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成長

嬰兒及幼兒的牙齒成長

隨著寶寶的成長,牙齒會按序長出。

想寶寶擁有健康的口腔,包括﹕1) 良好飲食習慣、 2) 適當的口腔清潔及 3) 定期的口腔檢查都是十分重要的。家長應按照寶寶不同的年齡,採用不同的口腔護理方法,保障寶寶的口腔健康,避免他患上「幼兒嚴重蛀牙」。

0至6個月﹕牙齒未長出,每晚定時替寶寶抹口腔。

1) 餐數不限,寶寶睡著時須停止餵哺,切勿讓他含著奶睡覺。
2) 家長每晚替寶寶抹口腔時,可觀察他口腔情況的變化,
3) 有需要時可帶他往見牙科醫生。

約6個月﹕第一隻乳齒開始長出

1) 每天讓寶寶定時吃喝不多過六餐。不讓寶寶隨時喜歡吃喝便吃喝。
2) 每天寶寶早上起床及晚上吃完最後一餐後替他抹口腔,同時還要抹他剛長出的牙齒。
3) 開始用較柔軟的嬰兒牙刷,讓寶寶適應用牙刷刷牙的感覺。

約1歲﹕第一隻乳臼齒,大牙長出

1) 每天讓寶寶定時吃喝不多過六餐。不讓寶寶隨時喜歡吃喝便吃喝。當孩子1歲時,開始使用戒奶杯餵哺。
2) 每天孩子早上起床和晚上睡前都要用牙刷及白開水替孩子刷牙。
3) 孩子第一隻牙齒長出後六個月內往見牙科醫生作第一次的口腔檢查。

2-6歲﹕二十隻乳齒全部長出

1) 每天讓孩子定時進食早、午、晚三次分量足夠的正餐。正餐與正餐之間有需要時才讓孩子吃一次茶點,其他時間只喝白開水。
2) 每天讓孩子早上起床和晚上睡前自己用牙刷及一粒青豆般分量的含氟化物兒童牙膏刷牙。家長切記每晚替孩子補刷牙齒一次。
3) 每半年至一年須帶孩子往見牙科醫生作定期的口腔檢查。
隨著寶寶的成長,牙齒會按序長出。想寶寶擁有健康的口腔,包括﹕1) 良好飲食習慣、 2) 適當的口腔清潔及 3) 定期的口腔檢查都是十分重要的。家長應按照寶寶不同的年齡,採用不同的口腔護理方法,保障寶寶的口腔健康,避免他患上「幼兒嚴重蛀牙」。

0至6個月﹕牙齒未長出,每晚定時替寶寶抹口腔。 

1) 餐數不限,寶寶睡著時須停止餵哺,切勿讓他含著奶睡覺。 
2) 家長每晚替寶寶抹口腔時,可觀察他口腔情況的變化,
3) 有需要時可帶他往見牙科醫生。 

約6個月﹕第一隻乳齒開始長出

1) 每天讓寶寶定時吃喝不多過六餐。不讓寶寶隨時喜歡吃喝便吃喝。
2) 每天寶寶早上起床及晚上吃完最後一餐後替他抹口腔,同時還要抹他剛長出的牙齒。
3) 開始用較柔軟的嬰兒牙刷,讓寶寶適應用牙刷刷牙的感覺。 

約1歲﹕第一隻乳臼齒,大牙長出

1) 每天讓寶寶定時吃喝不多過六餐。不讓寶寶隨時喜歡吃喝便吃喝。當孩子1歲時,開始使用戒奶杯餵哺。
2) 每天孩子早上起床和晚上睡前都要用牙刷及白開水替孩子刷牙。
3) 孩子第一隻牙齒長出後六個月內往見牙科醫生作第一次的口腔檢查。 

2-6歲﹕二十隻乳齒全部長出

1) 每天讓孩子定時進食早、午、晚三次分量足夠的正餐。正餐與正餐之間有需要時才讓孩子吃一次茶點,其他時間只喝白開水。
2) 每天讓孩子早上起床和晚上睡前自己用牙刷及一粒青豆般分量的含氟化物兒童牙膏刷牙。家長切記每晚替孩子補刷牙齒一次。
3) 每半年至一年須帶孩子往見牙科醫生作定期的口腔檢查。

