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飲食須知

味精綜合症

味精綜合症,又多稱為中國餐館綜合症(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是一個集合的症狀,是有些人當吃中餐後的經驗。在中菜處理,多下食品添加劑'稱為味精(MSG)",但還沒有被證明這物質真的對人體有害。

事源

在1968年,一系列的報告描述有些人形容吃中餐後有不適的現象。據報導,中餐館多採用味精而導致這些症狀,但隨後的許多研究都多數未能顯示出某種聯繫味精的症狀。為此,味精仍繼續用於一些飯菜中。不過,可能有些人特別敏感,食品添加劑,味精是化學性質類似在大腦中一個最重要的神經遞質,谷氨酸。

症狀

  • 頭痛
  • 輕瀉
  • 胸痛
  • 口部周圍有麻木或焚燒感
  • 面部腫脹或有壓力感
  • 出汗
  • 也有呼吸不暢感

治療

  • 大多數情況下,如頭痛或輕瀉,不需要治療。
  • 其他有可能危及生命的症狀,需要立即就醫。
foodno1-signoff

 

 

美味綜合症

美味綜合症是由於短時間內食用了大量的雞、鴨、魚、肉等美味佳餚,使人出現頭昏、心慌等一系列病症。其病因是食入的食品中含有較多的(麩氨酸鈉),它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具有刺激味覺、增進食欲的作用。但如果食入過多,它會分解成谷氨酸,使新陳代謝出現異常,導致疾病的發生。

美味綜合症的表現是食雞鴨魚肉半小時後發病,會有頭昏腦脹、眩暈無力、心慌、氣喘等症狀,有些人會表現為上肢麻木,下肢顫抖,個別病人則表現為噁心及上腹部不適。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美味佳餚不可一次吃得過多,兒童的自控力差,容易偏食,父母在飲食上要把好關,做到有粗有細,葷素搭配,切不可因暴飲暴食而引起美味綜合症。

 

註:

麩氨酸鈉的中文名稱--“味精”,味精在1908年問世、1950年代後是流行一時的調味師傅。曾有一段日子,味精引發的種種症狀,外國稱之為“中國餐館症候群”,別名也有"味精'綜合症。不過時至現在,味精危害健康的也一直沒有醫學定論。在1987年與1995年的兩次大規模研究,分別是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都顯示只要不是大量攝取,味精對人體健康並無負面影響。到目前也沒有任何臨床證據顯示味精有害健康。

 

foodno1-signoff

 

 

節前購物 關注食品安全

春節臨近,可是食品品質問題卻頻頻見諸報端,從劣質火腿腸到各種方便食品無所不有,廣大消費者不禁心存疑慮。

食品安全問題不外乎兩個方面:

一) 食品本身的營養價值和品質問題,如食品變質、食品達不到各種營養技術指標等等,只要有關部門加強監管,這些問題是能夠控制的。

二) 但食品安全的另一方面卻被人們忽略了,那就是食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過程中產生的安全問題。

食品生產環節中,一些農民大量使用農藥,在消滅病蟲害的同時也將農藥殘留在糧食、水果、蔬菜上,人們食用這類已被污染的食品後,必然對身體造成危害。難怪有的消費者購買蔬菜時,專挑有蟲子的買,而那些沒有蟲子、乾乾淨淨的蔬菜卻受到冷落。

食品加工環節問題同樣不少,媒體披露的用工業酒精兌成白酒,造成人們飲用後死亡事件;用工業油給大米拋光事件;用"泔水油"製作油炸食品事件;用工業油冒充食用油,在食品、飲料中濫用色素、防腐劑等等,都不同程度的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食品運輸、儲存、銷售環節也存在著食品污染、變質問題。在中小城市,不少人習慣在街上吃早點,而這些攤點的衛生條件普遍較差,食品防蠅、防塵設施不足,同樣也給食品安全埋下了隱患。

