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失智症

中年人從椅子上或蹲姿起身時,若常感覺頭暈、輕微頭痛,就要提高警覺,這種現象代表血壓暫時下降,醫學名稱為「姿勢性低血壓」。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常出現這種現象的人,20年後出現失智症的風險較高,老年認知功能也容易變差。

姿勢性低血壓 可能對大腦造成永久傷害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所舉辦的2017年流行病學、預防╱生活型態與心臟新陳代謝健康醫學研討會。研究認為,「姿勢性低血壓」這類暫時性低血壓症狀會減少大腦血流供應,或許會對大腦造成永久性傷害。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後研究員安德婭‧勞琳絲表示,對於中年人來說,雖然血壓下降只是暫時性現象,卻可能造成長遠影響。研究顯示,與中年沒有姿勢性低血壓者相比,中年有姿勢性低血壓的人,老年出現失智症風險上升約4成之多,目前醫界對失智症治療還是束手無策。

研究人員分析「社區居民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研究」數據,這項研究是以美國4個社區15792名居民為研究對象,研究開始於1987年,當時這些居民年齡介於45歲到64歲,平均年齡54歲。研究人員特別針對其中11503名沒有冠心病、中風病史者做研究。

起身時血壓下降幅度過大 就要提高警覺 研究人員先請這些人躺20分鐘,再請他們起身、站起來,測量血壓。姿勢性低血壓是指突然起身時血壓收縮壓下降超過20mmHg,舒張壓則下降超過10mmHg,研究中703人,約6%的人有這種現象。

研究人員追蹤20年以上,結果發現,姿勢性低血壓患者往後出現失智症機率比其他人增加40%,出現認知功能下降風險也比一般人增加15%。勞琳絲表示,多了解哪些因素會增加失智症、認知功能下降風險,就可以找出高風險族群,這或許就能幫助擬定防治、介入策略,對於姿勢性低血壓這風險,未來很值得進一步探討、研究。

一名年約45歲公部門主管,在簡報時突然語言表達出現障礙,後來只好提早退休,雖社交反應正常,並非記憶退化,加上沒有任何慢性病和家族史,但大腦已嚴重萎縮,導致生活目前已無法打理,所幸經由Amyloid PET檢查後,發現患者腦部的類澱粉蛋白沉積明顯,確診為阿茲海默症。

德國研製新型試劑 提高診斷正確率

Amyloid PET也就是德國研製透過正子造影檢測阿茲海默症試劑,幫助醫師透過影像,就能判斷患者腦部病理性蛋白堆積,提高阿茲海默症診斷正確率;花蓮慈濟醫院神經科醫師羅彥宇指出,這款試劑在台灣又命名為士宣腦諾清試劑,目前花蓮慈濟醫院向衛生福利部申請專案計畫,已完成兩例Amyloid PET檢查,都發現類澱粉蛋白堆積顯影。

老年失智多合併慢性病 提高診斷困難

阿茲海默症占失智症的病症最多,約七成,加上近年來老年患者增加快速,再加上合併許多慢性病,在多重藥物使用下,容易影響認知功能,使得阿茲海默症診斷上更為困難;羅彥宇醫師表示,目前診斷上檢查,還得靠認知功能檢測、磁振造影等來輔助確診。

新型試劑使用臨床上 減少其他不必要檢查

但目前透過這項核醫試劑,能準確標記阿茲海默症病人腦部類澱粉蛋白沉積,雖目前台灣也有引進類似試劑,但僅限研究用途,尚未獲准於臨床使用;羅彥宇醫師表示,未來運用德國引進的士宣腦諾清試劑在臨床上,減少其他不必要的檢查,也能提高確診率,避免服用錯誤藥物加重病情,對患者而言也是一大福音。

巴金森氏症、腦血管疾病及腦積水,是老年人常見疾病,隨著年齡增長,罹患此三種疾病的比率越高;臨床上,一名高齡91歲宋老先生,近年來走路越來越緩慢且不時跌倒,連記憶力也衰退,甚至有小便失禁等症狀,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水腦症,經腰腹腔引流手術,將腦室積水引流至腹腔,術後恢復良好,這名老先生也恢復以往活潑個性。

腦脊髓液壓迫神經 引發常壓性水腦症

常壓性水腦症會使患者出現失智、步態不穩及尿失禁等症狀,容易被誤認成是阿茲海默症或巴金森氏症;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林欣榮指出,主要是因隨年齡增長,腦部功能衰退,造成腦脊髓液吸收不完全,堆積在腦室內進而壓迫到神經,因而引發常壓性水腦症。

老翁活動力漸變差 原來是三病症纏身

這名宋老先生過去曾有兩次中風,兩年前也被診斷出罹患巴金森氏症,雖能透過輔助器活動,但半年前開始活動力卻慢慢變差,連個性都變得容易生氣,最後甚至僅能臥床,經建議接受檢查,才發現宋老先生竟有腦積水、腦血管阻塞且合併巴金森氏症等三病纏身。

出現類似症狀 應盡快就醫檢查

治療上,透過腰腹腔引流手術,在腰椎處擺引流軟管,將腦室內的脊液排至腹腔,不須開腦,且患者傷口小,安全性也提高,另外,腰椎腹腔引流管也設有非侵入性的調節壓力的裝置,以便醫生門診能調節腦壓;林欣榮提醒,中老年人若出現疑似老人癡呆等退化現象,就應提高警覺,若能及早診斷接受治療,有助於減少退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