andreas Eikemo教授說:「兒童死亡率有需要進一步減低,而對教育的投資可能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現在是將教育加入國際政策議程的時機,以作為兒童生存的全球決定因素。」

重要的是,研究還發現,對於小學、中學和高等教育,每增加一年的教育對兒童生存的影響保持不變,表示只關注小學教育將錯過減少 5 歲以下兒童死亡人數的機會及為孩子提供最大的生存機率。

研究主要作者之一Kam Sripada表示:「即使在幾代之間,教育和健康也互相關聯。從最初數年到高等教育,普及優質學校教育必須成為優先重點,既可支援當代人發揮潛力,又可幫助下一代的生存及繁榮。」

研究由挪威研究委員會、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以及 Rockefeller Foundation 波士頓大學社會決定因素、數據和決策委員會(3-D 委員會)資助。

聯絡方式:This email address is being protected from spambots. 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it.

關於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
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 (IHME) 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獨立全球健康研究組織,為全球最重要的健康問題進行嚴格和可以進行比較的評估,並評估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IHME 致力提高透明度,並廣泛提供相關資訊,以便決策者有作出明智決策所需的證據,用於分配資源以改善人類健康。

兒童胸痛不能忽視! 高達9成是「非心因性胸痛」

胸痛若發生在成人身上,需先排除心臟血管問題,尤其可能是心肌梗塞誘發,但在兒童身上,心臟血管的胸痛只占約5至10%,反而多因非心因性胸痛所引起,佔約90至95%。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陳俊宇表示,其中一半多為良性不明原因疼痛,以及肌肉骨骼疼痛、腸胃道疾病等因素所導致;另外,像焦慮、緊張、過度換氣、藥物等也都可能誘發胸痛症狀。

15歲國中生常胸痛 原來是左側肋骨骨折所致

一名15歲國中生是班上運動健將,近兩星期還出現胸痛現象,其中一次在「卡丁車賽車」中,不小心撞到牆壁,從此只要稍微運動就感到胸痛,赴醫院檢查後並無異狀,直到醫師進一步安排胸部X光檢查,確診為左側肋骨骨折所致。陳俊宇醫師表示,經給予止痛藥物後,患者胸痛症狀已明顯改善,後續追蹤骨折處也逐漸癒合。

治療病症關鍵 醫師:先了解胸痛病史

陳俊宇醫師說明,要確診胸痛前,了解病史為關鍵,除了藉由問診及身體檢查發現大部分問題,另外也需經由心電圖檢查或需視病症安排心臟超音波或抽血等進一步檢查,雖兒童胸痛較為常見,且多數屬於良性,但仍有少部分屬於危險的心因性胸痛,包括心肌病變、心臟發炎性疾病、瓣膜問題等較為嚴重的疾病,必須給予對應的處置與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出現胸痛合併心悸 應盡快就醫檢查

若發現孩子運動時出現胸痛合併心悸、會喘甚至昏厥等都應盡快就醫檢查,排除心因性胸痛的可能性。陳俊宇醫師強調,包括心電圖異常和遺傳性的家族心臟病史等患者也不能大意,建議門診進一步檢查,及早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能避免危及健康,影響日常生活。

你正成為兒童蛀牙的幫兇嗎? 「二要二不」遠離蛀牙

孩子蛀牙時不僅會造成牙齒疼,也可能影響到咀嚼、發音,甚至是恆齒發育,不得輕忽嚴重性!臺中慈濟醫院兒童牙科醫師莊孟勳指出,齲齒是學童常見的牙齒問題,許多家長或老師為了安撫孩子,往往藉由餅乾或糖果作為獎勵,但長期攝取糖類食物,不僅會增加身體負擔,更可能埋下兒童蛀牙的危險因子。

每次進食完就刷牙 有助避免口腔細菌滋生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指出,103年學年度學生齲齒盛行率是65.58%,在施行「校園口腔計畫」推廣潔牙、塗氟、漱口水使用的觀念後,108年學年度齲齒盛行率已下降到54.85%。莊孟勳醫師表示,除了基本的潔牙觀念,尤其糖是牙齒細菌的養分來源,一旦細菌吸收糖類養分後,就會產生酸性物質,進而導致蛀牙,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每次進食後都要記得刷牙,才避免口腔細菌滋生。