保證食品安全的關鍵在於立法,雖然《食品衛生法》對食品的生產、銷售環節做了不少規定,但不少標準的制約性不強,已不能適應當前食品市場治理整頓的需要。

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一) 應提高對食品品質控制標準。如中國現行的《食品衛生法》,對104種農藥在糧食、水果、蔬菜、食用油、肉、蛋、水產品等45種食品中規定了允許殘留量,共含291個指標。

而國際食品法典,對176種農藥在375種食品中規定了2,439條農藥最高殘留標準,可見中國的食品標準制定工作應進一步完善。對老百姓特別關注的常用食品品質問題,應該採取一些果斷措施。如禁止在肉製品、豆製品、面製品、水產品中濫用添加劑;加強對畜、禽、蛋、肉、水產品等生產的監控,提高上市的食品品質;整頓乳製品市場,提高乳製品品質;加強蔬菜、食用菌農藥殘留檢測等等。

二) 對食品安全問題應從源頭抓起,防患於未然。工商、衛生、技術監督等部門各負其責,不能等發生事故以後再給予重罰。對食品攤點應提高其衛生監管標準,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

 

hno1-signoff

 

還有安全食品嗎?

食品是人類生活的最基本必需品,人要生存、活下去,就離不開食品。正是由於食品市場潛力巨大,近幾年中國食品加工業獲得了空前發展,各種新型食品層出不窮。每天只要你打開電視,翻看報紙,你都可以看到大量各種各樣的食品廣告。隨意走上街頭,不論是在商場、超市乃至街攤,食品都是他們的主角。那麼,這些食品品質到底怎麼樣呢?

為何食物安全問題頻頻出現?

ex20000320db01最期,食品品質問題頻頻見諸於報端。從劣質火腿腸到各種方便食品,甚至人們每天要飲用的牛奶,都出現了安全問題。另近年來,毒米、毒麵、毒油幾乎年年"東窗事發",加上"三鹿"奶粉事件,鬧得國內外市場人心惶惶,與此同時,中國農產品、食品的出口也因衛生問題,而 出現了一些被出口國退貨現象這不禁使廣大消費者心存疑慮...我們身邊還有安全食品嗎?

食品安全問題,在乎兩個方面。

一) 食品本身的營養價值和品質問題。食品變質、食品達不到各種營養技術指標等等,這些問題只要我們有關部門加強監管,還是能夠控制的。

二) 食品生產環節。食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過程中人為改變其天然、純潔而產生的安全問題。事實上,正是這方面的問題更加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

許多農作物大量使用農藥,在消滅病蟲害的同時,卻將農藥殘留在糧食、水果、蔬菜以內,實際上這部分食品已經被污染。筆者曾在農民的一個菜園裏親眼看到,農民們在把劇毒農藥"1605"澆在韭菜上,據說這樣澆過的韭菜不僅不生害蟲,而且生長期短,長得又粗又壯,幾天就可以長一茬,從而相應地提高了經濟效益。但試想,如果人們食用這樣蔬菜,怎能對身體有利?在城市蔬菜市場上就出現過這樣的新鮮事情:有的消費者購買蔬菜時,專挑有蟲子的買,而那些沒有蟲子、乾乾淨淨的蔬菜卻受到冷落,這是一個叫人聽起來有點心酸的笑話。除此之外,過量使用化肥、使用催長素、催熟劑等,也會通過食物的攝入,影響到人體健康。比如一些不法廠商在飼料中加入"瘦肉精",以提高豬的瘦肉率的違法事件,引起了社會上的震驚。何謂"瘦肉精"?化學上又稱鹽酸克侖特羅,這種物質滯留在豬肉內,只有在172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才會分解,人攝取一定量就會中毒,出現嘔吐、腹瀉、心跳過速和神經紊亂等症狀,嚴重的會危急生命。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人為利用添加劑,形成有毒食品的典型案例。

