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腦神經疾病

alt

中風後,患者長期臥床,使腸蠕動減慢,可引起腸脹氣;另外,為了減輕腦水腫而使用脫水藥,使尿量增多,也容易引起低鉀、腸麻痹而引起腹脹。臨床觀察發現,中藥萊菔子內服外用對中風後腹脹有明顯療效。

將萊菔子適量文火炒黃,取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另取10克研為細末,以米酒調勻制餅,臍部常規消毒後,將藥餅外貼於臍部,包紮固定,並時時以熱水袋熱熨,每12小時換藥1次。一般用藥1-2天后腹脹即可減輕,腸鳴音增強,失氣,隨之腹脹消失。

中風是由於肝脾腎虧虛,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經脈淤阻所為。脾主運化,脾虛則運化失職,胃失和降,輕氣不升,重濁不降,腑氣不通,故而腹脹,納差。萊菔子可消食化積,降氣除脹,又因其質多油潤,可潤腸通便,長於利氣,有助於胃腸運化而傳導;米酒辛散,有利於藥物透達。肚臍位居腹中,屬於任脈,通達經脈臟腑,具有溫陽益氣,回陽固脫之功,調理脾胃,化積行滯之效。內外合用,腑氣通暢,故腹脹得除。

Dated: 2004-04-18


湖北遠安縣中醫院 主任醫師- 胡獻國

中風,是人們對急性腦血管病的統稱,它包括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二類。中風發病急驟,病死率及病殘率高,嚴重危害中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有關統計資料表明,50%以上的中風患者發生在秋末,因而醫學專家將中風稱之為“中老年人的深秋流行病”。

秋末,氣溫、氣流等氣象要素變化劇烈,人體受到寒冷刺激後,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使腦部負荷加重,導致血壓升高,加之秋季氣候乾燥,人體缺水,血液粘稠度升高,這些可加速血栓的形成,加之老年人對外界環境的變化不適應,很容易發生中風。

有人認為,中風是由於老年人不小心,跌倒而造成的,其實不然。跌倒只是一種表面現象,真正的原因是腦血管發生了病變,缺血缺氧所致。因此,中老年人在氣候多變的秋季,一定要提高警惕。

高脂血症、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是引起中老年人中風的主要原因,因此,秋季到來時,這些病人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治療原發病。特別是高血壓病人,當氣溫下降時,血壓會驟然上升,因此,要定時測量血壓,按時服用降壓藥。同時,還要科學安排生活,注意勞逸結合,防止情緒波動,防寒保暖等,避免這些因素給老年人帶來的負面影響。秋季氣候乾燥,人體容易缺水,缺水後不僅使血壓升高,還會導致血容量不足,血液粘稠度升高,誘發缺血性腦中風。因此,老年人每日進水量應不少於2000毫升。由於老年人動脈硬化,大腦缺血缺氧,大腦口渴中樞比較遲鈍,人體缺水時並不感覺口渴,因此,老年人口不渴也應喝水,且要保證足夠的進水量,以維持有效迴圈血容量,防止血液粘稠而發生中風。

中風雖然發病急驟,但發病前約有70%的病人仍有早期信號,因此,出現下列症兆時,應警惕中風發生:突然眩暈或頭痛;一過性視物不清或失明;突然舌根發硬或失語;突然肢體麻木,活動不便;無原因的嗜睡等症狀。若能及時發現,及早治療,可大大減少發病率。一旦發現中風先兆,應立即臥床休息,保持鎮靜,避免緊張,附近就醫,並儘量減少搬運。施行救護時,要防止頭頸扭曲,患者的頭部應偏向一側,以免突然發生嘔吐而引起窒息。

 

Dated: 2004-04-18


湖北遠安縣中醫院 主任醫師- 胡獻國

 

***免責聲明:相關資訊只供讀者認知及參考。***

中風,即腦卒中,為突發性的急性腦血管病,是高血壓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據統計,全國每年中風發病病例達 130多萬,死亡率達60-120/10萬,約四分之一患者在發病24小時內死亡,約半數于3周內死亡,而存活者75%不同程度喪失工作能力,表現為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歪斜,稱為中風後遺症,給家庭、個人和社會帶來重大損失。