定期牙齒塗氟 保健口腔健康關鍵

莊孟勳醫師補充,牙齒塗氟也是保健口腔健康的關鍵,透過氟離子特性,能幫助孩童牙齒鈣化更完整,並同時降低牙齒細菌活性,達到預防蛀牙效果,通常大約6個月塗一次即可,除非是高蛀牙率的孩童,則建議增加塗氟次數,等待14歲後待乳牙全部都換成恆齒後,再依牙齒健康狀況,可以根據醫師建議塗氟保養牙齒。

養成「二要二不」習慣 助孩子擁有健康口腔

此外,家長可幫孩子養成「二要二不」口腔保健的好習慣。二要包括要勤刷牙,睡前、進食後都要刷牙以及定期接受口腔檢查並接塗氟,至於二不則是不傷害牙齒,少吃甜食,幼兒不含著奶瓶睡覺以及不要以口餵食,家長自己咀嚼後食物,不要餵食小孩。莊孟勳醫師呼籲,平時養成口腔保健的習慣,確實做好「二要二不」,就不怕蛀牙找上門。

眼科醫學會學術研討 發表兒童鏡片最新技術

眼科醫療日新月異,由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主導,高雄榮民總醫院主辦的眼科學術研討會,4月10日於高雄盛大舉行,現場匯集國內外醫藥產業發表最新醫藥技術。此次活動現場也展出有關兒童專用控制鏡片新技術,備受眼科醫療相關人員關注。

兒童近視問題嚴重 小六近視盛行率達70%

由於現今3C產品普及化,使用上常會造成眼睛負擔,台灣兒童接觸使用3C產品普遍,造成近視問題迅速攀升。衛福部國健署更於2017年,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的視力監測調查發現,幼兒園學童近視盛行率達9%,國小一年級學童數據更跳躍式攀升到19.8%,而小學二年級則成長到近40%,小六時更高達70%,顯示國內兒童近視問題已普遍化令人憂心。

圖片

兒童聰明鏡片 有助控制近視

此次發表技術,為根據香港理工大學及歐美知名研究機構多年來有關近視離焦理論研究,證實透過在視網膜上投射清晰影像同時,額外於視網膜前方投出影像,能做到控制近視的加深。

透過該技術理論基礎,香港理工大學與日本光學大廠所研發D.I.M.S技術鏡片,其近視離焦理論的特殊設計,能有效地減慢近視加深速度,而國外的EJO(Europe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也發表了長達三年的追蹤D.I.M.S技術鏡片成效,此鏡片的問世更被稱為「兒童聰明鏡片」目前已被廣泛用來控制近視度數的增加。

圖片

預防近視加深 家長注意孩童用眼習慣

針對兒童近視預防上,眼科醫師呼籲,現代人的眼睛在缺乏休息下,近視的比例自然有增無減。研究發現,只要每星期多花一小時進行近距離的活動。如看書、寫作業、玩手機平板等,近視風險就會增加2%。兒童近視的預防,家長應避免不良用眼習慣,同時陪養成幼兒良好用眼習慣。要讓孩子眼睛有適度休息、多戶外活動、養成良好閱讀姿勢,保持距離超過30公分以上都是必要的。

醫生也提醒,目前坊間在兒童近視問題上,常運用到相關的兒控鏡片產品,但根據法規需遵照眼科醫師處方箋使用,並要選擇已有國際期刊發表及臨床論文數據佐證,使用這類產品才會更加安心,切勿在未經醫師處方下驗配,而延誤可控制的黃金期。

水果健康拼命吃? 營養師揭兒童攝取原則

小杰的媽媽總是給孩子滿滿的水果當作點心,她認為天然的食物最健康,而且專家都說水果含有豐富的維他命和纖維,怎樣都比市售餅乾好處多多。因此每到點心時間,她總是開放水果吃到飽。但同時也有人跟他說,水果太甜了,吃多了會胖、會上癮,而且冷底(台語)的水果吃多了會拉肚子,要少吃,讓她很困惑,到底孩子可以怎麼吃水果呢?