 

 

資料提供:盧樂強醫生

hno1-signoff

 

 

0-3歲 語言發展

一歲的小孩仍在依依呀呀的可以是正常的

雖然大部份的孩子都在一歲左右開始說出有意思的單字,例如看見爸爸說爸爸,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速度都有差異。

孩子不說話可能是一個正常的過渡期,但也可能是與孩子的智力發展、語言發展、聽覺或口腔構造問題、或是環境因素有關。但最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夠理解你的說話,因為語言發展的基本是先要明白才會說。如果他能對人有反應,明白別人的指示,跟著指示去做,又可以用動作如用手指指著來跟人溝通,在兩歲前才說單字也不用太擔心。若他對人沒有反應,到了一歲仍不明白簡單如「給我」的口頭指示,又或是擔心他聽覺的反應或其他發展方面的問題,就需要帶他去尋求專業人員的意見了。

幫助孩子學說話最重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多溝通,其實並不需要特別道具。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因應孩子的理解程度,用簡單的語言多向他描述眼前的事物,利用他有興趣的玩意,一邊與他遊戲,一邊描述。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跟你講,避免他失去興趣,但是他嘗試跟你講的時候,就算毫不像樣,也要給他讚賞,令他增加與人溝通的興趣與動機。最重要的就是你和孩子都保持一個輕鬆愉快的心情,你能多回應、多投入去跟孩子遊戲和談話,那就好了。 我不贊成用VCD或電視節目去教導小孩。視聽材料雖然含有豐富的資料,也很能夠吸引到孩子,但都只是單向性的—即不管孩子是否明白及反應如何,都會不斷的傳送訊息給孩子。所以縱使要看電視或VCD,也應選擇適合他發展程度的電節目或錄像,並需要陪同孩子一起觀看,從旁誘導,幫助他理解內容。

發音不準確是語言發展過程中的過渡現象,孩子通常都要到五、六歲語音發展才達到成人的水平,所以家長毋須太擔心。取笑與批評孩子的發音都會影響孩子說話的信心。家長只需明白到他想說的,再找機會多些用正確的發音去重覆該字詞,而不需要求他立即模仿你再說一遍,免得把說話的樂趣變成是苦差。如果孩子已經四歲,你仍不能明白他的說話,那便要去請教醫生了。

 

資料提供:盧樂強醫生

hno1-signoff

 

 

檢查子女寒背脊骨問題

根據兒童脊科基金提供之數據,大多數香港人的工壓力非常大,工作壓力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影響,該會為4間進階護脊校園共193位老師作脊骨健康評估,發現有65%(125位)的老師體態變得不平衡,76% (147位) 的老師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由於肌肉長期崩緊又未得到適當的活動,有53% (103位) 老師的脊骨關節缺乏活動能力。除了成人之外,脊骨錯位如發生在兒童身上,對兒童的身心發展亦有極大的影響。

chiropracticctr02-chart《家長認為兒童較常出現的健康問題》

chiropracticctr-04-problem
# 常遇問題 出現毛病統計
1 鼻敏感 527
2 氣管敏感 321
3 寒背 247
4 頭痛 236
5 精神集中 230
6 扁平足 219
7 濕疹 191
8 抵抗力弱 186
9 食慾不振 145
10 呼吸不暢順 117
11 足膝痛 112
12 脊骨側彎 84
13 肩膊痛 74
14 胃痛 70
15 失眠 69
16 哮喘 60
17 腰背痛 55
18 頸痛 51
19 胸口痛 48
20 手腳麻痺 47
21 高低膊 45
22 其他 25
23 尿床 22
24 坐骨神經痛 8

《教師脊骨健康評估數據》

大多數香港人的工壓力非常大,工作壓力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影響,本會為4間進階護脊校園,193位老師作脊骨健康評估,發現有65%(125位)的老師體態變得不平衡,76%(147位)的老師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由於肌肉長期崩緊又未得到適當的活動,有53%(103位)老師的脊骨關節缺乏活動能力。

chiropracticctr03-chart

 

 

 

 

 

 

 