在食品加工環節,問題同樣不少。大的有三鹿嬰幼兒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引發的"腎結石嬰兒"事件;山西發生的用工業酒精兌成白酒,造成人們飲用後死亡事件;廣東發生的用工業油對大米拋光上臘,製成有毒大米事件;石家莊發生的使用泔水油製作油炸食品事件,件件觸目驚心。小的像用工業油冒沖食用油,在食品、飲料中濫用色素、防腐劑等等,都不同程度的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最近,食品市場在"瘦肉精"事件尚未平息之時,"注水牛肉"又響警報。據介紹,東北市場上不斷出現注水牛肉,個別不法分子利用小型水泵或注射器為牛肉注水。由於牛肉纖維組織豐富,比較"吃"水,150公斤左右牛肉約可注水25??50公斤。按目前市場價估算,每頭牛可非法獲利200??500元。更為惡劣的是,執法人員還發現有些人竟往牛肉裏注雨水。

更有甚者,把明膠注入牛肉。據說,這樣的牛肉看上去肉質鮮嫩,反而更容易讓顧客誤認為是好牛肉。此外,食品運輸、儲存、銷售環節也存在著食品污染、變質問題。比如不少中小城市,人們早點習慣在街上、食品攤上食用,而這些地攤普遍衛生條件較差,食品防蠅、防塵條件不足,這同樣也給食品安全埋下了隱患。

當前,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街頭巷議,媒體曝光,人們在對食品安全劃上一個大大問號的同時,也在渴望著健康食品的出現。

監管及控制源頭

日前,在北京召開的食品安全高層研討會上,有關專家指出,從目前統計的數字看,中國每年食物中毒報告例約為2至4萬人,但這個數位尚不到實際數位發生數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中國每年食物中毒例數至少在20至40萬人。同時,近幾年來,毒米、毒面、毒油、毒奶粉幾乎年年"東窗事發",在國內市場人心惶惶的同時,中國農產品、食品的出口也因衛生問題而出現了一些被出口國退貨的現象。近十年來,中國的肉類產量越來越大,但出口卻沒有同步增長,甚至一些主要品種還不斷下降。可以說,食品安全不僅關係到人們的身心健康,而且還關係到我國經濟的發展,那麼怎麼才能確保食品的安全呢?

食品安全的關鍵在於立法。目前中國在食品立法上還比較落後,標準體系也不盡完善。雖然《食品衛生法》在食品的若干生產、銷售環節做了不少規定,但不少標準制約性已經不強,已不能適應當前食品市場治理整頓的需要。

對食品安全問題必須在兩個方面痛下決心:

  1. 對食品品質控制標準應相應的提高。比如,中國現行的《食品衛生法》,對104種農藥在糧食、水果、蔬菜、食用油、肉、蛋、水產品等45種食品中規定了允許殘留量,共含291個指標。而國際食品法典,對176種農藥在375種食品中規定了2439條農藥最高殘留標準,可見我國的食品標準制定工作應進一步完善。此外,對老百姓特別關注的常用食品品質問題,應該採取一些果斷措施,比如,禁止在牛奶、奶製品、肉製品、豆製品、面製品、水產品中濫用添加劑;加強對畜、禽、蛋、肉、水產品等生產的監控,提高上市的食品品質;整頓牛奶市場,提高乳製品品質;加強蔬菜、食用菌農藥殘留檢測等等,都應該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下來,這才是老百姓真正渴望的大實事、大好事。

  2. 對食品市場治理整頓應痛下狠手,從源頭抓起。各職能部門如工商、衛生、技術監督等部門應真正負起責任,不能等事件出來以後再課以重罰,而應防患於未然。譬如困擾許多中小城市的城市早點、地攤問題應堅決退路進場,相應的提高其衛生監管標準,包括消毒、防疫等方面,這是一個牽涉千家萬戶的大課題,只能嚴,不能寬。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解決這一難題,人們的身體健康將受到更多的損害。

綠色消費成健康口號

ex20001127d01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準的進一步提高,人們關心更多的不再是把肚子吃飽,而是吃好,吃出健康來。這樣,綠色食品也就自然而然的浮出水面。

何謂綠色食品?綠色食品就是在食品生產、加工等諸環節,未被污染的、有助於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當前,我們在綠色食品消費方面還比較落後,綠色食品生產量很小,人們的綠色消費意識不足。對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有責任、有義務把綠色食品消費作為一件大事抓。