水果可取代精緻零食 不宜飲用果汁易過量

國健局的孩童一日飲食建議量中,1至6歲兒童建議一日2份,國小兒童按照活動度不等,1至2年級建議一日2-3份、3至6年級則建議3-4份。營養師蘇妍臣表示,基本上在不影響正餐的情況下,水果量並未太多限制。水果可以取代精緻醣類、代替零食,但不能因此取代營養素的種類。孩童的胃容量有限,以咀嚼的方式吃較不容易過量。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為了省事給孩子喝果汁,除了水果中的纖維會被果汁機打斷,也容易過量。她舉例,一顆柳丁約榨出90ml的汁,但若喝下一大杯,3、400ml就會超過2顆180ml的份量。蘇妍臣提到,通常孩童蛀牙的原因並非水果太甜,而是琺瑯質受到酸性食物侵蝕,建議吃完高酸性水果、酸性食物刷牙漱口,以減少酸性食物腐蝕琺瑯質的機會。

西瓜含水、含糖量高 吃多超標且容易腹瀉

雖然水果營養豐富,但蘇妍臣也提醒盡量不要只吃某種特定水果,或一次太大量,因為每種水果的營養特色都不同,應該均衡攝取才有益。而西瓜吃多容易腹瀉,中醫稱之太冷,她解釋是因為西瓜含水量高,佔91~94%,其中每100公克含糖量約7~8克,幾乎為一杯七分糖飲料的含糖量,且一個飯碗大小的西瓜250公克,孩童容易沒節制,吃太多會造成瞬間糖水攝取量爆表。

蘇妍臣更進一步解釋,西瓜吃太多,腸胃道中的糖份形成「高滲透壓」的現象,細胞中的水分會被糖吸收且排出體外,引發腹瀉。這類型腹瀉容易發生在腸功能欠佳者身上,孩童腸胃道尚未成熟,就容易肚子痛。

過敏兒選擇應注意 過敏原不同應採減敏吃法

現代小孩每兩人中就有一人過敏,過敏兒在水果的選擇上應小心,奇異果、香蕉、芒果、鳳梨、哈密瓜、蘋果、番茄等,應採減敏吃法,一次少量適應後再緩慢加量,若發生過敏需向醫院求診。蘇妍臣提到,每個孩童過敏的水果不盡相同,要看原因再找出適當的水果。

長輩常會說芒果有毒,不要吃太多,她也解釋芒果常見的過敏原為間苯二酚和漆酚,其實不存在於果肉,而是樹枝上的白色汁液,因此芒果食用前應確實洗淨,避免接觸性皮膚炎。而芒果熱量高,1顆約280大卡,相當於1碗白飯,吃多會造成肥胖。

當季水果、顏色繽紛 以獲得複合式免疫力

有家長為了提升孩童的免疫力,一天給一顆奇異果,蘇妍臣則表示,其實漿果類也能提升免疫力,抗氧化能力也不錯;吃香蕉搭配足量水份還能幫助排便;木瓜維生素A含量高,可以維持上皮細胞的完整與免疫力,保護雙眼。她提醒,攝取原則應是多元、顏色繽紛,選擇當季盛產水果,深紅、深橘、深藍色也應均衡攝取,才能獲得複合式的免疫力。

害羞兒童不受歡迎? 父母陪伴溝通助改善

兒童節來了!家裡的孩子都好嗎?耶魯大學社會科學心理學的助理教授張博士(Cheung Hoi Shan)的一項研究發現,發展社交溝通技巧不只有詞彙,如果詞彙能力較少的害羞兒童,只要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中做出良好的反應,仍然能夠在同齡人中有良好的互動。

兒童害羞不憂心 慢慢練習社交力

過往研究發現,詞彙能力差的害羞兒童在同齡不太受歡迎,對此,該研究針對詞彙能力較低的害羞兒童很難與同齡孩童相處的觀點,提出相反的假設,探討164位在新加坡本地52至79個月大的學齡前兒童,調查擁有良好的詞彙和社交能力等外在因素,是否真的能讓害羞的兒童獲得更多人的喜愛,減少他們與同儕相處上的困難。

