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銀髮生活

老人易骨折骨鬆 竟與白內障有關

花蓮慈院最近的研究發現,患有白內障的民眾,因為看不清楚,相較於常人,更容易跌倒,白內障與骨折、骨質疏鬆習習相關。這篇研究論文獲得美國老年醫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之官方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刊登。

罹患白內障活動力差 骨折風險高

黃暉凱醫師指出,他在門診時遇到一位病人不只頭部包紮、手上也打著石膏,經詢問得知病人是因為白內障看不清楚,踢到地上物品而跌倒。骨質疏鬆或骨折可能與白內障有關連?黃暉凱醫師說,他在居家醫療的經驗,也發現視力模糊的病人,活動力下降很多,因此開始探查相關文獻資料,並著手研究。

何明山醫師指出,他也常在門診時遇到患有白內障的病人,因為視線模糊,為避免產生意外傷害,逐漸減少戶外活動,導致紫外線、維他命D攝取不足,造成骨質疏鬆。

眼睛退化或變形 易罹患白內障

花蓮慈院眼科醫師何明山表示,隨著年紀越來越來大,眼睛水晶體會慢慢變形,就像是相機鏡頭起霧看不清楚,而水晶體經過紫外線照射,經年累月也會產生白內障。另外,眼睛受過傷、常使用3C產品、高度近視等,都是白內障的高風險群,病人初期的症狀是會怕光,如果有以上症狀,建議到找眼科醫師診治。

黃暉凱醫師針對健保資料庫十萬筆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病患罹患白內障,骨質疏鬆及骨折風險比常人上升將近3成,也發現白內障的患者若沒有接受手術治療,骨質疏鬆或骨折風險提高到7成。

50歲以上骨質疏鬆高 醫師籲骨質檢查

根據臺灣的眼疾流行病學研究,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的白內障盛行率約為60%,也就是說每兩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就有一位患有白內障。另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也發現,五十歲以上民眾,男性骨質疏鬆的比例超過2成,女性接近4成。

黃暉凱醫師說,長者隨著年齡增加,骨質密度下降,骨質疏鬆症造成骨折的危險性會大幅提高,而骨折導致老年人顯著的失能、罹患退化性疾病增加之外,甚至也會提高死亡率。醫師也提醒白內障的長者,應積極接受治療,同時到醫院檢查骨質密度,及時介入治療,預防骨質疏鬆及骨折的產生。

咳嗽、手麻揪肺癌 「免疫療法」助七旬翁重生

別小看咳嗽!一名年約70歲的老翁,剛退休就發現久咳不癒、手麻手脹的症狀,檢查發現肺尖部位有一顆腫瘤,且癌細胞已擴散侵犯局部淋巴結,屬於晚期肺癌,無法動手術,化療也無法控制惡化,遂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免疫療法」,迄今一年多,治療效果穩定,生活也與過去無異,開心譜寫「人生七十一條龍」的新篇章。

久咳不癒逾2周 恐是肺癌警訊

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表示,冬季日夜溫差大,是容易感冒的季節,但「久咳不癒」是肺癌的典型症狀之一,民眾如果有咳嗽症狀持續超過2星期的情況,應提高警覺,盡快找專科醫師做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和治療。

標靶孤兒採化療免疫療法 合併或單一治療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肺癌已連續8年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每年死亡人數超過9千人,臨床統計約有80%錯失早期診斷的時機,無法手術,只能靠藥物治療。

目前臨床將晚期肺癌治療分為兩大族群。一是表皮生長因子突變者,應直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一旦失效,再嘗試化學治療和免疫療法。另一族群則是俗稱的「標靶孤兒」,因表皮生長因子未見突變,標靶治療恐沒有成效,建議一線直接使用化學治療或搭配免疫療法,二線則可單獨使用免疫療法或化療,或者搭配使用。

抗癌生力軍免疫療法 副作用低延長存活期

化療與標靶治療的原理相同,都是直接針對腫瘤細胞做治療,屬於「暫時抑制」,不僅有抗藥性、停藥後復發機率高的疑慮,化療副作用也常是患者向癌症投降的主因之一。

而近年新加入治療行列的「免疫療法」,則採取不同的抗癌策略,先催化免疫系統,訓練免疫細胞正確辨識癌細胞,再進行殲滅,毒性和副作用相較化療明顯更低,可以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並延長整體存活時間。