如何替子女或自身檢查脊骨示範

1. 檢查是否有寒背

首先側身企,檢查耳珠、肩膊、臀部及足踝是否成一直線。如身體有向前傾,這表示可能已有寒背的情況出現,要多做護脊操改善,注意姿勢及向脊醫查詢。

2. 檢查是否有脊骨側彎

身體向前彎腰90度角,查看背部肌肉是否有一邊特別隆起,手從頸椎開始,由上而下拉落,查看脊骨有否成 S 形式側向一邊。

chiropracticctr01其實寒背(側面看背脊會向前傾)與脊骨側彎都屬於脊骨錯位, 不單影響外觀, 造成肌肉緊張, 腰酸背痛, 脊骨中神經控制著身體各個器官, 寒背同脊骨側彎可以干擾神經傳遞,令神經系統失調,以脊骨側彎為例,如歪至10度以下, 要盡早改正。

其實的檢查

1. 檢查肩胛位
2. 檢查腰骨
3. 檢查盤骨

 

 

資料提供:亞迪奧家庭脊醫中心

hno1-signoff

三成兒童患眼敏感

kidseyeallergy-card逾半家長處理不當   專家籲尋求治標治本療法

香港兒童患各類敏感症機會日增。家長對於鼻敏感、皮膚敏感的徵狀並不陌生,卻對另一常見敏感症─眼敏感的警覺偏低。有調查發現,本港家長普遍對兒童眼敏感徵狀一知半解,逾半家長更處理不當!眼科專科醫生提醒家長,如孩子經常出現捽眼、眼痕或眼腫等眼敏感徵狀便應加倍注意,及早向醫生求助及使用能治標治本的藥物, 以免危害孩子視力。

 

三成孩子患眼敏感   影響學習進度

為了解本港家長對兒童眼敏感的認知,以提供切合需要的公眾健康教育,香港大學眼科研究所於本年5月至6月期間進行了全港首項關於兒童眼敏感的大型家長調查。是次調查從全港隨機抽樣選出小學及幼稚園,以問卷形成功訪問21間學校共1,000名家有12歲以下子女的家長。調查報告由港大眼科研究所臨床副教授王震宇醫生於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表。

調查顯示,六成七受訪家長指孩子患有敏感症,當中兩成二患有眼敏感,即每六名兒童中,就有一位患眼敏感 (15%)。四成六家長表示,孩子在過去一年曾經常捽眼。眼痕、眼痛、眼腫等眼敏感徵狀對受訪家長的孩子造成多方面影響,包括影響學習進度 (30%)、難以入睡 (22%)甚至發脾氣 (19%)。值得關注的是,有一成五家長完全不擔心孩子因為眼敏感而出現長期視力影響,足見他們對眼敏感認知不足。王醫生表示:「兒童眼敏感情況普遍,事實上,眼痕是眼敏感的主要徵狀,近五成兒童經常捽眼,代表成為兒童眼敏感患者的機會高達三成!不少家長似乎未有正視,沒有及時察覺問題所在。」

處理不當可致長遠視力損害

調查亦發現,不少家長對眼敏感的徵狀掉以輕心。五成五家長認為孩子捽眼是因為「眼痕」,但卻有近兩成家長將捽眼當成孩子的壞習慣。家長普遍只關注孩子眼腫/眼紅,並於孩子出現這些徵狀時求醫。

更令人焦慮的是,五成二家長使用錯誤方法處理孩子眼敏感:三成七只叫孩子閉目休息、一成八用清水替孩子洗眼、一成六家長會替孩子滴去紅筋眼藥水。更甚的是,兩成二受訪家長誤以爲去紅筋眼藥水可以治療兒童眼敏感,不少家長對含類固醇眼藥水及口服抗敏感藥一知半解。

香港大學眼科研究所榮譽助理教授、眼科專科醫生楊珍珍醫生對此深表關注: 「調查發現家長普遍對孩子眼敏感徵狀警覺性不足,處理不當有機會延誤治療,長遠而言,對兒童的視力可造成損害。」楊醫生指出, 兒童因為眼敏感經常捽眼,有可能令眼睛發炎和令眼週皮膚受損,嚴重者更有機會導致角膜或結膜受損,及患上多種結膜炎的機會。兒童眼敏感後果嚴重,家長不能掉以輕心!

