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老年護理

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台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14%,而全台共有65個偏遠鄉鎮,更有許多地區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0%,偏鄉因就業不易、年青人口外移,加上地理環境等因素,服務資源難以建置。有鑑於此,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攜手滙豐商業銀行,日前舉辦「讓愛零距離」偏鄉老人照顧計劃成果記者會,以極簡風格的「偏鄉懶人包」,溝通偏遠地區人口外流、交通不便等長期困境,期望整合現有長照服務資源、培力在地團體,建置偏鄉完整的社區整體照顧模式。

滙豐挹注偏鄉1500萬 建立在地服務據點

滙豐銀行於2015年爭取到滙豐集團成立150周年贊助基金,有感於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下的老人照顧需求,因而開啟與老盟合作,投入偏鄉老人照顧計畫,於「偏鄉服務平台運作」、「物資採買」、「支持偏鄉自主服務」、「自付費用補助」與「人才培育留任」等多元面向深入服務,共挹注一千五百萬元經費。

老盟理事長吳清同表示,三年來偏鄉老人照顧計畫帶來顯著的改變,透過政府單位、老盟與滙豐銀行的努力,照顧服務成長逾五成、交通接送使用更成長超過1倍:大埔地區的復康巴士範圍已拓展近10公里、台東海端鄉的就醫交通接送也往更遠的地區服務、服務據點佈建的比率更接近七成;偏鄉人才留任更培育150名在地照顧服務員,更有超過三成實際投入照顧工作,透過在地人才的培育,讓年輕人回鄉,才能讓偏鄉老人得到應有的照顧。

不怕沒資源 只怕沒人做

在嘉義服務三年的嘉義大埔鄉安道基金會社工施忠志表示,大埔的登記人口數為4,921人,平時大約1,200人左右,其中約500人是他的個案,這裡的長輩以70至80歲居多,大家相處起來就像家人般。在大埔,施忠志看到了「小老人照顧老老人」的正向循環,許多長輩同時是照顧者也是被照顧者。但讓社工人員擔憂的是,即使有再多的資源,卻找不到服務的專業人才,更何況資源並非年年有。

傳愛偏鄉 讓愛零距離

老盟與社福團體也呼籲更多民眾能夠以行動支持、捐款響應,讓偏鄉的困境能夠持續改善,發展出在地特色、讓年輕人願意回鄉服務,一同傳愛偏鄉,讓愛零距離。

一名九十歲老翁因雙眼間歇性刺痛,於一個月內反覆數次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門診及急診求診。經由詳細的眼科檢查,雙眼角膜均有大範圍的上皮缺損,懷疑是藥物引發之神經失養性角膜潰瘍。

失智症不規律用藥 治療不如預期

經詳細了解其病史及家庭狀況,老翁因罹患失智症,每當雙眼疼痛難耐的時候就自行搭計程車掛急診,且因其無法按照醫囑自行點藥,更有甚者,會因過於頻繁使用眼藥水而導致更嚴重的角膜糜爛。本院在收治病患住院規律點藥之後,其臨床症狀及角膜潰瘍均有明顯進步。

許多眼疾可導致高齡人口視力退化,在眼科仔細檢查下均能找出病因對症下藥,然而當治療不如預期,抑或是少見的臨床表現時,醫師都需要有更全面的考量,來達到病人最佳福祉,此病例即為示範。

老人不按時服藥 社工介入支援

依照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臺灣目前有15萬失智人口,65歲以上的長輩有3~4%是失智症患者,而假若統計85歲以上的長者,失智症患者的比例就高達1/5。若社工能積極介入,除了尋求家庭的支持之外,社會局及許多民間團體亦能提供相當多的資源協助。

這些老年人有許多共病症,縱使長期在醫療院所就診並給予處方治療,往往因藥物順從性不佳,無法達到預期醫療效果,不只會導致過度就診醫療浪費的問題,病人本身也會因病程受到許多身體上的折磨。

服務失智症老人 整合醫療趨勢

失智症病人的治療相較於一般病人更顯複雜,病人對藥物的順從性、衛生狀況以及家庭社會的支持,往往決定了病人的預後以及生活品質,整合照顧服務是為未來台灣高齡社會的另一個趨勢。

北市聯醫除了一般的醫療服務,也另與臺北市政府合作,首創以老年人為中心的石頭湯計畫,以及社區整合照顧服務,藉由居家訪視這些老年病患,可以更精確了解到這些長者實際生活方面的需求,達到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顧。

 

老年生活如何過得快樂?根據研究指出,朋友是老年生活快樂的關鍵,其影響力更勝家人。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司因應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社會趨勢,積極研擬中高齡就業條例,鼓勵高齡者參與志工服務,活化老年生活!

活化老年生活 朋友比家人更重要

開業醫范樂群院長表示,東方社會較強調集體主義,看重家庭成就,容易自我壓抑,對友情的付出較為保留。長者因生活習慣、價值觀與子女出現差異,較容易產生衝突;同齡的朋友則可以分享相同話題與經驗,從中獲取共鳴與情感交流,滿足愛與歸屬感的需求。范樂群進ㄧ步表示,若想要在老年階段與朋友同樂、找到生活樂趣,需要長期經營與挑選合得來的朋友,老年階段才能走出戶外,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與模式。

銀髮族的快樂關鍵 個人控制力為首要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指出,朋友的重要性從青少年階段即開始,友誼的影響力也會隨年齡增長而強化。葉雅馨強調,因為年齡相仿的朋友擁有相近的經驗、時代背景或關注的議題,故可以獲得共鳴以及情感交流,不像家人間常須承擔責任,沒有得選擇,這其中也隱含對健康促進相當重要的個人控制力。

相互協助與支持 能讓關係更持久

葉雅馨建議,降低對朋友的要求並將分類,如有些朋友適合一起運動;有些能相聚聊政治;有些則擁有廣大人脈,需要時可以給予協助。若能在人際相處過程,相互協助與支持,關係則可以更持久;多與能深談、相處自在的朋友互動,釋出關心,相約定期聚會,建立好的關係,對年長者身心健康的影響也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