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銀髮生活

樂齡銀髮族 老人須防跌!

老人最怕跌倒,今年一月,台泥董事長辜成允不慎跌倒過世,震驚各界!年長者跌倒容易造成失能甚至死亡,因此防跌已經成為目前醫界努力的方向。跌倒時應如何自救,儼然成為社會新課題;因此,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將健體防跌課程帶入社區,希望藉由此項服務,擴展長照2.0服務項目,提升對年長者的照護。

以社區為基礎建立樂齡新視窗

根據統計,105年台南市長期照顧需求人數為57,632人,其中安南區老人人口數18,394人,長期照顧需求人數則達4,492人。安南醫院為提供適切、可近的照護模式,以社區為基礎,建立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服務體系,除能維持、增進失能長者健康與生活品質,更能延長國人健康平均餘命。

安南醫院推防跌 讓銀髮族享自主能力

安南醫院行政副院長陳鴻文表示,目前在醫療服務日益精進外,在社區的健康營造工作上亦不遺餘力,提供環境讓年長者有尊嚴的成功老化。除了透過防跌計畫,讓長輩具自主能力,並 能預防社區衰弱老人成為被照顧者,以及增進輕、中度失能者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醫院結合社區資源 有效達在地老化目標

安和里長吳武當與安和社區關懷據點韓明蓉隊長指出,安南醫院結合在地資源,服務在地及鄰近社區衰弱、輕及中度失智失能的長者。在發生失能前,或已有衰弱現象時,提供活潑、有趣且具實證應用或本土研發的照護方案,預防失能、失智的發生及延緩惡化,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達到在地老化的目標。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老人比小孩多 長輩誰來照顧?

國內老年人口首度超越小孩,隨著人口老化腳步加速,越來越多老年人沒人可照顧,連基本的食衣住行育樂需求,都出現問題。專家指出,以台北市為例,房價貴、租金高,老人安養機構一家家關門,國家需要更多資源提供長者照顧。

2020年 台北市進入超高齡社會

根據台北市民政局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台北市總人口數約268萬人,65歲以上年長者將近43萬人,老年人口比率高達15.98%,位居六都之冠。台灣師範大學學務長兼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教授張少熙指出,目前老年人口已超過14歲以下兒童,且青年人口不斷遷出,預估再過3年,到了2020年,台北市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老人欠缺關懷、陪伴 影響身心健康

張少熙教授表示,台北市平均每5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大部分的老年人即使與家人同住,但白天小孩都去上班、上課,午餐都必須自己解決,長久下來,可能營養不足;另外,許多老年人經常足不出戶,雖然有生活自理能力,但長期欠缺關懷與陪伴,對身心健康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老少共餐、共學 雙方都受惠

高齡與少子化社會來臨,張少熙教授期望,各界提供長者相關照顧資源,例如該校設置「銀齡樂活據點」,讓學生參與長者服務,透過共餐、共學的互動方式,增進長者的身心健康,同時讓年輕人能夠參與社會實踐,成為具備人文涵養、社會關懷的公民;未來也將規劃長者成為環境志工,讓社區長者能夠照顧環境、回饋環境,達到活躍老化的目標。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出賣爺奶?! 樂活老年「心」開始

網路上不時可見到老人家與家人間的有趣互動,例如感動人心的老夏爺爺與脆鵝奶奶的愛情故事、教阿弟阿妹煮菜的Youtuber快樂嬤,若非後輩「出賣」分享,也看不到這些長輩的可愛樣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舉辦「樂活老年,心開始」攝影比賽,邀請市民朋友用心與相機一同來「出賣」長者,前三名得獎者還有千元商品禮券,即日起徵件至10月1日截止。

北市攝影比賽 邀你一起「出賣」爺奶

為增進民眾對長者心理健康關注,臺北市衛生局舉辦此次攝影比賽,以「長者參與社區活動」為攝影競賽主題號召市民朋友,透過鏡頭為長者留下參與活動、充滿熱情活力的過程紀錄,「出賣」長者的不同面貌。

此次攝影競賽將會依畫面呈現出之視覺美感、情境構圖及主題契合度進行評選,入選的作品除了獲得獎狀乙紙,第一名可獲得9,000元等值禮券,第二名6,000元等值禮券,第三名4,000元等值禮券,另有佳作3名,可獲得1,500元等值禮券。

