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飲食與健康

近日連續多日低溫,天冷想喝熱飲祛寒,喝對成分也很關鍵;選熱豆漿、牛奶、花草茶和薑茶可有效暖身,喝咖啡、茶類、可可反而容易手腳冰冷,喝酒更要小心失溫風險!

善用蛋白質、薑素、黃酮類 提升「攝食產熱效應」

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明,想靠食物讓身體熱起來,可善用「攝食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指人體消化吸收食物時會消耗體內熱量,使體溫升高;而蛋白質的產熱效應最高,約佔攝取熱量的20~30%,醣類為5~10%、脂肪為3%以下;所以熱豆漿、熱牛奶除了暖身還可攝取到優質蛋白、鈣或大豆異黃酮等,特別適合怕冷又需足夠蛋白質的銀髮族。 而2012年《Metabolism》期刊發表的美國研究發現,喝熱薑茶後有提升攝食產熱效應,還能增加飽足感。許惠玉提醒,市售薑母糖塊或即飲包要注意高糖問題,最好買老薑自己烹煮,並盡量減少加糖。 另外,2016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期刊發表的中國研究發現,飲食中含木犀草素可增強棕色脂肪和皮下脂肪的產熱基因表現,進而提升產熱作用。許惠玉表示,木犀草素為黃酮類化合物,存在於菊花、薄荷、百里香、迷迭香等,可調製成花草茶,也含於芹菜、洋蔥、花椰菜等;花草茶不含咖啡因,適合各種年齡層飲用,但要注意農藥殘留問題。

咖啡因可能導致手腳冰冷 酒精易造成失溫

許惠玉說明,天冷時許多人也愛喝熱咖啡、熱茶或熱可可,但這類飲品要注意咖啡因問題。2014年《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期刊發表美國研究發現,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流變少,故離心臟最遠的四肢溫度會降低,容易感覺手腳冰冷。許惠玉建議,冷天想喝含咖啡因飲品時,可搭配薑粉肉桂粉等溫熱食材,改善血液循環。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許多人以為天冷可以喝酒來暖身,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寒冷時應避免飲用酒精飲料,因為體溫會更快速散失;美國心臟協會(AHA)也提醒,酒精造成的溫暖感可能讓人低估寒冷對身體造成的額外壓力!許惠玉提醒,酒精會抑制神經傳導物質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 的分泌,造成血管擴張流向四肢,使手腳、皮膚表面的血流增加,讓人誤會身體在發熱,其實是透過皮膚在散熱,身體會越喝越冷。另外,酒精也會抑制糖質新生作用,不僅有低血糖的危險,還會破壞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造成身體中心溫度降低,所以在冷天過量飲酒還可能會導致失溫! 飲品暖身只是短暫性的效果,重要的還是透過活動、運動提高新陳代謝;如上班族常久坐不動、手腳容易冰冷,記得工作間歇時起來伸展一下,並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如快走、跑步等,幫助提升基礎代謝率、改善血液循環,讓身體暖呼呼。(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

 

竹筍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但因其生產季集中且採收後保鮮期非常短,因此業者常以醃漬等加工方式生產多元化的竹筍製品,如筍乾、筍絲、筍片等製品。

選筍新鮮最重要 在大家享受美食的同時,該如何辨別竹筍製品的鮮度?或是否含過多食品添加物「亞硫酸鹽」(用量以二氧化硫殘留量計)的疑慮,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大家,選購前要多了解筍乾的相關資訊。二氧化硫一般可隨尿液排出體外,但人體若過量攝入,可能會導致嘔吐,更甚者有些人會產生過敏反應,如氣喘、呼吸困難等現象。

選購竹筍及其製品時,可以根據以下資訊進行挑選,並依建議進行烹調前的處理原則:

新鮮竹筍

1. 選購無出青(筍尖處呈綠色)的竹筍,在烹調時較無苦味。

2. 外表肥短,呈現牛角狀彎曲者最佳。

醃漬竹筍

1. 選購筍乾顏色為淡黃色者為佳,若顏色呈現死白,或是出現刺鼻味則不要購買。

2. 選購白筍絲及筍角時,應挑選白色偏暗的色澤,如果產品顏色非常亮白,或有刺鼻味出現,需避免購買。

烹調前浸泡為上

1. 新鮮竹筍購買後應充分洗淨,以清水浸泡 30 分鐘或開蓋煮沸 3 分鐘可以有效減少出青竹筍的苦味。

2. 醃漬竹筍製品購買後應先浸泡清水 30 分鐘以上,並重複換水數次,或者在加熱烹煮時,不加蓋讓二氧化硫揮發,即可減少食入過量的二氧化硫。

購買竹筍加工製品時,請選擇信譽良好且有品質保證的商家,並注意食品包裝上是否有完整標示,包括品名、內容物名稱、淨重、食品添加物名稱、製造廠商或國內負責廠商名稱、電話號碼及地址、原產地、有效日期、營養標示、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等,盡量不要購買散裝產品,以免無法追溯源頭廠商。

 

又到了歲末年終的火鍋季節,民眾因天氣寒冷攝取過多火鍋及美食,又因運動量的不足,長期累積下來,造成身體負擔而演變為『高血脂』,過多的『膽固醇』屯積,導致全身的血管狹窄、硬化,進而影響腎臟功能。

醫師蔡俊傑, 彰基醫院腎臟科主治表示,『高血脂』是一個『隱形殺手』,通常是不會有任何症狀,等到有症狀的時候,表示血管已經阻塞的很嚴重,讓民眾最擔心的二個症狀,一個是『心肌梗塞』,一開始來的時候就是非常的胸悶、胸痛,直接送急診;另一個是『中風』。因此,在沒有症狀的時候,希望民眾能夠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提早做預防。

對於造成『高血脂』的飲食,應避免食用油炸食物或三酸甘油脂成分高的食物,如魚皮、豬皮等有皮的食物,都不建議。對於腎臟疾病的患者,一樣會造成腎臟功能傷害,血脂高的話,希望能夠控制好,第一步仍是從飲食與運動開始;若是以長期性的藥物控制,醫師會評估進行評估,那一種方式對患者本身較有益處。

平時如何愛要腎保腎,首先從飲食的控制開始,對於腎臟疾病患者而言,高磷食物儘量避免食用、會造成高血脂的食物也不要吃、水份的攝取要夠,不要聽信或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這都會讓腎臟病受到影響。

陳美櫻營養師, 彰基體系營養暨膳食部組長表示,冬令時序到,冷風直吹,讓人好想吃一鍋熱呼呼的火鍋來暖身,但對於慢性病患者,必須經常保持適當的飲食,會有助於維持身體的健康。慢性腎臟病患者因腎臟功能的衰退及代謝的改變,在飲食上有些相關的營養素,例如:蛋白質、脂肪、各類的脂肪酸及電解質如:鈉、磷、鉀、鈣等要依患者的病情做調整。

陳美櫻針對慢性腎臟病友,如何健康吃火鍋,提供飲食的建議:

一、白開水當火鍋湯底:傳統的大骨湯含磷及飽和脂肪酸高,會增加腎臟代謝的負擔;若不需要限制磷攝取的患者,要食用大骨湯時,建議將湯冰涼後去浮油,再加熱後再使用,將可以去掉大部份的脂肪。

二、新鮮食材最重要,避免加工製品:各式的火鍋餃、丸子等,在加工的過程中添加了不少的脂肪、澱粉、鹽份及磷酸鹽等,這些添加物都會增加身體的負擔,慢性病患者應該盡量避免攝取。

三、天然配料當佐醬:建議可用蒜泥、辣椒、薑末等加入白醋、檸檬汁內當佐醬,亦可將香菜蔥末燙熟後一起拌入,會更加佐醬的香氣及風味。

四、食材分類份量要清楚:蛋、肉片、海鮮、豆腐豆製品,是蛋白質食物。慢性腎臟病友一餐的蛋白質建議量,大多不會超過2份的建議量(一份:如3片火鍋肉片或1個雞蛋等),蛋白質的攝取量,是腎臟病友最大的罩門。

五、避免吃滾燙的食物:吃火鍋時,建議再準備一空小盤,可將滾燙的食物撈出後先擱置納涼再吃;這樣可以避免燙傷嘴及造成消化道受傷;經常吃過熱的食物,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 如能把握以上的原則,依營養師建議的食物份數進食,不管是一般民眾,或是慢性病患者,都可以在冷冷的冬天,享受溫暖的美食。

 

Sub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