要對有能力的企業,用優惠的政策支援他們開辦綠色加工基地,要在城市開辦一批綠色食品商場,真正使綠色食品消費在我國儘快形成氣候,以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保證國民的身體健康。

作為一個消費者,也應該擦亮眼睛,把好"入口"。比如購買食品,應該選用正規商場和市場的產品,不要貪小便宜,隨意在街頭小攤上購買,以免上當;要選購名牌或比較規範企業的品牌食品,尤其對有綠色食品標誌的要作為首選;選購食品、飲料時,不能一味貪色貪味,如過白的麵粉、饅頭、麵條,有可能用了過量的增白劑,應謹慎選購;蔬菜最好挑選帶皮和包心的。

食用貼士:對有葉蔬菜,則要一洗、二泡、三燙,只要經過處理,一般可去掉80%以上的殘留農藥。

 

王志振

hno1-signoff

 

 

 

食品安全12守則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八大部委實施的食品藥品放心工程,推出了“食品安全12守則”, 這是廣大消費者日常飲食安全的指導原則。

  1. 儘量選擇到正規的商店、超市和管理規範的農貿市場去購買食品。
  2. 儘量選擇有品牌、有信譽、取得相關認證的食品企業的產品。
  3. 不買腐敗黴爛變質或過保質期的食品,慎重購買接近保質期的食品。
  4. 不買比正常價格過於便宜的食品,以防上當受害。
  5. 買不吃有毒有害的食品:如河豚魚、毒蘑菇等。
  6. 不買來歷不明的死物。
  7. 不買畸形的和與正常食品有明顯色彩差異的魚、蛋、瓜、果、禽、畜等。
  8. 不買來源可疑的反季節的瓜果蔬菜等。
  9. 不宜多吃國家衛生部提醒的以下10種食物:松花蛋、臭豆腐、味精、速食麵、葵花籽、菠菜、豬肝、烤牛羊肉、醃菜、油條。
  10. 購買時查看食品的包裝、標籤和認證標誌,看有無註冊和條碼,查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對懷疑有問題的食品,寧可不買不吃。購買後索 要發票。
  11. 買回的食品應按要求進行嚴格的清洗、製作和保存。
  12. 廚房以及廚房內的設施、用具要按要求進行清潔管理。

 

韓欣欣

 

alt

 

飲食安全黃金定律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確保飲食安全的10條“黃金定律”,為人類飲食的衛生安全和健康提供了非常明確的指導原則。

1、食品一旦煮好就應立即吃掉。食用在常溫下已存放四五個小時的食品最危險。

2、未經燒熟的食品通常帶有可誘發疾病的病原體,因此,食品必須煮熟方能食用,特別是家禽、肉類。

3、應選擇已加工處理過的食品。

4、食品煮熟後難以一次全部吃完,如果需要把食品存放四五個小時,應在高溫或低溫條件下保存。

5、存放過的熟食必須重新加熱才能食用。

6、不要把未煮過的食品與煮熟的食品互相接觸。這種接觸無論是直接的或間接的,都會使煮熟的食品重新帶上細菌。

7、保持廚房清潔。烹飪用具、刀叉餐具等都應用乾淨的布揩幹擦淨。

8、處理食品前先洗手。

9、不要讓昆蟲、兔、鼠和其他動物接觸食品,因動物常帶有致病微生物。

10、飲用水和準備食品時所需的水應純潔乾淨。如果懷疑水不清潔,應把水煮沸或進行消毒處理。

 

 

alt

 

中國消費者期可在食品安全上有更多的參與

「食品 2020:假如消費者是食品公司行政總裁」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現今中國的消費者均希望在食品成份及其安全和品質上有更多的決策和意見提供機會,更期望在2020年,他們會有不同的選購食品模式。是次研究目的是探討在中國、美國、英國、德國及阿根廷消費者對食品的理念、期望及考慮因素的幾個範疇,並希望在2020年為食品業提供一個全新的概覽。