家長不應自行亂用藥物

kidseyeallergy-card-dr楊醫生指出,不少家長採用去紅筋眼藥水治療兒童眼敏感,由於去紅筋眼藥水沒有處理致敏源,只能短暫減退紅筋,治標不治本,更有機會令紅筋問題覆發及惡化,所以不應使用 。類固醇有機會增加眼壓,導致青光眼。口服抗敏感藥如抗組織胺只能短暫舒緩徵狀帶來的不適,治標不治本,更會引致口乾及淚水分泌減少,長遠令眼睛更不適。大部分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更會引致渴睡。類固醇和口服抗敏感藥因爲副作用嚴重,必須由醫生處方,家長不應自行使用。

專家籲尋求治標治本方法

治療兒童眼敏感的重點,在於從根本入手,阻截致敏根源,達致迅速舒緩徵狀及預防雙重效果。此外,如果藥物使用方便、效用持久,將有助家長對孩子施藥。調查發現,兩成二家長表示替孩子滴眼藥水有一定困難,他們的理想兒童抗眼敏感藥物應是安全可靠、沒有副作用(73%),四成五則希望藥物每天只需滴用一次,無需經常替孩子滴藥,較為方便和容易遵行。

楊醫生指出:「治療兒童眼敏感必須考慮到孩子的特殊需要。理想的兒童眼敏感藥物,應針對引起過敏性反應的源頭(人體眼結膜肥大細胞),可同時抑制組織胺 (antihistamine) 及穩定人體眼結膜肥大細胞 (mast cell),方能達致治標治本之效。此外,不少小孩子抗拒滴眼藥水,如藥物只需每天使用一次,對家長和孩子都較為方便。」

新一代眼敏感療法--混合性療法,一種分子具有抗組織胺及穩定人類眼睛結膜肥大細胞兩種作用,同時治標治本,能迅速及持久地緩解眼敏感徵狀,並能預防眼敏感發作,真正達到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素的目的。

研究証明能減少出現眼敏感徵狀日數達四成

美國一項共260 名眼、鼻敏感患者 (包括28名小孩)參與研究顯示,使用混合性療法Olopatadine眼藥水可明顯減低出現眼痕及眼紅的次數分別達55%。另一共200 抗組織胺藥物或鼻敏感藥物的鼻敏感患者的研究顯示,使用 Olopatadine前,患者平均每周出現3.92天的眼敏感徵狀;使用Olopatadine短短兩周後,患者平均每周出現眼敏感徵狀的日數顯著下降43%,平均改善眼敏感整體生活質素56%及改善眼敏感徵狀59%。此外,總計眼及鼻敏感對生活質素的影響,患者的整體生活質素改善了49% 。

王醫生及楊醫生提醒家長,日常環境中的致敏原無處不在,家長除了要經常注意家居環境衛生外,更應對孩子的眼敏感徵狀提高警覺,及時求醫或採用具針對性的眼敏感治療藥物,以免令孩子眼敏感惡化,造成長遠視力損害。

 

hno1-signoff

 

 

每月二千多兒童家居意外睇急症

家長須留意家居陷阱

香港醫院管理局最新數字顯示,每年有近三萬名兒童因家居意外被送入急症室,有關的直接醫療開支每年高達近港幣七千萬元,爲本港公共醫療體系帶來沈重負擔。

香港兒科基金及國際扶輪3450地區獲醫院管理局同意發表2006 - 2008年最新醫療數據,顯示18歲以下人士因家居意外入院情况不容忽視:

每年兒童因家居意外

  • 入急症室人次:26,717人次
  • 入急症室及住院人數:8.6人
  • 緊急手術人次:741人次
  • 直接進入深切治療部人數:6人
  • 直接醫療支出:港幣六千七百五十萬元