提升銀髮族人際關係互動 有效降低憂鬱與失智

除此之外,國內外研究調查皆顯示,缺乏人際關係互動的長者,得到憂鬱症及失智症的機率較高。若能鼓勵長者穩定外出參與各項休閒活動或聚會,透過人際互動的回饋刺激大腦、減緩退化,對長者的身心健康、生活滿意度均有正向影響。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今年度除與老人服務中心合作,更擴大與臺北市十二區運動中心、共餐據點合作身心健康講座,積極提供長者走出室外、參與社區活動、人際交流之機會。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高齡急診整合團隊 翻轉衰弱症老翁人生

一名75歲老翁,因全身無力就醫急診,醫師進行急診高齡評估量表和衰弱評估量表後,發現老翁有衰弱症,進一步檢查還發現有甲狀腺低下問題,出院後給予甲狀腺激素補充;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兼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黃建程指出,將老翁轉至老年醫學科門診,評估衰弱症,發現老翁有運動不足以及多重藥物等問題,所幸經藥物調整和運動教育,兩周後老翁已可從坐輪椅到自行走路看診。

整合跨部科單位 提供高齡者完整照護

台灣社會進入逐漸老化階段,預計2025年老年人口比例會上升至20%,形成超高齡社會,其中急診就成為最關鍵的緊急醫療資源;黃建程醫師表示,但當前急診環境並不友善,加上高齡長者跨科病症的複雜問題較無周全性,因此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結合護理部、老年醫學科、全人醫療科、緩和醫療中心等跨部科單位,去年中成立奇美高齡急診整合團隊,可望能提升高齡照護品質。

急診高齡評估量表 國際期刊發表

奇美高齡急診整合團隊提供五項品質改善,包括發展急診高齡評估量表、全面性評估病人身心靈、社會和家庭等狀況,希望能在急診先篩選出高齡病人的各種問題,再轉介至適合門診,減少資療資源浪費問題;黃建程醫師指出,目前急診高齡評估量表也於今年七月,發表於國際科技期刊引用文獻資料庫中的美國急診醫學雜誌,成為全球急診參考。

急診高齡友善志工 得與高齡者多點關懷

奇美高齡急診整合團隊也率先於急診室篩檢有衰弱的高齡長者,藉由及早轉介治療,幫助提高高齡長者自主功能,也能減少家人負擔;以及提供專業訓練後的急診高齡友善志工,給予急診高齡患者多點關懷,並且增添各種高齡輔助器具,改造高齡急診親善環境,最後則是率先特別設立急診安寧室,提供高齡的臨終病人與家屬能有寧靜陪伴的獨立空間。

高齡急診整合團隊 翻轉急診刻版印象 

黃建程醫師強調,相信善待現在的高齡長者,就是善待未來的自己,期盼透過奇美高齡急診整合團隊的努力,能為台灣急診提升高齡照護品質,也能翻轉過去外界對於急診的刻版印象。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惠光推廣導盲犬體適能 強化中老年犬肌耐力

狗狗也有中年危機? 專家指導體適能訓練抗老回春

和人們一樣,人類最忠實的夥伴毛小孩們,也同樣會邁入中高齡,面對機能退化的挑戰,而且狗狗的老化速度,甚至比我們更快。為了讓肩負守護視障朋友生活的導盲犬們能在最佳狀態,惠光導盲犬學校與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黃慧璧教授,特別針對中老年狗,量身推出一套強化肌力的體適能訓練教材,透過主人與狗狗的簡單互動,幫助狗狗們也能鍛鍊核心肌群,常保軟Q與健康。

導盲犬培養不易 保養、復健雙管齊下

8月5日是惠光建校26週年校慶,惠光導盲犬學校陳雅芳秘書長表示,校方長期以來致力於導盲犬本土培育,並免費提供導盲犬予視障朋友使用。如何確保服勤的狗狗身體狀態良好,能負荷成為視障朋友眼睛的重任,非常重要,尤其是中高齡導盲犬的保養問題,更需要與每日相處的視障朋友及收養家庭一起努力。

陳秘書長指出,一般狗狗在八到十歲時會開始有老化現象;合格導盲犬需要2~3年才能完成訓練,為確保犬隻的健康狀況,當導盲犬7歲後就會加入「眼科及心臟的專科檢查」,以判斷狗狗是否能繼續勝任勤務。