中國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希望參與更多有關食品安全及品質的決策、成份及添加劑的使用及有份處分對食品安全及妥協食品營養的食品公司。消費者認為以上所有的觀點比起如何更容易預備或選購食品更為重要,而他們對以上觀點的重視比起全球食品公司總裁更甚。

調查結果亦發現,消費者期望食品公司會為他們的健康及保健負責,而此期望更會延續至2020年。屆時,消費者會比現在更詳細地考慮食品安全、品質、來源及營養價值,因此他們期望在選購食品的模式會有所不同。將來,食品公司在研發產品時,便須要注意到上述消費者的期望。

 

主要調查結果

  • 相比其他國家,中國人較注重食物的實際作用。在中國,78%的消費者在選擇食物時,會先考慮對健康的益處。中國人認為食物是帶給健康生活的重要元素。其他國家的消費者主要視食物為一種享受及於選擇食物時,會先考慮其味道。

  • 阻礙消費者吃得更健康的主要因素為知識、味道、家人喜好及其食品之容易獲得程度。除了價格外,當消費者被問及其他阻礙他們吃得更健康的因素時,55%的消費者表示是「知道食物的真正益處」;50%的消費者表示是味道;而家人喜好及食品是否容易購到分別佔35%。

  • 消費者在要求食物味美時,亦同時希望對食物有更多的認知。52%的中國消費者希望在食品標籤上得知食品的所有成份。45%認為食品應該是簡簡單單及35%表示食品應含越少成份越為理想。

  • 79%的中國人認為食品業應對他們的健康及保健負責;72%期望在食品安全上有更大的決策能力。59%的消費者表示如食品公司在食品安全上違法,他們可以有份參與處分這些違法的食品公司。

  • 假如中國的消費者有機會成為食品公司的行政總裁,當中有86%的消費者表示會將食品安全放於首位,其次為改善人體健康。當中亦有44%的消費者表示他們會停止營養失調的情況;41%的消費者表示他們會協助解決過胖危機。而一項調查發現,只有38%的食品公司行政總裁表示會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可見行政總裁及消費者的意見不太一致[1]。

  • 消費者認為食品公司應減低引致重要健康及疾病的危機。66%的消費者認為食品公司可提供良好的食品選擇以減低引致重要健康及疾病的危機。63%的消費者認為食品公司應以卡路里計算而加增在食品中的營養;60%的消費者認為食品公司應以價格計算而加增在食品中的營養。

  • 在2020年,十位中國的消費者中,便有六位期望他們會有不同的選購食品及進食模式。在未來十年,注重營養、食品安全及對健康的好處是大勢所趨。根據五個受訪的市場結果顯示,大部份的消費者期望在2020年時,食品是在本土或同一個市場生產,但由於越來越多進口的食品,因此很多人都認為要達到以上的期望是相當困難。實際上,中國消費者最歡迎外國進口食品。除此以外,69%的消費者希望食品公司能針對餐廳菜單,提供更快捷辨認健康食品的方法。67%的消費者希望餐廳可提供更健康的食品。
中國人一向都會全面針對食品的所帶來的影響,而不僅只講求味道。但調查結果發現,消費者在選擇食品時,會考慮更多因素。以往,食品方程式曾是味道加上品質再加上對健康的好處,至2020年,相信這項方程式應改為味道加上品質加上對健康的好處之餘,再加上營養,以及安全及成份。

有關調查

調查為在美國、英國、德國、阿根廷及中國的1,000 名受訪者進行訪問,每個受訪國家均有200名受訪者參與調查。在中國的受訪者中,有一半的受訪者在城市居住,而另一半則來自非城市地區。在95%置信水平下,調查中的百分比數據誤差為+/-6.93個百分比。調查在2008年7月底至2008年8月底,在每個國家透過網上於不同的時段進行調查。

[1] CIES – 食物商品論壇 : Top of Mind 2008. (www.dnv.es/Binaries/Acrobat%20Document_tcm20-295343.pdf )

 

資料提供:宏盟集團旗下的成員凱旋公關公司

alt

 

 

食品安全,何時才可真正安全?