香港兒科基金董事會主席陳作耘醫生表示,平均每日有近九名兒童因家居意外需入院治理,當中兩名更需立即進行緊急手術,顯示本港兒童家居意外的嚴重性已達刻不容緩。

另外,兒童家居意外影響深遠,其長遠支出實在難以估計,包括出院後的治療開支,如︰長期醫療護理費用或康復治療開支,以及一些間接支出,例如因需要照顧受傷或康復中的孩子而失去的時間和生產力。兒童家居意外的發生,影響可以極深遠,對孩子本人、家長甚至社會均會造成的損失難以估計﹗

香港七大兒童家居高危黑點

根據香港兒科基金及國際扶輪3450地區在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間進行,共1,296名家長參與的大型調查顯示,家長認爲兒童家居意外高危黑點爲:

  • 門口(80%): 大門的門縫、關門位置
  • 廚房(80%): 滾熱的食物、利器、煮食爐
  • 浴室(77%): 熱水龍頭、地板、浴缸、清潔劑
  • 客廳/飯廳(71%): 茶几、沙發、大型電器(如電視機)
  • 窗口(70%): 窗簾繩、窗花
  • 睡房(68%): 床框、電器(如電燈)、衣櫃
  • 露臺(57%): 圍欄、晾衣架

香港兒科基金執行委員楊宗謙醫生表示,調查顯示意外風險與兒童留在家中的時間有關,主要爲夏季(63%)、週末(66%)、及午後12時至5時 (51%)。他呼籲家長要切記定期檢查家居意外高危陷阱,切勿獨留子女在家,以減低意外風險。

政府應加强立法

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表的2008年度全球報告的重點爲「預防兒童意外」;爲加强防範兒童家居意外,香港兒科基金對政府有以下建議:

設立兒童安全議會,以統籌所有有關預防兒童受傷及促進兒童安全的計劃,並加強推廣兒童安全概念及措施

  • 設立兒童受傷監測系統,定期監測兒童受傷的成因及情況
  • 設立兒童安全教育中心
  • 立法禁止獨留兒童在家
  • 在18區成立安全社區

 

爲提高家長對兒童家居意外的警覺性,國際扶輪3450地區(香港、澳門、蒙古國)及香港兒科基金在2009年推出《兒童家居安全.我承諾!》社區教育活動計劃,內容包括《兒童家居安全 家庭行動日》、《家居安全繪畫比賽》、《家居安全乖寶寶活動日》及推廣《家居安全檢查清單》等,並透過印製及派發不同語文的兒童家居安全宣傳刊物,教育家庭傭工兒童家居安全知識。教育局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亦表支持,合辦《家居安全檢查講座》及推廣《兒童家居安全歌》等,希望集合醫護人員、政府、教育界、家長及社會各界之力量,持之以恆地推廣兒童家居安全教育,進一步深化家居安全意識。

 

 

 

 

 

 

魚肝油產品 有否誤導欺騙

調查:指出近九成家長關注名不副實的「肝油」產品有誤導欺騙


醫生提醒要留意天然魚肝油成分魚類食品營養豐富,從魚類提煉出來的魚油及魚肝油,是不少家長喜歡讓子女進食的補充劑。有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家長關注「肝油」産品誤導問題,擔心進食成分不明的「肝油」産品會影響子女健康。有兒科專科醫生提醒家長在選擇魚肝油産品時必須留意産品的天然魚肝油成分,以免得不償失。

爲瞭解本港家長對魚油、魚肝油補充劑的關注情况,藥廠葛蘭素史克有限公司特別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2009年1月底至2月初進行調查,成功訪問520名年齡18歲或以上,擁有最少一名12歲以下子女,並曾購買過魚油、魚肝油補充劑給子女進食的家長/監護人。調查報告由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助理總監彭嘉麗發表。

家長關注天然魚肝油成分

調查顯示,受訪家長的子女平均在四歲時開始進食魚油、魚肝油補充劑,六成平均每日至少進食一次,可見此類産品的重要性。大部分受訪家長會爲子女選擇能提供全面健康需要(包括增强抵抗力、促進骨骼成長及腦部發展)的魚肝油補充劑(79%)。同時,受訪家長認爲選擇魚肝油補充劑,最重要是含有天然魚肝油成分(48%)。