由於導盲犬在步入中高齡後可能會衍生許多健康需求,在台灣拜耳公司的協助下,惠光導盲犬學校特別邀請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黃慧璧醫師,針對現役與退役導盲犬身體狀況的差異,來設計體適能訓練項目。

現役犬重按摩伸展 退役犬練心肺與肌耐力

黃慧璧教授說明,對於現役犬來說,由於工作需配戴導盲鞍,前肢負重較大,肌肉也容易緊繃,因此需要主人一週至少為牠們的肩膀、上手臂、手肘等處,做四次的按摩與伸展,以減少關節疼痛;而適當的伸展運動,則能幫助狗狗改善肌肉彈性與僵硬的肢體放鬆。

對退役犬而言,由於邁入老化階段,常出現髖關節、肌肉萎縮無力等後肢疾病。針對此現象,黃教授指出,除了接受醫院各項物理治療外,可儘早協助狗狗進行居家復健運動來強化核心肌群。

體適能訓練除了能改善老年動物的關節炎問題,強化其心肺、肌耐力,避免肌肉萎縮加速老化,還能舒緩因情緒導致的行為問題,預防並提早發現神經系統問題等,好處不勝枚舉。黃教授提醒,當狗狗站立或走路時身體姿勢或行為改變,就有可能是因為骨關節肌肉韌帶的病痛,需要接受獸醫專業的評估與診治。

在專業教授的帶領下,有26位惠光家族成員以及學校的訓練師於現場學習,直接在〝毛夥伴〞身上練習〝按摩舒壓〞,學習為導盲犬做伸展按摩,現場視障朋友們認真用心,狗狗們都閉眼享受,露出舒服的表情。「很開心今天有這個機會,學習如何替狗狗按摩、舒緩疲勞,來回饋牠平時的辛勞。」導盲犬的使用者孫小姐如此說道。

守護開路天使 你我均有責

惠光導盲犬學校陳雅芳秘書長表示,目前排隊申請導盲犬的視障朋友有26名之多,然而今年下半年預計僅有2~3隻導盲犬結訓,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因為培養一隻合格導盲犬,需費時尋覓合適且願意配合訓練的寄養家庭外,還要上學校進行專業完整的課程訓練,整體時程至少需要2年。

長期投入導盲犬健康維護的台灣拜耳股份有限公司,呼籲大眾善待這群開路天使,更邀請民眾申請寄養家庭,成為培育導盲犬的搖籃推手,一同用行動為視障朋友與導盲犬盡一份心力。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缺維生素B12 恐罹老人肌少症

現代人越來越長壽,全球面臨老化衝擊!近年來,各國開始重視肌少症議題,國外最新研究發現,老人肌少症可能與維生素B12缺乏有關係。營養師李婉萍建議,老年人應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及維生素B12,例如鮭魚就是不錯的選擇,尤其肉質細緻軟嫩,且富含Omega-3,非常適合老年人食用。

肌少症老年人 缺維生素B12

此研究,針對403名老年人進行評估,包括行走速度及手握力測試,並記錄骨骼肌質量,進一步分析血中維生素B12含量,結果發現,維生素B12含量小於400 pg /mL的老年人,高達3成有衰弱症、肌少症的問題。成果已刊登於《實驗老年醫學》期刊(Experimen Gerontology)。

肌少症問題 隨著年齡增加增多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國內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9%,平均每10名老年人中就有1人有肌少症;80歲以上高齡長者,肌少症盛行率增加至15%,平均每7名高齡老年人中,就有1人有肌少症。

50歲後 肌肉每年流失逾1

營養師李婉萍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會逐漸流失,據統計,50歲以後每年肌肉量會減1-2%,所謂的肌少症是指肌肉減少,造成骨骼肌質量以及強度逐漸流失,患者容易走路變慢、跌倒,甚至增加死亡的風險。

預防肌少症 補充蛋白質、維生素B12

李婉萍營養師強調,預防肌少症應從飲食著手,建議老年人每公斤體重可攝取1.2-1.5公克的蛋白質;不過,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有牙口不好的問題,可優先選擇魚肉,以鮭魚為例,每100公克富含20公克蛋白質,雖然與雞肉的蛋白質含量相當,但維生素B12的含量,遠高於雞肉12倍以上,且油脂豐富、肉質較細緻,更適合老年人食用。

