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飲食須知

「食品 2020:假如消費者是食品公司行政總裁」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現今中國的消費者均希望在食品成份及其安全和品質上有更多的決策和意見提供機會,更期望在2020年,他們會有不同的選購食品模式。是次研究目的是探討在中國、美國、英國、德國及阿根廷消費者對食品的理念、期望及考慮因素的幾個範疇,並希望在2020年為食品業提供一個全新的概覽。

中國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希望參與更多有關食品安全及品質的決策、成份及添加劑的使用及有份處分對食品安全及妥協食品營養的食品公司。消費者認為以上所有的觀點比起如何更容易預備或選購食品更為重要,而他們對以上觀點的重視比起全球食品公司總裁更甚。

調查結果亦發現,消費者期望食品公司會為他們的健康及保健負責,而此期望更會延續至2020年。屆時,消費者會比現在更詳細地考慮食品安全、品質、來源及營養價值,因此他們期望在選購食品的模式會有所不同。將來,食品公司在研發產品時,便須要注意到上述消費者的期望。

 

主要調查結果

  • 相比其他國家,中國人較注重食物的實際作用。在中國,78%的消費者在選擇食物時,會先考慮對健康的益處。中國人認為食物是帶給健康生活的重要元素。其他國家的消費者主要視食物為一種享受及於選擇食物時,會先考慮其味道。

  • 阻礙消費者吃得更健康的主要因素為知識、味道、家人喜好及其食品之容易獲得程度。除了價格外,當消費者被問及其他阻礙他們吃得更健康的因素時,55%的消費者表示是「知道食物的真正益處」;50%的消費者表示是味道;而家人喜好及食品是否容易購到分別佔35%。

  • 消費者在要求食物味美時,亦同時希望對食物有更多的認知。52%的中國消費者希望在食品標籤上得知食品的所有成份。45%認為食品應該是簡簡單單及35%表示食品應含越少成份越為理想。

  • 79%的中國人認為食品業應對他們的健康及保健負責;72%期望在食品安全上有更大的決策能力。59%的消費者表示如食品公司在食品安全上違法,他們可以有份參與處分這些違法的食品公司。

  • 假如中國的消費者有機會成為食品公司的行政總裁,當中有86%的消費者表示會將食品安全放於首位,其次為改善人體健康。當中亦有44%的消費者表示他們會停止營養失調的情況;41%的消費者表示他們會協助解決過胖危機。而一項調查發現,只有38%的食品公司行政總裁表示會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可見行政總裁及消費者的意見不太一致[1]。

  • 消費者認為食品公司應減低引致重要健康及疾病的危機。66%的消費者認為食品公司可提供良好的食品選擇以減低引致重要健康及疾病的危機。63%的消費者認為食品公司應以卡路里計算而加增在食品中的營養;60%的消費者認為食品公司應以價格計算而加增在食品中的營養。

  • 在2020年,十位中國的消費者中,便有六位期望他們會有不同的選購食品及進食模式。在未來十年,注重營養、食品安全及對健康的好處是大勢所趨。根據五個受訪的市場結果顯示,大部份的消費者期望在2020年時,食品是在本土或同一個市場生產,但由於越來越多進口的食品,因此很多人都認為要達到以上的期望是相當困難。實際上,中國消費者最歡迎外國進口食品。除此以外,69%的消費者希望食品公司能針對餐廳菜單,提供更快捷辨認健康食品的方法。67%的消費者希望餐廳可提供更健康的食品。
中國人一向都會全面針對食品的所帶來的影響,而不僅只講求味道。但調查結果發現,消費者在選擇食品時,會考慮更多因素。以往,食品方程式曾是味道加上品質再加上對健康的好處,至2020年,相信這項方程式應改為味道加上品質加上對健康的好處之餘,再加上營養,以及安全及成份。

有關調查

調查為在美國、英國、德國、阿根廷及中國的1,000 名受訪者進行訪問,每個受訪國家均有200名受訪者參與調查。在中國的受訪者中,有一半的受訪者在城市居住,而另一半則來自非城市地區。在95%置信水平下,調查中的百分比數據誤差為+/-6.93個百分比。調查在2008年7月底至2008年8月底,在每個國家透過網上於不同的時段進行調查。

