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抗" - 就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1963年,Blumbers氏在一名因患血友病而多次接受輸血治療的患者血清中發現一種特殊抗體。該抗體只能和當地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血清起反應,因而推斷這些澳大利亞土著的血清中有一種特殊的抗原物質,當時便把這種抗原物質命名為澳大利亞抗原,簡稱"澳抗"。
實驗研究表明,"澳抗"與乙型肝炎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它是HBV的外殼蛋白,本身雖然不具有傳染性,但它的出現常常伴隨著HBV的存在,所以它是人體已經感染上HBV的標誌。
在過去,在慢性乙肝的治療中,表面抗原陰轉的自然幾率非常低,曾一度被認為是"遙不可及"的目標,隨著研究的發展和新藥的問世,慢性乙肝的治療目標早已從ALT的恢復正常、發展到了HBV DNA的抑制,以及e抗原的血清學轉換。
隨著臨床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表面抗原清除並轉換的重要性被重新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長期研究結果顯示,單純的HBV DNA抑制仍會有病情的反彈,而e抗原轉換和表面抗原清除意味著機體的免疫功能被激發,患者獲得了持久的療效。表面抗原清除將顯著降低肝癌和肝硬化的發生率,並延長患者生存期。因此,人們開始追求e抗原轉換,更甚是表面抗原的清除。而以干擾素為基礎的治療,可以讓更多慢性乙肝患者實現e抗原的轉換,進而讓更多的患者的夢想"表面抗原陰轉"成為了可能。"表面抗原的清除"正成為國際醫學界關注的新的慢性乙肝的治療目標,被讚譽為"金牌"療效和"最接近治癒"治療結果。
在慢性乙肝的診斷和治療的過程中,傳統中人們非常注重檢測"兩對半",即對e抗原、表面抗原等進行定性監測(陽性或陰性)。
近期的研究發現,表面抗原的定量監測對慢性乙肝的治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可以對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指導,讓療效看得,並堅定患者與醫生雙方的治療信心。而表面抗原的定量監測不只是在治療期間可以發揮作用,治療停止後的長期隨訪監測對慢性乙肝的成功治療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