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健康資訊庫

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除了影響生理健康,更影響心理健康!董氏基金會於2013-2016年所進行的身體快樂指數調查發現,腸胃順暢力與愉悅力呈現正相關,順暢力越好,則愉悅力越好;反之,順暢力差的愉悅力也差。因此,攝取足量蔬果,才能打造正能量體質,讓身心都快樂。

腸道菌種好壞影響身心甚鉅 水果酵素助長益生菌

亞東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志道表示,人體的共生菌99%居住在腸道內,數量高達數百兆,腸胃道功能會經由腸道-大腦的「腦腸軸線」與大腦相互影響。國內外多篇研究指出,腸道菌種好壞會影響身心狀況,當腸道環境不利於益生菌生長時,會增加焦慮及類似憂鬱行為。

陳志道主任說,除了膳食纖維及各種營養外,嗜吃肉類者更應該要多攝取富含水果酵素的水果,例如奇異果,其所含的水果酵素有助分解蛋白質,其他像是富含木瓜酵素的木瓜也是不錯的選擇。

擁有好心腸 正能量體質身心都快樂

董氏基金會尤宣文營養師提到,蔬果對於身體健康維護無庸置疑,其對於正面情緒提升的幫助也漸漸獲得許多實證。如2018年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發表一篇蔬果可提升正面情緒的研究指出,多吃蔬果的人對生活的滿意度較高、對事物也較易持正面看法;2013年英國健康心理學期刊研究結果也發現,當比平日攝取的水果份量多出0.11份、蔬菜份量多出0.15份時,情緒較正面,而且好心情還可延續到隔天;而在2012年美國和英國的一篇大型報也發現,蔬果攝取越多,人更快樂、心情更好,且每天攝取7-8份蔬果的幸福感最高。

水溶性纖維蔬果 幫助腸胃順暢、提升愉悅力

現今民眾多有蔬果攝取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外食族群較不易主動攝取水果,造成攝取量偏低,董氏基金會特別提醒,每天至少要攝取三份蔬菜及兩份水果;建議要選擇富含水溶性纖維的蔬果,如柑橘類、莓果類、芭樂、木瓜、奇異果等,不僅能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足感、改善腸道功能外,也是讓腸道益菌生長的重要關鍵之一,以降低負面情緒,改善焦慮與類似憂鬱行為,打造正能量體質。

79歲李奶奶參加禱告禮拜後左手臂突然感到劇烈疼痛,不僅狂冒冷汗,左手也開始發紫、發麻甚至無力,家人緊急將李奶奶送醫急診,並確診為急性手中風,所幸經由醫院心導管團隊緊急手術,李奶奶恢復良好且順利出院。門諾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翰興表示,如果肢體出現疼痛、冰冷、發白發紫、脈搏消失、感覺異常、麻痺無力等症狀,可能是急性動脈阻塞缺血,應及早就醫以降低壞死截肢的風險。

除了腦中風 四肢也可能會中風!

門諾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翰興表示,急性動脈阻塞,造成血流無法供應組織,除了常見的腦部血管病變,其實四肢動脈也同樣會發生,且絕大部分是由於血栓栓塞導致,而這些血塊大多是在心臟內形成後流出心臟導致,而李奶奶的情形則是阻塞在左鎖骨下動脈-腋動脈,也是少見的急性上肢動脈阻塞。

醫師進一步表示,一般肢體缺血後,約30分鐘內出現神經缺血症狀,先是感覺減退和感覺異常,之後便開始劇烈疼痛。如果在6小時內進行導管手術重建血流,缺血肢體便可完全恢復正常,因此呼籲民眾,若發生急性動脈缺血症狀,應盡早就醫接受導管治療,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而增加壞死截肢的風險。

入冬天氣變化大 注意腦中風

門諾醫院急診室主任鄧學儒表示,透過李奶奶與家屬的描述,當下判定為典型的血管栓塞導致,因此運用超音波診斷檢測血流,再配合電腦斷層找出血管的阻塞位置,並經由院內心導管團隊的緊急手術,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打通血管阻塞位置,讓血流完全回復,不僅疼痛消失,左手也恢復脈搏,且回溫有血色。