家長對魚肝油成分認知不足

掌握正確知識對選擇合適的魚肝油補充劑非常重要。但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家長對魚肝油補充劑的營養成分一知半解:五成七不知道「魚油」不等如「魚肝油」;近四成不清楚兩者的分別;只有少於兩成知道兩者的營養成分有別;近五成受訪家長誤以爲「魚油」含有「魚肝油」的成分(維他命A、D及奧米加3),顯示家長在選擇魚肝油補充劑時需要協助。

家長高度關注「肝油」産品的誤導問題

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家長表示知道消委會報告顯示有聲稱「肝油」産品實際不是由魚類提煉而成。高達九成五受訪家長認爲手法有問題,當中最主要認為是名不副實及有誤導欺騙成分(94%),並擔心可能會危害健康(77%)。大部分受訪家長不會購買此種名不副實的「肝油」産品給子女進食(96%)。

魚肝油補充劑提供家長最關注的兒童健康需要

兒科專科醫生張傑醫生表示,均衡飲食能爲孩子提供充足的營養。然而如孩子因偏食或某些原因未能從食物中攝取足够的營養,家長可考慮以營養補充劑補充日常飲食的不足,但需要小心選擇。長遠來說,應培養孩子有均衡飲食的習慣。

張醫生表示,家長應瞭解營養補充劑的分別及孩子的需要。就常誤解的「魚油」及「魚肝油」來說:「魚油」並不等同「魚肝油」。「魚油」是從魚類的脂肪中萃取,主要成分爲奧米加3脂肪酸(包括多元不飽和脂肪酸DHA)。而「魚肝油」則是從深海魚類(通常是鰵魚)的肝臟中萃取,除含有奧米加3脂肪酸(包括多元不飽和脂肪酸DHA)外,更含有維他命A及D。它們的功用分別是:

  • 維他命A:增強免疫力, 能幫助保持皮膚組織健康
  • 維他命D:增強骨骼及使牙齒堅固
  • Omega-3脂肪酸:有助降低三酸甘油酯及血脂,保持心臟健康。而其中的DHA,對腦部發展十分重要。缺乏足夠DHA可導致認知及行為表現受損。

調查顯示香港家長尤其關注子女的抵抗力、骨骼成長及腦部發展,故魚肝油補充劑較魚油更能提供家長最關注的兒童健康成長需要。

家長應慎選含有天然魚肝油成分的補充劑

張傑醫生表示,魚肝油補充劑營養豐富,能爲兒童提供健康成長所需,故家長高度關注「肝油」産品的誤導問題是可以理解。他建議家長留意産品的天然魚肝油成分,避免購買名不副實的「肝油」産品。

市面上部份含天然魚肝油成分的產品,一歲以上的幼兒已適宜進食,家長可考慮讓子女服用。張醫生提醒家長,應依從産品包裝盒上建議的劑量給予子女服用,以讓他們獲得健康所需。

調查報告大概:

 

 

十大兒童家居意外高危陷阱

調查:兩成半家居意外兒童需送院
籲家長應定期檢查家居對兒童的意外陷阱

意外傷亡是本港兒童的頭號殺手;每年約170名兒童因意外而死亡,數字遠較因患病致死的高(每年約30名)。香港兒科基金最新調查顯示:兩成半家居意外兒童需送院,但家長普遍對兒童家居陷阱認知不足,未能有效預防兒童家居意外的發生。該會呼籲家長應定期檢查家居意外陷阱,並避免獨留子女在家,以減低意外風險。

香港兒科基金聯同扶輪3450地區(香港、澳門、蒙古國) 在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間進行一項意見調查,成功訪問1,296名至少擁有一名6歲以下子女的家長。調查顯示,六成一受訪者的三歲至六歲子女曾經發生過家居意外,平均次數高達六次。

十大兒童家居意外高危陷阱

  1. 撞到物件(48%)、
  2. 被蚊咬傷(48%)、
  3. 被大門/房門夾傷(35%)、
  4. 在地上跌倒(34%)、
  5. 從床上墮下(31%)、
  6. 在洗手間滑倒(28%)、
  7. 進食時鯁喉(10%)、
  8. 從椅子墮下(10%)、
  9. 與兄弟姐妹或其他小孩打架(9%)
  10. 及被櫃門夾傷(8%)。