馮盈勳醫師指出,免疫藥物是開啟免疫系統的鑰匙,研究發現,免疫療法一旦產生反應,不管是完全反應或部分反應,效果在停藥後仍會持續,因此使用前會評估是否需要先做PD-L1生物標誌的檢測,但醫師提醒此檢測並「不是絕對需要」;為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實際的治療策略,還是需由醫師綜合評估病患的肺癌類型,以及整體病況後再決定,以免患者錯失任何治療機會。

失智症不孤獨 關懷專線做靠山

「失智症」是許多有年邁長輩家庭的隱憂,除了過去大眾認知的老人家失智外,患病年齡甚至有下降趨勢,全球更是平均每 3 秒鐘就新增 1 名案例。為幫助失智症患者及照護家庭能,衛生福利部與台灣失智症協會合作,提供「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以「失智時,我幫您」為口號,提供一天 12 小時的諮詢服務,並邀請曾飾演失智者的知名藝人謝祖武擔任失智友善大使,期望能幫助照護家庭擁有更多資源,積極面對困難,並提昇失智者及家屬生活品質。

5 年間增加 4 倍使用 失智症相關洽詢頻繁

台灣失智症協會賴德仁理事長表示,失智症關懷專線服務,是由社工及護理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員提供諮詢服務,已有 10 年以上歷史,在 5 年間成長了 4 倍的使用頻率,顯示需求量增加。目前專線的服務由一日 8 小時延長至 12 小時,在平日周間的上午 9 點至晚上9點提供服務,成為照顧者支持服務網絡中的重要一環。

賴德仁進一步說明,民眾撥打專線尋求幫助不外乎三大面向:就醫、照顧以及資源。求助於何種科別?失智者不願就醫如何解決?照護者壓力過大如何處理?什麼樣的福利補助可以申請等等?顯示出民眾對於失智症有諸多不同面向的疑惑,線上的專業諮詢創造出很大的協助。

85 萬個家庭受衝擊 盼更多資源挹注

擔任失智友善大使的謝祖武,曾在戲劇節目中飾演失智者,感觸良多。他表示,自己在飾演角色前多次到相關機構拜訪、觀察患者行為,加上自己的母親也是失智者,讓他有機會學習揣摩。謝祖武說明,失智者的照顧相當辛苦,呼籲大眾在面對失智者要拿出更大耐心,也希望各界投入更多資源,一起陪伴相同經驗的家庭。

目前,台灣估計在 2060 年可能突破 85 萬名患者,每一個失智者的背後都代表著一個家庭,對每個家庭而言都會產生巨大的衝擊。提醒民眾,務必向相關單位尋求協助,方能提升失智者及照護者的生活品質。

長輩行動障礙危害多! 勤動吃好降風險

高齡長輩嚴重骨折 運動治療返樂活 高齡 86 歲的宋奶奶,在 4 年前因為一次摔傷,左邊髖部骨折進行手術,爾後每天補充鈣片,希望藉此強化骨質。但在今年 6 月,宋奶奶到九份旅遊,因不慎二度跌倒,緊急送醫確診為「行動障礙症候群」,需要由輪椅輔助,並臥床休息。性格開朗的宋奶奶,希望自己能夠早日恢復輕快步伐,因此積極藉由運動治療輔助,不到 3 個月的期間便不需要坐臥輪椅,回到自由行動的樂活狀態。 不僅骨質疏鬆危險 肥胖也須注意「行動障礙症候群」 「行動障礙症候群」是近 2 年提出的新興詞彙,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陳芳萍理事長表示,由於醫界逐漸關注,骨質疏鬆症不單單是骨折的唯一元凶,進一步研究發現,有六大症狀都容易造成骨折,進而產生更大危害;其中除了骨質疏鬆症外,包含:肌少症、關節炎、握力不足、容易跌倒及肥胖;若是有三項症狀,就為行動障礙症候群患者,骨折的風險相較於正常人高於五成以上。 補品攝取加運動 雙重應對成防治關鍵 針對行動障礙後群的防制,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陳榮福主任提到,在各界積極呼籲補鈣的衛教宣導下,民眾補充鈣質的比例雖有明顯提升,但仍有近 9 成年長者是行動障礙症候群高危險群。事實上,鈣質的吸收要有維他命 D 共同支持,但除了攝取充足鈣質及維他命 D 外,必須配合運動才是關鍵。 環狀運動效果強 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習慣 陳榮福表示,藉由增進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訓練骨骼與肌力的阻抗運動,以及舒緩肌肉的伸展運動三個階段,每週 3 次、每次約 30 分鐘的環狀運動訓練。經由至少 3 個月的訓練期,除了行動能力有明顯改善之外,針對糖尿病患者,糖化血色素更有下降趨勢,是相當有助益的運動防治法。陳榮福提醒,預防行動障礙症候群的兩大重點,即為飲食及運動,除了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也要注意均衡飲食,並攝取優質蛋白質,才能達到最佳效益。

七旬阿嬤頭痛、嗜睡 原來大腦長2顆動脈瘤!