近幾年來,毒米、毒麵、毒水餃、毒油不斷擁現,加上"三鹿"奶粉事件
的引發,鬧得國內國外市場人心惶惶,與此同時,中國農產品、食品的
出口也因衛生問題,而出現了一些被出口國退貨現象......食品安全,

何時才可真正安全?

食品是人們生活的最基本必需品,每個人要生存、生活下去,就離不開食品。正是由於食品市場潛力巨大,近幾年中國食品加工業獲得了空前發展,各種新型食品層出不窮。每天只要你打開電視,翻看報紙,你都可以看到大量各種各樣的食品廣告。隨意走上街頭,不論是在商場、超市乃至街攤,食品都是他們的主角。那麼,這些食品品質到底怎麼樣呢?

食品安全問題頻現

最近一個時期,食品品質問題頻頻見諸於報端。從劣質火腿腸到各種方便食品,甚至人們每天要飲用的牛奶,都出現了安全問題。這不禁使廣大消費者心存疑慮,我們身邊還有安全食品嗎?

其實,談起食品安全問題,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食品本身的營養價值和品質問題,我們所關心的也通常是這方面的。食品變質、食品達不到各種營養技術指標等等,這些問題只要我們有關部門加強監管,還是能夠控制的。但食品安全的另一個方面,卻被人們忽略了。那就是食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過程中人為改變其天然、純潔而產生的安全問題。事實上,正是這方面的問題更加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

譬如食品生產環節。許多農作物大量使用農藥,在消滅病蟲害的同時,卻將農藥殘留在糧食、水果、蔬菜以內,實際上這部分食品已經被污染。筆者曾在農民的一個菜園裏親眼看到,農民們在把劇毒農藥"1605"澆在韭菜上,據說這樣澆過的韭菜不僅不生害蟲,而且生長期短,長得又粗又壯,幾天就可以長一茬,從而相應地提高了經濟效益。但試想,如果人們食用這樣蔬菜,怎能對身體有利?在城市蔬菜市場上就出現過這樣的新鮮事情:有的消費者購買蔬菜時,專挑有蟲子的買,而那些沒有蟲子、乾乾淨淨的蔬菜卻受到冷落,這是一個叫人聽起來有點心酸的笑話。除此之外,過量使用化肥、使用催長素、催熟劑等,也會通過食物的攝入,影響到人體健康。比如一些不法廠商在飼料中加入"瘦肉精",以提高豬的瘦肉率的違法事件,引起了社會上的震驚。何謂"瘦肉精"?化學上又稱( 鹽酸克侖特羅 ),這種物質滯留在豬肉內,只有在172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才會分解,人攝取一定量就會中毒,出現嘔吐、腹瀉、心跳過速和神經紊亂等症狀,嚴重的會危急生命。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人為利用添加劑,形成有毒食品的典型案例。

在食品加工環節,問題同樣不少

1) 大的有三鹿嬰幼兒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引發的"腎結石嬰兒"事件;
2) 山西發生的用工業酒精兌成白酒,造成人們飲用後死亡事件;
3) 廣東發生的用工業油對大米拋光上臘,製成有毒大米事件;
4) 石家莊發生的使用泔水油製作油炸食品事件,件件觸目驚心。
5) 小的像用工業油冒沖食用油,在食品、飲料中濫用色素、防腐劑等等,都不同程度的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最近,食品市場在"瘦肉精"事件尚未平息之時,"注水牛肉"又響警報。據介紹,東北市場上不斷出現注水牛肉,個別不法分子利用小型水泵或注射器為牛肉注水。由於牛肉纖維組織豐富,比較"吃"水,150公斤左右牛肉約可注水25-50公斤。按目前市場價估算,每頭牛可非法獲利200-500元。更為惡劣的是,執法人員還發現有些人竟往牛肉裏注雨水。更有甚者,把明膠注入牛肉。據說,這樣的牛肉看上去肉質鮮嫩,反而更容易讓顧客誤認為是好牛肉。此外,食品運輸、儲存、銷售環節也存在著食品污染、變質問題。比如不少中小城市,人們早點習慣在街上、食品攤上食用,而這些地攤普遍衛生條件較差,食品防蠅、防塵條件不足,這同樣也給食品安全埋下了隱患。當前,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街頭巷議,媒體曝光,人們在對食品安全劃上一個大大問號的同時,也在渴望著健康食品的出現。