鄧學儒呼籲,時序入冬,天氣變化大,除了是腦中風的好發季節,也容易因為氣溫的驟降增加急性中風的可能,三高及年長者應多加注意。

高危險族群 養成量脈搏習慣

陳翰興強調,年紀大、心律不整(特別是心房顫動)、三高、抽菸等患者是急性動脈阻塞的高危險群,其中心律不整的患者更要特別注意,因為心房的收縮功能異常,造成心房內的血流緩慢,容易凝成血塊,增加血管內栓塞的機會。建議民眾可以透過運動手環的監測、量脈搏的習慣或是醫師的檢測評估,確認自己是否有心律不整的情形,早期治療以確保自身健康。

兒童肥胖的定義在世界上各國標準不同,以美國疾病管制局訂定的標準,2-19歲兒童與青少年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等於同齡兒童第95百分位即為過重;英國、香港、紐西蘭等國的兒童肥胖標準,則分性別個別列出2-18歲過重與肥胖之BMI值,超過此BMI值則算超標,調查結果發現,兒童青少年體重過重及肥胖比率大增,部分國家的兒童甚至超標210%,兒童肥胖問題已成為全球問題,不容小覷。

台灣每四位兒童就有一位過重

根據教育部提供的健康檢查數據顯示,台灣平均每四位兒童就有一位有過重的情形,若是在小學時期就過重,長大後繼續肥胖的機率則高達40到50%,國中時期約60到70%,若是高中時期發胖,成人後發胖的機率就更高了,「小時候胖不是胖」的俗諺,徹底被顛覆。

兒童肥胖影響日後成人健康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表示,兒童肥胖的問題對於孩童在健康與發育層面影響甚大,最遠甚至可能影響到日後成人健康問題。近十年來,西方飲食習慣逐漸融入台灣,小朋友對速食及含糖量、熱量偏高的飲食已經習慣,加上生活壓力大、經濟壓力重,家長在長期忽略兒童生活習慣及飲食管理的狀況下,有許多小兒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氣喘問題發生陸續在門診可見。這些來求診的過胖兒童,家庭多半有「小時候胖胖的很可愛」的錯誤觀念。殊不知,孩童若在成長的路上因體重過重加上骨骼發育未完全,容易出現O型腿及上述等健康問題,而這些病徵將伴隨兒童長大至成人,胖小孩變成胖大人。

胖小孩心理及生活常受挫折「肥胖除了影響外型及健康外,還會造成心理上的問題」,蕭敦仁理事長進一步表示,在台灣,平均四位兒童就有一位有過重的情形,由於孩童們之間的相處,多為直覺反應,一般孩童會認為胖小孩較邋塌、不愛乾淨,運動不佳、行動較慢、功課較差,進而產生排擠或不願與之為伍的情況,造成胖小孩在課業學習與人際相處,心理上及生活上的挫折。

8、5、2、1、0健康生活概念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改善兒童肥胖問題,今年的研討會,在學術部分除特別邀請到馬偕醫院李宏昌醫師發表「臺灣兒童肥胖白皮書」的臨床運用外,更邀請國內各專科醫師及營養師等專家,共同來研究探討,如何改善孩童肥胖問題。學會將與多所中、小學校合作,透過學校的通報,將過胖的孩童透過醫療人員、專家的協助轉介到區域院所參加減重計劃,並推出8、5、2、1、0的生活概念,8為每天睡滿八小時,飲食上天天5蔬果,坐在電腦電視電玩手機前時間建議低於2小時,每天至少有1小時的活動時間,喝的飲料0糖分,學會除了希望能夠建立健康生活觀念與校園外,也希望能夠倡導國人加入健康飲食的行列。

體重控制必須從小扎根 

蕭敦仁理事長呼籲家長,孩童肥胖問題已是全球性刻不容緩的問題,體重控制的健康觀念必須從小扎根,學校與家長則須密切合作與重視孩童在生活作息及飲食上習慣。家長們在閒暇之餘應帶領孩童多運動接觸大自然,脫離高糖飲料對孩童的誘因。飲食中盡量少油、鹽、糖類等食品,有肥胖問題的孩童,則需透過專家及醫療人員的協助,在青春期前就將體重問題處理好,才會有美好的人生。

圖片

Sub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