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失智症

失智症人數隨人口老化快速增加,但絕大多數失智症無有效治療方法。傳統的藥物與醫療,在這些病人的照顧上,並無法有效的抑止病程的惡化;同時,在退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活功能喪失或是行為問題,也常使照顧者疲於奔命。為此,各縣市政府、醫療機構以及民間團體,針對失智失能的照顧問題紛紛推出各式照顧服務,守護失智病患與家屬的生活品質。
跨專業合作照護 延緩失智更到位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朱智邦表示,失智症的照護是全方位的,必須結合醫師、護理、各式治療師以及社工,針對病患以及家屬量身打造適合每一個家庭的照顧模式,像是成立失智症的整合性記憶門診,結合神經科,提供身體與心理的健康照顧以及各式社會福利的諮詢與申請;提供老人日間照顧服務,藉由專業護理人員,職能治療師以及物理治療師藉由各種感官、認知、身體上的刺激與活動,進而達到延緩失智或失能效果。
日間照顧創雙贏 罹病不再是夢魘
朱智邦醫師也提到,在國外的研究當中,失智症的日間照顧的確可以減少家屬的負擔以及精神科藥物的使用,是一個病患與家屬雙贏的好辦法。因此,減少控制行為藥物使用的效果,對於家屬來說,不僅讓失智患者在平時有了一個讓人放心的去處,同時也減輕一部分照顧的壓力。
朱智邦醫師說,對於特殊難以照顧的個案,松德院區也設有失智症病房,專業的醫護人員以及社工,會針對個案的狀況,提供照顧上的建議,並做出藥物的調整。一方面讓個案在良好的環境中調整身心,另一方面讓家屬有了全天喘息的機會。

85歲的陳阿嬤,先生在其五十多歲時已去世,而後與女兒同住。最近被女兒發現有記憶力衰退問題,常常同一件事情講了又講,又總是把東西搞丟、找不到;原本倔強的個性也更加劇,家人未順她意,就生悶氣。而有天,阿嬤突然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吵著說活著沒意義,因此,家人更是寸步不離。某天因孫女婿關電視,引發其情緒激躁,摔東西甚至自己撞頭,因此住院三天,事後再追蹤,阿嬤竟然已忘記曾住院一事。此外,阿嬤也常說在家會看到「人」、過世的老伴或聽到聲音在責備他,平常動作也變慢、容易跌倒。 台南醫院精神科王秀美醫師表示,阿嬤的症狀是典型的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症狀,典型在失智初期認知(如記憶力、注意力、語言能力、分析理解及計畫能力、視知覺空間能力等)開始出現障礙外,早期就有明顯的巴金森氏症狀,如肢體僵硬、動作緩慢、姿勢保持的不穩定等,特別是後者容易因平衡感差引起跌倒。 王秀美醫師指出,路易氏體失智症還容易出現幻覺,如同案例中的阿嬤一樣,病人常主訴會看到人或聽到聲音,此為波動性的認知功能障礙,像是間歇性的神智混亂、混亂言辭、眼神呆滯凝視空中狀,或是嗜睡,白天時常處在睡著狀態。另外有的也會出現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因為肌肉張力的抑制在做夢期出了問題,所以在睡夢中將夢境演出來,譬如因夢見與動物攻擊時的拳打腳踢,就表現出來,致躺旁邊的另一半常被干擾到。 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盛行率大約是阿茲海默症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此普遍民眾對此病較陌生。王秀美醫師解釋,此類疾病比阿茲海默症更容易對一些精神病藥產生副作用,如跌倒及嗆到,整個生活的品質也較糟。醫師呼籲,早期診斷可以較早了解之後可能的病程,提供較適當的治療及防護,並且幫助照顧者了解可能之後出現的症狀、病程及提早準備因應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