關鍵在於監管

日前,在北京召開的食品安全高層研討會上,有關專家指出,從目前統計的數字看,中國每年食物中毒報告例約為2至4萬人,但這個數位尚不到實際數位發生數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中國每年食物中毒例數至少在20至40萬人。同時,近幾年來,毒米、毒面、毒油、毒奶粉幾乎年年"出事",在國內市場人心惶惶的同時,中國農產品、食品的出口也因衛生問題而出現了一些被出口國退貨的現象。近十年來,中國的肉類產量越來越大,但出口卻沒有同步增長,甚至一些主要品種還不斷下降。可以說,食品安全不僅關係到人們的身心健康,而且還關係到中國經濟的發展,那麼怎麼才能確保食品的安全呢?

食品安全的關鍵在於立法

目前我國在食品立法上還比較落後,標準體系也不盡完善。雖然《食品衛生法》在食品的若干生產、銷售環節做了不少規定,但不少標準制約性已經不強,已不能適應當前食品市場治理整頓的需要。

對食品安全問題必須痛下決心。這其中應有兩個方面:

一) 對食品品質控制標準應相應的提高。比如,我國現行的《食品衛生法》,對104種農藥在糧食、水果、蔬菜、食用油、肉、蛋、水產品等45種食品中規定了允許殘留量,共含291個指標。而國際食品法典,對176種農藥在375種食品中規定了2439條農藥最高殘留標準,可見我國的食品標準制定工作應進一步完善。對老百姓特別關注的常用食品品質問題,應該採取一些果斷措施,比如,禁止在牛奶、奶製品、肉製品、豆製品、面製品、水產品中濫用添加劑;加強對畜、禽、蛋、肉、水產品等生產的監控,提高上市的食品品質;整頓牛奶市場,提高乳製品品質;加強蔬菜、食用菌農藥殘留檢測等等,都應該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下來,這才是老百姓真正渴望的大實事、大好事。

二) 對食品市場治理整頓應痛下狠手,從源頭抓起。各職能部門如工商、衛生、技術監督等部門應真正負起責任,不能等事件出來以後再課以重罰,而應防患於未然。譬如困擾許多中小城市的城市早點、地攤問題應堅決退路進場,相應的提高其衛生監管標準,包括消毒、防疫等方面,這是一個牽涉千家萬戶的大課題,只能嚴,不能寬。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解決這一難題,人們的身體健康將受到更多的損害。


綠色消費浮出水面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準的進一步提高,人們關心更多的不再是把肚子吃飽,而是吃好,吃出健康來。這樣,綠色食品也就自然而然的浮出水面。何謂綠色食品?綠色食品就是在食品生產、加工等諸環節,未被污染的、有助於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當前,我們在綠色食品消費方面還比較落後,綠色食品生產量很小,人們的綠色消費意識不足。對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有責任、有義務把綠色食品消費作為一件大事抓。

要對有能力的企業,用優惠的政策支援他們開辦綠色加工基地,要在城市開辦一批綠色食品商場,真正使綠色食品消費在我國儘快形成氣候,以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保證國民的身體健康。

作為一個消費者,也應該擦亮眼睛,把好"入口"。比如購買食品,應該選用正規商場和市場的產品,不要貪小便宜,隨意在街頭小攤上購買,以免上當;要選購名牌或比較規範企業的品牌食品,尤其對有綠色食品標誌的要作為首選;選購食品、飲料時,不能一味貪色貪味,如過白的麵粉、饅頭、麵條,有可能用了過量的增白劑,應謹慎選購;蔬菜最好挑選帶皮和包心的。對有葉蔬菜,則要一洗、二泡、三燙,只要經過處理,一般可去掉80%以上的殘留農藥。

(王志振)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