 

老人跌倒恐送命! 預防肌少症有方法

據統計,每年跌倒死亡人數約300多人,其中65歲以上超過4成,是老年人事故傷害第2大死因。醫師指出,老年人容易跌倒與肌力不足有很大的關係,尤其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死亡率高達20%以上,而總死亡率更高於一般老年人2.41倍。

50歲後 肌肉加速流失

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林鉅勝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逐漸流失,年齡超過50歲,肌肉更加速流失。根據診間觀察發現,有許多老年人走路緩慢、常跌坐於椅子,都是因為肌肉量不夠、肌力不足,也就是所謂的「肌少症」。

每10名老人 1人有肌少症

據統計,平均每10名老人,就有1人罹患肌少症。肌少症是一種症候群,由許多因素所造成,包括罹患心肺肝腎疾病、免疫風濕疾病、營養不足、活動力差、久坐等都是高危險族群。

行走速度+握力 評估肌少症

目前國際針對肌少症的定義為:行走速度每秒低於0.8公尺,或是男性握力少於26公斤、女性少於18公斤,就可能罹患肌少症。透過身體組成評估、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可進一步測量身體肌肉含量。

肌少症患者 死亡風險高2.41倍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罹患肌少症容易失能,總死亡率高出2.41倍,可能原因有新陳代謝、心肺功能、免疫力降低等;且肌少症患者容易走路不穩而跌倒,若是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死亡率可高達20%以上。

阻力運動+蛋白質飲食 預防肌少症

如何預防肌少症呢?林鉅勝認為,從年輕就要開始「存肌肉本」,中年「維持肌肉量」,老年人「減少肌肉流失」,建議從運動及飲食方面著手,包括多做阻力運動、多吃蛋白質食物,兩者同時進行,效益才能加乘。

補充特殊胺基酸 有助肌肉生成

林鉅勝醫師建議,老年人平時可將寶特瓶裝水,抬舉雙臂訓練肌力,或是騎健身車、飛輪車訓練腿部;飲食應吃魚肉豆蛋奶食物,每公斤體重要攝取1.2至1.5的蛋白質。若是牙口不好者,可選擇補充白胺酸、精胺酸等特殊胺基酸,幫助肌肉生成,坊間有小包裝、好攜帶的營養品,只要用水沖泡就能飲用。另外,記得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對骨頭、肌肉生成同樣都有幫助。

降低老人發生跌倒 醫師提醒要點

老年人應要定期檢查視力、血壓及血糖;另外,保持家中充足的燈光照明,以及地板整潔無障礙物,都能降低發生跌倒的風險。(林鉅勝 -台中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2成老人有身心症 只有3%求助醫療

老人身心症 照顧者就這麼「伴」!

依據家庭照顧者總會從2010年至2015年的統計,家人不堪長期照顧壓力,進而傷害被照顧者的新聞事件就有40件,每一個案例背後都是悲傷的家庭,都有著一段令人不忍且感傷的故事。台安醫院身心科醫師許正典指出,研究顯示,20%的老人有身心症(Geriatric PsychoSomatic Disorders, GPSDs),但只有3%求助於精神科身心醫療。老人身心症中有12%為憂鬱症,10%為焦慮症,5%為神經退化症,1%為躁鬱症,多數皆有合併飲食、睡眠、行動與操作運用障礙。

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隨著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WHO所定義的「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人口將達20%),在高齡化、少子女化的浪潮之下,相信照顧者的壓力會逐漸增大,類似的事件也會層出不窮,甚至會更多。

陪伴不只是待在身邊

家庭照顧者在照顧老人家時,倘若能夠掌握更多老化與退化的身心知識,就不會再惶恐不安。許正典醫師指出,因為「陪伴」不只是待在身邊就好,「陪伴」若是做得好,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便有良好交流,長輩即便身體漸漸老化,心靈卻可常保活力和健康。

正確理解長輩就是最棒的照護

許正典醫師表示,常聽到的「喘息」,所見到的都是照顧者照顧得很「喘」,卻都沒有休「息」,家庭照顧者亟需他人的支援,照顧者自己的觀念也需要翻轉。照顧家人,也要學著如何照顧自己。千萬不必以太嚴苛的標準看待自己的照顧品質,只要正確理解長輩,輔以有心用心,就是最棒的照護成果。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