[1] CIES – 食物商品論壇 : Top of Mind 2008. (www.dnv.es/Binaries/Acrobat%20Document_tcm20-295343.pdf )

 

資料提供:宏盟集團旗下的成員凱旋公關公司

alt

 

 

飲食安全黃金定律: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確保飲食安全的10條“黃金定律”,為人類飲食的衛生安全和健康提供了非常明確的指導原則。

  1. 食品一旦煮好就應立即吃掉。食用在常田溫下已存放四五個小時的食品最危險。
  2. 未經燒熟的食品通常帶有可誘發疾病的病原體,因此,食品必須煮熟方能食用,特別是家禽、肉類。
  3. 應選擇已加工處理過的食品。
  4. 食品煮熟後難以一次全部吃完,如果需要把食品存放四五個小時,應在高溫或低溫條件下保存。
  5. 存放過的熟食必須重新加熱才能食用。
  6. 不要把未煮過的食品與煮熟的食品互相接觸。這種接觸無論是直接的或間接的,都會使煮熟的食品重新帶上細菌。
  7. 保持廚房清潔。烹飪用具、刀叉餐具等都應用乾淨的布揩幹擦淨。
  8. 處理食品前先洗手。
  9. 不要讓昆蟲、兔、鼠和其他動物接觸食品,因動物常帶有致病微生物。
  10. 飲用水和準備食品時所需的水應純潔乾淨。如果懷疑水不清潔,應把水煮沸或進行消毒處理。
     
食品安全12守則: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八大部委實施的食品藥品放心工程,推出了“食品安全12守則”,這是廣大消費者日常飲食安全的指導原則。

  1. 儘量選擇到正規的商店、超市和管理規範的農貿市場去購買食品。
  2. 儘量選擇有品牌、有信譽、取得相關認證的食品企業的產品。
  3. 不買腐敗黴爛變質或過保質期的食品,慎重購買接近保質期的食品。
  4. 不買比正常價格過於便宜的食品,以防上當受害。
  5. 不買不吃有毒有害的食品:如河豚魚、毒蘑菇等。
  6. 不買來歷不明的死物。
  7. 不買畸形的和與正常食品有明顯色彩差異的魚、蛋、瓜、果、禽、畜等。
  8. 不買來源可疑的反季節的瓜果蔬菜等。
  9. 不宜多吃國家衛生部提醒的以下10種食物:松花蛋、臭豆腐、味精、速食麵、葵花籽、菠菜、豬肝、烤牛羊肉、醃菜、油條。
  10. 購買時查看食品的包裝、標籤和認證標誌,看有無註冊和條碼,查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對懷疑有問題的食品,寧可不買不吃。購買後索要發票。
  11. 買回的食品應按要求進行嚴格的清洗、製作和保存。
  12. 廚房以及廚房內的設施、用具要按要求進行清潔管理。

韓欣欣

 

***免責聲明:相關資訊只供讀者認知及參考。***

味精綜合症,又多稱為中國餐館綜合症(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是一個集合的症狀,是有些人當吃中餐後的經驗。在中菜處理,多下食品添加劑'稱為味精(MSG)",但還沒有被證明這物質真的對人體有害。

事源

在1968年,一系列的報告描述有些人形容吃中餐後有不適的現象。據報導,中餐館多採用味精而導致這些症狀,但隨後的許多研究都多數未能顯示出某種聯繫味精的症狀。為此,味精仍繼續用於一些飯菜中。不過,可能有些人特別敏感,食品添加劑,味精是化學性質類似在大腦中一個最重要的神經遞質,谷氨酸。

症狀

  • 頭痛
  • 輕瀉
  • 胸痛
  • 口部周圍有麻木或焚燒感
  • 面部腫脹或有壓力感
  • 出汗
  • 也有呼吸不暢感

治療

  • 大多數情況下,如頭痛或輕瀉,不需要治療。
  • 其他有可能危及生命的症狀,需要立即就醫。
foodno1-sign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