研究發現,如果沒有良好的社交溝通技巧的害羞兒童,雖有良好的詞彙量,卻不能額外帶來更多的加分效果。相反地,過去認為詞彙能力差兒童較不受喜歡,研究發現如果這些害羞的兒童不具備很多的詞彙量,但是只要能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中做出良好的反應,即便詞彙能力稍差,良好的溝通技巧能克服語言上的劣勢。

重視孩子社交能力 不只有單詞彙量

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許能讓兒童更容易與同伴互動。因此,過往有父母傾向於把重點放在增加孩子的詞彙量上,以此來提高孩子的語言和溝通能力。然而,研究發現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似乎更有助於提高害羞的兒童他們在同齡人中的好感。建議應更加重視社交能力,而不僅僅只是擴大詞彙量。

張博士提醒,父母可以不同情況下有意識地教授他們社交的溝通技巧,諸如眼神交流增進溝通能力和適應力,以便他們學習如何與同齡人更好地互動,儘管他們很害羞,但可以幫助他們發展良性的互動關係。

共同筆者還有新加坡國立大學藝術與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約翰·埃利奧特(John Elliott),該研究刊登在《英國發展心理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參考資料:

Building soci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shy children helps with peer likeability

小時候胖就是胖 兒童肥胖也會有三高

16歲的阿凱在同學之間食量顯得特別大,家長一直覺得男生「高高壯壯」也沒什麼不好,直到收到學校體檢報告,身高172公分、體重139.4公斤,BMI值已飆高到47.12 kg/m2,屬於極度肥胖,不但有三高還有脂肪肝的問題,現透過營養師規劃專屬飲食與生活計畫,體重穩定控制中。

BMI高達47 高中生罹三高、脂肪肝

阿凱的肝功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尿酸都偏高,腹部超音波顯示已有脂肪肝及纖維化,馬偕兒童醫院小兒胃腸科資深主治醫師楊俊仁表示,若不正視體重管理問題,不排除還有其他疾病的危險因子蓄勢待發。

兒童過重風險高 心血管疾病、癌症恐上門

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醫師表示,愈來愈多研究證實,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會增加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慢性疾病風險,甚至也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與學習。因此,家長應更重視孩子的體位管理,因為「小時候胖真的就是胖」,慢性病的危險因子增加,將形成一輩子的健康負擔。

依據WHO肥胖盛行率定義計算,我國5-19歲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為11.2%,在APEC亞洲國家中由第4名降至第5名。雖然整體排名有略為下降趨勢,但降幅太低,每十位兒童當中就有一人有肥胖問題。

兒科醫學會編兒童肥胖防治指引 臨床依據有共識

有鑑於此,2017年臺灣兒科醫學會承接國民健康署計畫案,以實證醫學的方式,編撰「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讓兒童過重與肥胖的預防及治療上,能有共同的依據及參考工具。指引內容涵蓋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流行病學與影響因素、肥胖與疾病之關係、臨床評估、治療概論、介入與預防策略等,並建立醫療院所兒童肥胖防治篩檢與處理流程。

健康體位維持法 健康吃、睡飽、動多

維持良好體位的生活建議為「健康吃、睡眠足、運動多」。對於體位達到肥胖、尤其是極度肥胖的兒童,建議要就醫進行專業評估。當較大的孩子自己對體重有疑慮或是家人帶著孩子就醫時,應給予支持與鼓勵,並由兒科醫師給予協助。

第一步評估體位及危險因子,包含飲食、運動等行為及態度,有無家族或基因之危險因素,並藉由身體檢查了解是否有潛在疾病。第二步評估是否併發代謝異常,依相關的危險因素,決定是否安排進一步的血液檢查,例如飯前血糖、血脂、肝功能等。第三步進行階段式治療與轉介。

國民健康署特別建置「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可以快速計算並檢定體位。當BMI超過該年齡層的95百分位以上時,即為肥胖,建議兒童應有量身高體重及計算BMI的習慣,面對肥胖已是全球性的「疾病」,有體位管理問題的孩子,愈早接受專業治療與定期追蹤,愈能免於疾病的威脅。

相關網址:

※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3792

※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https://km.hpa.gov.tw/ChildBMI/ChildBMI.html

※兒童與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2&pid=9547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