暑假、週末爲高危時間
調查亦顯示,意外風險與兒童留在家中的時間有關。意外多數發生在夏季(63%)、週末(66%)、及午後12時至5時 (51%)等時間。

四成一需求診
在曾發生家居意外的兒童中,四成一需求診;兩成需接受檢驗,其中九成二爲照X-光;兩成半需送醫,其中兩成曾送院至少兩次;兩成一曾接受治療,其中七成七爲縫合及清洗傷口。

家長對預防家居意外認知不足
獨留兒童在家容易引起家居意外。調查顯示,有一成二受訪家長試過獨留子女在家;其中一成更試過多於十次。大部分家長認爲子女發生家居意外主要是照顧孩子的人疏忽(47%),應爲事件負責。家長亦認爲子女發生家居意外會影響心情(90%),他們會感到痛心(44%)及擔心意外受傷會對子女帶來深遠的影響(32%)。此外,受訪家長普遍認爲兒童家居意外可以避免(74%),但認爲自己掌握的預防兒童家居意外知識只是一般(55%)。

家長疏於檢查意外黑點
調查亦顯示,七成七受訪家長表示有定期檢查家中容易發生意外的高危點;但次數不足。部分家長(23%)因覺得沒有用(48%)及不知道什麽是家居意外高危點(32%)而沒有定期檢查。令人憂慮的是只有五成家長在家中備有齊全急救藥品的藥箱、二成七家長會學習急救知識、及僅1%家長會教導孩子危險意識。香港兒科基金董事局成員周鎮邦醫生表示,家居意外對傷者及家長有機會帶來深遠影響,除了醫療費用外,還有不能計算的長時間心理困擾,必須正視。


香港兒科基金對政府的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表的2008年度全球報告均以預防兒童意外爲重點,可見預防兒童意外的重要性。事實上,七成的兒童意外是可預防,香港兒科基金對政府有以下建議:

  • 設立兒童安全議會,統籌所有有關預防兒童受傷及促進兒童安全的計劃,並加強推廣兒童安全概念及措施
  • 設立兒童受傷監測系統,定期監測兒童受傷的成因及情況
  • 設立兒童安全教育中心
  • 立法禁止獨留兒童在家
  • 在18區成立安全社區


同時,香港兒科基金亦建議家應經常進行家居安全檢查,及避免獨留年幼子女在家,避免不幸事件的發生。

有見及此,香港兒科基金及國際扶輪3450地區(香港、澳門、蒙古國)携手合作,在2009年推出《兒童家居安全.我承諾!》計劃。內容包括一系列社區教育活動,包括《家居安全繪畫比賽》、《家居安全乖寶寶活動日》、與家長教師會合辦的《家居安全檢查講座》及推廣《家居安全檢查清單》等,以互動形式宣揚家居安全的重要性,鼓勵本港家長及兒童一同努力,減少兒童家居意外。

國際扶輪3450地區(香港、澳門、蒙古國)總監王永權博士表示,扶輪一向致力多方面的國際性及社區服務,尤其對每個社區最珍貴的資源:兒童更不遺餘力。國際扶輪2008-09年度以「讓夢想成真」Make Dreams Real爲主題,以降低兒童死亡率為服務計畫的主要目標。《兒童家居安全.我承諾!》計畫共多個扶輪社參與,王永權博士期望計劃能持續地提高家長預防兒童意外的意識,以減少兒童家居意外的發生。

 




過度活躍兒童

過 度 活 躍 兒 童 的 情 況 , 可 區 分 二 類 , 一 為 生 理 性 過 動 , 在 1 至 2 歲 小 小 孩 , 因 開 始 步 行 , 大 部 分 的 注 意 力 多 容 易 分 散 且 活 動 力 強 , 此 類 在 年 紀 成 長 後 可 改 善 。

真 正 診 斷 過 度 活 躍 兒 童 只 須 依 嚴 格 的 DSM ─ III 的 診 斷 標 準 , 它 區 分 數 十 細 項 , 須 吻 合 其 細 項 中 的 數 項 才 可 診 斷 。

有 懷 疑 的 父 母 , 可 帶 小 朋 友 到 有 小 兒 神 經 科 別 的 醫 院 就 診 諮 詢 。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