一名70歲阿嬤原本四肢健全、活動自如。有一天突然頭痛、腰痛,持續兩、三天後開始嗜睡,人一直不太清醒,家人感覺不對勁,就趕快帶阿嬤去急診就醫。醫師替她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掃描,但沒有看到明顯顱內出血。這可能因出血已經三天,造成出血在電腦斷層中不明顯。在高度懷疑病人有蜘蛛膜下腔出血下,醫師幫她做腰椎穿刺,發現脊髓液呈黃紅色,代表有顱內出血並流入脊椎的蜘蛛膜下腔。進一步腦部血管電腦斷層掃描顯示,這位阿嬤的腦部左側動脈竟長了兩顆動脈瘤,證實了阿嬤是因為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導致這些症狀。

這位阿嬤的主治醫師是亞東紀念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游健生,游醫師及腦血管疾病圑隊趕緊為她動手術夾閉所有動脈瘤。後續治療過程中出現蜘蛛膜下腔出血後常見的合併症:水腦症。經過引流手術治療後,水腦現象大為緩解,阿嬤發病時整天臥床,治療後已經可以行走,術後狀況良好。

顱內動脈瘤破裂 死亡率30%-50%

游健生醫師表示,動脈瘤就好像大腦中的「不定時炸彈」,彷彿一顆水球,隨著體積擴大,血管壁會越來越薄、很容易破,動脈瘤一破,很常引起蜘蛛膜下腔出血,死亡率達30%-50%。一般動脈瘤都只有一顆,即使長了兩顆,也多半出現於不同側,像上述70歲病患,大腦同側血管長出兩顆動脈瘤的情況非常少見。

動脈瘤破裂時,典型症狀則是劇烈頭痛,也有患者因出血導致腦部不正常放電而產生癲癇。游健生醫師指出,當有癲癇症狀,就得使用抗癲癇藥物,以免癲癇持續傷害大腦細胞,越快治療,越能避免病情惡化。

圖片

治療顱內動脈瘤 後續追蹤很重要

目前治療已破裂之顱內動脈瘤的方式包括「顯微手術鉗夾」和「微創血管內栓塞」兩種。顯微手術鉗夾是以動脈瘤夾子將血管和動脈瘤連結之處夾住,讓血液無法再流進動脈瘤,危機就會解除,復發率較低;微創血管內栓塞則是用線圈將動脈瘤填塞,達到封閉動脈瘤的效果。但如果線圈填塞較鬆,血流一直往動脈瘤沖刷,線圈就可能被推往動脈瘤內,引起動脈瘤復發。因此後續追蹤非常重要。

此外,也有部份患者在接受動脈瘤治療後產生癲癇、水腦、血管痙攣等併發症,以癲癇來說,約16%-20%的患者術後會產生癲癇症狀,只要使用抗癲癇藥物,便能大幅改善症狀。

游健生醫師也提醒,隨著健康檢查的普及,越來越多顱內動脈瘤在未破裂前被發現,動脈瘤患者應盡快尋求專業醫療意見。除此,平常也要做好血壓控制、避免抽菸,減低破裂機會。以免動脈瘤破裂,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銀髮巨浪來襲! 「高齡友善衛生所」啟動

107年3月底統計,我國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4%,正式步入世界衛生組織所稱的「高齡社會」,而目前全國368個鄉鎮市區有高達2成的鄉鎮市老年人口比例超過20%,率先邁入「超高齡社會」。

衛生所體貼長輩 高齡化調整服務

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希望透過偕同各縣市衛生局一起推動「高齡友善衛生所」,以有系統地檢視,幫忙衛生所服務改造,對長輩在地安養與健康老化盡一份實際的力量。

彰化縣二水鄉衛生所主任陳宏賓指出,二水鄉老人人口已超過22%,衛生所一開門進來的都是老人家,除了看病也把預防衰弱及失能融入整個服務,從評估、營養及運動幫忙長輩都能活得久、活得好。二水鄉衛生所甚至在衛生所內設置了不老健身房,並由彰化縣衛生局聘用運動指導員下鄉服務,目前每天都至少有20位長輩前來運動。