在中醫辯證施治的原則下,選用中藥口服,針炙,按摩等治療,有明顯療效,配合食療藥膳方,可提高臨床療效,促進患者功能恢復,可選用下列藥膳食療方。
 

  1. 黃?桂枝粥: 黃?15克,炒白藥,桂枝各10克,生薑3片,大棗5枚,大米100克。將前四味水煎取汁,同大米,大棗同煮為稀粥?服食,每日1劑,3周為1療程,連續2~3個療程。可益氣養血,溫經通絡,適用於氣虛血淤所致的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等。
  2. 黃精珍蠣粥: 黃精10克,珍珠母,牡蠣各30克,大米50克。將前三味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服食,每日2劑。可平肝潛陽,熄風通絡,適用于肝陽上亢之半身不遂,肢體麻木,頭目眩暈,面色潮紅,耳鳴頭痛,心悸失眠,煩燥不寧等。
  3. 二冬杞肚粥: 天門冬,麥冬各30克,枸杞子20克,魚肚膠10克,大米50克。將二冬水煎取汁,同大米,枸杞煮粥,待熟時,調入搗碎的魚肚膠,烊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可補益肝腎,養陰甯絡,適用于肝腎陰虛,肢體麻木,手足不遂,音暗失語,心悸氣短,腰膝酸軟,口乾咽燥,胃納下降等。
  4. 人參湯: 人參、陳皮各10克,蘇葉15克,砂糖150克。將參、陳、蘇、同入砂鍋內,加水約3000毫升,煮沸取汁,兌入砂糖,拌勻即可,每日1劑,代茶頻飲。可補氣固脫,化痰和胃,適用於中風後目合口開,聲嘶氣促,舌短面青,自汗,手足逆冷,大小便自遺等。
  5. 五味子湯: 五味子,人參、蘇葉各10克,紅砂糖100克。將前三味藥加水3000毫升,煎取約1500毫升,加入砂糖,拌勻飲服,每日1劑。可益氣、養陰、固脫,適用於中風手撒尿遺,四肢不溫,肢體不遂等。
  6. 枸杞冬花茶: 枸杞、麥冬各10克,紅花5克。將三者放入杯中,沸水沖泡,每日1劑,代茶頻飲。可補腎養陰,適用於中風後舌短不語,足痿不行,或偏癱,半身不遂等。
  7. 大棗桃花粥: 大棗5枚,桃仁、紅花各10克,大米50克。將前三味共煎取汁,共煎二次,二液合併,分作二份,每取1份,同大米煮粥,每日2次。可活血化淤,通絡止痛,適用於淤血阻滯,肢體麻木,活動不利,語言蹇澀等。
  8. 桃仁地龍餅: 桃仁20個,地龍30克,紅花、赤芍各20克,當50克,川芎10克,黃?100克,玉米麵400克,小麥面100克,白糖適量。將桃仁去皮尖,略炒後研碎,地龍酒炒後研細末,餘藥水煎取汁,以藥汁和玉米麵,小麥面、地龍粉及白糖,製成小餅,撒上桃仁末,烙熟服食,每日1劑。可補氣活血,通經活絡,適用於氣虛血淤之半身不遂,肢軟無力,語言不利,口眼歪斜,面色萎黃或暗淡無華等。
  9. 黃?豬肉湯: 黃?30克,大棗10枚,當歸、枸杞各10克,瘦豬肉100克,調料適量。將豬肉洗淨,切片,諸藥布包,加水同燉沸後,調入蔥、薑、蒜、椒等。待熟後食鹽,味精調味服食。可補益精氣,活血化淤,適用於腎虛精虧之音暗失語,心悸氣短,腰膝酸軟,肢體痿廢,手足麻木,半身不遂等。
  10. 黃?地龍瘦肉粥: 黃?10克,鮮地龍、豬瘦肉、大米各50克,調料適量。將黃?布包;鮮地龍剖開,洗淨,去泥、豬瘦肉洗淨,切絲,與地龍同用調味品勾芡;先取大米、黃?加清水適量煮沸後,下地龍及瘦肉,煮至粥熟後,去藥包,調味服食,每日1劑。可益氣活血,適用於氣虛血淤所致的中風後遺症。
  11. 三七木耳肉湯: 三七10克,木耳、豬肉、調料各適量。將三七研為細末,木耳用水發開,冼淨備用。將豬肉冼淨,切片,鍋中加清水適量煮沸後,調入蔥、薑、椒、鹽各適量煮沸後,納入豬肉、木耳等,煮至豬肉爛熟後,調入三七粉,煮沸,味精調味服食,每日1劑。可養血化淤,適用於淤血疼痛及中風後遺症。

Dated: 2004-04-18


湖北遠安縣中醫院 主任醫師- 胡獻國

* * 相 關 報 導 只 供 作 本 網 上 雜 誌 的 讀 者 用 作 參 考 及 增 進 一 些 健 康 及 進 補 資 訊 為 目 的,此 報 導 均 有 時 間 上 及 因 應 個 人 體 質 接 受 上 的 限 制 ,若 引 用 任 何 文 章 內 容 引 起 任 何 不適 請 速 與 你 相 熟 醫 師 聯 絡 及 診 斷; 若 本 文 對 任 何 公 司 或 個 人 構 成 任 何 商 業 影 響 或 金錢 上 損 失 , 恕 與 本 網 站 無 關。* *


 

Sub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