高齡友善衛生所 軟硬體雙語服務

高齡友善衛生所是在高齡化的時代,適當調整過去衛生所服務模式,從軟硬體雙管齊下進行改造,讓長輩使用服務更便利。同時為使外籍照顧者能充分了解照顧方式,除了準備外語衛教本,更有衛生所延攬外籍照顧者擔任服務志工,協助外語即時翻譯服務。

高齡友善衛生所還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讓服務衛生所同仁及志工,透過高齡體驗與教育訓練讓同仁「知老、敬老」,並在環境上強化噪音、溫度等監測,除了服務長輩之外,也讓員工每天上班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

推動認證制度 全人照護擴大服務

自101年起國健署開始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截至今年8月已有469家機構通過認證,其中有216家衛生所,通過認證的衛生所占所有衛生所58%。

長者是社會寶貴的資產,國健署積極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為臺灣高齡照護鋪設基石,期待健康照護體系以全人照護為原則,結合跨域服務,提供健康促進、疾病管理與復健照護的完整模式,妥善利用與長者頻繁接觸的機會,成為增進長者健康與尊嚴的重要守護者。

中老年白內障問題不可忽視 視力不好易跌倒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顯示,全台55歲以上眼疾門診人數近234萬人,其中白內障晶體門診約97萬人,佔求診的40%左右,顯示普遍中老年民眾視力品質深受白內障影響。眼科診所院長林鴻源表示,老年人如果行動比較不方便,有時候腳比較不穩,視力如果不好,也很容易影響上下樓梯的行動而容易跌倒。

新一代飛秒白內障結合AI人工智慧 手術成功率高達99%

飛秒白內障手術,是一種結合醫學與先進人工智慧的高精準科技,可以減少人為誤差,除了能在術前精確定位,其即時影像還可同步監控手術狀況,提供安全技術與優質的視力品質。

眼科診所總院長林丕容指出,現在白內障手術成功率已經幾乎都在99.9%以上,從2009年至今,國際上使用飛秒白內障的經驗全球已有一百多萬例。

幼時高燒可能導致視神經受損 需特別注意

案例吳媽媽小時候因高燒影響視神經發育,導致雙眼近視逾千度,連人臉都看不清,一直以為世界就是灰暗的。在三年前,突然看不見任何事物,經檢查後得知同時罹患黃斑部病變及白內障。吳媽媽說,有一天發現自己眼睛怎麼突然看不清,原來是兩個眼睛全部都被白內障包覆了,甚至導致了黃斑部病變。

飛秒白內障新科技 較安全、患者接受度高

國外專家表示,飛秒白內障從2009年推出,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逾100萬實例,在台灣也已有約近30,000個案例,而新型Z8飛秒雷射能增進微創白內障手術的安全性與術後視力,是目前國內外趨近成熟的新技術,同時因較安全,成為多數患者都可接受的新型治療方式。

白內障應及早治療 拖延時間過長恐失明

林丕容醫師呼籲,白內障應及早治療,拖延的時間過長,可能術後不佳、甚至造成失明的後果。

府城推「三好一巧」飲食 長者健康防老化

近日推廣長者執行「三好一巧」健康均衡飲食,鼓勵長者依循「吃的下」、「吃的夠」、「吃的對」及「吃的巧」的飲食策略,能使長者能延緩老化、大眾能獲得均衡營養。

發揮專業結合創意 加強長者營養概念

活動推廣開始,針對一群來自七股區樹林里共餐據點共餐長輩,平均年齡85歲,大多不識字,最年長的98歲。執行過程中也運用臺灣版迷你營養評估量表(MNA)進行評估,該據點篩檢出4位長者有營養不良的風險(營養不良指標值介於17分~23.5分)。

為讓長者更有興趣參與,營養師除發揮專業,也結合創意來克服這些困難,利用了圖卡、桌遊、趣味競賽、連連看、圈圈看、秤斤論兩、阿嬤手路菜教案及台南市針對長者開發出來的樂齡飲食1-6口訣等,用最簡單的方式,提供趣味又寓教於樂的遊戲來加強長者對營養的概念。

個人營養諮詢 食譜教案有一套

對增加長者肌耐力及吞嚥能力方面,於每堂課上課前,輪流播放長者運動操及健口操,除了給予他們營養知識及充分的營養餐,還能達到增加肌肉量,減緩肌少症與增加臉頰舌根的訓練,讓長者吃得下、吃得夠。並且在課程結束後,依長者個別需求提供個人的營養諮詢服務。

活動讓長輩們釐清飲食觀念,也是最大的收穫。不僅用心的評估當地長者營養狀況、生活習慣、認知水平,也持續用在地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式給予長者基礎營養知識,並期盼漸進式的改善飲食習慣。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